在我們的印象中,浪漫不羈的李白曾讓貴妃捧墨,曾讓高力士脫靴,曾持寵而嬌。對於混政治的人來說,讓權貴者,甚至是可以說是你的當頭上司對你不滿,對你心懷怨恨,那你還混什麼政治,賜金放還已經是唐明皇格外開恩了,換了個稍微心胸小一點的皇帝,你李白早就死百吧十次了。
我曾經也是這麼以為的,但讀了太白的《古朗月行》,再結合他的個性,結合他的人生,我覺得,我可能冤枉他了,他不是政治白痴,而是天性和野心不被那個朝廷所容罷了,他的政治眼光和才幹,可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低下。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我來簡單翻譯一下:記得小時候,因為不認識月亮,所以指著夜空高喊天上有個白色的玉盤,後來有懷疑,那是神話傳說中的瑤臺裡的仙鏡,乘著夜色飛到了青雲之上。我總在想,月宮中的仙人他們是不是垂著雙腿,躬身在月亮之中,那月宮中的桂樹為何又是圓形的?還有那嫦娥的寵物小白兔,它搗出的藥物到底是要給誰吃呢?神話中還記錄著蟾蜍吞噬月亮讓月亮殘破,后羿射落九個太陽,讓人間清涼安寧的事情。而現在,月亮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開始沉淪迷惑,既然月亮再沒有什麼看得了,我們還是遠遠走開,不必再看了吧。但喜愛月亮的我,卻心中依舊憂慮,不忍離去,這種悽慘悲傷的感受讓我肝腸寸斷。
李白的《古朗月行》,意思似乎很簡單,回憶小時候自己看到月亮的感覺和想像,最後再回到正在看月亮的此時此刻,自己的感受,中間還穿插著關於月亮和太陽的神話故事。對於喜歡月亮的李白來說,這一篇寫月亮的詩似乎很是平常,可若是結合李白寫詩的時代背景,很多分析家都說這是李白在用景色來影射著政治,比普通人借古諷今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李白寫《古朗月行》的時候,正是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前夕,而李白突然沒緣由的寫出一首《古郎月行》,大家第一時間有些懵,接著細細品讀,就品出味道來了,日者,人主之象,比喻君王。月者,既是人臣之象,也寓意著陰象,及指安祿山,指楊貴妃。「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比喻陰陽之中的陰氣已經出了問題,將會導致亂象,也就是暗諷唐明皇晚年寵信奸佞,寵信楊貴妃,結果導致陰陽失衡,亂局將至。
詩的最後四句,則是李白對於亂局降臨的感慨,月亮被吞噬,就此沉淪,沒有什麼好看得了,也就是在說這朝廷,這天下已經這樣了,不值得我去留戀,但我卻又不忍心離去,心中憂慮讓我莫名的悲傷。這哪裡是李白為月亮感到傷懷,這是李白為天下蒼生感到悲哀,覆巢之下,何來完卵。
雖然身在草澤,卻心憂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樣的李白,好像和我記憶中那個拿著酒杯,醉臥不醒的形象大為不同,但仔細琢磨,其實還是我自己太傻,太小看了我們的詩仙。連普通人都明白的簡單做人做官的道理,躊躇多年,終於得到機會走到皇帝身邊的李白怎麼會不知道,但他依舊我行我素,導致自己被人誤解,被人以為沒有實幹的能力,被人以為只是個有著浪漫情懷,會寫詩的人而已。
而我卻認為,李白那只是在假裝,他清高孤傲的本性,讓他對那個黑暗的朝廷失望透頂,原本以為的明君唐明皇,不過是個強佔兒媳的老流氓,掌握國家政治的是楊國忠這樣的廢材,外放的地方軍政首腦是安祿山這樣的財狼,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朝廷,辜負了李白的萬丈雄心,辜負了他經世之才,他寧願在酒中成仙,只怕也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用這种放浪形骸來求得能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自由。
被賜金放還,不是李白沒有留在長安的才能,而是李白自己的選擇,這是我個人最能接受的解釋了。不是李白不懂政治遊戲,而是在李白看來,李隆基的朝廷配不上自己,他不願意和李隆基他們玩那種虛假的遊戲。
可大亂將臨,蒼生何辜。那一年,李白對著沉淪迷惑的月影,輕聲嘆息,他不好明說,便只能將自己的情緒都寫進了詩中。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