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白是以何種感情寫的這首詩?《古朗月行》又表達了什麼?

2020-12-22 花吃編輯簿糖糖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滄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月亮是李白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不同的詩篇中有眷不同的內涵和形象。在李白涉及月亮的詩歌中,《古朗月行》是最集中寫月亮的一篇,甚至可以單純地把它看成是詠月詩。

「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鮑照作過《朗月行》,李白擬寫此題,卻並沒有因襲鮑詩,故而題為《古朗月行》。李白借樂府古題來創作詩歌是常有的事,這只是其中的一篇。

李白的詩歌,因其豪壯狂放的性格,在詩歌中體現出行雲流水般的詩情,讀起來給人一氣阿成之感,令人感同身受。較其他詩人,李白詩歌的語言相對淺顯而不加雕琢,讀者通常不會在語言上有大的障礙。語言相對淺顯和直抒胸臆的作詩風格,使人們理解李白詩歌時相對比較容易。

然而,在這首《古朗月行》中,我們對於李白詩歌的一些固有印象被打破了。我們讀這首詩,語言仍然是李白式的簡潔淺顯,每一句詩我們都能明白它的含義。然而,當我們把這些明明白白的詩句組合在一起而成為一首完整的詩篇時,我們就會不知所措了,因為我們很難理解李白在這首詩中到底說了些什麼,到底表達了什麼深層次的內涵。這首詩就像一個謎一樣,表面在歌詠月亮,而實際上,我們反覆誦讀之後,這背後卻蘊含著我們所難以理解的內涵。這是一首晦澀的朦朧詩,其理解的困難程度不亞於李商隱所寫的《無題》詩。

李白畫像

雖然我們對於這首詩難以作明確的把握,但我們從這些簡潔的詩句中,卻能感覺到李白在這首詩中表現出的情感變化的趨向。

我們把這首詩每四句作為一小段,共分為四段,來分析詩中詩人的基本感情線索。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

第一段是一種普通的鋪敘,表明詩人自己對月亮的認識,我們可以粗略地將之概括為「識月」。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對月亮的認識在不同的階段具有層次性。「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詩人小時候已經對月亮產生了敏感,這也正符合詩人的性格特質。一個詩人需要對生活和生活中的事物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這樣方能寫出普通人所難以寫出的獨特詩篇。

月亮是中國古代詩人最喜歡且無法迴避的意象之一,李白小時已經對月亮產生了詩人般的敏感,在他小小年紀的心靈上,月亮像一輪美麗的白玉圓盤。隨著詩人年歲漸長,對月亮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月亮在詩人心中已經不再是小時候那個「白玉盤」了,「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詩人把月亮想成了飛翔在青天上的一面「瑤臺鏡」。詩人對於月亮的認識,是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這兩個喻體生動地表明了月亮在詩人心中的兩個不同的形象。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對於月亮的認識,從「白玉盤「瑤臺鏡」,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同樣是喻體,由具體的事物變為了想像的事物;同樣是對月亮的認識,認識方式從具象思維轉化為了抽象思維。這是符合詩人年齡成長規律的。在人年少的時候,思維能力尚不發達,人所接觸到的事物還相應較少,這就使人在接觸新事物時會有一種新奇的感覺,對新事物的認識往往會藉助於自己經驗中所見到的事物。

這裡,小時的李白看到天上明亮的圓月,這對他是一件新鮮的事物,對它的認識就會聯繫到身邊的事物,選擇「白玉盤」這個具象的事物是很合情合理的。隨著年歲的增長,詩人接觸到的事物增多,生活的經驗漸漸積累,思維能力也逐漸發展,這時認識月亮的能力就強得多,就可以擺脫具象思維,而賦予月亮以抽象的形象。「瑤臺鏡」很形象,它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事物,不依賴於實際生活而存在,並且可以說加入了對於月的感性認識。這一認識方式的轉變,是詩人詩歌才能升華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豐富而新奇的想像力從此成為詩人的一個重要特徵。還可以看到,在詩人認識月亮的這一過程中,詩人運用了兩個比較明朗的意象,這說明詩人此時的心境應該是明朗的,甚至有一些愉悅在裡面。

李白畫像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經過第一段「識月」,月亮已經成為詩人心中一個熟悉的形象。第二段中,詩人用了兩個問句,我們照樣將之粗略的稱為「問月」。此處的:「問月」,有些天問的味道,因為詩人僅僅是問,他自已也知道是得不到回答的。然而詩人問的問題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從問句的內容上看,詩人要問的是月中「仙人」「白兔」所作所為的意義何在。我們並不知道詩人何以突發奇想,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但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詢問是對「仙人」「白兔」他們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價值的質疑。詩人把心裡的質疑向上天來發問,這反映出詩人心中所存在著一些困感。詩人知道得不到回答,這也許更增加詩人的困惑心理,這時候我們可以說詩人的心境是疑惑的。

塘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舁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詩人懷著疑惑的心境進人第三段的敘述,我們可以概括為「述月」。詩人在第二段是問而無果的,所以此時就不再提向了,而是敘述出了兩個現象。「蟾蜍蝕圓影,大明(指月)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至於詩人何以選用了這樣兩個現象,這樣敘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看詩句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措。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個現象並不是好的現象。蟾蜍齧月,夜殘月缺,這樣的現象本身就不很吉利;羿落九鳥,天人自安,這也並非好的舉動。詩人敘述出這兩個不好的意象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已經從第二段的疑惑更進一步了,甚至有些苦惱起來。

李白畫像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第四段的感情基調順著第三段自然發展,我們概括為「傷月」。「陰精(指月)此淪感,去去不足觀。優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這裡詩人的心情和情緒是非常明確的。詩人已經看到了月亮的「淪惑」而不願再觀賞了,詩人的心情壞到了極點,憂愁揮之不去,悽愴摧傷心肝。這時詩人的心境可謂是憂傷了。

這四個小段層層發展下來,從「識月」,到「問月」,到「述月」再到「傷月」,詩人與月亮的關係在發生了有層次的變化,從喜歡月亮,到質疑月亮,到厭倦月亮,最後到討厭月亮,這是一個變化過程;詩人的心緒也在發生有層次的變化,從明朗,到疑感,到苦惱,再到憂傷,這又是一個變化過程。這些過程在詩中是清晰的,是我們容易讀出來的。然而,詩人何以會有這樣的過程,詩人到底在這首詩中寄託了怎樣的深層次的情感,我們單憑詩歌的表面意思是很難搞懂的。

下面我們憑空做一些推理,試圖為解釋這首詩提供一種思考方式。

這首詩是一首詠物(月亮)詩,詩人在詠物的時候不可能只是單純的詠物,肯定要寄託這樣那樣的思想。我們做一種假設,就是假設詩中的月亮具有象徵功能,它象徵了唐王朝朝廷,主要象徵了以唐玄宗為代表的統治者。如果這樣假設的話,這首詩就可以理解了。

因為月亮象徵朝廷,詩人在小時或青年時候對月亮有很強的好感的,說明詩人認為此時的朝廷是清明的,詩人立下經世濟國的大志,他願意靠近朝廷,為國出力。可是,詩人經過設身處地地觀察和經歷朝廷的種種黑暗,朝廷並非如他想像的那樣清明,而是有人高高在上而尸位素餐(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有人忙忙碌碌卻不知所為(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總之,詩人對朝廷產生了質疑,詩人心裡一片茫然和疑惑。

李白畫像

然而,緊接著,詩人看到了更加黑暗腐敗的事情,奸佞之臣蠱惑著和腐蝕著朝政(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天下即將大亂了,而當權者還歌舞昇平,毫無憂患意識(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詩人此時的心境是苦悶的,因為他懷著經世濟國的大志卻面臨著這樣的朝廷。朝廷長久腐朽的局面使詩人對朝廷徹底失去了信心,詩人不願再為朝廷殫精竭慮了,他知道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所以詩人陷人了深深的憂傷之中而難以自拔(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這樣的解釋未免有些穿鑿,但如果這樣來闡釋,與詩的內容和感情發展是相吻合的,況且也符合詩人的人生經歷。不管怎樣,這提供了解釋這首朦朧詩的一個視角。

然而,要想對這首詩有更加深刻和準確的了解,這樣憑空推理的方法是不合適的,而是需要研究者投人更多的精力,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

參考資料:《古朗月行》

作者簡介:本文系陌上人如果然不一樣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詩人李白這首《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也是因為月中有蟾蜍的這一傳說,月亮由圓變彎的時候,才會被認為是蟾蜍所啃食。有人認為,李白寫蟾蜍啃食皎潔的月亮,其實是暗諷唐玄宗晚年時期的昏庸,把國家治理得不夠好,不再像大唐盛世那麼光明。
  • 詩詞鑑賞:李白這首《古朗月行》,描述了兒時對月亮稚樸的幻想
    詩詞鑑賞:李白這首《古朗月行》,描述了兒時對月亮稚樸的幻想詩友們,感謝您點進這篇文章,跟小編一起品讀詩詞。兒時看到天上皎潔的月亮,總是會生出無限的想像,想像著它是一個很好吃的圓餅,想像著是個大盤子,或者是一張臉。
  • 一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古朗月行》(節選)
    《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寫孩提時代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寫出了月亮初升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著寫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繼而淪沒而迷惑不清,最後表達為月亮的淪沒而心中感到憂憤不平。
  • 《古朗月行》李白,真不愧是「詩仙」,能把月亮比作玉盤
    《古朗月行》李白,真不愧是「詩仙」,能把月亮比作玉盤,相信大家應該都讀過這首詩吧,《古朗月行》整片的意思就是自己小的時候根本不認識月亮,而是把它當做了一個玉盤,之後又懷疑它是瑤臺的一個仙境,飛到了夜空青雲直上而且月亮上面還住了一個「仙人」兩個腳垂著在玩耍嗎?
  • 一天一首古詩詞 |《古朗月行》唐 李白
    1.朗月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五收錄此題,列於《雜曲歌辭》。2.呼作:稱為。白玉盤:白玉做的盤子。3..疑:懷疑。瑤臺: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裡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
  • 《古朗月行》古詩朗讀
    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盛唐時期,它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這時期的詩人有很多,我們今天來了解其中一位,他愛酒;愛月;愛行俠仗義;更愛寫詩,他的詩豪放飄逸,題材居多,一首《靜夜思》讓大家耳熟能詳,他就是——李白。李白的詩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色彩,賀知章嘆賞他是詩,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後來的人便把李白稱為「詩仙」。
  • 李白最著名的寫月詩之一,前四句我們都背過,但其實這是首諷喻詩
    鮑照有一首《朗月行》,開頭四句寫道:「朗月出東山,照我綺窗前;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佳人對月吟歌圖。到了唐朝,李白沿用「朗月行」這一樂府舊題,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古朗月行》,雖然是沿襲鮑照的「朗月行」,但是在詩意上卻寫出了新的境界,沒有襲舊的味道。
  • 以李白的《古朗月行》為例,談他的「月亮」情懷
    李白一生對於月亮有一種獨特的愛戀,他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孤獨,也因為冷傲。月亮是詩人表達清冷,超俗絕塵的固定意向,可以說,李白一生的孤獨、抑鬱都用月亮這一方淨土來承載。在李白的心目中,月亮是高尚靈魂的寄託。因此,月亮成為詩人一生的摯友、知己,是詩人理想的精神棲息地。
  • 讀唐詩·學英語:古朗月行
    ——李白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像是口語化的傾訴,娓娓道來一段故事。李白如此有才! 「朗月行」是樂府古題,李白因襲舊題目,故稱「古朗月行」。這份古舊的氣息,倒賦予了詩題別樣的味道,如《春江花月夜》所說,「江畔何人初見月?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雲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覆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四、《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但李白並沒有襲舊的內容,而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 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之《古朗月行》(節選)
    ①古朗月行:「朗月行」是樂府《雜曲歌辭》裡原有的題目,李白在這裡借用古題,所以稱為「古朗月行」。全詩共十六句,這裡節錄的是前八句。②呼作:叫作。③白玉盤:白玉做成的盤子,這裡用來比喻月亮又圓又大。④疑:懷疑。⑤瑤臺:古代神話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品讀《古朗月行》,李白可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個政治白痴
    天上月李白的《古朗月行》,意思似乎很簡單,回憶小時候自己看到月亮的感覺和想像,最後再回到正在看月亮的此時此刻,自己的感受,中間還穿插著關於月亮和太陽的神話故事。對於喜歡月亮的李白來說,這一篇寫月亮的詩似乎很是平常,可若是結合李白寫詩的時代背景,很多分析家都說這是李白在用景色來影射著政治,比普通人借古諷今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 原來李白的《古朗月行》,還有後半部,意思完全不同!
    今天記憶的是《古朗月行》,很多人只知道前半首,不知道還有後面半首,這裡就來說一下後面半首。1我的默寫《古朗月行》 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選自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91頁上面是大家熟悉和課本裡學習的,其實它還有後半首。《古朗月行》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 詩仙太白的絕世才情,李白經典詩詞20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這是一首餞別抒懷詩。在詩中,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鬱悶與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表達了自己遺世高蹈的豪邁情懷。李白的可貴之處在於,儘管他精神上經受著苦悶的重壓,但並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
  • 小學課本中《古朗月行》為何只有前4句?後12句對孩子來說太難理解
    當提起李白的《古朗月行》時,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兒時的語文課本,且會很堅定地說這首詩我背過,然而,你真的背過全詩嗎?在很多人印象中,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很好理解,也很容易背。實則不然,其實這首詩一共有16句,很多人小時候只是背了個開頭。那麼,像課本這麼權威的書籍,為何要「偷工減料」呢?不妨先來看一下完整版的《古朗月行》。
  • 詩人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兒什麼樣的情感?
    杜甫畫像在這裡,激發詩人強烈感情的原因,是與妻兒子女的離居,所以也可以把這首詩看成是一首傷別詩。然而,它又與眾多傳統的傷別詩有所不同,這主要在於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曹丕的《燕歌行》就是這一類的詩歌,曹丕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抒發女子對男性的思念之情。到唐代,閨怨詩盛行於世,詩人們如心理學家一般似乎深諳女性心理,寫了許多女子思念男子的詩。這樣的詩歌又往往被稱為代言詩,甚至李白也作過這類詩篇。在宋詩宋詞中,這類詩歌依然屢見不鮮。不知男性詩人何以對這類詩歌如此青睞。
  • 李白詠月詩行書四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有「詩仙」 , 「詩俠」之稱。李白作詩千首,有《李太白集》傳世。他的一生 ,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 ,遊歷遍跡大半個中國 。
  • 《古朗月行》中的「白玉盤」是晶瑩剔透的嗎?
    作者:葛東亞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他的《古朗月行》中寫到"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網上有些地方把"白玉盤"注釋為"晶瑩剔透的白盤子",對此我有點疑惑。這個其實也好理解,這就好像被比喻為青紗帳的玉米地,如果只有幾行玉米,那就是透明的,如果有很多行,那就不透明了。看來在學古詩的時候,只要肯動腦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還是能學到不少科學知識的。
  • 一首詩寫盡了詩人的孤獨豪放,李白《月下獨酌》
    這首詩整篇突出一個「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鬱已久的話傾吐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與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
  • 唐代友情詩,那一獨特的詩人感情!
    唐代友情詩,那一獨特的詩人感情!中國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唐代詩歌中,友情詩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先生甚至認為友情詩是「中國詩歌最為重要的主題」。今天,小編將向大家介紹幾篇唐代友情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