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滄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月亮是李白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不同的詩篇中有眷不同的內涵和形象。在李白涉及月亮的詩歌中,《古朗月行》是最集中寫月亮的一篇,甚至可以單純地把它看成是詠月詩。
「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鮑照作過《朗月行》,李白擬寫此題,卻並沒有因襲鮑詩,故而題為《古朗月行》。李白借樂府古題來創作詩歌是常有的事,這只是其中的一篇。
李白的詩歌,因其豪壯狂放的性格,在詩歌中體現出行雲流水般的詩情,讀起來給人一氣阿成之感,令人感同身受。較其他詩人,李白詩歌的語言相對淺顯而不加雕琢,讀者通常不會在語言上有大的障礙。語言相對淺顯和直抒胸臆的作詩風格,使人們理解李白詩歌時相對比較容易。
然而,在這首《古朗月行》中,我們對於李白詩歌的一些固有印象被打破了。我們讀這首詩,語言仍然是李白式的簡潔淺顯,每一句詩我們都能明白它的含義。然而,當我們把這些明明白白的詩句組合在一起而成為一首完整的詩篇時,我們就會不知所措了,因為我們很難理解李白在這首詩中到底說了些什麼,到底表達了什麼深層次的內涵。這首詩就像一個謎一樣,表面在歌詠月亮,而實際上,我們反覆誦讀之後,這背後卻蘊含著我們所難以理解的內涵。這是一首晦澀的朦朧詩,其理解的困難程度不亞於李商隱所寫的《無題》詩。
雖然我們對於這首詩難以作明確的把握,但我們從這些簡潔的詩句中,卻能感覺到李白在這首詩中表現出的情感變化的趨向。
我們把這首詩每四句作為一小段,共分為四段,來分析詩中詩人的基本感情線索。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
第一段是一種普通的鋪敘,表明詩人自己對月亮的認識,我們可以粗略地將之概括為「識月」。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對月亮的認識在不同的階段具有層次性。「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詩人小時候已經對月亮產生了敏感,這也正符合詩人的性格特質。一個詩人需要對生活和生活中的事物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這樣方能寫出普通人所難以寫出的獨特詩篇。
月亮是中國古代詩人最喜歡且無法迴避的意象之一,李白小時已經對月亮產生了詩人般的敏感,在他小小年紀的心靈上,月亮像一輪美麗的白玉圓盤。隨著詩人年歲漸長,對月亮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月亮在詩人心中已經不再是小時候那個「白玉盤」了,「又疑瑤臺鏡,飛在青天端」,詩人把月亮想成了飛翔在青天上的一面「瑤臺鏡」。詩人對於月亮的認識,是用比喻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這兩個喻體生動地表明了月亮在詩人心中的兩個不同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對於月亮的認識,從「白玉盤」到「瑤臺鏡」,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同樣是喻體,由具體的事物變為了想像的事物;同樣是對月亮的認識,認識方式從具象思維轉化為了抽象思維。這是符合詩人年齡成長規律的。在人年少的時候,思維能力尚不發達,人所接觸到的事物還相應較少,這就使人在接觸新事物時會有一種新奇的感覺,對新事物的認識往往會藉助於自己經驗中所見到的事物。
這裡,小時的李白看到天上明亮的圓月,這對他是一件新鮮的事物,對它的認識就會聯繫到身邊的事物,選擇「白玉盤」這個具象的事物是很合情合理的。隨著年歲的增長,詩人接觸到的事物增多,生活的經驗漸漸積累,思維能力也逐漸發展,這時認識月亮的能力就強得多,就可以擺脫具象思維,而賦予月亮以抽象的形象。「瑤臺鏡」很形象,它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事物,不依賴於實際生活而存在,並且可以說加入了對於月的感性認識。這一認識方式的轉變,是詩人詩歌才能升華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豐富而新奇的想像力從此成為詩人的一個重要特徵。還可以看到,在詩人認識月亮的這一過程中,詩人運用了兩個比較明朗的意象,這說明詩人此時的心境應該是明朗的,甚至有一些愉悅在裡面。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經過第一段「識月」,月亮已經成為詩人心中一個熟悉的形象。第二段中,詩人用了兩個問句,我們照樣將之粗略的稱為「問月」。此處的:「問月」,有些天問的味道,因為詩人僅僅是問,他自已也知道是得不到回答的。然而詩人問的問題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從問句的內容上看,詩人要問的是月中「仙人」和「白兔」所作所為的意義何在。我們並不知道詩人何以突發奇想,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但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詢問是對「仙人」和「白兔」他們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價值的質疑。詩人把心裡的質疑向上天來發問,這反映出詩人心中所存在著一些困感。詩人知道得不到回答,這也許更增加詩人的困惑心理,這時候我們可以說詩人的心境是疑惑的。
塘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舁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詩人懷著疑惑的心境進人第三段的敘述,我們可以概括為「述月」。詩人在第二段是問而無果的,所以此時就不再提向了,而是敘述出了兩個現象。「蟾蜍蝕圓影,大明(指月)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至於詩人何以選用了這樣兩個現象,這樣敘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看詩句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措。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個現象並不是好的現象。蟾蜍齧月,夜殘月缺,這樣的現象本身就不很吉利;羿落九鳥,天人自安,這也並非好的舉動。詩人敘述出這兩個不好的意象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已經從第二段的疑惑更進一步了,甚至有些苦惱起來。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第四段的感情基調順著第三段自然發展,我們概括為「傷月」。「陰精(指月)此淪感,去去不足觀。優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這裡詩人的心情和情緒是非常明確的。詩人已經看到了月亮的「淪惑」而不願再觀賞了,詩人的心情壞到了極點,憂愁揮之不去,悽愴摧傷心肝。這時詩人的心境可謂是憂傷了。
這四個小段層層發展下來,從「識月」,到「問月」,到「述月」再到「傷月」,詩人與月亮的關係在發生了有層次的變化,從喜歡月亮,到質疑月亮,到厭倦月亮,最後到討厭月亮,這是一個變化過程;詩人的心緒也在發生有層次的變化,從明朗,到疑感,到苦惱,再到憂傷,這又是一個變化過程。這些過程在詩中是清晰的,是我們容易讀出來的。然而,詩人何以會有這樣的過程,詩人到底在這首詩中寄託了怎樣的深層次的情感,我們單憑詩歌的表面意思是很難搞懂的。
下面我們憑空做一些推理,試圖為解釋這首詩提供一種思考方式。
這首詩是一首詠物(月亮)詩,詩人在詠物的時候不可能只是單純的詠物,肯定要寄託這樣那樣的思想。我們做一種假設,就是假設詩中的月亮具有象徵功能,它象徵了唐王朝朝廷,主要象徵了以唐玄宗為代表的統治者。如果這樣假設的話,這首詩就可以理解了。
因為月亮象徵朝廷,詩人在小時或青年時候對月亮有很強的好感的,說明詩人認為此時的朝廷是清明的,詩人立下經世濟國的大志,他願意靠近朝廷,為國出力。可是,詩人經過設身處地地觀察和經歷朝廷的種種黑暗,朝廷並非如他想像的那樣清明,而是有人高高在上而尸位素餐(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有人忙忙碌碌卻不知所為(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總之,詩人對朝廷產生了質疑,詩人心裡一片茫然和疑惑。
然而,緊接著,詩人看到了更加黑暗腐敗的事情,奸佞之臣蠱惑著和腐蝕著朝政(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天下即將大亂了,而當權者還歌舞昇平,毫無憂患意識(羿昔落九鳥,天人清且安)。詩人此時的心境是苦悶的,因為他懷著經世濟國的大志卻面臨著這樣的朝廷。朝廷長久腐朽的局面使詩人對朝廷徹底失去了信心,詩人不願再為朝廷殫精竭慮了,他知道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所以詩人陷人了深深的憂傷之中而難以自拔(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這樣的解釋未免有些穿鑿,但如果這樣來闡釋,與詩的內容和感情發展是相吻合的,況且也符合詩人的人生經歷。不管怎樣,這提供了解釋這首朦朧詩的一個視角。
然而,要想對這首詩有更加深刻和準確的了解,這樣憑空推理的方法是不合適的,而是需要研究者投人更多的精力,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
參考資料:《古朗月行》
作者簡介:本文系陌上人如果然不一樣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