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楊洋
2017-05-18 10:06 來源:澎湃新聞
如今越來越多的舞蹈培訓機構開始面向低齡兒童招生,但孩子幾歲開始學舞更合適,教育界並沒有一個定論。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舞蹈家之一黃豆豆,一直以來都很關注少兒舞蹈教育,也許是因為成為了父親,他對孩子學舞這件事也變得慎重起來。黃豆豆認為,學齡前孩子的身體沒有長好,肌肉、骨骼、韌帶都還是在很嫩的階段,因此他不建議在孩子幼小的年齡進行舞蹈技術的訓練,例如壓腿、下腰等,如果碰到不是很有經驗的老師,下手下重了,孩子很很容易受傷,並且恢復起來很難,有的也許永遠恢復不了。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舞者他也認同,如果孩子從小立志成為職業舞者,並且父母確定他能吃苦,可以早一點接觸舞蹈,但如果太早接受技術技巧訓練,舞蹈帶給孩子的條件反射就是疼,反而對舞蹈有所牴觸,體會不到舞蹈的快樂。
「所以在學齡前,孩子學舞蹈是一種遊戲舞蹈和快樂舞蹈的概念,在學舞蹈的過程中和同齡人有交流,和老師有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把心靈打開了,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快樂,這個特別重要。」黃豆豆如是說。
在芭蕾中獲益良多的業餘舞者weiwei從小跳舞的weiwei,如今在一家奢侈品公司工作,她從踏入職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學芭蕾,經過兩年的訓練,她給自己設立目標——考取英國皇家舞蹈學校專業級的證書。如今目標達成,她又開始為更高級別的考試做準備,每周練習2-3次。除了挺拔的身姿和良好的氣質,芭蕾更給weiwei帶來內在的平靜:「因為平時工作比較緊張忙碌,走進舞蹈教室、聽著淙淙的鋼琴聲,對我來說是一种放松。我喜歡芭蕾的原因是,你在這裡頭付出多少,就會得到多少,留多少汗,就有多少成果。」但是,weiwei作為成年人體會到的東西,對大部分年幼的孩子來說可能太過抽象和空洞,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成就感,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
芭蕾舞老師陳曠告訴澎湃新聞的記者,她是10歲左右開始習舞的,當時國內還沒有太多芭蕾舞的培訓機構,而她學習芭蕾完全是因為她的母親把北京舞蹈學院的一套教材引進當地,後來又開設了芭蕾舞學校。如今她在母親的學校裡工作,也招收低齡的學童,但必須年滿4歲,而最初的啟蒙級的課程,只是讓孩子對韻律節奏變得敏感,並掌握身體部位、區分左右腳、建立自律性,然後循序漸進地提高能力。
刻苦練功與輕鬆快樂,該怎麼選擇那麼孩子學舞,究竟應該下點苦功追求進步,還是輕鬆快樂就好?「很多家長會跟我說,壓腿壓不下去就不要壓了,或者實在太疼就不要給孩子上足尖鞋。我很理解這種心情,也會充分尊重家長的意見。但我必須告訴大家的是,練舞是沒有捷徑的,孩子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能力就會有多少提高。」陳曠說,「不管孩子一周來練一次還是兩次,強度和頻率跟專業舞者沒法比,作為老師總是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讓孩子更快地進步。當然了,所謂『嚴師出高徒』也要看老師能否在科學訓練的基礎上鬆緊有度,年紀小的孩子,如果一直處於特別緊張的狀態下,也是練不好的。」
黃豆豆認為,如今大家一想到學習舞蹈,腦子裡就是會想這個孩子以後要成為舞蹈演員,以舞蹈作為職業,「我覺得這不是孩子學舞唯一的目標,更多的人是在學舞的過程中接受一種藝術的薰陶。未必每個正在學習舞蹈的孩子將來都會成為職業舞蹈演員,反而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接觸藝術教育的機會和必要性,因為藝術會開發一個孩子潛在的人文情懷。而人的素養從某些角度來講,它是在無意識當中灌輸給
孩子,慢慢地積累到某一天厚積薄發,讓他明白藝術對於他發現美、認識美、懂得美的重要性。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在接受藝術教育過程中能否以一個陽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要去吃舞蹈的苦,但是我希望每個孩子在學舞蹈過程中能體會到舞蹈帶給他的快樂。
」在陳曠看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讓孩子練舞,為孩子設立目標,比如考級,還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兩套教材,一個來自北京舞蹈學院,另一個就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這兩套教材各有特色,訓練目的也不同,但都可以通過考級來鼓勵孩子進步。英皇主張興趣、啟發、快樂學習,如果孩子本身自律性就很好,練得很認真,並顯現出一定的天賦,可以通過英皇獲得更出色的表現力;而北舞的訓練就比較按部就班,風格偏向學院派,更適合用來提高孩子的技巧和能力。但客觀來說,目前國內掌握英皇教材的好老師並不多,而這一套教材對於老師和學生自身的素質要求又非常高,所以還是需要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做出選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