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020-12-11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篇

【譯文】

孔子說: 用未經過訓練的人民去作戰,就等於讓他們去送死。

【見解】

「兵」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應戰。 一個國家的國防,應該做到有備無患,有兵不慌。 平常要做到能伐謀、伐交,在戰略上不處於劣勢; 在手中要有利器法寶,在戰術上能夠克敵制勝。 在特殊的情況下,人民被迫奮戰,也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中,人民也會「在戰爭中學會戰爭」,直至將侵略者趕出家園。

作者:天 步 子

校稿:遊金地 何良慶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悟學.第174篇》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集注】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程子曰:「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雲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論語講要》:「善人治理國家,不會窮兵黷武。但受外國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
  • 吳起練兵與抗大辦學: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吳起練兵與抗大辦學■毛煒豪三軍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諳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如此則戰無不勝。法(指《論語·子路第十三》)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教戰篇強調教育訓練對於作戰的重要性,認為凡是準備用兵,必先訓練部隊。要使全軍平時練好分散與集合陣法,熟悉起坐和進退號令。與敵人進行戰鬥時,部隊可根據旗幟揮動而變化,可聽戰鼓聲響前進後退。
  • 基層防疫切忌「以不教民戰」
    諸如,宣傳條幅、村大喇叭「硬核」,值守村頭攔截可疑人員,村莊巡查、勸散聚會點等等。每一個看似平常的動作,飽涵了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危險擋在前頭的無畏情懷,而這正是一份擔當、一份信念。要知道,今日不同往日,囿於病毒的傳染性,沒有誰練就了金鐘罩和鐵布衫,完完全全仰仗的就是為民請命、捨身求法的精神。
  • 「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光明日報-光明網
    只是多年沒做這項工作了,我擔心完不成任務」,葉劍英說。    「我們研究過了,認為你能勝任這項工作。中央決定調華北軍區的肖克給你當助手,你們都有辦學經驗」,毛澤東說。毛澤東還明確提出辦學宗旨:「理論聯繫實際,直接為戰爭服務。」    之後,葉劍英主持學校工作。他十分重視組織、引導學員研究中國革命的戰爭問題,注重總結我軍實戰經驗,注重近似實戰的野外演習。
  • 【字句言行】(27)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孟子·滕文公上》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同上  引言之一是孟子與一位學者對話中的一句。大意是說:人生是有法則的,吃飽、穿暖、住得舒服之後要有教育,如果沒有教育,那就和禽獸差不多。  引言之二是孟子回答滕文公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一項內容。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南懷瑾先生講解)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國學經典落後了嗎?該不該學
    國學是最能觸動人心智的鮮活語言,一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閃爍著信仰之光;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訴說著浪漫愛情;一句「如廝如磨,如切如磋」道出了平凡生活;一句「一陽一陽之謂道」又告訴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一句「格物致知,躬行求是」又道出了多少求學實踐精神……從哲學到信仰再到求學
  • 每天學點國學: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譯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 「你不能阻止嗎? 冉有說: 不能阻止。孔子說: "嗚呼! 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得禮制嗎?季氏:即孔子批評 「八佾舞於庭 的李平子。旅:祭山。
  •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詳解24】
    歷史上有兩種: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二、「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前一種,「諸」是代詞,指代「夷狄之有君」實際上就是「不如夷狄之有君,夏之亡也」,解釋為「不像夷狄有君,這是夏朝滅亡的原因。」所謂「有君」,基於「君本位」。後一種,「諸夏」是春秋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管仲在動員齊桓公出兵救援遭北狄攻擊的邢國時首次提出,是華夏民族初步形成的階段。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下面分享學習《中庸》第一章,原文是這樣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一段話應該背誦下來,因為這是儒家的千古名句,義理極其深廣,中庸奧義全部蘊含其中。先來學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微光兒童國學營 | 兒童讀經 |論語 | 子路第十三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修道之謂教」是什麼意思
    大家也許不陌生,「修道之謂教」出自《中庸》中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那麼要正確解釋這句話,必須對《中庸》要有所了解,而且對這句話所在的段落要作全面仔細的分析。《中庸》是《禮記》的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思想經典著作之一。
  • 每天學點國學: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原文】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斑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韓星丨修道之謂教——論道與教
    ……雖然教有萬殊,約而言之,可分為三:格致、生計、武備諸教,所以保護人之身體也;群學、倫理、法政諸教,所以維持人之倫類也;有謂哲學、有謂靈魂、有謂無極,凡神妙不測諸教,所以使人知有不依形而立,不隨死而亡者也。此三者,又一以貫之也。……自古及今,由中達外,教雖紛繁迭變,乃舍一貫,而教別無所施者。」
  • 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學先哲語錄4)
    原文《孔子:不教而殺謂之虐(學先哲語錄4)》寫於2010-12-23李克勤(jixuie)題記
  •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中庸》第1章
    以前理解 「中庸」,誤以為就是用誰也不得罪的所謂「老好人」,「平庸」,「討好別人」,「和稀泥」的精明圓滑處世之道。經由《中庸》21天共同品讀,知道了它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道德修養的散文,包括了儒家提倡的做人的準則,實際上就是教育人們要學會進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至善、至誠、至仁等理想人格的人。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胡適說:「這種考證方法,不用來自西洋,實系地道的國貨,三百年來的考據學,可以追溯至宋,說是西洋天主教耶穌會士的影響,不能相信。我的說法是由宋漸漸的演變進步,到了十六七世紀有了天才出現,學問發達,書籍便利,考據學就特別發達了。」考據學也稱為實學,傅斯年說:「近千年來之實學,一炎於兩宋,一炎於明清之際。兩宋且不論,明中世後焦竑、朱謀垏、方密之實開實學之風氣。
  • 學國學,意義有多大? 小學生學「國學」重在薰陶
    「其實,這麼小的年紀學國學到底好不好?我也不知道,隨學校吧,只要孩子不覺得有負擔就行。」一位張姓家長說道。  學校:  有助培養道德品質  該校校長張素霞談道,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國學經典滲透,但他們覺得應該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粹,既是滋養孩子品質,也可提高語文技能。
  • 每天學點國學:門有車馬賓,金鞍曜朱輪
    謂從丹霄落,乃是故鄉親。呼兒掃中堂,坐客論悲辛。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嘆我萬裡遊,飄飄三十春。空談帝王略,紫綬不掛身。雄劍藏玉匣,陰符生素塵。廓落無所合,流離湘水濱。借問宗黨間,多為泉下人。可憐我的半生,空談王霸之略,卻始終沒有得到過朝廷的重用,從沒做過朝廷重員。我的雄劍空藏在玉匣之中,已經很久沒有用過了;兵書上浮滿了灰塵,也好久沒有人聽我談論這些用兵之策了。在朝廷中沒有人和我的意見相同,我只得一樣流離到湘水之濱。真正懂得我的知己,多已是泉下之人了。生來苦於百戰,在徵戰中死去的人太多太多了,死去之後可以與萬人做鄰居。北風揚起胡沙,掩埋了周秦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