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又叫「夜遊症」,在精神學上是一種睡眠障礙。夢遊者會在睡眠中,突然爬起來進行活動,有時會離開居所。當夢遊者醒來後,會對睡眠中有過的舉動毫無印象。
關於夢遊,常伴隨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從床上突然坐起來胡說幾句話;有時會有條不紊穿好衣服起床做飯;有時會開門上街,可以躲避障礙物不致碰傷。當活動結束後,再回到床上繼續睡覺。
01孩子睡覺夢遊時,有經驗的媽媽這樣做
媽媽說,第一次知道孩子夢遊,是一種巧合,那晚正好起身上廁所,發現女兒在沙發上睡覺。當時也沒多想,就把孩子扶回房間。第二天問女兒為啥在客廳睡,女兒說沒有印象。
家裡正好有監控,看完監控發現,女兒連續兩次進入客廳。再次和女兒溝通後,女兒依舊說不清楚什麼原因,這才想到是女兒夢遊。
三天後,女兒再次出現夢遊。當時是12點半左右,還沒睡著,聽見客廳有動靜,下意識呼喚女兒的名字,沒見她答應。趕緊起床看看她正在做什麼。
當時看到她睡眼朦朧,然後又叫她一聲,確定她是在夢遊了。她在家裡轉了幾圈,在沙發上坐起坐下3次,然後獨自回房間睡覺。等了10分鐘左右,又看她準備走出臥室,我把她扶回臥室的床上。
第二天,女兒還不是記得昨天晚上的事情,於是帶女兒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沒啥問題,醫生說平時注意休息,再觀察幾天。
回家後,先把家裡有危險的物品收起來,給女兒臥室門上安裝了蜂鳴器。一方面防止女兒有危險的舉動,另一方面她在夢遊時,能醒來知道她的情況
02孩子睡覺夢遊時,是立刻叫醒還是不要叫醒?
當人們提到夢遊,就會掛上一絲神秘色彩。有人說,人在夢遊的時候,千萬別叫醒,容易使人精神錯亂。這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
據有關研究說明:人大腦的活動,包括「抑制」和「興奮」兩個過程。當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細胞處於「抑制」狀態,當大腦中有一組或者幾組支配運動神經細胞處於「興奮」狀態時,就有可能產生夢遊。
在實際夢遊中,夢遊者很難被叫醒,即使把他叫醒,也不會精神錯亂,只會感到迷惑而已。因為夢遊者可能會做危險的事情,這個時候需要叫醒夢遊者,以免發生危險的行為。
除此外,有人說夢遊者是在做夢,眼睛也是緊閉的。這種說法也不正確,通常情況下,夢遊者的眼睛處於半睜半閉或睜開的狀態,表情比較呆滯,行動有些遲緩。它和做夢不相同。做夢是指人的大腦皮層處於活躍狀態,腦海中產生一些奇怪的現象;而夢遊也叫「睡行症」,是一種睡眠障礙,伴隨著一些無意識的舉動。
03夢遊和孩子有什麼關係?
據資料統計,夢遊者佔人口總數16%,其兒童為主要夢遊對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10%—15%的孩子會出現過一次夢遊,這些孩子一般想像力豐富,平日活潑。大多數孩子長大後,不再出現夢遊。
一般情況下,夢遊發生在睡眠第3—4期深睡眠階段(人的睡眠分5個階段,3—4階段為深睡眠階段),也就是說通常發生在睡後的2—3小時。據研究表明:夢遊產生的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發育因素:夢遊可能和孩子大腦皮層發育有關;遺傳因素:家系調查表明,夢遊與家族中有陽性家族史較多(精神學中,陽性代表有病或有病毒,陰性代表正常);睡眠過深:如果孩子白天過度勞累、熬夜、睡眠不足,可誘發夢遊的發生;心理社會因素:當孩子白天經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家庭關係不合,學習過於緊張,均可能誘發夢遊。
04當孩子夢遊時怎樣做?
首先,家長遇到孩子夢遊時,先不要過於緊張,很多孩子都有過夢遊的現象。如果經檢查後,不是病因引起的夢遊,可以從3方面入手。
第一:保證孩子安全。把家裡危險的物品收好,比如一些道具、藥品之類的物品。鎖好門窗,防止孩子走出家門。不放心的情況下,給孩子臥室門上安裝鈴鐺,或蜂鳴器,家長醒來後可以做好預防措施。
第二:保證孩子睡眠充足,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規律。平日減少孩子因學業產生過度緊張感。比如孩子可能會因成績考不好,產生的過度緊張感。
第三:如果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導致的夢遊,可以讓孩子和父母多通電話,給予更多的溫暖和關懷。除此外,不要過度談論夢遊嚴重性,給孩子造成額外的緊張感、恐懼感。
文【小海豚的奶爸】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