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情掌握不準確!
會怎麼樣呢?
4月26日,第一次上Python第2課,當時定的目標是了解input、print、變量、表達式、數據類型及轉換函數,重點是數據類型及轉換。
由於前1節課過於突出「體驗」了,沒有仔細和學生交代基礎知識,結果上課的時候,學生都卡在input、print的使用上,和大陳的預設完全不一樣,臨場應變也不足,整堂課很失敗。幸好離下一次課隔了2天。
這2天裡,大陳反覆思考,也和本組老師認真商量,最後決定調整教學內容和形式,今天第2課又上了5個班,儘管還是有一些不滿意,但是從學生反饋來看,課堂應該是有效的,學生也紛紛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下面簡要地分享一下初中生學Python第2課的教學過程。
一、學情檢測
1、梳理基礎知識
學生默讀上圖2分鐘,做好筆記,教師提醒學生重點注意下劃線的部分。
2、補充程序
教師通過教學軟體廣播上圖,讓學生說一說下劃線處應該補充什麼內容?
注意:第1步和第2步可以交換順序,根據班級學生整體情況來確定,如果基礎好,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補充程序,再默讀基礎知識圖片。
從檢測反饋情況來看,能完全正確說出答案的大概1/3-1/2的學生。
二、實戰提升
1、編寫計算三角形面積程序
教師從第1點開始,帶著學生逐步輸入程序。
首先,是學習input函數。
建議學生先輸入input(""),再在雙引號中間輸入中文的提示語句,現實中有的同學要打出一句中文都需要10幾分鐘,所以後面的提示語句輸入,大陳都要學生簡化,只打關鍵詞,或者乾脆只打拼音,犧牲程序的可讀性,讓學生掌握這些函數的使用方法。
不這樣做的話,除了速度慢,還會出現下圖紅框處的情況。
學生在輸入提示語句的時候,老是忘記切換輸入法為英文狀態,結果導致後面的雙引號、括號都是中文的,導致程序出錯。這種情況在後面的編寫過程會經常出現,大陳會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不斷的試錯、細心檢查是提升自己程序編寫能力最為重要的手段。
接著,是選擇合適的數據類型轉換函數。
大陳先讓學生體驗如下程序。
上圖這個程序輸出的結果會讓學生很驚訝,如下圖所示:
這說明,2*a,沒有進行數學計算,怎麼辦呢?大陳再次展示本文的第一個圖片:Python基礎知識,告訴學生,input輸入的是「字符串」,不能參與算術運算,必須通過int、float等數據類型轉換函數轉換為數字類型才可以參與算術運算,學生明白了以後,再根據需求自主選擇int或float。
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基本上可以自主輸入以下程序,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關於變量的命名,教師也可以在其中介紹,多舉幾個例子,特別強調大小寫是有區別的,全大寫約定俗成用來表示「常量」等等。
再接著,就是根據變量a和h構建三角形面積計算表達式,並賦值給變量s。
這裡的問題是有部分學生思維定勢,因為本文圖1的Python基礎知識中,表達式是a*b,所以有學生也寫成了a*b/2。正確的是s=a*h/2,教師強調變量使用要前後一致。
最後,是學習print函數。
這裡的難點有兩個,一是學生對於多個內容用英文逗號「,」隔開,會犯錯,經常就是中文逗號「,」;二是用變量s是放雙引號裡面還是用逗號隔開放外面,換句話說變量s要不要用雙引號,這點需要學生自己反覆去試驗才能明白。
到此,學生基本上可以編寫出如下圖所示完整的計算機三角形面積的Python程序了,為了減少難度,學生可根據情況選擇4種print當中的一種,部分學習快的同學對於第2種是很感興趣的,大陳鼓勵他們嘗試,這中間好多同學出錯就是因為逗號用的是中文逗號。
第二部分實戰提升到此就結束了,大概要花掉20-30分鐘,根據班情不同,大陳會耐心的等待學生成長,前面基礎掌握紮實了,後面學習起來才會順利。
三、鞏固練習
因為前面會佔了本節課大部分的時間,所以接下的鞏固練習也是分層布置的,大陳教的6個班裡,只有一個班做到了練習2,有少部分同學做完了3個練習 ,大部分班級只完成了練習1。
四、歸納小結
無論每節課離預設相差多遠,大陳每節課始終養成一種習慣,一定要學生從電腦面前轉過來面向教師坐好,學生小結也好,大陳小結也好,反正一定要對本堂課進行一次小結,這樣知識才完整,同時對小組也要評價。這樣堅持下來,學生才能保持這種學習熱情,你認真了,學生也就認真了!
以上是大陳教初中生學Python第2課的教學設計定稿,接下來大陳會採用類似的模式:先檢測,再引導學生學習、練習、小結。課堂上採用小組合作形式,評選10位小老師輔助教學,小組長把握全組學習情況等等5步教學法。
第3課將引入分支結構的if語句學習。
如果你需要更多Python學習資料,請關注並私信我,發送「Python",會收到大陳根據教學進度,及時更新的Python教學設計、Python案例原始碼、Python學習心得、Python學習教程等,建議每周刷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