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在課前的話
4月21日第5節課,是7年級信息技術課,大陳開始和學生一起學習Python。在上課前的一周,大陳一直在思考,這種大班教學(42-48人),10節課到底要教學生學會什麼?大陳將把每節課所做、所看、所思寫下來,供你參考,同時也希望得到你的指導。
二、第一課基本思路
查看了眾多網絡教程,大體上都是按Python下載安裝、編輯器介紹、數據類型、程序三種結構開始入門。我希望能打破這種常規,因為學生本身興趣就不一致,要想按培養專業程式設計師模式來給他們上課,個人感覺不合適,學生一開始就會陷入煩躁與抗拒中。
那我的第一課,主要側重於體驗,包括從積木編程到代碼編程的過渡,以及對賦值語句、輸入輸出語句的了解。體驗的過程以給出完整程序到補充程序(由缺少表達式的一部分到缺少1-2行代碼)為主,下一節課開頭再寫出一個完整程序來複習。
不刻意去強調變量、數據類型等概念,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逐漸讓學生去接觸、了解這些概念。
教學組織形式以學生獨立完成、小老師指導為主,以教師演示為輔。事實證明,學生教學生,比教師在講臺上幹講效果要好很多。教學評價以個人反饋、小組反饋以及教師觀察為主要依據,加強組內與組間評價。
三、第一課的教學過程
1、導入
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上學期我們學習的是積木編程(scratch),本學期我們來體驗專業程式設計師的代碼編程,話音剛落,學生一片譁然:」老師,太難了吧;唉,無聊,不想打字「,各種負面情緒撲面而來。
」難不難,是不是有趣,你們現在說了不算,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吧「。我利用我平常「霸道」的上課風格打斷了學生的「討伐」,然後提出本節課3個目標,就這樣開啟了Python的體驗之旅。
2、掌握Python編程器的基本使用
先是找Python編程器了,由於安裝系統的時候沒有把快捷方式拖出來,於是我用屏幕廣播軟體廣播我的屏幕告訴他們Python的編程器在哪、如何新建文件、如何把記事本中的程序複製進編輯器、如何運行等等。這裡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學生如果在接收教師的屏幕廣播,他們點左下角的win鍵之後,「開始」菜單會一閃而過,沒辦法去菜單裡查找Python。
我要帶領學生一起體驗的是「02固定字符」,這是一個用"Love"組成一個心形圖案的程序,原始碼和運行後的效果如下:
當心形出現的那一瞬間,教室裡再次一片譁然,就是這樣一些英文、數字字符竟然可以「變」出如此圖形?學生興趣來了,我立馬趁熱打鐵,把寫在記事本裡的程序代碼發送給每個學生。發下去以後,就要祭出我的法寶了:誰第一個在自己電腦上運行出來的,第一位出來,第二位出來,哇第三位也出來......我就像一個拍賣師一樣,賣力營造一種氣氛,很快,每個組(6個人一組)都有學生做出來,「哇,有小老師主動去幫助不會的同學了,給你點個讚;哇,這個組都舉手了,組長真不錯」,就這樣,學生被我不斷的」哄「著學會了怎麼打開Python、怎麼新建、怎麼運行、怎麼保存等等基本操作。
在學生做的同時,我在反覆強調兩件事:一是,你們知道中文輸入的標點符號和英文輸入的標點符號的區別嗎?(知道......)因此,沒有中文提示語句要輸入時,請保持輸入法為英文狀態;二是以後該軟體編輯界面就是全英文的,我們Python的程式語言也是接近自然英語,所以平常要注意學好英語哦。
整個過程在5-10分鐘左右完成,有做的快的學生,他們還在嘗試改變程序當中的」Love「字符為其他字符,修改一些數字等等,體驗程序運行結果的變化,這些大陳看在眼裡喜在心裡,適時的鼓勵他們去嘗試,不要怕出錯,學編程就是在不斷的出錯中成長的。
3、了解賦值語句
開頭順利了,接下就好辦了,萬丈高樓平地起,要編出這麼好的程序(畫心形圖案),我們先從基礎開始吧,先演示一個賦值程序」04賦值.txt「,如下圖:
用剛剛的辦法,還是從記事本複製程序進去,因為這個程序接近數學題,所以先要學生猜,會出現什麼運行結果。順便新學習一個」單詞「——print。驗證猜測之後,再把這個」04賦值.txt「發給學生,讓學生把第3行」x=y",修改為「y=x」,看看運行結果和老師的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
體驗過程就和開始一樣了,先尋找第一、二、三個完成的同學,再表揚主動站起來的小老師,再表揚全組都完成的小組,2-5分鐘,這個過程結束。
這個過程結束之後,我的個人習慣就是會「收」一下:我會讓學生從面向電腦轉過來面向老師,簡短的小結一下並且布置下階段學習目標。
4、補充程序,進一步體驗Python編程
首先,教師演示「05加法.txt"程序,這是一個加法計算器,原始碼如下:
方法同前,老師先演示,學生「學單詞」、「猜結果」、」自己驗證「,老師由個人→小老師→小組進行評價。
接著就是兩個練習了,練習一是「06減法——補全.txt」,這是一個減法計算器,大陳去掉了第3行,x=a-b的右邊部分「a-b」,原始碼如下:
練習二是「09圓的面積.txt」,這是一個輸入圓的半徑計算面積計算器,大陳去掉了第1句r=int(input("請輸入圓的半徑:")),原始碼如下:
第4步大概在15分鐘左右完成,完成度95%以上,基本上做到了人人過關。大陳還預留了一個「終極挑戰」,就是不給任何程序代碼,獨立編寫一個根據鍵盤輸入的長和寬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程序,由於臨下課只有3分鐘了,大陳只好放棄,留做了下節課的「開胃菜」,學生最後一次「譁然」,本節課在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結之後就下課了。
四、第一課的教學反思
1、第一課沒有過於去死扣概念、注意事項等,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逐步增加難度的辦法,讓學生習慣用敲鍵盤來編程;
2、整堂課始終堅持注重教學組織特別是課堂氣氛的營造,讓學生有一種緊迫感和成就感,身邊的人都學會了,我也要學會,有困難尋求「小老師」幫忙,同時通過尋找「第一、二、三名」、「第一個全部完成的組」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互幫互助的積極性;
3、學習過程採用「個人獨立完成」→「小老師指導」→「小組內幫助」→「組間PK」為主,教師演示為輔。
4、大部分學生對打字的指法掌握不好,「一指禪」打字屢見不鮮,這個在前面使用積木式編程的時候影響不大,現在可就帶來很大影響了,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裡拜請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讓學生多練一下打字基本功。
這就是大陳教初中生學Python第一課,你是怎麼上的呢?我們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