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與職業發展研究

2020-12-18 中國網

王伯慶 門垚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就業是國家政治昌明與經濟景氣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在全球經濟處於復甦的脆弱階段,增加就業是各國面臨的根本性挑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明確指出: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

高校畢業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高校的培養質量能否滿足用人單位招聘與畢業生繼續深造的要求,是中國的高校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特別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開展由政府、學校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

 2011年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標誌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全面啟動,明確了要把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繼續推動新一輪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要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科學的方法是以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為出發點,對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的供需關係進行調查和分析判斷,在大量的、系統的高校畢業生數據積累和分析的基礎之上,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改革高等教育。

(二)研究概況

本報告基於麥可思公司的全國大學畢業生跟蹤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所用數據包括對2010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抽樣調查和對2007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的職業發展的抽樣調查。其中,2010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的抽樣調查於2011年3月初完成,抽樣46萬餘人,回收問卷約22.7萬份,問卷回收率約49%;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後職業發展的抽樣跟蹤調查於2011年2月底完成,麥可思曾在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進行過調查(2008年2月完成,回收問卷約20萬份),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調查為該答題群體三年後的連續跟蹤調查,回收問卷近11萬份。

上述調查的調查對象均為「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本科院校的高職高專部的畢業生,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軍事院校和港澳臺院校的畢業生。調查以電子郵件方式分別向畢業生發放答題邀請函、問卷客戶端連結和帳戶號,兩類調查答題問卷不同。

(三)主要結論

我國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畢業生從2008屆的512.0萬人增加到2010屆的575.4萬,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但同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在增大,凸顯出的一些問題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影響較大。我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從金融危機前的2007屆畢業生的87.5%下降到2008屆的85.6%,但在2009屆(86.6%)有所回升,並在2010屆(89.6%)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就業水平。金融危機不僅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數量,同時還影響就業質量。衡量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月收入。我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從金融危機前的2007屆的2064元下降到2008屆的1890元,但在2009屆(2130元)有所回升並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並在2010屆繼續增長,達到2479元。可見,我國大學畢業生從2010屆開始已經擺脫了金融危機對就業的影響,整體就業狀況處於上升態勢。

儘管如此,我國大學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還有待提高。首先,本研究數據顯示,近幾屆畢業半年的大學畢業生,只有約六成從事的工作與其所學專業相關;而約四成在從事與所學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學生在大學學習三到四年,而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卻用不到自己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能力和知識。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學生所學專業的教學質量比較差,達不到專業對口崗位的要求,所以不被專業對口的崗位所僱用,只能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勞動市場上某些專業崗位數量較少,而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供應過多,導致部分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同時,調查研究顯示,在2010屆大學畢業生中,有34%的人在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並且有60%的人認為畢業半年後的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待不吻合,初次就業質量不高也反映出高校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的不匹配。

其次,從2008屆到2010屆大學畢業生,其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於初始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可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這也導致一方面部分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單位無法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畢業生。

本研究發現,個別專業供大於求而導致的失業問題十分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解決專業結構性失業,其核心是調控各專業的供應量。對專業的失業率和失業量進行監測和預警,以個別專業的招生指標控制為主要槓桿,輔助以在校生專業調整,主動幹預、調控專業結構,是我國高等教育現有「招生計劃」體制下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就業率的途徑之一。

總體而言,「十二五」期間,隨著大學生源的不斷減少與產業結構升級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增加,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將會穩定在90%左右的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上。同時,就業環境的好轉將給大學畢業生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其薪資、專業對口率和職業吻合度將上升,離職率將會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得到改進將是「十二五」期間最明顯的特徵。

二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

(一)大學生畢業後的去向分析

1.2008~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去向分布

在中國2010屆大學畢業生中,有83.5%的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受僱全職或半職工作;1.5%的畢業生自主創業;9.9%的畢業生處於失業狀態,其中6.7%的畢業生準備繼續尋找工作。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約為575.4萬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調查時中國2010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有約480萬人受僱全職或半職工作,約9萬餘人自主創業,約57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大學畢業生國內外讀研的比例2010屆比2009屆減少了1.1個百分點,而「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的比例2010屆比2009屆減少了2.7個百分點。由於就業形勢轉好,有更多的2010屆大學畢業生選擇直接工作而不是剛畢業就讀研究生。儘管2010屆研究生擴招了5.3%,但2010屆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得更快(8.3%),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較快可能也是讀研比例下降的原因之一。

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流向與2009屆相比,最大的變化為「受僱全職工作」的比例有所增加,2010屆(82.6%)比2009屆(77.8%)增加了4.8個百分點;而國內外讀研的比例則減少,2010屆(7.6%)比2009屆(9.4%)減少了1.8個百分點;「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的比例也有所減少,2010屆(4.7%)比2009屆(7.4%)減少了2.7個百分點。2010屆高職高專畢業生最大的變化是「受僱全職工作」受僱全職工作是指平均每周工作32小時或更多,受僱半職工作是指平均每周工作20~31小時。的比例有所增加,2010屆(82.2%)比2009屆(79.5%)增加2.7個百分點;「無工作,繼續尋找工作」的比例有所減少,2010屆(8.8%)比2009屆(11.8%)減少了3.0個百分點。

 2.2010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

本研究把中國大陸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分為8個經濟體系區域:a)泛東北區域經濟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b)泛渤海灣區域經濟體: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內蒙古、山西;c)陝甘寧青區域經濟體: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d)中原區域經濟體:包括河南、湖北、湖南;e)泛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包括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安徽;f)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體: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g)西南區域經濟體: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h)西部生態經濟區:包括西藏、新疆。

 201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2010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泛長江三角洲區域,佔26.0%;泛渤海灣區域佔24.5%;泛珠江三角洲區域佔23.1%。2010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地也主要集中在這三個區域,所佔比例分別佔26.8%、26.0%和23.1%。在西部地區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則較少,在西南區域就業的2010屆本科、高職高專畢業生分別佔8.6%和7.7%。可見,我國大學生主要選擇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就業,而較少選擇在西部相對經濟落後地區就業。

3.2010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城市類型分布

201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有53%在地級及以下城市就業,30%在副省級城市就業,而有17%在直轄市就業。其中,本科畢業生(20%)比高職高專畢業生(14%)在直轄市就業的比例高6個百分點。

(二)大學生畢業就業狀況分析

1.2008~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分析

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走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屆和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連續兩屆呈現上升趨勢,且2010屆增長趨勢更為明顯。2010屆我國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89.6%,比2009屆(86.6%)高3個百分點,比2008屆(85.5%)高4.1個百分點,比金融危機前2007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87.5%)高2.1個百分點。可見,2010屆大學畢業生就業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就業水平。其中,本科院校2010屆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1.2%,比2009屆上升了3.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院校2010屆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88.1%,比2009屆(85.2%)上升了2.9個百分點。

2.2010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職業和行業

201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從事的主要職業類是銷售。其中,2010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從事銷售職業類的佔就業的本科畢業生的12.0%,其後依次為財務、審計、稅務、統計(9.6%)和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8.8%)。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銷售職業類的佔就業的高職高專畢業生的15.3%,其後依次為財務、審計、稅務、統計(11.3%)和行政、後勤(9.0%)。

2010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主要在金融、信息等服務行業類就業,而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後主要在建築、製造行業類就業。本科和高職高專生不同的就業行業反映了社會對不同學歷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具體來看,2010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最多的行業類是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佔就業的本科畢業生的12.9%,其次是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製造業(10.7%)。2010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最多的行業類是建築業,佔就業的高職高專畢業生的9.0%,其次是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製造業(8.7%)。

3.2010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用人單位類型、規模分布

201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就業最多的用人單位類型是「民營企業、個體」(51%),其中,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於該類用人單位的比例為40%,高職高專為63%。此外,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後有10%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單位就業,高職高專院校這一比例為5%。可見,「民營企業、個體」是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就業最多的用人單位規模是「3001人以上」的大型單位(28%),其中,本科畢業生這一比例為36%,高職高專為20%。高職高專畢業生在「50人以下」(28%)和「51~300人」(27%)的中小規模用人單位就業的比例最高。

4.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分析

2010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2.2%)高於本科畢業生(0.9%)。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連續兩屆略有上升,2010屆達到了1.5%,比2009屆(1.2%)高0.3個百分點,比2008屆(1.0%)高0.5個百分點。自主創業比例的上升和我國近幾年鼓勵大學畢業生的創業政策的實施有著密切的關係。

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最重要的動力是創業理想(本科為41%,高職高專為42%),只有7%的本科畢業生因為找不到工作才創業,高職高專這一比例為6%。可見,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是提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有效途徑。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本科為80%,高職高專為82%),而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本科為4%,高職高專為1%)和政府資助(本科為2%,高職高專為2%)的比例較小。可見,有創業意願但缺乏經濟條件的大學畢業生不容易實現創業夢想。建議政府和社會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建立創業投資基金,為有能力和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

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判斷與決策是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人群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排前三位基本工作能力,其中判斷與決策的滿足度最低。銷售與營銷、消費者服務與個人服務是2010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人群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排前兩位知識,其中銷售與營銷的滿足度最低。創業教育應重點加強這些能力和知識的培養。

三  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

(一)大學畢業生短期就業質量分析

1.2008~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薪資分析

我國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2009屆、2010屆連續兩屆呈現增長趨勢,且2010屆增長尤為明顯。全國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屆(2130元)增長了349元。其中,本科畢業生2010屆(2815元)比2009屆(2369元)增長了446元,高職高專畢業生2010屆(2142元)比2009屆(1890元)增長了252元。2010屆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薪資的增長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旺盛相關。同時,物價的上漲也是導致薪資升高的原因之一。

2.2008~2010屆大學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分析

2010屆大學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專業對口率有所上升。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為69%,高職高專為59%,比2009屆均上升了2個百分點,但仍低於2008屆(本科為71%,高職高專為61%)。專業對口率的高低反映的是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在2010屆畢業生中,有近四成畢業半年後從事著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可見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匹配程度還有待提高。

3.2010屆大學畢業生職業期待吻合度分析

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有60%認為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這一比例為56%,高職高專為63%。在認為工作與職業期待不吻合的人群中,認為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的比例最高,為36%;其次是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22%)。六成畢業生認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表明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高。

4.2010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內離職分析

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有34%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其中,本科這一比例為24%,高職高專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可能是造成畢業生離職的主要原因。2010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的人群中,有98%是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最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0%),其次是薪資福利偏低(22%)。大學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過高反映了畢業生對職場生活的不適應,高校可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輔導。

5.2008~2010屆大學生基本工作能力分析

2008~2010屆,本科與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於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2010屆本科、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分別為53%和50%,而工作崗位要求的相應水平分別為62%和58%。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度和高職高專基本持平,分別為86%和85%,均低於2008屆本科和高職高專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度。可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這也導致一些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而一些用人單位也無法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畢業生。所以,學校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來不斷完善課程建設,使學生畢業後能夠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二)大學畢業生中期職業發展狀況分析

本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後的跟蹤調查數據,這些畢業生在其畢業半年後已經被調查過,通過這種將半年後調查和三年後調查結合起來的數據,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我國大學畢業生中期的職業發展狀況。

1.2007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後薪資及薪資漲幅分析

我國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後月收入比其畢業半年後翻番。2007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後的月收入為4388元,其中,本科為5296元,高職高專為3480元。2007屆我國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2109元,其中,本科為2483元,高職高專為1735元。2007屆大學畢業生三年來月收入漲幅平均達到2279元,漲幅比例超過了一倍;其中,本科漲幅達2813元,漲幅比例為113%,高職高專漲幅達1745元,漲幅比例為101%。

2.2007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內職位晉升分析

2007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內有59%獲得過職位晉升。其中,本科該比例為58%,略低於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晉升比例(60%)。2007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內平均獲得職位晉升1次,其中,本科為0.9次,略低於高職高專(1.1次)。在獲得過晉升的本科畢業生中,有35%獲得過1次晉升(高職高專為30%),7%獲得過3次及以上的晉升(高職高專為11%)。

課外自學的知識和技能(45%)、擴大社會人脈關係(35%)和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34%)是2007屆本科畢業生認為對職位晉升最有幫助的大學活動。而高職高專畢業生認為擴大社會人脈關係和課外自學的知識和技能(均為41%)最重要,其後是假期實習、課外兼職(32%)。課外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對學生在工作中的職位晉升的幫助較為重要,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加強在這些方面的投入。

3.2007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內工作穩定性分析

200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三年內工作過的平均僱主數為2.3個,其中,本科為2.0個,低於高職高專(2.6個)。可見,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工作穩定性較差。2007屆本科畢業生有41%畢業三年內僅為1個僱主工作過,31%有2個僱主,8%有4個及以上僱主。而高職高專畢業生更換僱主更為頻繁,僅有23%三年內一直為1個僱主工作,28%有2個僱主,僱主數為4個及以上的達到了21%。

過於頻繁地更換僱主並不能為大學畢業生帶來收入的增加。2007屆本科畢業生中月收入最高的是三年內一直為1個僱主工作的畢業生,為5463元;畢業三年內工作過的僱主數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為5個及以上的三年後月收入最低,僅為4624元。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呈現同樣的趨勢,僱主數為1個的三年後月收入最高,為3549元;僱主數為4個的三年後月收入最低,為3245元。

 4.2007屆大學生畢業三年內接受培訓分析

2007屆大學畢業生有67%三年內接受過僱主提供的培訓,27%接受過自費培訓,其中,15%既接受過自費培訓又接受過僱主提供的培訓,另外還有21%兩類培訓都沒有接受過。超過四分之一的大學生畢業後還自費參加培訓,說明畢業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還無法完全滿足職場的要求。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需要、在現有工作單位做好工作或晉升、為轉換職業和行業做準備是2007屆大學畢業生接受自費培訓的排前三位的原因。大學生接受自費培訓最主要的內容是從業資格證書培訓(本科為64%,高職高專為68%)。另有26%的本科畢業生接受了外語培訓,而高職高專畢業生更多的是接受在職學歷教育(24%)及IT技能培訓(23%)。崗位技能和知識培訓、公司文化和價值觀培訓是大學畢業生接受的最主要的僱主培訓。

四  中國畢業生就業目前存在的障礙與對策

(一)專業預警分析

根據對2008~2010屆連續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的分析研究,發現個別專業供大於求而導致的失業問題十分突出,且該現象有一定的持續性,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把由於專業供需失衡而導致的失業簡稱為專業結構性失業。研究發現,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解決專業結構性失業,而解決該問題的核心是調控各專業的供應量。對各專業的失業率和失業量進行監測和預警,以個別專業的招生指標控制為主要槓桿,輔以在校生專業調整,主動進行幹預、調控專業結構,是我國高等教育現有「招生計劃」體制下的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就業率的途徑之一。大學生就業的專業預警機制可以包括以下三個層面:國家層面、地區層面(主要是省、直轄市、自治區層面)以及高校層面。

1.國家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

國家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主要對全國供大於求狀況嚴重的專業進行招生結構的專業調控。

(1)專業預警機制實現——「紅黃綠牌」專業。

紅牌專業是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且薪資較低的專業中的前10個專業,這些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專業是除紅牌專業外的,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且薪資較低的專業;綠牌專業是薪資、就業率持續走高,且失業量較低的專業,這些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2000年以來,我國本科、高職高專各專業門類的招生結構基本固定。在此前提下,各專業的就業和失業狀況具有一定的慣性,如果不做調控幹預,很難出現根本性改變。所以,可以認為前幾屆連續失業量最大的專業,在近幾屆中也很有可能繼續保持失業量較多的局面,必須對這些專業以「紅牌」來予以警告。

(2)高失業風險型專業的預警機制。

建議對全國本科、高職高專失業率較高的和失業量較大的專業進行監測和預警,找出紅牌警告專業、黃牌預警專業與綠牌發展專業。對紅牌專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進行幹預。

首先,對於紅牌專業已經在讀的大學生,可採取措施鼓勵其轉換專業或者獲得「二學位」,使這些高失業風險型專業的學生分流到就業較好、社會需求較大的專業中去,如綠牌專業,以達到短期內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目的。其中「轉專業」和獲得「二學位」的基本原則,就是從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向就業率較高的專業流動。

其次,削減紅牌專業的招生數量,相應增加就業較好的專業,如綠牌專業的招生數量。但需要注意,削減紅牌專業招生數量不能所有學校都一刀切,建議採取「優勝劣汰」,即通過專業監測和預警系統,將開設有紅牌專業的省份或高校進行培養質量和就業能力的綜合排名,對那些辦學質量較差、就業能力落後的省份或高校的紅牌專業,減少該專業招生量,甚至在個別高校停止該專業的招生。

2.省級的專業預警機制

由於各地的勞動市場供需情況和高校發展水平不同,所以國家層次的「紅黃綠牌」不一定代表各省市的各專業實際的情況,特別是對於以本地就業的高職高專尤其如此。省級(直轄市、自治區)的專業預警機制,目的是在執行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之外,對本區域的高等教育與勞動市場的供需情況進行監測、預警和調控。建議將專業預警機制納入省級政府的管理職能之列。具體可採取前述的與全國類似的方法,鎖定、發布和調控本省的「紅黃綠牌」專業。

 3.高校層面的專業預警機制

高校是專業預警體制最低的一層,所有的監測數據及調控措施都應該落實在高校身上。但這並不是指高校只能被動地接受國家和本省教育管理部門的監督和調控。高校也應該主動建立自己的專業預警機制,實現教育運行管理的量化。

建議各高校對本校畢業生進行年度的就業狀態跟蹤,對就業率連續兩到三年排在本校各專業最後的專業給予紅牌警告,對失業率上升最快的專業給予黃牌警告,對就業率和薪資持續升高的專業亮綠牌。對於紅牌專業,需要分析失業率高的原因是由本校培養水平低造成的,還是由該專業供大於求造成的。前者需要改進自身的培養質量,後者則需要縮減招生量,分流該專業的在讀學生到其他專業中。對於黃牌專業給予警示,對於綠牌專業要給予發展。

(二)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與改進

1.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經濟體制因素

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就業崗位的數量是由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而前幾年我國的經濟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所以新增加的勞動就業崗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就業崗位。這種崗位類型的特點就使得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不足。近幾年,我國經濟開始進入轉型時期,高校培養的大學畢業生是否能適應轉型後的經濟體系,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中小型用人單位是吸收大學畢業生的主力軍。根據之前的分析,我國大學畢業生也主要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型用人單位就業。所以中小型用人單位的發展情況也將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數量。中小型用人單位主要集中的第三產業,而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吸納能力還不足。國外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最大,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也是最強的。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則相對比較緩慢,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相對不足。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困境事實上是我國經濟體系吸收能力的困境。

由於勞動力市場存在分割的現象,而二元分割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被分割成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其中,主要勞動力市場所提供的工作崗位:收入高、穩定、條件好、培訓和晉升機會多;而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提供的工作崗位:收入低、不穩定、條件差、培訓機會少、缺乏晉升機會。勞動者一旦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將很難重返主要勞動力市場。所以一些勞動著寧願選擇失業也不願意進入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這種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會使得主要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較大,而次要勞動力市場則出現人才短缺的現象。

我國由於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中西部一些地區成為次要勞動力市場,這些地區所吸收的大學畢業生很少,而大部分的畢業生則選擇在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就業。為了解決這種「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矛盾局面,近些年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政策,例如「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和「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這些政策已經吸引部分大學畢業生到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就業。但這些政策是否能長期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解決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就業的最大顧慮,即幾年之後能否仍然有機會在全國範圍內的勞動力市場再次選擇就業。如果能夠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降低戶口制度的限制程度,則會從根本上解除畢業生就業地區選擇的顧慮,從而最大限度地解決畢業生就業的地區性矛盾。

2.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高校體制因素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還沒有完全建立起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有效的運行機制,有的仍然按計劃體制運行。因此,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還不能夠按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一些高校在辦學定位上目前還存在問題,部分高校過度地追求綜合,失去了自己本應存在的辦學特色。很多本科院校以「研究型大學」為追求,向綜合型大學發展,加劇了高等學校內部的不合理競爭。在同類型學校中,那些有特色、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學校,就是一流的學校。因此,辦學定位不準,是造成高等教育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的匹配程度仍有待提高,還有部分畢業生處於「低就業」(Underemployment)狀態,即接受著低薪資、和自己所學專業不相關、不符合自己職業期待的工作,這些工作可能不需要大學所學的知識就可以完成。「低就業」現象反映了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還不能和社會的需求有著很好的匹配。

首先,根據之前的分析,在近幾屆畢業半年的大學畢業生中,只有約六成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所學的專業相關,而約四成的畢業生從事著與所學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學生在大學學習三到四年,而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卻用不到自己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能力和知識: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學生所學專業的教學質量比較差,達不到專業對口崗位的要求,所以不被專業對口的崗位所僱用,只能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另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勞動市場上某些專業崗位數量較少,而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供應過多,導致部分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對於第一種情況,學校可加強專業教育,進行相應的課程改革,從而使得學生所學的能力和知識能夠用到今後的工作崗位上;第二種情況則是供需結構失衡,可對這些專業的招生進行控制,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同時,2008~2010屆大學畢業生畢業時對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於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可見,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還無法完全滿足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這導致一方面部分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單位也無法找到滿足自己需求的畢業生。所以,高校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來不斷完善自己的課程建設,使學生畢業後能夠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其次,2010屆大學畢業生中,有60%的人認為目前的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待不吻合。在認為不符合自己職業期待的大學畢業生中,有36%的人認為是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還有22%的人認為是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有34%畢業半年內發生過離職,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可能是造成畢業生離職的主要原因。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質量還有待提高。要提高畢業生的初次就業質量,就需要在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方面的培養的同時,還需要高校對學生加強職場相關方面的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場價值觀,從而幫助其更好地適應工作。

五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發展趨勢

總體而言,「十二五」期間,我國大學生就業數量可能已經不是問題,而如何提高就業質量則是重點。

「十二五」期間,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生源將不斷減少,伴隨產業結構升級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增加,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將會穩定在90%左右的水平上,這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同時,就業環境的好轉將給大學畢業生帶來更多的就業選擇,其薪資、專業對口率和職業吻合度將上升,離職率將會隨之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得到改進將是「十二五」期間最明顯的特徵。

1990~2000年,由於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全國的新生嬰兒年出生量下降近1000萬:1990年,我國新生嬰兒約為2354萬人;而到2000年,新生嬰兒則下降到約1379萬人;到2010年,新生嬰兒數有所上升,約為1600萬人。我國新生嬰兒數量的下降會導致學校生源數量的相應下降,最先受到生源數量下降影響的小學已經從1992年的713萬所下降到2009年的28.0萬所,減少了43.3萬所。高等教育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據山東省教育廳的預測,到2013年,山東省考生總量將從2008年的80萬人下降到40萬人左右。北京2010年高考報名下降2萬人,為8萬人,預計幾年之內將會下降到4萬人左右。根據一份調查報告的分析,隨新生嬰兒數量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的1050萬人後,2009年開始全面下降,最近兩年累計下降了200萬人,並呈現持續加速下降趨勢,這種態勢將延續至2017~2020年前後。可見,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生源危機的時代。

生源危機會對某些高校的生存帶來威脅,如果這些高校不提高自身的辦學質量,不按照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人才,學生將會「用腳投票」,這些學校今後可能會因招不到生而面臨倒閉。因此,按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將成為我國高校今後的發展之道。

按照社會的需求培養大學生,就需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隨著生源數量的下降,未來需要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也必然會下降,大學畢業生想找到一份工作不會太難,但能否找到一個較高質量的工作仍然是一個問題。即今後我國大學生的就業難將從數量提高難轉向質量提高難。薪資、專業對口率、職業期待吻合度都是衡量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指標。高校應該從這些方面出發,加強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的培養,不斷地完善課程體系,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並對學生加強職場相關知識的輔導,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未來職場的工作。同時,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產業的轉型,如何適應我國經濟轉型對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今後發展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199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1993。

[2]《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0。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9。

[5]《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

[6]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職業資格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

[7]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職業資格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05年增補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8]Anne ESartori,2003,「An Estimator for Some BinaryOutcome Selection Models without Exclusion Restrictions」,Political Analysis,11: 111-138.

[9]Clotfelter, Ehrenberg, Getz, Siegfried, 1991,Economic Challe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Donald W.Drewes,1992, 「Job Analysis Methodologies: A of Comparative Review」, Technical Report for the DOT Review.

[11]Fleishman, E.A,1992,Fleishman Job Analysis Survey (F-JAS), Bethesda, MD: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 Inc.

[12]Ganzeboom, H.B.G, De Graaf, P.M., and Treiman, D.J,1992,「A Standard 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 of Occupational Status」,Social Science Research,21, 1-56.

[13]Grusky, D.B., and Van Rompaey, S.E.,1992,「The Vertical Scaling of Occupations: Some Cautionary Comments and Refle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1712-1728.

[14]Jeffrey A.Dubin ,Douglas Rivers, 1990,「 Selection Bias in Linear Regression, Logit and Probit Models」,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18: 360-390.

[15]Jeffrey A.Dubin , D.L. McFadden,1984,「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Electric Appliance Holdings and Consumption」,Econometrica,47: 153-161.

    作者簡介:

    王伯慶,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門垚,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

    摘自《中國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1~20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高等院校應往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研究分析報告
    中國大陸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途徑及就業貢獻比,依次為:中小型民營企業(49%)、大中型民營企業(19%)、創業/自僱就業(9%)、個體戶(7%)、農業經濟體(6%)、國有企業(5%)、事業單位(2%)、其它就業(2%)、公務員(1%)等途徑;其中,民營企業屬於重點就業途徑,就業貢獻比約接近70%,80%以上的畢業生需要依靠民營企業才能夠實現初次就業或二次就業。
  • 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研究與展望
    、數據科學家、量化分析師,該現象並未出現在U10畢業生在中國就業熱門職位前十位中。隨著數字經濟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數據研究與開發需求將在更多行業中顯現。「管理」「項目管理」「戰略規劃」以及「領導力」等管理類技能,「Python」「Java」「C++」以及「數據分析」等數據類技能是U10畢業生就業熱門行業的最具代表性技能。
  • 全日制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就業狀況的比較研究——基於2017年全國...
    全日制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就業狀況的比較研究——基於2017年全國研究生離校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李敏 蒿楠 陳洪捷 高耀雲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鄭州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摘要:文章基於「2017
  • 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發展與改進
    為此,教育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監督審查和正確引導;高校要落實編制要求,參照國家標準,改進就業質量報告。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編碼分析;發展趨勢2013年,教育部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編制工作,旨在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價體系,完善畢業生就業狀況反饋機制。
  • 女大學生實際就業狀況圖解
    男女大學生就業起薪和薪資增長情況是否出現差異?哪些用人單位裡女生就業比例較高?女生較多在哪些行業中發展?麥可思根據對全國2014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以及2011屆畢業生三年後的數據採集和研究,進行了女大學生實際就業狀況的分析,結論如下:  女生深造比例高於男生,創業比例低於男生  14.3%的2014屆本科女生在國內外讀研,高於同屆本科男生(12.5%)1.8個百分點。
  • 醫學專業考研就業狀況及各科目就業前景分析
    社會對醫科類畢業生的需求有不同的傾向,臨床醫學類人才有走俏的趨勢,從事老人醫學、保健醫師、家庭護士等職業的人才也將逐漸成為熱門,而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專業近幾年就業卻比較困難,基礎醫學類與護理學類專業就業也不太理想。
  • 「邀請」「高校畢業生職業適應與發展研討會」邀請函
    「高校畢業生職業適應與發展研討會」邀請函尊敬的各高校領導、就業與教學相關部門領導:為貫徹《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面改進各級各類教育評價體系,注重考查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能力」的指導思想,落實《教育部關於做好2018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通知》「鼓勵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與職業發展狀況跟蹤調查
  • 大數據分析 | 2017年青島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
    本科生各專業就業率統計表二、畢業生就業狀況相關分析(一)就業市場分析2017 年,我校承辦省級大型供需見面洽談會 3 場,舉辦校區級招聘會 6 場,專場招聘會 751 場,周四職場 22 場,參會單位數量共計 2774 餘家,提供就業崗位 78000 餘個,畢業生數與有效崗位需求數達到
  • 第15期 CCG&領英《中國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研究與展望2020》
    您好,我是張帥,與您一起觀察行業工作趨勢,賦能個人的職業發展。 這一期給大家分享的是來自全球化智庫CCG與領英聯合發布的《中國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研究與展望2020》,以及微鏈、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獵聘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城市人才生態指數報告》,我結合在一起分享給大家。
  • 畢業季回顧:中央財經大學2016屆畢業生就業薪資質量分析
    為全面反映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基於畢業生就業創業及職業發展狀況調查,中央財經大學不斷探索,逐步提煉出了五個分析維度下共11個評價指標及觀測點,力求對畢業生就業質量展開主觀評價與客觀指標相呼應、本校數據與第三方評價全視角的全面分析。
  • 中國大學教師發展狀況
    中國大學教師發展狀況 ——基於「2014中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分析 2016年10月21日 09:59 來源:《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沈紅 字號 內容摘要:
  • 長安大學2016屆畢業生就業調查與分析(畢業生版)
    2、信息獲取途徑意願75%以上的長安大學畢業生認為通過參加校園招聘會等校內就業市場的方式是最為有效的求職方式,希望學校充分發揮校內就業市場的基礎性和主渠道作用。3、 就業單位性質選擇意願願意選擇去國有企業及事業單位的畢業生比例居前列,這表明穩定的工作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仍然是長安大學畢業生的主要選擇。
  • 海南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6成畢業生選擇省外就業
    海南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6成畢業生選擇省外就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1日 16:06 來源: 來源:海南經濟報    昨日,國家統計局海南調查總隊發布了《海南省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 事關就業?盤點8大基礎學科的研究、排名、就業發展
    2強基計劃高校開放情況就目前統計來看,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開放了醫學類專業。3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高等醫藥院校、科研機構、醫院、生物醫藥公司等從事基礎科研、技術開發、市場推廣、基礎管理等工作。如果想在此領域有深入發展,強基計劃培養是很好的選擇。
  • 【職業指導】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三成畢業生工作半年就跳槽 缺少職業規劃
    一方面,應屆畢業生為企業秋招而忙碌;另一方面,社會人員、往屆學生忙著換工作,9月、10月是每年人才招聘的高峰季節。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只有四成本科生在畢業三年內沒有選擇跳槽或轉行,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和薪資福利偏低。
  • 數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分析
    該專業屬於基礎型專業,就業面較寬,不過考研仍然是該專業畢業生的首選。  在日常生活中,從天氣預報到股票漲落,到處充斥著數學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北京市需求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十大專業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需求量位居前列。分析上述資料不難看出,數學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就業前景看好。而且可以預見,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市場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多,其就業前景比較廣闊。
  • 中國礦業大學「六大工程」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
    中國礦業大學「六大工程」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 2017-03-17 來源:中國礦業大學   實施全國性就業市場拓展工程。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拓展實習就業基地,建成校外基地400餘個,在廣州、蘇州、深圳、西安等地集中邀請當地知名企業進行現場推介和就業信息發布,發揮各地校友會、校友企業作用,促進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發展戰略,每學年進行3次大規模市場開拓,組織兩場大型校園雙選會,參會企業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
  • 中國海洋大學2017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中國海洋大學根據教育部要求,按時完成2017年度就業質量報告的編制工作,並於2017年12月29日向社會公布《中國海洋大學2017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報告以2017屆6142名畢業生數據為基礎,截至2017年12月15日,學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4.50%。
  • 博士畢業生數據分析: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去哪兒了
    為了釐清當前我國高水平大學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筆者選擇2018年5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4856名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作為樣本,約佔當年全國博士畢業生總量的41%。筆者在對博士畢業生就業的整體狀況與態勢、職業選擇和地域選擇進行說明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博士畢業生就業選擇與流動趨向特徵的分析,為博士生教育改革、城市引才策略和區域均衡發展提供參考。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紮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紮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2018-07-11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完善協同機制。按照「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思路,實施提高本科生生源質量與就業質量行動計劃,統籌布局建設生源基地、就業基地和實習基地。重點做好專業建設規劃、生源預期和就業市場分析,將提高生源質量與就業質量納入學科專業建設範疇,組織教師積極參與生源與就業市場拓展。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以省(區、市)為單位,形成分片聯絡走訪、網格化推進的就業協同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