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6 月 10 日,一架在臺灣花蓮執行空拍的直升機墜毀,機上三人,全部罹難。
遇難者中,就有《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
齊柏林墜機現場
齊柏林遇難的噩耗傳出,震驚社會。
蔡康永說:又一個仁慈的人走了,再見。
陳文茜說:齊柏林,他屬於天空。
社交媒體上網友們也紛紛留言哀悼:
" 從來沒有像此刻這麼希望有奇蹟出現 "。
" 謝謝你和你的團隊帶我們看見最真實、最美麗的臺灣 "。
" 感謝齊柏林老師對這片土地的貢獻 "。
" 從此之後只要抬頭,不論天空的顏色,都是齊導的笑臉 "。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的離開讓全社會為之扼腕心痛?
01
90 年代開始,齊柏林進入臺灣省道工程局擔任行政工作,負責用航拍記錄工程。
第一次上飛機俯瞰臺灣時,他就被這片美麗的土地深深吸引了,從此迷上了空拍。
他還曾為五月天拍了一部 MV,樂隊站在臺灣最高的大樓——臺北 101 樓頂表演,齊柏林的航拍,效果震撼。
但從事航拍多年後,當他想在空中尋找美麗的風景時,卻發現很難找到了。
人為的開發和破壞,加速了自然災害給大地帶來的傷害。
大地的樣貌在空中視角下原形畢露,一片千瘡百孔、傷痕累累。
高山公路造成的植被破壞
齊柏林為此感到惋惜和心疼,他開始為環境問題奔走呼號。
一開始,齊柏林舉辦各種演講、影展,向大家展示臺灣的環境問題,可是反響平平。
他去大學演講,一些學生甚至在下面睡著了。
大部分人只想如何讀好書、賺大錢,以為環境問題跟自己無關。
齊柏林攝影展
民眾的冷漠讓齊柏林倍感失望,可環境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繼續向前。
2008 年,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環境問題,原本從事平面攝影的齊柏林有了更大膽的想法——航拍一部環境電影。
他把想法告訴身邊的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可很多人都認為他這是在做白日夢,他們無法想像航拍一部紀錄片會是什麼樣子。
況且,拍電影,沒人物沒故事,沒經驗也沒錢,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02
當時,臺灣還沒有相應的航拍設備,需要從美國購買,要花 3000 多萬臺幣。
這對於一個小小的公務員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即使有了設備,他作為公職人員,不能公開募集資金,後續的拍攝仍是問題。
2009 年,齊柏林不顧親友反對,花了平生攢的 300 萬租了一套設備。
他親自駕駛直升機拍攝了一個短片,希望以此拋磚引玉,有人能夠協力完成一部大製作記錄臺灣地貌的影片。因為非科班出身、沒有製作經驗的他,不可能單獨完成這個任務。
可惜現實再次向他潑了一盆冷水,他沒等到太多回應。
身份的尷尬和資金的缺乏,沒有徹底打消他的念頭。
巧在這時,法國著名導演呂克 · 貝松監製的紀錄片《家園》上映。
這部紀錄片同樣用航拍揭露環境問題,影片在巴黎鐵塔首映,薩科齊總統夫婦一同出席觀看。
齊柏林聽到這一消息,瘋狂的熱情達到了頂點:原來我的想法已經有人能實現了!
他回家問媽媽:能把家裡的房產證拿給我嗎?
當媽媽知道兒子要拿房契抵押拍紀錄片時,媽媽非常反對,可好在爸爸非常理解和支持他。
齊柏林最後勸動了媽媽,典當了房子,得了 700 萬。
其實,讓齊柏林堅定自己的夢想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
03
2009 年 8 月 8 日,臺灣遭遇前所未有的災難——莫拉克颱風,這場颶風使得臺灣的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
齊柏林乘直升機進入災區拍照,當他看到災區滿目瘡痍的景象時,第一次在飛行中落下了眼淚。
他拍了一張照片,照片裡原本有一個村落,颱風引發的山體滑坡使整個村落 600 人全部被掩埋。
這場災難引發了齊柏林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的家園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一場颱風帶來這麼多的災難?
颱風過後,齊柏林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辭掉公職,專注航拍電影。
要知道,當時齊柏林還有 3 年就退休了,退休後可以領到一筆上百萬的退休金。
辭掉公職意味著,他把自己的後路給堵死了。
正在上高中的兒子問他:爸,你這樣做還有錢供我讀大學嗎?
大家都覺得他瘋了,勸他大不了再過個幾年,換一個安穩的下半輩子,再來圓夢。
可是當時齊柏林遇到了一位知己,他對齊柏林的紀錄片非常支持,毅然資助 4000 萬。
齊柏林心想,我不能再等了,為了對得起朋友的幫助。
他同時覺得,等到退休的年齡,體力和意志力都變得更弱了。
齊柏林最終還是辭去了公職,組建電影公司,《看見臺灣》正式開拍。
經歷和掙扎、煎熬和反對,齊柏林像一位戰士一樣,一頭扎進了環保電影事業。
04
《看見臺灣》的拍攝過程歷經重重困難,每一次空拍,都要 " 天時地利人和 "。
在多風多雨的臺灣,無數次的等風停、等雨停,有時飛上天之後卻發現能見度很差,只能無功而返。
攝製人員風餐露宿
有次他們遇到了強氣流,飛機顛簸得幾乎要翻過來。齊柏林大腦空白,心想這下完了。
平安落地時,他向飛行員鞠躬,感謝他把大家平安帶下來。
還有一次,齊柏林堅持飛近玉山,拍攝原住民孩子揮旗子的那一幕。
當時的氣流非常危險,飛行員告訴他無法靠近,齊柏林說:不!這些孩子辛辛苦苦爬到山頂,山頂溫度接近零度,他們都凍僵了,我不能讓孩子們失望!
飛機靠近山頂時,他們意外發現,孩子們除了唱歌之外還揮起了旗子,山頂頓時一片紅藍。那一刻,齊柏林熱淚盈眶。
拍攝的過程中,製片人找到一點錢,就拍一段時間,沒有錢就停下來繼續找錢。
他們租的直升飛機,每小時要花 15 萬新臺幣,每當資金短缺時,齊柏林都有想要放棄的念頭。
就這樣,他們花了整整 3 年時間,斷斷續續的總算把片子拍出來了。
2013 年,這部斥資 9000 萬臺幣、經過 5 年籌劃拍攝製作的紀錄片終於殺青。
齊柏林幾經周折找到了大導演侯孝賢和吳念真,兩位大師看過,當場表示支持。
侯孝賢成了電影的監製,他對齊柏林說,我的名字隨便你用!
吳念真則為這部電影擔任旁白,他對齊柏林說,我不要你一分錢!
儘管如此,因為沒有故事,沒有人物,沒有公司願意發行。
齊柏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發行方,但他們預計,票房不會超過 800 萬臺幣。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電影像一枚重磅炸彈在臺灣各界引發了轟動,很多單位甚至紛紛包場集體觀影。
上映兩個月,《看見臺灣》票房超過 2 億,成為臺灣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紀錄片!
第 50 屆金馬獎上,《看見臺灣》還斬獲了最佳紀錄片大獎!
《看見臺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很多人說,齊柏林讓我們看見了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他是 " 臺灣的良心 "。
05
紀錄片《看見臺灣》以高難度的上帝視角俯瞰臺灣,讓觀眾看到一個美麗、真實的島嶼。
原來,寶島的山河湖海如此壯闊,如此鮮活。
山巒疊嶂,海岸獨一無二,大地五彩斑斕。
與之相映的,是這座島嶼正在承受著嚴重的汙染和破壞。
土地飽受摧殘,生存空間遭受踐踏。
高山公路泛濫,山體植被嚴重破壞,天災面前隱患重重。
不合理排放的汙水匯入河川大海,水資源遭到嚴重汙染。
為發展經濟過度開採地下水,溼地面積逐漸縮小乃至消失……一幕幕,觸目驚心。
" 你在森林裡面行走,會感到生命的美好,但是站在另一個高度,你可能看到的是濫墾濫伐的景象。"
《看見臺灣》前半段美得讓人震撼,後半段醜得令人驚心。
齊柏林用" 矛盾與衝突 "來形容臺灣追求文明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對立,他希望這部作品能讓臺灣的年輕人更了解這個世界,看到臺灣與外部世界不可分割、同生死共存亡的密切關係。
這部紀錄片還讓臺灣社會掀起一股全民環保風潮。
影片熱映後,民眾的議論鋪天蓋地,臺灣的各媒體網絡,每天都在報導電影中的環境議題。
輿論壓力下,政府宣布成立 " 國土保育小組 ",針對一些環境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並且承諾臺灣不準再開闢新的高山公路。
齊柏林用影像喚醒了人們對家鄉土地的疼惜,讓社會重新思考經濟開發與環境平衡的重大課題。
06
《看見臺灣》的成功,讓齊柏林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他把格局放大,開始思考臺灣島與地球的關係。
2017 年 6 月 8 日,齊柏林舉行記者會,宣布《看見臺灣Ⅱ》航拍紀錄片開鏡!
記者會上他提到拍第二部的初衷:因為《看見臺灣》,我走遍世界,讓我深深感受到環境問題沒有邊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海洋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是啊,環境問題沒有邊界,身處同一個地球,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享受者,也應該是大自然的保護者。
在齊柏林的計劃中,他要用一年半的時間打造《看見臺灣Ⅱ》,鏡頭將走出臺灣,視野延伸到海峽兩岸,甚至去到日本、馬來西亞、紐西蘭等地,多角度關注土地和環境,讓社會和民眾更加珍惜和保護每個人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
《看見臺灣Ⅱ》宣傳片因齊導的離世而提前面世
記者會兩天後,也就是 6 月 10 ,齊柏林再次起飛試鏡。
此前,他還給陳文茜發了一條簡訊:已經拍完了大陸等地,文茜姐,你要保重身體。
然後,他自己卻沒能安全落地,從此在天上看著臺灣。
壯志未酬,英雄隕落成絕響,留給外界無限震驚與感傷。
齊柏林罹難次日,臺北 101 亮起 " 看見臺灣 ",悼念齊柏林。這在歷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當年李安獲得奧斯卡獎。
陳文茜追悼齊柏林:他天生就是屬於天空的,為了大地,他的人生,鞠躬盡瘁。
齊柏林說:" 為了後代的子子孫孫,我們沒有權利在這片土地上放縱無窮的欲望,因為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我們只是過客。"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來重溫這部
齊柏林導演的絕唱《看見臺灣》
如果不是他,沒人願做、敢做這樣的事情;如果不是他,人們不會看見光鮮外表下傷痕累累的大地,他是真正的良心導演。
距離飛機失事一年有餘,《看見臺灣》成了絕響,世間也再無齊柏林。但我們不該忘記這位空中戰士,因為他是臺灣的驕傲,更是一位有良心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