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學校那些事

2020-09-19 斷線風箏飄搖

教了整整三十年小學了,以三十年的經歷說說學校那些事。

每一個老師,可以說是每天都在做著百分之六十的無用功,比如備課吧,像我們小學老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看課文,查查參考書,哪個地方需要重點講解,哪個需要重點指導讀書,在課本上圈畫就好了,可是,現在我們必須要上傳無用的備課,還要所謂的二次備課,哪裡有那麼多時間?標準的在應付。

還有每次的檢查,聽課,拿出一節課,翻來覆去聽,人家來聽課的時候,純粹就是在表演。

最厲害的是,老師還要負責脫貧,還要負責所謂的幫扶,老師真的是萬能的。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要坑蒙拐騙略知一二。

再看學校的課程表吧,每個班級學校都要求有兩套,一套是實際的,一套是張貼的,張貼的是給檢查人員看的,實際的老師上課用的,也就是張貼的課程表音體美信,安全教育,傳統文化,每科齊全,實際情況就是都是語文數學老師上。

最最可恨的是,老師要教學生撒謊,上面來檢查的時候,要教會孩子們說,就按課程表上課的,教書育人的地方啊,良心何在?

再看每年的榮譽評比吧,去年我們學校,為了照顧某些人,評教學質量獎的時候,把教的兩個年級的三率加起來,就是老師的得分,天下奇聞,每個人都知道,各個年級的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都是不一樣的,難道領導們都是傻子?這個都不懂?

還有評職稱,中層領導每年加幾分,科室負責人也加,這些人都是學校自己安排的,標準的掩耳盜鈴。

……學校的奇聞異事還有好多,聽我以後慢慢道來。

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我絕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家長,我會認認真真教學,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

相關焦點

  • 那些年,那些事(下)
    事情是這樣的 :一天我們剛剛在上地理課,突然班主任走進來對地理老師說,因為學校要組織大家去上勞動課(也就是種玉米),但是要不了多少人,班主任回頭對大家說:「想要去的舉手?」沒想到齊刷刷的全部舉了手,「那想要留在教室裡上課的舉手?」,這時沒有一個人舉手。此時地理老師尷尬極了,最後只留下我們十多個人在教室裡繼續聽著地理老師講述著他的故事。講述著他的暗戀對象,講述著他們靜修途中的種種。
  • 李先亮:落紅並非無情物 當為雜文鼓與呼
    經常看報的朋友都有印象,紙質媒體中雜文(言論)總有一席之地,從《人民日報》到省市級媒體無一例外,有些名刊名欄特意為雜文加了「花邊」以增強吸引力,足以表明了對雜文的厚愛與重視,老報人都明白,加了花邊的文章是有份量的。普通稿件那就是補白填空,版面總不能空著,所以不管你發多少篇,不一定說明你水平多高,而能引起重視的才是硬東西。
  • 一個山野老師與學生的那些事(一)
    緣起:在2020年4月21日,我發布了一篇《大山深處的日子(13)》,在夢幻辰風的評論區裡,@貓膩 評論說:「 和我們多分享下熊孩子的有(挨)趣(打)事(過)跡(程)」作為一個人民教師,對於學生這樣是不合時宜的。
  • 英語雜文/愛過怒過心寒過
    英語雜文/微信朋友圈英語小品文/娛樂至死英語小品文/面具英語小品文/油膩中年英語短文/詠遠有李成長的煩惱(1)---考試與分數英語小品文/焦慮英語小品文/懷舊英語雜文/寒冷的南方英語雜文/同學>英語雜文/教師的收入英語雜文/辦年貨英語雜文/春晚
  • 四本書:詩歌、雜文、時文和名著
    《現代雜文的思想批判》。雜文的思維方式,呈現出強烈的批判性:質疑、求異、發散、聯想……雜文天然不安分,不因循。好的雜文,總能在司空見慣的現象或者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某些悖謬之處,讓我們不再習以為常,不再視若無睹,不再心安理得。
  • 魯迅的一篇雜文,其中兩句話寓意深刻,令人百感交集
    他的詩文看似嘻笑怒罵,卻極力嘲諷和鞭撻了社會生活中的醜惡現象,讓那些習慣於醜陋與骯髒、又被黑暗與迷茫蒙住眼睛的人們開始覺醒。但魯迅先生也是一位凡夫俗子,人吃五穀雜糧,都會生災害病。誰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生病了就要休息,休息就是要強迫自己,暫停那些平時自以為一定不能放下的事情。
  • 產後那些事(一)
    第一件事,晚上寶寶拉臭臭了,要換紙尿褲,其它的護工碰到這些情況都是主動來的,根本不需要你說;但這個黑臉,不等娃哭到影響其他人休息,是不會出現的;我見她不來,直接用床頭鈴叫護士,護士在廣播裡叫她,她一出現就黑臉,還說我一天到晚按鈴。第二件事,因為家屬不能進住院部,一日三餐或者有什麼需要家人帶的東西,需要護工去到電梯口,把家屬帶的東西拿進來。
  • 淺談專科生的出路(3)
    因為當你真正的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你就會很明白一件事:學知和能力是成正比例的。這個選擇會決定你大部分的道路。 敲了敲桌子,一杯茶,一支筆,一種思維方法,我們繼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考更多的證書來證明自己,這在你步入大專生涯開始之後你就會發現,在之前的你必須了解一些東西,自己的目光或許會轉變看一些稱之為「有用」書,對於你而言,那些是一群財經類,經商類,道德類,雜文類的書。
  • 【OA那些事】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種類
    編者按:自2021年1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及《自然》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時,都可以選擇以金色OA(開放獲取)形式發表,只要支付9500歐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文章處理費(APC),審核發表後,讀者即可免費閱讀。
  • 我在產房那些事!(一)
    作為一個35歲的大齡產婦,提起產房那些事可惜,人家大夫見的多了,根本不當回事,檢查完見沒啥事直接離開了。這一夜才剛剛開始,我才開了一指多點,熬著吧!
  • 淺談小時候那些後悔的事(1)
    在我的生活中,一般儘量會讓自己不去後悔,因為一旦自己後悔的時候,那這件事就是無法挽回的了,不過要說後悔的事情,還真有,因為它,改變了我的一生,所以一直未曾忘記過。小時候,因為爸媽不在家,家裡窮,從三四年級開始,就沒人照顧,都是和大我一歲的姐姐一起生活的,所以養成了性格孤僻還自卑,也不願意和人去爭論什麼,所以就造成了一下讓我後悔一生的事情。
  • 畢業季的那些事(之一) —高校畢業生黨員如何轉移黨組織關係
    (接上) 三、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係轉移的程序 對於畢業生的黨組織關係轉移,一般高校都會有自己的具體操作步驟。現在黨員信息庫中的組織關係模塊已經聯網,一般省內的可以在網上直轉,不需要再開紙質組織關係介紹信了,跨省(個別省之間也聯網了)和跨系統(如銀行、部隊等)是不聯網的,還需要開具紙質介紹信。
  • 那些年住讀生的那些事(散文)
    那時候在學校食堂裡就餐,飯票和菜票是分開的。每隔兩三個星期,我們會回家背幾十斤大米,來兌換學校食堂裡的飯票。我每餐要打半斤米飯,三四兩米飯根本填不飽肚子,因為炊事員手裡的勺子幾抖落,米飯的分量其實很多時候就名不符實了。米飯一般是用大的木罾蒸的,後來慢慢改用了鋁皮盒子蒸煮。打菜使用菜票,菜票一般都得花錢買。
  • 永州學校課後服務那些事
    去年,永州各學校就開始了課後服務,課後服務是由家長自願決定是否讓孩子參加,目的就是學生回家後,有些家長沒時間監督孩子做作業,或是學生放學早,父,母沒下班無人來接。在下午放學後,適當延長1、2節課,讓學生在教室裡完成作業,晚上六點前必須放學,這樣,那些上班的家長基本下了班,有時間來接孩子了。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現在回憶高中生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好象就在眼前,歷歷在目,歷久彌新。 題記一,校園 1973年春節過後,早春二月,大地回暖,萬物復甦,那年春天來得特別早。題記四,往事 歲月的小河輕輕的流淌,洗盡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時光,卻怎麼也洗刷不盡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幸福又甜美的回憶,反而變得越發清晰了……
  • 畢業季的那些事(之一) —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係轉移程序
    (接上) 三、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係轉移的程序 對於畢業生的黨組織關係轉移,一般高校都會有自己的具體操作步驟。現在黨員信息庫中的組織關係模塊已經聯網,一般省內的可以在網上直轉,不需要再開紙質組織關係介紹信了,跨省(個別省之間也聯網了)和跨系統(如銀行、部隊等)是不聯網的,還需要開具紙質介紹信。
  • 生活雜文:關於精神抑鬱
    生活小雜文:關於精神抑鬱 精神抑鬱這個詞現在出現太頻繁了。動不動某位名星自殺了,對於正常人而言,抑鬱症狀者簡直不可理,有什麼想不開的,每天洗洗睡了不香嗎?但是精神抑鬱最大的特點就是過於敏感,對什麼事都較真,一點芝麻綠豆大點事一直放不下。 每個人都面臨精神抑鬱,只是有些人扛壓,什麼事都能一笑了之,對精神抑鬱有免疫力,但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 「國際莊」那些不為人知的名校(一)
    「國際莊」那些不為人知的名校(一) ——石家莊鐵道大學在國際莊北二環東路民心河畔的綠樹的濃陰中坐落著這麼一所學校——石家莊鐵道大學。不少不知道的學生家長光看這聽著有些「土」,甚至是low的大學名稱,甚至以為這是一所大中專地方院校。但這所學校真的是家長眼中這樣的嗎,這所學校又真的如它的名字一般平平無奇嗎?
  • 語言學家王力「不務正業」,不愛教課愛寫雜文還很受歡迎?
    雖然如此,王力教授逸出課堂的心思一直存著,筆者1982年購到的這冊署名「王了一」(王力字「了一」)的《龍蟲並雕齋瑣語》可以為證。這本「瑣語」寫於抗戰時期,出版在抗戰之後。無意中購下,讀來卻深有興味。其中一方面是內容,對抗戰時期社會種種及人的情狀,從小處觀察,生發議論,談感觸,行針砭,洞察人心,描繪真切,著實難得。
  • 那些年,我們很掙扎(原創)
    那些年,「復讀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個小階層。那時有人連續補習數年,都不放棄,最後如願以償,考上了一所大學或者中專,像「範進中舉」了一樣興奮,但沒有「喜極發瘋」。我就是其中一位。回想起那幾年復讀歲月,那簡直是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