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時候那些後悔的事(1)

2020-09-18 不四曾大叔

在我的生活中,一般儘量會讓自己不去後悔,因為一旦自己後悔的時候,那這件事就是無法挽回的了,不過要說後悔的事情,還真有,因為它,改變了我的一生,所以一直未曾忘記過。

小時候,因為爸媽不在家,家裡窮,從三四年級開始,就沒人照顧,都是和大我一歲的姐姐一起生活的,所以養成了性格孤僻還自卑,也不願意和人去爭論什麼,所以就造成了一下讓我後悔一生的事情。

在小學的時候,雖然沒人管,但是我的數學學習能力還是可以的,就算每天睡覺,那考試都能在前五名以內,上課的時候,老師提的問題,只要我聽一下課,比較難的題目,有時候全班舉手的也就我一個。

當時和班長坐一起,考試有時候她還會來看我的答案,當然,她看答案也只看我最後面的問答題。因為我是前面計算題出錯的概率比簡答題的高,我這個人也比較粗心的。

上面只是說我小學的數學,真正的轉折點,是在初中第一次數學考試後的第二天,卷子發下來之後,我知道,這都是我自己的問題,我現在站在當時的情形訴說一下。

當時因為偏科嚴重,其他科目都是剛剛及格,7/80分的樣子,但是偏偏數學就考了101分(總分是120分的試卷),最關鍵的是,當時我本來是考了111分的,但是最後有一道10分的簡答題,我做完了後,我同桌說他看別人的答案不是那樣子的,我就在上面畫了一個大大的×,然後考試也快結束了,就沒去考慮為什麼別人的答案和我的不一樣。

第二天,當老師把試捲髮下來後,開口就說:「我們班有同學抄試卷,其他科成績那麼差,數學那麼高分,具體是誰,也就不說了。」中間說的其他的也基本上忘了吧,大概就是那樣子。

當時我第一反應,覺得老師是在說我,因為本來孤僻的性格,就算覺得她應該就是在說我,我也沒有去問,沒有去反駁,只覺得當時挺委屈的,沒人願意相信我。

整件事情,比較欣慰的是,同班剛好有個同學,是我小學語文老師的兒子,雖然小學不是一個學校,但是他媽媽經常和他提起我,所以他知道我的名字,還記得當時他和我說的話,他問:「你數學那麼高,你猜老師是不是在說你?如果你覺得是在說你的話,你可以和老師去理論呀,我媽媽和我說起過,你的數學成績真的有那麼好,我相信你是靠你實力考的成績,如果你去和老師說,我幫你作證。」

但是當時的我,心裡想的卻是:「既然不相信我,那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咯,算了算了,以後不學數學就是了,上你的課,我就睡覺,我就不聽你的課,你能拿我怎麼辦。」然後嘴上回著同學,說:「算了,她怎麼想怎麼說,是她的事情,愛說就說吧,最多我就不學數學了。」

從此數學一發不可收拾,帶動了全部學科直線下降。上面都是小時候發生的事情,下章說說,後面我是怎麼做的,又如何成為現在這樣一個遊手好閒不爭氣的蛀蟲的。

相關焦點

  • 那些小時候「聽話」的孩子,現在後悔了嗎?
    有調查統計,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越高,而小時候沒那麼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性格發展會更好,更容易邁向成功。我有個朋友,說過她小時候的一段經歷。小時候姥姥帶她出去玩,指著冰糖葫蘆問她:「想吃冰糖葫蘆嗎?」
  • 淺談專科生的的出路(1)
    高考想必每個人都經歷過(除其他因素),每個人在高考之後都會選擇報考一所大學,而每個人的高考成績並不都是一樣的,有好的有壞的。有的人在得知自己的成績的時候激動的哭了起來,有的人卻是一笑而過,有的還有滿臉沉重的等等。這些分數慢慢的決定了一些東西,比如報考大學,參加復讀等等。 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關於那些報考了專科生道路的一群學生。
  • 那些年,那些事(下)
    事情是這樣的 :一天我們剛剛在上地理課,突然班主任走進來對地理老師說,因為學校要組織大家去上勞動課(也就是種玉米),但是要不了多少人,班主任回頭對大家說:「想要去的舉手?」沒想到齊刷刷的全部舉了手,「那想要留在教室裡上課的舉手?」,這時沒有一個人舉手。此時地理老師尷尬極了,最後只留下我們十多個人在教室裡繼續聽著地理老師講述著他的故事。講述著他的暗戀對象,講述著他們靜修途中的種種。
  • 那些小時候被逼著學跳舞的孩子長大後悔了
    而那些從小被父母逼著學跳舞的孩子,現在後悔嗎?小藝採訪了藝朝藝夕的幾位舞蹈老師,得到的答案如下:「後悔,特別後悔那個時候自己反抗,太不懂事。」「不後悔啊,不然也沒有現在的自己了。」「要說後悔也有,就是沒用最大的力氣學跳舞,所以中間走了一些彎路。」「……」各位老師在分享自己的感受時,幾乎都是一種遺憾的語氣,當下社會,才藝傍身,不僅僅是為了陶冶情操,還是在生活中樹立更多的自信心。
  • 你最後悔的事是什麼?「後悔」的背後,其實有著這些心理學秘密
    負面的結局是真實展現在眼前的,而那些"沒有做的事"如果做了會導致的結局只發生在想像中,這種虛擬的想像有無數種可能,而這加劇了它的美好。就像張愛玲所說的,愛得到的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白米飯、蚊子血,而那些沒得到的就會變成紅玫瑰、白月光。
  • (雜文)學校那些事
    教了整整三十年小學了,以三十年的經歷說說學校那些事。
  • 【OA那些事】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種類
    編者按:自2021年1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及《自然》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時,都可以選擇以金色OA(開放獲取)形式發表,只要支付9500歐元(約合人民幣7.5萬元)文章處理費(APC),審核發表後,讀者即可免費閱讀。
  • ——執行那些事(1)
    執行擔保書執行擔保人:(自然情況)聯繫方式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申請執行人:(自然情況)法定代表人: (姓名、職務)被執行人1:(自然情況)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被執行人2:(自然情況)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申請執行人名稱)申請執行(
  • 產後那些事(一)
    第一件事,晚上寶寶拉臭臭了,要換紙尿褲,其它的護工碰到這些情況都是主動來的,根本不需要你說;但這個黑臉,不等娃哭到影響其他人休息,是不會出現的;我見她不來,直接用床頭鈴叫護士,護士在廣播裡叫她,她一出現就黑臉,還說我一天到晚按鈴。第二件事,因為家屬不能進住院部,一日三餐或者有什麼需要家人帶的東西,需要護工去到電梯口,把家屬帶的東西拿進來。
  • 淺談專科生的出路(3)
    因為當你真正的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你就會很明白一件事:學知和能力是成正比例的。這個選擇會決定你大部分的道路。 敲了敲桌子,一杯茶,一支筆,一種思維方法,我們繼續。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考更多的證書來證明自己,這在你步入大專生涯開始之後你就會發現,在之前的你必須了解一些東西,自己的目光或許會轉變看一些稱之為「有用」書,對於你而言,那些是一群財經類,經商類,道德類,雜文類的書。
  • 月子那些事兒(1)
    關注我,咱們一起聊聊女人那些事
  • 我在產房那些事!(一)
    作為一個35歲的大齡產婦,提起產房那些事可惜,人家大夫見的多了,根本不當回事,檢查完見沒啥事直接離開了。這一夜才剛剛開始,我才開了一指多點,熬著吧!
  • 一個山野老師與學生的那些事(一)
    緣起:在2020年4月21日,我發布了一篇《大山深處的日子(13)》,在夢幻辰風的評論區裡,@貓膩 評論說:「 和我們多分享下熊孩子的有(挨)趣(打)事(過)跡(程)」作為一個人民教師,對於學生這樣是不合時宜的。
  • 那些小時候的道理
    在自己的小時候,家長會要求我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玩,雖然百般不情願,但我是會屈從的——因為反正到最後大人都會搶走玩具。在我的觀察下,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我們教育孩子時講的很多道理其實和小時候長輩講的內容一樣,甚至有一些直接原封不動就又講給自己的小孩聽。儘管對女兒我都會讓她先說出自己的感受,也用心地去體會她的思路,方式上有了一些改進,但我發覺光這樣還是不夠的。因為自己活了36年看清了一件事——人生的大道理往往在你小時候就已經知道很多了,只是沒多少人能真正做到。
  • 畢業後的那些事(1)
  • 那些後悔成為母親的人
    @小遊:母乳餵養的痛苦(乳頭皸裂)、家裡養寵物不得不保持距離看它失落很心疼、飲食必須為母乳餵養做出調整、無法對新生兒產生強烈的情感……這些太具體了,概括一下就是30幾年來你一直努力建設自己的社會性,而目前所有人都把你當一個生物人、自然人,而對於這些的糾結苦悶往往不被理解,反而被說矯情。
  • 去日本留學的你後悔了嗎?(日本留學的回憶)
    甚至,我覺得1年半的語言學校比高校學習4年的效果都更明顯,當然,是指在交流和書寫能力方面,學術方面自然是比不過。不過,仍然是有著難以熬過的時光。那就是考學。日本的大學院生(碩士研究生)是需要出願(提交申請材料),並參加校內考,合格才可以入學。
  • 淺談面料驗貨中的那些事兒
    淺談面料驗貨中的那些事兒 2017-03-27 10:22:15 來源:全球紡織網 有網友近日在國內某知名外貿論壇提出如下問題:
  • 暖文:回憶小時候上學吃老師「慄鑿」的那些事
    有時侯,當讀到教育方面一些文章時,不知怎的,我總想起小時候上學吃老師「慄鑿」的事,心裡總暖暖的。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是在農村老家讀完小學的。教師也很缺,從育紅班(現在叫學前班)到五年級六個班也就幾個老師。主科就2門:語文和數學(當時也叫算術)。記得上小學四年級時,教我們數學的是本村一名姓光的老師。那時候,他四十多歲,平時不苟言笑,教學認真,對學生很是嚴格。經常一對一,當面給我們批改作業。對於做錯題的學生,他先是講解。
  • 「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小時候常說這句話的媽媽,現在後悔了嗎
    直到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處處遇挫時才發現,這樣的「威脅」害了孩子的一生,後悔已經來不及了。被媽媽威脅的孩子:那些心理陰影一直跟著我,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小時候被父母「不聽話媽媽不愛你了」,小時候常說這句話的媽媽,現在後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