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多麼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一年。
從死神手裡搶人的瞬間,那些爭分奪秒的時刻仿佛就在昨日。
20位親歷者口述我的2020,他們的故事或許就是你我經歷過的故事。
一起來看▼
01.武漢醫生萬裡對我而言,2020年在發熱門診經歷了太多,好好活著最幸福。
1月23日下午,醫院抽調麻醉醫生支援發熱門診,我第一個報了名。
大年初一進入紅區。最開始的幾天,我遭遇了前所未有過的挫敗感。我和同事們痛定思痛:一定要想辦法把病亡率降下來!
多學科合作,全流程守護,全天候待命,我們管這個團隊叫重症救治「尖刀連」,我所在的插管小分隊被稱作這支部隊的「敢死隊」。
為病人實施氣管插管時,我的臉距患者開放的口腔只有10釐米,這是感染的最高風險地。對正常患者,操作有五六分鐘的時間,但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差,插管需要90秒內完成,而且操作時需要戴三層手套、護目鏡和面屏,視線和手感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每一次我都在心裡不停默念:90秒!90秒!機會只有一次,必須一次成功。
很多人說我們是英雄,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英雄,我只是醫生,在一個特殊時期對一群特殊病人履行我的職責,我最喜歡的稱號還是白衣戰士、中國醫生。
10月20日做完當天最後一場手術,回到家已是晚上9點多,推門看到妻子做好的一桌飯菜,我發朋友圈感慨:「幸福是啥?就是無論你多晚下班,總有人等著和你一起吃飯。」
02.援漢醫生陳琳在支援武漢前,我從未來過這座城市;支援武漢時,我拍的第一個視頻是《我的情人叫「武漢」》。
2月9日,我和135位援漢醫療隊成員乘專機到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從機場去酒店的路上,街道空空蕩蕩、萬籟俱寂,對我而言,這座陌生的城市好像「睡著了」。
一位1994年出生的護士告訴我,遠在上海的媽媽因為擔心她,常偷偷哭泣,她著急卻不知如何讓家人真正放心。於是,我決定記錄下我們在武漢的生活,告訴家人們,我們在武漢很好。
「雨聲滴滴答答,仿佛是在催促我們,加快拯救患者生命的腳步……」拍視頻那天是2月14日,武漢氣溫驟降,大雨、雪花飄灑在寂靜的空中。
當我將鏡頭對準一位正在穿防護服的護士時,她打趣道:「我又不是你的情人,你怎麼拍我呀。」還沒想好怎麼回答,一旁的另一位護士脫口而出:「在武漢,你雖然不是我的情人,但你是我的親人」。
簡單的一句話直戳心窩,我索性為視頻取名為「我的情人叫『武漢』」,我想,我和這座城,正產生過命交情,她已是我的「情人」(親人)。
到武漢後,我所在的醫療隊接管了同濟醫院光谷院區4樓一個52張床位的重症病區,每天,為病人打針、餵飯、翻身、倒熱水是我的工作日常。
如今,看到「武漢」兩個字,我便覺得特別親切。在我手機的天氣APP上,我仍保留著武漢這一地理位置,時不時看看武漢的天氣已成為一種習慣。
03.火神山建設者駱名良我是一名裝修農民工,今年37歲,老家湖北陽新龍港鎮星潭村。6年前,在武漢江夏定居。
1月23日晚上,我一人開車從老家返回武漢,看到昔日車水馬龍的街道,人車稀少,我心裡好難受。來到工地上,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心裡便沒有了害怕。
那段時間,每天清晨6點,我和工友們要從武昌雷神山生活區過江,到火神山一直幹到晚上11點下班。就這樣,我和工友們爭分奪秒,上廁所都帶跑。6個晝夜,醫院如期交付。
看到一批批患者被及時轉運救治,我們熱淚盈眶。我們建起的不僅是一個救人的醫院,更是一座希望的燈塔。國家危難時,需要我們這些手藝人挺身而出,我有幸參與其中,我對兒子說:「爸爸很自豪!」
2月6日清晨,我領到了建設火神山的工錢和獎金:7200元工錢加車費補貼300元,然後把錢換成物資捐贈給一線醫護人員。
我的故事經《長江日報》報導後,引發全網關注,《人民日報》、中國之聲、學習強國等媒體稱我為「熱血建設者」。其實我想說,那個危難時刻,誰的血都是熱的。
04.方艙醫院建設者李向麗2月3日,我們當晚接到「命令」,負責協助東西湖區委區政府搭建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並連夜採購1000張床具及配套的棉被和生活用品。
場地是現成的,但是床、被褥、電熱毯需要臨時採購。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去哪裡買床,成為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整整一個晚上,我和卓爾的同伴們打了無數電話,多方聯絡,終於採購了1000張床和2000多套棉。
2月4日,我們將這些物資全運到武漢客廳。問題又出現了,這麼多張床都需要一一拼接、擺放、鋪床,沒有足夠的人手無法開展。於是,我們緊急在朋友圈、群裡招募志願者,一下就有近30人從四面八方趕到武漢客廳支援。
許多志願者平時沒幹過粗活,也沒有手套,稍不留神,手上就會夾一個血泡。又是一個夜以繼日的奮戰,我們如期將1000張床、2000套被褥、2000個電熱毯等大大小小數萬件物資採購、安裝到位,將武漢客廳會展中心搭建成一個分區科學、功能完備,可以收治輕症患者的「諾亞方舟」。
作為武漢市首批規模最大的方艙醫院,武漢客廳共設置了1461個床位,收治了1815名病人,是武漢開放床位最多、累計收治病人最多、累計出院人數最多的方艙醫院。
如今,方艙醫院變成武漢抗疫展廳,展廳裡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人來人往。每次看到很多觀眾流著淚走出展館,我就感慨萬千:武漢保衛戰註定將載入史冊。
05.社區書記潘露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2020年的節奏。按原計劃,2020年春節,我會在未婚夫的老家舉辦婚禮。
春節前,為準備婚禮,未婚夫先開車回了老家。我卻收到街道通知,春節可能要加班,於是我給他發了條信息:我回去不了了。
結婚的日子還可以再選,現在最需要我的是社區的居民。
八大家花園社區有9個小區、6700多戶,約2.1萬人,是青山區最大的舊城改造回遷社區。但社區工作人員只有22人。
按照規定,發熱病人必須由街道統一安排運送。這是與病毒直接接觸的工作,疫情防控初期,我和社區副主任劉榮忠、餘漢怡,擔起這項任務。
去隔離點要一個多小時,車廂內不時有咳嗽聲傳來。送車時間不固定,有了病人就要送,有時忙到凌晨一兩點。我感覺自己年輕,身體素質好,也沒想太多。
2月22日晚,一個由我送至隔離點的康復患者給我打電話,他所在的隔離酒店空調壞了,晚上沒人修,酒店又找不出多餘的被子。
既然向我求助,我必須對得起他的信任。我把辦公室一床平時睡午覺的被子拿出來攤開,噴上酒精。然後騎著電動車,送到隔離酒店給他,他卻很不好意思地給我道歉。原來,我和他去年因為電動車亂停放的事情有過誤會。他不停地給隔離點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我的社區書記,她給我送被子來了。語氣感覺有點驕傲。
那個寒夜,這床被子溫暖了他,也溫暖了我。
疫情期間,我們社區共有6個下沉單位,69人。社區志願者最多時有92人。送飯、送菜、送醫、送藥全上門,每個人的紅馬甲背後都印著「是黨派我來為您服務的」,分不清誰是誰,大家都只埋頭做事。
今年國慶節,我和老公領了結婚證。雖然婚禮推遲了8個月,但是我覺得值得。
06.生鮮配送中心負責人王玉璟我參與的2020年這場「戰役」,在1月23日正式打響!這天下午,中百集團倉儲公司生鮮配送中心運轉開始出現一連串問題。
「還有城外車輛沒有回來!」「倉內貨物不能久放!」「現在司機和車都不足!怎麼辦?」……
望著同事們發來的一條條信息,我明白,如果沒有順利解決當日貨物運轉問題,配送到全市中百門店的生活保障物資,將會出現「斷供」。
怎麼辦?頂住!不能趴!
我們中心迅速成立10人臨時小組,工作目標只有一個:1月24日全部貨物必須送裝完畢!市內各家超市得配送到位!
在生鮮物流工作的這些年,如此多的突發狀況擺在一起還是頭一回,但整個物流集體表現出驚人的團結。
有的師傅原本已經跑完配送任務,一聽物流有壓力,連忙折返;平時沒有幹過分揀活的,捲起袖子就開始搬;大冬天的,大家在倉裡搬熱了,外套脫掉後,都可以看見一片片的「白氣」透過毛衣往外冒……
1月24日凌晨4點,看著倉中最後一輛生鮮貨車駛出,我們才知道一晚上就這樣過去了,時間已經來到了「年三十」,早上5點,我們吃了頓泡麵,味道格外香!
戰疫期間,不止我,很多同事也都主動住在了單位,24小時連續運轉確保物資運輸。收貨、揀貨、配送,經常24小時不停歇地流水作業,確保了中百集團湖北省內1000餘家門店保持正常營業,為英雄的武漢人做好後勤保障,讓大家安心宅家。
07.新冠患者家屬韓時珺我的爺爺韓天芑既是一位普通老人,也是一位大地天文學家,退休前在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建立起我國第一個天文測量點,被業內同行稱為「巧摘天星的人」。他和我國天體測量學另一位奠基人葉叔華一起創立了「北京時間」。我從小與爺爺一起生活,與他感情很深。
但今年2月初,爺爺突然發起高燒,經過核酸檢測,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先後被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協和醫院西院收治,但爺爺已經98歲高齡,又有很多基礎疾病,能否打敗新冠,讓我非常揪心。
入院一周後,爺爺的情況急轉直下,2月23日,協和醫院腫瘤中心下了病危通知書,說爺爺器官衰竭。接到電話的我嚇得哭起來,很怕會失去他。在爺爺的主治醫生,福建醫療隊援漢醫生的建議下,我通過網絡尋求匹配的康復者血漿。
很快,有幾十名新冠康復者聯繫我,要為爺爺捐獻血漿,還有一名外地康復者,要坐飛機過來獻血,讓我非常感動。他們給我發的信息,每一條我都保留著。
「以無垠時空為丈量尺度,人生擁有無窮可能,不必為眼前的成敗得失所困住。」今年6月,爺爺寫給武漢大學畢業生的一封信走紅網絡,這封信是由爺爺口述、我執筆共同完成的。給他擔任「鍵盤手」的瞬間,我只想把措辭寫得更美好,來傳達爺爺對青年大學生的深情厚望。同樣,爺爺在信裡傳遞的情懷,同樣也鼓舞著我。
如今爺爺身體一天天恢復,又變回了曾經那個「老小孩」。謝謝所有救治過爺爺的醫護人員,我現在最期待的事情是,是能夠陪爺爺度過100歲生日。
08.武漢首對新冠疫苗志願者夫妻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我義無反顧逆行回漢,衝在了一線,丈夫老趙也陪我從老家回來,當我的專職司機。
3月1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老趙從手機上看到信息,陳薇院士團隊負責的重組新冠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I期人體臨床試驗招收志願者。「那我們一起報吧。」老趙和我說,語氣沒有絲毫遲疑,我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經過體檢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後,3月22日中午,我和老趙先後接種新冠疫苗,我的編號是064,老趙是066。
在接種前,陳薇院士得知我倆是夫妻,說:「很感謝你們來當疫苗志願者,感謝你們夫婦對疫苗研發工作的支持。」我當時有點不好意思,連忙說,「我們就是普通武漢人,能在國家需要我們時儘自己一份力,我們也是幸運的。」
陳薇院士還同我們夫婦合影,這張照片我們一直珍藏。
接種後,我們進入14天的觀察期。在指定賓館,每人一間房。工作人員給我們夫妻倆安排在隔壁。夫妻14天住在隔壁,卻不能串門,想起來都挺有意思。我帶來了書籍,而老趙在隔壁,看電視看手機,偶爾給我打視頻電話。
老趙後來還製造了浪漫。他對我說:「你要找我,敲床頭的牆,還可以省手機流量呢!敲三下就是『吃飯了』,敲五下就是『你在幹什麼』。」這是我們的接頭暗號,手都敲疼了。
最初我們做疫苗志願者是瞞著家人的。後來,媒體報導後,很多人知道了,我們也如實告訴了家人。妹妹鼓勵我:「老姐,棒棒的,我支持你!」爸爸媽媽開始也有些驚訝,「怎麼你們倆人都去了?」
姑父曾是一名軍人,特別支持我們,「你們做得好,給孩子做了榜樣。」
現在,我們每天早出晚歸,我在單位上班,老趙開車送貨,讀一年級的女兒開開心心上學,一家人忙忙碌碌,幸福的生活在繼續。
09.流調隊員孔德廣流調工作有點像公安部門進行破案工作,流調人員更像是偵察員,要尋找病例和密接之間、線索與證據之間的關聯性,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而我們面對的「敵人」,是病毒。
去年12月底,在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報告後,我和同事會同江漢區疾控中心的流調及採樣檢驗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成為全市首批參與新冠肺炎疫情現場處置的流行病學調查專業人員。
流調注重細節,要了解受訪者與患者接觸時的各種細節,不僅要詢問,還要注意安撫受訪者的情緒。
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佩戴近視眼鏡後,再戴上護目鏡,每次為了聽清病人的話,但不讓他們聲音太大而增加肺部的負擔,我會選擇離病患更近一些,一個病房內往往耗時近3個小時。
新冠肺炎是危害嚴重的新發傳染病,我與同事們累計完成5萬餘例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9萬餘名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排查。只有我們工作中極盡細緻、一絲不苟,才能保障一方百姓安寧。從流調現場到辦公室,我在「兩點一線」戰鬥了100多天。
10.市民晏晉芳今年初,漢馬報名人數再創新高,有將近20萬人報名。1月16日,中簽名單公布。我幸運地中簽了,期待以久的幸福來得太突然。
誰也想不到,7天後,一場疫情襲來,武漢按下「暫停鍵」,全市上下拉開戰疫序幕。沒多久,漢馬組委會宣布,原定於4月舉辦的2020漢馬延期。雖然早有預料,但我心中還是有些失落。
漢馬延期了,但漢馬精神不失約,那就宅在家裡跑漢馬吧!
只是我腳下的賽道變成了這樣子——一塊瑜伽墊上外加一塊羊毛墊,跑鞋也可以略去啦,著一雙棉襪,「咚咚咚」腳底生風,原地狂奔。
而這獨特的賽道旁同樣也不缺啦啦隊。溫暖的午後,給瘦弱的母親洗完澡後,她總會靠在沙發上,看著我原地奔跑。
肺癌折磨老人家已一年有餘,只有在這個時候母親會稍顯平和,會輕聲說,年輕多好,想當年我也是喜歡運動的呢……於是,在母親的虛弱的鼓勵聲中,我假裝自己正跑在武漢的最美賽道上。
4月8日,武漢解封了,我又回到了戶外的跑道。母親也顯得興奮,輕聲說:「我的身體越來越差了,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看你們跑漢馬了。」
但是人生總有遺憾,2020年的漢馬終究沒有舉行,而媽媽卻離我遠去。
沒能讓媽媽等到在漢馬賽道邊為我加油的那天,讓我的2020年有遺憾,但是也有期許。讓我們一起等待2021,江湖猶在,好漢歸來!
等到那一天,我會帶上那張珍貴的合影,那張我們兄妹和母親在馬拉松賽道旁的合影,繼續馳騁在我大江大湖大武漢的最美賽道上,我相信,母親不曾離開我們,她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愛著我們!
11.小學老師王晶晶疫情的突然到來,使孩子們不能按時返校,學校將教學陣地轉移到雲端,老師們成了「18線主播」。1月31日,我們接到通知,各校要確保網絡教學。但此時,不少老師無法返漢。即使在武漢的老師,身邊也不一定有適合直播的電腦,直播備選的教師人數不足。
我也從來沒直播過,也很緊張,但這個時候,我得帶個頭。在QQ群裡,我領回了開學第一天六年級的直播英語教學任務。
雖然提前經過培訓,但只有親自試播,才知道會發生什麼。2月6日,大家開始實操,建立自己的直播間,但學校直播核心教研團隊的QQ群炸了鍋。
「我是按步驟做的,怎麼進去以後不能發起直播?」
「怎麼我課堂沒有聲音?」
「我的ppt無法導入啊!快,誰來幫一下?」
……
我也和大家一樣,摸索著解決一個又一個實踐操作問題。
原計劃2月8日在學校範圍內試講,突然接到教育局通知,直播課要面對全區上。學生變成了5200多個,壓力陡增。好在我女兒當我的「助教」,有板有眼地教我用手機鏡頭切換、剪輯視頻。現在回想起來,那段緊張而忙碌的日子真的是充實而難忘啊。
12.方艙裡備戰高考的考生彭昕燁今年2月初,我家人接二連三被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6日凌晨,社區打來電話:「孩子可以安排進方艙醫院!」得到通知,還在病中的父母揪著的心終於放下了一點。
我被接走的那一天,爸爸媽媽一直把我送到車上,「好好吃飯,好好吃藥,聽醫生的話……」媽媽邊流淚邊囑咐。後來才得知,自己是第一批入住方艙醫院的患者。
進艙的記憶仿佛還在昨日,躺在4104號床上,我努力適應著新環境,摸著嶄新的被褥,我有點不安,也很焦慮,我能否順利戰勝病毒?高考已經倒計時了怎麼辦?無數的未知讓我難以入睡。
第二天天亮了,我才得知負責自己病區的「白衣天使」來自貴州省支援湖北醫療隊,照顧我們這個病區的是來自遵義的護士長李蘭。醫護們太辛苦了,經過幾天觀察,我發現他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一忙就是6個多小時,喝水、吃飯、上廁所,都得等換班以後。
為了讓我順利備考,醫護們對我格外照顧,沒有檯燈和紙筆,他們就想辦法準備;方艙夜裡10點熄燈,就讓我去值班室複習……看著忙前忙後,但卻極其溫柔耐心的醫護們,我心中一動,「不能讓他們對武漢的印象,只是辛苦。」作為藝考美術生,我決定用畫筆,記錄下溫暖的瞬間。
我畫的第一幅畫,就是李蘭姐姐,畫中,她正細心地給患者做檢查,從頭到腳裹著防護服,雖然看不到臉,卻充滿著溫暖的力量。2月27日,當我將這幅素描送給李蘭姐姐時,她開心極了,說這是她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當時,我和她約定疫情結束後一定再見,到那時,我不是病患,她也不是護士,我們是患難與共的姐弟。
3月2日,我拿到蓋著章的《江漢方艙醫院出院證明》,我戰勝了病毒,那一刻我感謝自己的毅力,更感激援鄂醫護的精心照顧。
為了讓更多的病友戰勝病毒,我作為康復者報名獻血。「是國家的免費治療,是醫護人員無私的幫助,讓我重新生龍活虎。我的舉手之勞就能幫助到更多的人。」來到金銀潭醫院,我獻出了400CC的全血,那一刻我為自己驕傲。
今年我十八歲成人了,人生的太多第一次都發生在這一年,有恐懼,有焦灼,有溫暖,有堅持,它們都化作了愛和收穫,成為最有意義的十八歲成人禮,鐫刻在我的生命裡。
13.江夏種植戶袁山我們一家5年前從安徽來漢,經營草坪種植銷售,並定居於江夏區金口街長江邊的長江村。我兒子、女兒,在村旁的中小學上學,成為新武漢人中的一員。
位於長江邊的長江垸,緊鄰長江險段四邑公堤段,2016年夏季,我們就因洪水經歷過一次避險轉移。所以,今年疫情過後,我暗自祈願,不要再發洪水。
7月4日,長江水位漲勢很猛,村裡的黨支部書記陳定發找到我說:「沿江垸垸堤不能承受過高的水位,必要時主動行洪,既是保護下遊地區,也是避免垸堤潰壩。」
聽到消息,我心頭一緊。那時已到了草坪銷售旺季,原本指望上半年耽誤的生意這時候回本。若是這時草坪泡水,要麼絕收,要麼無法銷售,今年的經營就更難了。
7月7日早上7點,通知還是來了。金口段長江水位漲到28.25米,沿江垸馬上要行洪,得立刻轉移。
此時,我倉庫裡還存著價值20多萬元的設備。我趕緊通知愛人黃靜紅,喊上村裡的人,幫我們一起轉移物資。
村民們得到消息後,不到10分鐘,紛紛從自家或騎車,或走路,來到數百米之隔的草場裡,幫我們把大大小小的物資裝車。7日8日兩天,在大夥的幫助下,我們把所有能帶走的物資,都轉移到了村裡的安置點。
直到10月初,江水才從沿江垸退去。村裡免費提供了20噸免費化肥,能管600畝草坪的用量。
回到垸裡後,100多畝草坪已經絕收。我趕緊開始補種草種。我每天4點起床播種,趕在10月結束氣溫降低前,成功搶種了300畝草坪。
下半年雨水較多,有利於草兒的生長。上月開始,其中200餘畝陸續達到了上市標準。
今年下半年,全國各地經濟恢復,我們草坪的銷路一直挺好。到12月,大約200畝的草坪,已經全部銷售一空,掙回了50餘萬元。雖然不及往年,但至少為明年,打下了基礎。
馬上又是新年了,家裡已經置辦了魚乾、香腸、臘肉、臘鴨等年貨。我們一家安心了,只等待著春節,期待明年春暖花開時,再開始新一輪種植。
現在回想,從5年前經人介紹來到武漢至今,我們一家人,應該是來對了地方。雖然在這裡經歷的疫情和汛情,但我們更感受到了溫暖。我相信,武漢,未來會越來越來好,我們一家,同樣會更好。
14.26歲青年楊陽我74歲的爺爺楊明元是村裡的退休老支書,也是多年的「老防汛」。今年7月汛情來襲,爺爺拄著拐杖請纓上堤,但因為身體原因被勸回。
有一天,一家人一起吃晚飯時,爺爺在餐桌上要求我們報名,其實之前父親和我都已經不約而同報了名。爺爺聽說我們都報了名,非常高興,考慮到我們都是第一次上堤,他特別要求我們要向別人虛心學習。
7月11日晚7點,我冒雨作為首批人員上了大堤,來到了爺爺當年戰鬥的堤段。當時雨很大,汛情也很嚴峻,水位上漲很快,我生平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場景,心裡沒有害怕,渾身充滿了幹勁,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堤在人在。
當天給我安排的是夜班,從晚上7點到第二天上午7點,因為水情緊張,整整12個小時,我們5人一組,15分鐘一趟巡查,累了就在棚子裡打個盹,幾分鐘後就會自然醒來。雖然很疲憊,但我卻很興奮,我值守的第一個夜晚,大堤安然無恙。
12日上午7點,交接班後,我不能回家休息,而是直接去了公司,我們負責的物流園人手也很少,我要趕回去增援,只能中午在辦公室小憩一下,等到下班後回到家裡,已經是傍晚6點多。
7月12日,我作為村集團工作人員第一批上了堤,兩天後,父親作為黨員也正式參戰,兩次都是爺爺送我們出發。我們來到了爺爺當年戰鬥的地方,更為巧合的是,我和父親被編在同一個組,我們從父子變成了戰友。
這是我和父親人生中第一次合作完成重任,不僅填補了我們的遺憾,也給予爺爺最好的慰藉。防汛勝利後不久,爺爺就溘然長逝,臨走前臉上還帶著笑容。
15.火車站站長孫凡珺2020年1月24日的晚上,我在工作群看到緊急通知,車站需要客運值班員駐守,請一線負責人晚8點到車站貴賓室集合,帶好洗漱用品和個人防護用品。於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員工從四面八方趕到火車站。
那晚,我的師傅載我去車站,路上問我「怕不怕?」我說「跟你們在一起就不怕」。母親鼓勵我說:「危險時刻就要衝鋒到前面,你去車站是對的。」我的母親患有甲狀腺癌,身體一直靠著藥物維持,那段時間我的父親正好駐守在廣水站值班,無法回家,本來需要人照顧的母親卻選擇讓我去車站堅守。
我被分到廣播室當播報員,關注著其他局經過漢口站的列車開行計劃和變化,以及援助武漢的物資信息,隨時和信號樓和行包車間保持聯繫,進行列車調度。
在離漢通道關閉期間,鐵路成為疫情期間的生命通道、物資通道和綠色通道。
在物資密集到達的那段時間裡,我看到一箱箱土豆、白菜和豆角等生活物資,還有一箱箱的口罩、消毒液等消殺醫療物資不斷從全國各地送來武漢。車間的每一個人都變身為了行李員,手提肩扛地投入到搶運物資中,同時協助醫療人員的轉運。
3月11日,我一天之中接送了兩次血漿。
第一次在中午接到命令,D952次列車從上海要緊急運送一箱新鮮的幹細胞到漢口,由在漢的上海東方醫院援鄂醫療隊接收,途中無護送人員,血漿一到我立馬上去接車送給了等待的醫護人員。
16點50分,我又接到武漢站緊急通知,有一批治癒患者的血漿要14分鐘後到達漢口站,然後轉車去上海乘機運往義大利,為全球抗疫貢獻力量。
我們在得到幫助的同時,開始在幫助別人。事情正在發生轉變。
隨著武漢形勢的不斷好轉,援鄂醫療隊員也開始陸續返回,3月23日,南京援鄂醫療隊員要乘坐中午的D3074次列車返回,得知這個消息後,大家都很激動,終於要見到英雄真面目了,車間所有同事一上午都在準備送別工作,鮮花、歡送條幅,每個人都學用南京方言說同一句話——「謝謝你為武漢拼過命」。
經過這次疫情,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是幸福而幸運的,在這個過程也見證了無數勇者的到達和勝利後的離去,看見了在面對恐懼和危難時人性的閃光。
16.武漢愛樂樂團首席李嘉從2月9日起,近90天的日子裡,我值守在礄口區漢中街長壽社區,每天駐守社區唯一出入口,為居民送菜、送魚上門,維持居民領取團購物資的秩序,統計、採購住戶們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等。
自己頻繁外出,會不會把病毒傳染給兒子?惴惴不安中,平日裡習以為常的音樂,成為了我和兒子的慰藉來源。
當時,各種線上活動成為人們宅居生活中最好的陪伴。我想社區值守之外,音樂家最擅長的可能還是用音樂給大家力量。武漢愛樂樂團參與了「武漢伢宅家戰疫」活動,推出了6期作品50個視頻,以及5期雲上音樂會。
7月3日,是真正振奮人心的時刻,重新開放的琴臺音樂廳金色大廳裡,武漢愛樂樂團作為駐廳樂團首演亮相,與闊別已久的父老鄉親重逢。
一個多月後的再度登臺,我和我的夥伴們帶來全新的交響作品《浴火重生》。這部作品啟動於抗疫形勢最為嚴重的時刻,終在城市重啟之際發出了復甦最強音。那一場也是樂團重返舞臺以來,最大編制的亮相。
我特別喜歡這首曲子,演奏過程中,2020年的過往歷歷在目。
演出結束的後臺,我和夥伴們相互擁抱,甚至落淚,臺上臺下的樂手和市民因為共同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都對城市有了更深的情感和眷戀,音樂始終都在,也讓我們彼此更理解。
17.羅氏熱幹牛肉麵創始人羅思偲我的2020,開頭太難了。到現在我才敢說,這一年,就象戲劇一樣跌宕起伏,結局總算讓人滿意。
我出生於1991年,16歲開始在別人的早點店當學徒。羅氏熱幹牛肉麵2014年獲得武漢市食品藥監局舉辦的熱乾麵大賽第一名,媒體一宣傳,就成為外地遊客來漢的網紅打卡點。
春節前,我提前採購了2萬多元的物資,準備像往年一樣迎接全國各地來武漢遊玩的食客,大幹一場。沒想到疫情來了,一切都戛然而止。
等到4月9日首期復工時,一到店裡看到洋蔥都長出了好長的芽,好多食材都過期丟掉,對我們小本經營來說,一兩月都算白幹了。但嘆氣是沒有用的,向前看。「熱乾麵回來了,武漢就復甦了。」
4月9日凌晨兩點,我來到店裡做各種準備工作。「終於有面吃了!」凌晨4點,第一位顧客上門了,見面的第一句話讓我感動不已。他是附近的公交車司機,疫情期間,仍需要值班,負責運送物資及接送工作人員,每次車輛駛過熟悉的店家,都用鐵板打圍著,備感失落。他當時就想,要是能在外面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該何等溫暖?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我原本擔心復工第一天,可能不會有什麼生意,沒想到早上8點左右,老顧客們就來了,這一天生意特別好。嗦一碗熱乾麵,腸胃妥貼了,心也安定了。
比起其他中餐廳,小吃店因為客單價不大,又是開放式就餐環境,生意很快就恢復了。
作為從業十四年的熱乾麵店家,我太知道熱乾麵對武漢人的意義,一天都離不了這特有的滿城飄香。
真正讓我信心重振應該是6月、7月,眼見外地遊客陸續過來,南腔北調,從未如此親切。
「武漢人過得怎麼樣?心情如何?」薇婭來武漢做「為鄂買單」時,還到我店裡吃了一碗麵,外地遊客到武漢時喜歡來我們這裡打卡,熱乾麵也成了武漢人堅強性格的代表。
從推著小車賣熱乾麵的17歲少年,到擁有自己的店面,熱乾麵是改變我人生的一碗麵。我也希望幫助更多人過上更好的人生。今年7月、8月份食材價格穩定,居民生活安定起來,一個月可拓展三到四家,目前已積累二十餘家新店。
18.主播羅詩琦4月,我從京山回武漢,一下火車,路上沒人,眼淚瞬間就流下來。
爸媽本來不讓我再來武漢。他們覺得網絡主播在家裡也可以直播。但我還是來了。2010年,我就來到武漢讀書,之後一直在武漢學習、生活、工作。10年了,武漢是我的第二家鄉。那段時間,武漢每天都在召喚我回來。
5月初,我剛回武漢不久,武漢一家MCN機構的老闆就問我:現在有個助力武漢經濟復甦的公益直播,你願意參加嗎?
什麼時候直播?在哪裡直播?有沒有報酬?這些我都沒有問。一聽說是助力武漢的公益直播,我立馬就答應了。
5月10日起至5月26日,武漢開展「百星·百億助力武漢」直播公益活動。全市各區主要領導化身「主播」,在平臺帶貨。這場直播,包括成龍、吳亦凡在內的很多明星都參加了。那時,全國網友目光的焦點都在武漢。5月10日,我在吉慶街參加了這場大型公益直播的啟動。
5月到11月這7個月,大大小小的公益直播,我參加了29場。除了直播帶貨,我還通過直播方式讓全國網友看到武漢的人氣、煙火氣都在快速回升。
網絡直播並不像鏡頭裡看到的那麼簡單,每場直播從前期商家溝通,到選品,到查看場地,到彩排,到打光,需要多名工作人員一起努力。參加公益直播的人,從企業家到政府工作人員,我看到他們每個人都在為武漢的復甦努力。
19.東風公司工程師萬鵬12月8日,「中國心」2020年度十佳發動機評選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我全程參與研發的C15TDR發動機榮膺「『中國心』2020年度十佳發動機」稱號。
是的,今年,我參與研發的發動機捧回了「中國心」。
復工復產以前,我們項目組的40個小夥伴都在家裡上班,儘量做到實驗停了、工廠停了,研發不停頓。
進入3月,戰疫形勢不斷向好,武漢市部分企業獲準復工。我第一時間提出了復工申請。
我的家在蔡甸區,工作單位在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根據當時的小區管控規定,跨區復工不能返回小區居住。為了能儘快趕到現場推動研發向前跑,我就申請住進員工宿舍。
3月16日,我的復工申請得到批覆,當天就拎著行李住進了員工輪崗宿舍。和我一起住進宿舍的,還有3位沒有住在武漢開發區的小夥伴,他們都是主動申請復工的。
復工復產後,我們和時間賽跑,把損失的時間「搶」了回來,發動機研發進入正常流程,按照時間節點進行了工業化裝配、裝車試驗和可靠性驗證,還「搶」回了這個「中國心」。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做的事情和平常差不多,只不過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和努力。發動機能夠獲獎,是對我們科研人員的最大褒獎,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沒有白費,非常有成就感!值了!
20.會展運營公司總經理姜興生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位於武漢·光谷中心城,3年前投入運營,是武漢唯一一家擁有ICCA(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和UFI(國際展覽業協會)雙會員身份的單位。
1月28日中心暫停營業,這在我會展業從業多年來第一次。2月4日,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正式啟動場館建設「方艙醫院」,用於接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症患者。
會展中心團隊配合做好會展中心方艙醫院各種後勤和改裝等工作。
3月6日,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送走最後一批患者,正式休艙。
終於,9月10日,歷經7個月的沉寂,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迎來疫後首場盛會——(第六屆)國際智能製造(武漢)論壇。
籌備會時,我感覺自己聲調都提高了:「來活了!」
會展業恢復了,這才是武漢「治好」了的指標之一啊!我們的城市一定能以別樣面貌再登時代舞臺!我在心裡鼓著勁。
提供安全、安心的參會環境,在這之後,我們先後承辦了16場大會、6場展覽,與去年數量持平,但分量提升了不止一個級別,全都是「光芯屏端網」等極具戰略意義的會展,科技創新內涵十足,幾乎全部為國家級區域級盛會,在武漢成為最亮眼的會展中心。
11月20日,首屆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在咱們這兒開幕。總書記向大會致賀信。信中說:「此次大會在湖北武漢召開有著特殊意義!」
我和「5G+工業網際網路」在場的產業人一樣心潮澎湃,我在光谷感受著武漢重振、光谷高質量發展的脈動越來越強勁。
接下來,我們還將見證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成為全球專業辦會辦展的目的地場館;見證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還將見證風向標城市武漢走向更大的輝煌!
人民的記憶2020,翻過去的是日曆,留下來的是記憶。這是多麼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一年,從死神手裡搶人的瞬間,那些爭分奪秒的時刻,仿佛就在昨日。刻骨銘心的記憶匯入此刻煙火日常的生活,匯聚為讓我們永生難忘的精神史。
我們回顧與梳理人民記憶的2020年。2020已經流淌在我們最澎湃的記憶裡,最深沉的經歷中,泛起永生持續的情感漣漪。從這座英雄的城市,到這個英雄的國度,人們從生活到情感經歷了多麼強大的淬鍊。面對這場歷史罕見的疫情,我們讀懂了所有的美好都歷經艱苦,讀懂了每扛過一個難關就會多一份自信,2020讓我們學會了承受與成長,正如我們的城市與國家,總是在跌宕起伏中一路向前。
2020的每一段歷史瞬間,都凝聚著人民的共同記憶。危難時刻的熱血,無助時的陪伴,至暗時刻的堅守,封控隔離下每一顆倔強不屈的心,點點滴滴,都記錄著我們共同走過的路,都進入這座英雄城市的根與魂,都留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裡。人民記憶的涓滴溪流匯入浩瀚的海洋,因為人民是肩並肩、心連心的,因為我們的城市與國家,我們的愛,都在靈魂裡同頻共振。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回顧2020,我們難忘這些感人瞬間:一位醫生所在的氣管插管小分隊稱作「敢死隊」,醫生的臉距患者開放的口腔只有10釐米,插管需要在90秒內完成,必須一次成功;一位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大年初七一人開車返漢,他經歷了人山人海、紅旗招展的火神山醫院建設,「和工友們爭分奪秒,上廁所都帶跑」;武漢首對報名新冠疫苗I期人體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夫婦說,「那我們一起報吧」,語氣沒有絲毫遲疑……驚心動魄的戰鬥落在每一個人身上,是無數超出日常的巨大付出和努力,而所有的力量都朝著一個方向,所有的戰鬥部署都在煥發人民信心,都在凝聚人民力量。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何來英雄,都是凡人逆境下的拼死一搏;何謂凡人,都是英雄卸下光環回歸平淡後的坦然。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用手機視頻記錄下自己的在漢點滴生活,告訴家人們,他們很好。「視頻裡,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精心編排的場景,只有醫療隊的一些工作生活瞬間。」平凡的偉大就在於常言常行,在於生活中本就如此,生死相託只是一碗熱乾麵的期盼,「同呼吸,共命運」只是兩個字「謝謝」的溫暖,推遲婚禮8個月只需一條「留下來加班」的信息,在家跑馬拉松假裝自己正跑在武漢的最美賽道上……「一個普通人做的普通事,一個普通家庭做的普通事」,匯在一起,就是英雄的人民,就是英雄的記憶。
回顧2020,我們見到太多英雄的壯舉,也見到太多平凡的偉大。每一個普通人的記憶都在為這種偉大增添鮮活的瞬間。這些記憶可能零散,充滿細節片段,但它們如海濱的彩貝、河漢的繁星,暗夜裡時不時地閃爍,潮汐下時不時地裸露,讓我們時時悸動;當這些記憶匯聚在一起,在我們這座城市與國家的記憶中烙下永久的印記,這就是時代的集體記憶,這就是人民的記憶。
向即將過去的2020告別時,心中熱流湧動。向即將到來的2021致敬時,身上常蓄著力量,心中常懷著希望,幸福的新起點上,新的逐夢又還剛剛開啟。來源 | 長江日報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20位武漢人口述我的2020,那些爭分奪秒的時刻仿佛就在昨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