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參觀永春老醋的窖藏陳釀室。 陳旻 攝
核心提示:隨著產業轉型、新興產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亟須尋找新出路。結合觀光創意和工廠三元定位的「觀光工廠」在我省的試水推進,無疑成為傳統產業轉型提升突破的新模式。
連日來,記者奔赴福州、永春、德化、漳浦等地,走進開發工業旅遊的企業,零距離感受「觀光工廠」的脈動——
故事一:
永春老醋:傳統企業自我提升模式
5日上午10點半,福建省工業旅遊示範點永春老醋有限責任公司,迎來了第一批遊客。在講解員小郭的引導講解下,80多名遊客觀賞了老醋廠的各個生產車間,目睹老醋釀造的整個流程:堪稱全省最大的電飯鍋一次蒸透出糯米250公斤,經冷卻加上紅粬攪拌後,通過管道流入用花崗巖砌成的釀酒罐,然後,酒和糟分開後再發酵成老醋和香醋,送進地下醋窯藏庫裡。
「哇,這麼大!10年釀造區、20年、30年、40年,還有50年窖藏,永春老醋名不虛傳!」在地下醋窯裡,遊客們被眼前3000多個排列整齊的大醋缸的恢宏氣勢震住了,個個驚嘆不已。
遊覽後,遊客們來到「醋吧」,免費品嘗公司員工現場調配的各式風味醋飲料。
「真好喝!這醋飲料是怎麼調配的?」遊客們紛紛問。
「一小勺醋,兩勺蜂蜜,250毫升冷開水。堅持喝,可養生哦!」小郭答道。
「以前還不知道福建有這麼傳統工藝釀造的好醋,今天實地參觀後,我對永春老醋的品牌和質量堅信不疑!」來自湖北的劉先生對記者感慨道。臨走前,他和幾位遊客一下子購買了近2000元的老醋。
「從去年11月成為工業旅遊示範點以來,我們已接待30多萬人次的遊客。」小郭說。
「『觀工工廠』帶給我們『名利雙收』,較好地推進企業轉型提升。」永春老醋公司總經理張曉強說,「一年來,公司產品的銷售量增加了30%以上,高端禮品醋的銷售量翻番。」
張曉強告訴記者,永春老醋擁有上千年的釀造傳統工藝,永春老醋廠建於1953年,生產的老醋早在1983年就被國家評定為中國四大名醋,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但這幾年市場上魚目混珠,競爭慘烈,包括永春老醋在內的傳統釀造企業受到強烈衝擊,永春老醋廠曾一度處在崩潰的邊緣。
「為尋找傳統企業新出路,傳承千年傳統工藝,我們在堅守中探索拓展工業旅遊項目。在旅遊局的指導下,與另一家老醋釀造企業共同投入300多萬元完善旅遊設施,並與永春云何谷等景點捆綁形成一日遊。」張曉強說,目前公司已擁有遊客服務中心、永春老醋特色工藝作坊、醋歷史與文化展示廳、旅遊購物中心、醋吧品嘗區、加工包裝觀光區、醋窖藏陳釀室、老醋工藝流程遊覽室、永春老醋系列產品陳列室等26個觀光點。
「為滿足遊客需求,公司開發了旅行醋、禮品醋等新產品,眼下正與德化陶瓷工藝大師合作,設計生產限量陶瓷瓶裝醋等高端禮品醋等。」張曉強說,今年永春老醋出口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20多個國家地區的產品佔公司產量的四分之一強。
記者點評:
當前我們正處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尤其是傳統老企業,如何尋找新的突破?永春老醋有限責任公司的探索給了很好的答案。「通過直觀的體驗感受,讓越來越多的人對產品和品牌從認知到認可,擴大影響;而企業直面遊客,聆聽需求,有利於企業求新求變求發展,從而給傳統產業注入生機。」這是張曉強的體會,也是傳統產業拓展「觀光工廠」的意義所在。
故事二:
天福茶業:融觀光與茶產業於一體的成功樣本
「那是雙層冷卻板,牛軋糖就是在那冷卻、定型的……」位於漳浦縣的花園式工廠天福茶食品車間觀光走廊裡,講解員羅珠正在為遊客介紹幾種常見的茶食製作流程。數百米的觀光廊裡每隔一兩個車間,就貼著一條醒目的標語「眼見為淨」。
羅珠告訴記者,根據遊客和市場的需求,天福不斷開發新的茶食品,目前工廠已生產中華特色蜜餞200多種、茶餅、茶香嘛糬等茶點數百種,深受海內外市場的青睞。
記者來到隔壁的茶廠和茶具生產車間,一樣的四層大廠房,一樣的玻璃觀光大走廊,寬敞明亮。漫步走廊,記者一目了然地觀賞到茶葉、茶具的生產製作包裝全過程。
「哇噻,原來茶葉是這麼製作包裝的,真開眼界!」「這茶葉信得過,等下多買些。」幾位遊客邊觀賞邊議論道。
跟隨著遊客,記者來到了天福茶博院,「好幽雅的環境!」遊客們讚嘆不已。只見在漢亭、唐山、宋橋、元塘、明湖、清池、茗風石刻等景觀的映襯下,主展館、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館和韓國茶禮館等宛若鑲嵌在茶博園裡的明珠,閃爍光芒,吸引著遊客流連忘返。
「拓展『觀光工廠』,已經成為我們茶文化推廣的重要部分。」在茶博園,記者碰上了天福集團總管理二處主任許玲玲。她說,天福在打造世界第一品牌茶葉同時,堅持融觀光與茶文化和茶產業於一體,實現企業的多元拓進和多贏。
目前天福僅在漳浦就開發了觀光茶園、茶博物館、茶學院、生產車間和餐廳、賓館等集茶系列產品生產製作、觀光旅遊、生態休閒和茶文化傳播為一體的旅遊項目,形成了「天福一日遊」的專線,並和省內外200多家旅行社合作,最高峰時每天要迎接三四千名遊客。
「近年來,天福觀光旅遊年收益增長率均達20%,去年集團實現銷售額20億元,今年將有更大的突破。」許玲玲說。
記者點評
臺商李瑞河在福建創造了天福茗茶的傳奇,他的融觀光與茶業等多元經營模式,讓世界認知了中國傳統茶文化,中國茶葉也隨之飄香世界。
福建是中國最大、茶類品種最多的產茶省份,茶產業工藝和茶文化源遠流長,去年產茶葉26.9萬噸、涉茶行業產值超過350億元。目前全省茶企數千家,其中上規模175家,但願天福的成功樣本,能給我省傳統茶企拓展提供有益的借鑑。
故事三:
德化陶瓷:工業旅遊示範縣呼之欲出
「原來古老的陶瓷也可以這麼時尚!」上周日,參觀完德化傳統的瓷窯龍窯,又走進相隔不遠的韓國梨花大學學生的創作展室,看到或誇張或細膩的陶瓷首飾,來自福州的遊客小陳讚嘆不已,她說自己有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
譁啦啦的水車聲,牆上掛著各具特色「自助」陶藝品,幾部手工制陶用的轆車旁,幾位遊客正精心把玩手中瓷土,製作出千奇百怪的坯胎,有的還繪製上自己喜歡的書畫,然後通過加工燒成瓷器,成為珍貴的永久性紀念品。這是記者在鼎晟藝瓷等工業旅遊示範點的「自助」陶吧裡見到的一道風景。
前不久,德化三德陶瓷城入列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它是德化縣繼鼎晟藝瓷和儒苑禮瓷之後的第三家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至此,德化陶瓷工業旅遊示範縣大幕已悄然拉開,全縣已開發了瓷雕、釉彩、窯爐、展廳等10多個工業觀光旅遊點和眾多的「自助」陶吧。
作為世界陶瓷民窯文化的代表,自唐代開始制瓷至今,德化擁有千載傳統陶瓷生產工藝。宋元以來,德化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三足鼎立,被稱為中國三大瓷都。近年來,為全面提升傳統陶瓷產業,德化在加強陶瓷開發創新的同時,著力打造以陶瓷民窯文化為主的工業文化旅遊示範點。
「縣裡整合陶瓷民窯文化旅遊資源,完善陶瓷博物館的建設,引導企業申報建立國家和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並與德化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牛山國家森林公園連接線,形成以陶瓷博物館、屈鬥宮公園、祖龍宮、龍窯、工業旅遊示範點等為主要景點的陶瓷民窯文化特色旅遊精品線路,為德化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增強後勁。」 德化縣常委、宣傳部長葉長青說,目前以陶瓷為中心的工業旅遊正成為德化旅遊業發展的強力引擎。今年1-10月,德化旅遊總人數129.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13億元,同比增長17.6%和17.8%,其中陶瓷工業文化旅遊佔了50%-60%。
記者點評:
依託傳統陶瓷產業和陶瓷文化,打造工業文化旅遊大縣,這一創新之舉的成效已在德化初顯。從建設工業旅遊示範點到工業旅遊示範縣,也許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其發展的前景卻無限美好。但願更多的工業強縣能參與工業旅遊示範縣建設,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