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整理的《全宋筆記》增訂本,近日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全一百零二冊,二千三百萬字。
《全宋筆記》是由戴建國教授領銜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宋筆記》編纂整理與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該項目分為宋人筆記編纂整理和宋人筆記研究兩大塊。
中國古代筆記作為一種文體,乃隨筆記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其以質樸、不事雕琢的特色生動呈現了古代社會生活場景。筆記既有對社會重大事件的記錄,也有對微觀生活的敘述,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筆記文獻在文化史、社會史、學術史、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價值是其他文獻無法替代的。
傳世的宋人筆記絕大多數分散在各種叢書中,有些書十分稀見,尋覓極為不便,且版本蕪雜,在長期的編輯刻印流傳中,相當一部分筆記著作已非原貌,有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後人重輯而混亂不堪,錯訛叢生,給使用者帶來諸多困難。因此,對傳世的宋人筆記進行系統整理,編纂出版一部筆記總匯,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基礎性文化學術工程。
課題組搜集梳理了散見於各類叢書和各大圖書館的約五百種傳世的宋人筆記,對其中符合整理要求的四百七十六種筆記按統一體例作了編纂整理。
《全宋筆記》對先前學術界已有整理本的筆記文獻,多有匡正,在充分吸納前人時賢成果基礎上,整理質量有所提高。更有大量的筆記文本為學界首次整理。
《全宋筆記》的出版,為學術界提供了一部經過系統編纂整理,收羅齊全,便於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筆記總集。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為兩點:
一是把分散的符合筆記體裁的傳世宋人筆記儘可能收錄,予以編纂整理。收錄整理的筆記數量是目前學術界同類出版物中最多,也是最全的,體現了《全宋筆記》的「全」的特點。
二是本總集收錄的大多數宋人筆記系首次校勘和標點,即使是學界已有整理成果的,課題組也力求出新,儘可能做到後出轉精,體現了「新」的特點。
此次增訂,課題組充分吸收學術界相關成果,對書中存在的校勘、標點等方面的訛誤進行了糾正,改寫刪除和增補了一些校勘記,刪除了原誤收的題名吳宏撰《獨醒雜誌》以及《嘉蓮燕語》《內觀日疏》《三餘帖》《玄池說林》五部偽書,增補了林之奇《道山記聞》、鄭熊《番禺雜記》、賈似道《悅生隨抄》及佚名撰《談選》五部筆記,並對收入的筆記重新作了排序。
《全宋筆記》的出版,使得經整理過的宋代文獻資料基本上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概貌,它連同學術界已整理出版的《全宋詞》《全宋詩》《全宋文》《宋會要輯稿》等,構成一個比較齊全的宋代研究資料庫。這對於發掘和發揮這批文獻的價值,傳承祖國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和繁榮學術研究,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委會對《全宋筆記》出版給予了充分肯定:「煌煌巨製,名山事業,《全宋筆記》在當代古籍整理的史冊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為《全宋筆記》題詞:「取筆記之精華,補正史之闕失。」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包偉民教授評價說,《全宋筆記》的出版,「是我國古籍整理事業的一項重大成果,也是宋代歷史資料整理工作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全宋筆記》增訂本前言
主編戴建國
古代筆記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筆記既有對社會重大事件的記錄,也有對微觀生活的具體生動的敘述,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為作者親聞親歷。其以質樸、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地描述了古代文化風貌和社會生活場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內容極為廣博,保存了大量正史不屑記載的科技、文化、社會史等方面的珍貴資料,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價值。
入宋之後,筆記進入了它的成熟期,原先筆記中的志怪傳奇內容逐漸淡化,注重社會現實成為主流。這種不拘一格隨筆記事的文體深受宋人的喜好,上至宰相,下至僧侶、布衣,都撰寫有筆記,或「公餘纂錄」,或「林下閒譚」而信手筆錄之。寫作者不必刻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無需關注「春秋筆法」,興致所至,將其所見、所聞、所思隨手札錄。
宋代筆記的思想性、學術性日趨凸顯,並由此深刻地影響了宋之後的文學體裁和作品。宋之後的筆記,無論是著述形式,還是內容涉及面,基本沒有超出宋代筆記的範疇。
宋代筆記數量龐大,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彌足珍貴。例如在中國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的《夢溪筆談》,便是宋人沈括撰寫的一部筆記。指南針發明後被人類運用於航海事業,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而現存文獻中最早記錄這一實踐活動的,正是宋人朱彧的筆記《萍洲可談》。
又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錄了八百八十多年前宋朝使團出使朝鮮半島的情景,保存了珍貴的中外交通史料。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用細膩的筆觸記載了宋代京城開封的繁華景象和市民日常生活,是我國有關城市社會文學作品的開創之作。
洪邁的《容齋隨筆》涉獵廣泛,對歷代典章制度、史書、文學、語言文字、天文律歷、古代文物等,無不淹通,徵引賅博,考據精確、論述深邃,不啻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這些筆記歷經千年歲月的衝刷,仍魅力不減,熠熠生輝,構成我們民族記憶的瑰麗寶典。
我們搜集梳理了散見於各類叢書和各大圖書館的約五百種傳世的宋人筆記,對其中符合整理要求的四百七十六種筆記按統一體例作了編纂整理。
《全宋筆記》對先前學術界已有整理本的筆記文獻,多有匡正,在充分吸納前人時賢成果基礎上,整理質量有所提高,例如《東京夢華錄》,採用了北京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袁克文藏本作校本,訂正了一些先前整理本未能糾正的錯訛。
《諸蕃志》是一部中外交通史名著,學界有不少整理和研究成果。此次整理,我們充分利用了出土的趙汝適墓誌以及學界已有成果,並注意到《宋史·外國傳》參考利用了《諸蕃志》,運用《宋史》相關材料以校正《諸蕃志》文字之誤,比之先前出版的整理本更為精善。
更有大量的筆記文本為學界首次整理,僅如佛學類筆記,就有《法藏碎金錄》《羅湖野錄》《雲臥紀談》《叢林盛事》《枯崖漫錄》《林間錄》《人天寶鑑》《廣清涼傳》《續清涼傳》《叢林公論》等,大多為宋代僧人所作,多佛門聞錄,頗具佛學史研究價值。
筆記文獻的卷帙篇幅大都偏小,然卻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如吳幵所撰《漫堂隨筆》,載北宋英宗至哲宗時期朝野見聞,對研究北宋中後期政治制度史多有裨益。
傳世的《說郛》刪節本僅有三條,學界一般認為已無傳本。我們通過細緻考證,判定北京國家圖書館藏勞氏丹鉛精舍本及南京圖書館藏清錢塘丁氏正修堂本實為該書傳抄之本,並以丁氏本為底本做了整理。
張淏撰《雲谷雜記》,歷代書目未見著錄,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得,評價曰「實踵(洪)邁書而作,蓋能專為考據之學者」。二十世紀初,魯迅先生曾從《說郛》中輯錄出一卷,十分看重其價值。
趙希鵠《洞天清錄》記載古器書畫,凡一百六十則,涉及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翰墨真跡、古今石刻、古畫等,洞悉源流,辨析精審,向為文物收藏家所重視。
陳鬱《藏一話腴》既有朝野遺聞逸事、史事雜論,也有文學評論。陳鬱為著名詩人,對當時人的詩文評價頗有見地,為宋代文學批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
南宋歷史上先後經歷了金、元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宋軍民奮起抗戰,事跡可歌可泣,宋人筆記對此多有記載。如王致遠《開禧德安守城錄》記述了開禧年間德安府通判王允初率軍民英勇抗金、浴血奮戰、堅難守城一百零八日的史實,並詳論宋金攻戰之策及攻守戰具如對樓、流馬、石炮等。其價值,誠如清孫詒讓所言:「所記雖一人一時之事,而為讀《宋史》者拾遺補闕。」
又如陳規《守城錄》,詳細評述了北宋末年開封城防之戰的失誤。所載《守城機要》及有關武備裝置、兵員布防、城池攻守的論述及實戰事例,為研究古代軍事、科技及古城池建制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
整理過程中,我們做了大量搜遺輯佚的工作,例如收錄的範成大四種遊記《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此次整理輯得大量佚文,應是目前最為完整的整理本。
葉大慶《考古質疑》,為重要的考據之作,考訂精密,援引廣博。今傳本乃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多有遺漏,我們又從《永樂大典》及其他文獻中輯得多條。
南宋初朱勝非撰《秀水閒居錄》三卷,記載了南宋初的政治、軍事、經濟、選舉制度及宋金對峙形勢。於建炎三年發生的重大事件「苗劉之變」亦有詳載,更廣及北宋史事,對於研究南宋初期的歷史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原書已散逸不傳,《說郛》本僅有八條,此次我們做了全面彙輯。
再如洪邁的《夷堅志》,為宋代社會研究的資料淵藪。原書流傳過程中有大量散逸。我們在充分吸收學界既有整理成果的基礎上,又從宋代文獻中輯得佚文一百餘條。
值得一提的是,《全宋筆記》編纂整理的過程也是辨偽存真的過程。傳世的筆記文獻中,有不少題為宋人的作品,經考訂,其實是元及元朝之後的作品,或是託名偽作。我們對混雜其間的偽書作了大量的辨偽、剔除工作。
二是本總集收錄的大多數宋人筆記系首次校勘和標點,即使是學界已有整理成果的,我們也力求出新,儘可能做到後出轉精,體現了「新」的特點。
《全宋筆記》總計一百零二冊,自二○○三年出版第一編至全部出齊,前後歷時十多年,因種種緣由,書中存在諸多不足,有必要對全書進行整合修訂。
此次增訂,我們充分吸收學術界相關成果,對書中存在的校勘、標點、排版等方面的訛誤進行了糾正,改寫、刪除和增補了一些校勘記。
刪除了原誤收的題名吳宏撰《獨醒雜誌》以及《嘉蓮燕語》《內觀日疏》《三餘帖》《玄池說林》等偽書,增補了林之奇《道山記聞》、鄭熊《番禺雜記》、賈似道《悅生隨抄》及佚名撰《談選》等四種筆記。並對全書筆記重新作了排序,朱勝非《紺珠集》、曾慥《類說》以及《說郛》所收筆記均為節本,與其他整理本體例不同,故仍排在後面。全書採用通排形式,不再分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