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州醫改:給農民城市居民衛生待遇

2020-12-22 搜狐網

  給農民城市居民衛生待遇

  彭州醫改開創「彭州模式」

  一份檔案,承載村民的健康「明細」;一個電話,15分鐘後就會有醫生上門服務;一個子宮頸糜爛手術病人住院6天,自費僅200元;多次上門服務,孤寡老人的身體硬朗了……這是記者近期在彭州市昇平鎮、濛陽鎮等地農村看到的場景。

據了解,2007年以來,彭州市大膽地進行醫療衛生改革,在全省率先在各個鄉鎮建立起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六位一體」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不僅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讓農民享受到了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衛生服務。

  彭州市的醫療衛生改革成功經驗被稱為「彭州模式」,先後吸引了廣東湛江、重慶等地衛生部門考察學習。

  鏡頭1

  多次上門 孤寡老人身體硬朗了

  昨日上午,彭州市昇平鎮雖然下著小雨,但昇平鎮昌衡村的片區醫生簡波、楊柳還是在院長梁麗萍的帶領下騎著摩託車朝昌衡村的方向駛去。

  「前幾天已經與昌衡村的幾個孤寡老人、殘疾人和低保戶約好今天要免費上門看病。」梁麗萍告訴記者,昇平鎮共有3.3萬人,11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包村醫生負責上門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免費上門看病。

  來到昌衡村1組的孤寡老人苟吉芳家,簡波、楊柳為老人做了免費檢查。「苟婆婆,你的血壓有點高,要吃點降壓藥。過幾天我們再來給你檢查。」簡波當場為老人開了藥,並免費贈送給了老人,詳細交代如何吃藥和生活注意事項。

  「這已經是醫生第7次上門為我看病了。」苟吉芳告訴記者,她今年78歲了,雙目失明,生活十分困難,健康情況也不容樂觀。自從醫生定期上門看病後,她的身體越來越硬朗了。為苟吉芳檢查結束後,一行人又立即奔赴下一位孤寡老人家中……

  鏡頭2

  一個電話 醫生15分鐘內趕到

  「許醫生,我兒子這幾天精神狀態不怎麼好,能不能請你來給他談談。」與此同時,昇平鎮醫院心理衛生醫生許忠林接到廣聖村精神病患者王東(化名)母親的求助電話。其母親稱,王東最近幾天不但不按照醫生要求服藥,而且還經常在家中發脾氣。

  「好,我15分鐘內趕到。」許忠林掛斷電話後,立即騎上摩託車直奔王東家。到王東家後,許忠林立即對其進行了單獨心理輔導。半個小時後,王東表示接受許忠林的建議,按時吃藥,積極配合治療。

  隨後,許忠林又回訪了昌衡村13組精神分裂症患者王雲(化名)。王雲稱,許忠林每周都到他家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如今,他恢復得很好,還在附近找了個工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彭州,所有鄉鎮的包村醫生都以名片的形式將自己的聯繫方式發放到其服務的村民手中,村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打電話諮詢,遇到緊急事情,醫生在15分鐘內就會趕到村民家中。

  鏡頭3

  一個手術 住院6天自費200元

  今年6月30日,昇平鎮蓮泉村7組的張小英因被確診為子宮頸糜爛而住進了昇平鎮衛生院。醫生隨即給張小英進行了子宮頸糜爛手術,在醫生和護士的精心醫護下,張小英住院6天後痊癒,並於7月6日出院。

  「原以為要花1000多元醫療費,沒想到算下來才400多元。」張小英告訴記者,結帳時,她看見費用清單上的床位費、治療費、輔助檢查費、藥費等所有費用總和440.78元,新農合作醫療報帳236.59元,自費200元左右。

  記者在張小英的處方單上看見,醫生開的藥多是價格便宜、效果好的基本藥品。記者在昇平鎮醫院隨機查詢了多位住院病人的費用清單,發現其總費用多數在二三百元,藥費均控制在總費用的40%以內,報銷後,病人自己支付的費用(包括門檻費)多在100元左右。

  鏡頭4

  一份檔案 承載村民的健康「明細」

  在濛陽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見其公共衛生科就有接種登記室、衛生監督室、慢病管理室、兒童管理室、心理保健室等。在健康檔案室,幾個紅漆大木柜上分別貼著街村、鳳霞村、伏龍村、雙林村等標籤。記者隨手從「圓石村」中抽出村民崔顯友的健康檔案,看見檔案中記載著關於崔顯友的幾十項健康調查內容,如何時被確診為糖尿病、慢支炎,隨訪時間、生活能力等,「面面俱到」地記載著村民的身體健康「明細」。

  「有了健康檔案,我們就會針對每個村民的健康情況進行全程監控指導,並對特殊群體採取主動幹預、上門看病等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全鎮7萬多村民中有2.4萬多人建立了健康檔案,預計3年內為所有村民建立健康建檔。」該中心主任李光勇說。

  鏡頭5

  一場喜宴 醫生上門「把脈」菜單

  7月3日,九尺鎮天寶村袁益泗家因兒子結婚要擺30桌宴請親朋。該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天寶村的醫生胡宗琴立即趕到袁益泗家。首先對其廚師和幫廚的健康證進行了檢查,在確認廚師和幫廚的健康資質後,胡宗琴醫生又對廚師開出的菜單進行了嚴格「把脈」。在確認所有菜品都不會引起食物中毒後,醫生才在菜單上簽字。

  在農村,村民遇上紅白喜事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請客吃飯是很正常的事。而在彭州,為確保群宴食品衛生安全,杜絕集體中毒事件發生,村民請的廚子和幫廚人員必須經過健康體檢與食品衛生安全培訓雙合格,合格廚師在各村交通要道等顯著位置都有公示,廚師開出的菜單也要經過醫生嚴格「把脈」。據悉,彭州市自實施農村群宴監管措施以來,未發生一起群體食物中毒事件。

  深化改革 將彭州衛生服務前置20年

  ——專訪彭州市衛生局局長黃龍蓉

  「為推進城鄉統籌,讓農民也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現衛生事業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彭州市在醫改過程中探索出了『彭州模式』。落實科學發展觀,彭州市衛生局還將在災後重建、醫療改革中『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改革創新,讓彭州市民享受到20年後才能享受的衛生服務。」對於彭州市衛生事業的發展,彭州市衛生局局長黃龍蓉信心十足。

  記者:彭州衛生部門的災後重建是怎樣科學推進的?

  黃龍蓉:去年地震過後,彭州市衛生系統也遭受沉重打擊,有30所醫院和59個村站受損。在中央和地方財政以及社會捐款的支持下,彭州市衛生系統獲得災後重建資金近5億元。彭州市衛生局經過請專家科學規劃,確定衛生系統災後重建項目89個。今年將有85個項目完工並投入使用。明年10月底,全部竣工投放使用,保證能達到陽光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

  記者:彭州市衛生局是如何抓規範化管理的?

  黃龍蓉:一是優化規範化建設考評專家庫;二是建立醫院管理顧問組;三是建立規範化服務智囊團;四是改進了考評方式,考評專家開「處方」;五是完善監督、績效考核制度及評分細則,將考核延伸到院外,讓社會參與監督和測評。

  記者:彭州衛生部門在人才戰略中有哪些經驗?

  黃龍蓉:彭州衛生部門實施了「三大人才戰略」。一是堅持招錄基礎人才;二是積極引進成熟人才;三是大力培養專業人員。同時,通過福建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帶來的先進醫療技術,彭州市先後開展了心導管介入治療、無痛可視人流、腹腔鏡、血液透析、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纖維支氣管鏡等十餘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我市醫療技術空白,讓群眾不出市就享受到了高品質的服務,同時也提高了病人滿意度,醫療糾紛同比下降了50%,到目前為止,未發生一例醫療事故。

  記者:能說說彭州衛生部門的下一步工作目標嗎?

  黃龍蓉:繼續深化衛生規範化建設工作,加強和規範彭州衛生的管理和運行,將從醫療服務技術、先進的設施設備、醫院環境、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醫院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彭州衛生檔次,能夠使彭州人民從環境優美雅致,設施設備先進,技術精湛,服務更加人性化,將彭州市衛生硬體和軟體向前推進20年。

  提升農民衛生待遇

  彭州探索出醫改「彭州模式」

  2006年底,彭州市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升農民的衛生待遇,大膽提出由政府出資補貼,在農村建立 「六位一體」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並首先在昇平鎮、九尺鎮開展試點。政府按照服務人數,以每人每年15元的標準對鎮醫院給予補助。鎮醫院利用這筆經費,變以前的醫生在醫院等病人到包村入戶上門服務,開展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的「六位一體」社區衛生服務進農村工作模式。

  2007年,在昇平鎮和九尺鎮成功試點基礎上,彭州市在全市21家鎮公立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全面推行了「六位一體」進農村社區衛生公共服務模式,讓全市農民都能享受到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康復和計生技術指導,對殘疾人、精神病人、老年人、貧困人群等重點人群實施規範化康復指導與管理。

  據統計,2008年彭州市累計完成災區重點人群A肝、乙腦預防性接種2.8萬人次,流感疫苗接種近20萬人次,率先推行地膜滅螺技術,消殺滅面積28635.84萬平方米,監督指導自備供水單位5728戶次、餐飲業單位122444戶次、學校9179戶次,建立健康檔案398360例,實施健康教育455826人次,開展心理衛生服務42029人次,對197名重性精神病人實施陽光救助,婦兒老年保健105476人次,慢性病管理27651人次,計劃免疫130934人次,計生服務指導15730人次,康復訓練5771人次。法定傳染病發病水平較2007年同期下降近50%,無一起食源性群體事件。

  彭州市醫療衛生改革的成功經驗被稱為「彭州模式」。2008年開始,廣東湛江、重慶等全國各地醫療衛生部門先後走進彭州,考察學習醫改中的「彭州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開創的「彭州模式」中的許多創新,與前不久國務院提出的「新醫改」實施方案有很多地方「不謀而合」。彭州市率先在四川省推行並實施規範化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各鎮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施的考評制度、監督指導措施及績效分配激勵機制及其所取得的成效都受到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醫患關係融洽

  鄉鎮醫院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六位一體』改革不僅提升了農民的衛生待遇,也融洽了醫患關係,農民有點小病都願意找我們的包村醫生看病;必須住院的也首選到鎮醫院來住院。」昇平鎮醫院院長梁麗萍表示,醫改前,昇平鎮醫院門診病人每年僅1.5萬人次,住院病人每年八九千人次,醫院全年收入僅30多萬元。經常有分配來的醫生到醫院來看一眼就走了。而醫改後,由於病人對鎮醫院的信任,紛紛到鎮醫院看病治療,門診病人迅速上升到3.2萬人次/年,住院病人達2.4萬人次/年,人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下降22%和18%。加上政府財政投入增加,醫院嚴格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做到開源節流,厲行節約,醫生的待遇也由以前的每月三四百元上升到每月一兩千元。

  「醫改後,雖然每天累點,甚至連周末也不能休息,但我的幹勁卻更足了。」醫生簡波告訴記者,他2003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彭州市一鎮醫院,當時由於未進行改革,農民一般是有病不看醫生,病情嚴重的非得進醫院時又不信任村鎮醫院而直接上市裡的大醫院,導致鄉鎮醫院醫生處於「休假」狀態,每月只能拿300元左右維持基本生活。而醫改後,由於醫生主動走出醫院走進農民家中,農民們把他像親人一樣看待,有什麼症狀都主動找他,為醫院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工資待遇翻了幾番。

  楊文界 本報記者 劉富 劉晉川

相關焦點

  •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十三五」期間...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生健康委12月8日在北京召開「巡禮十三五」系列發布會,邀請四川、陝西、青海、寧夏等省份衛生健康委負責同志出席,介紹 「十三五」期間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四川探索對緊密型醫共體實行總額付費、結餘留用,調動醫療機構規範醫療服務行為、控制醫療費用的內生動力;陝西加快推行按病種為主的複合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所有地市按病種付費的病種不少於100個;寧夏統籌推進醫保結算工作,實行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式結算;青海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和大病保險省級統籌和商業保險機構經辦,並且將全省門診、特殊病、慢性病的病種統一規範到26種,增強了門診的保障能力,居民個人衛生費用支出佔比下降到
  • 衛生部發布會介紹衛生系統全力做好醫改工作情況
    第二,落實好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任務,通過免費定向培養、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以及公費招聘執業醫師等措施,充實城鄉基層醫療衛生隊伍;通過城市大醫院的對口支援、縱向指導、在職培訓等方式,提高基層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要特別重視穩定和加強鄉村醫生隊伍,解決好對他們的補助和養老保障等待遇。同時,在落實政府投入政策的同時,推進管理和運行機制改革。積極轉變服務模式,貼近人民群眾的需要。
  • 【人民健康70年】70年醫改風雨兼程 走出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發展...
    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這意味著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將退出歷史舞臺,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取而代之。  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育德看來,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我國社保制度走向更加公平合理的關鍵一步。
  • 第十一屆中國·四川(彭州)蔬菜博覽會昨日開幕
    中國蔬菜博覽館正式亮昨日,我市又迎來一場盛會——由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中國蔬菜流通協會聯合主辦,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省商務廳、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全程指導的第十一屆中國·四川(彭州)蔬菜博覽會在彭州市濛陽街道天府蔬香博覽園盛大開幕
  • 彭州鄉村旅遊:「小」民宿撬動「大」產業
    中新網四川新聞11月18日電(唐倩肖奉琳)17日,走進四川省彭州市龍門山柒村的民宿集群,半山的竹海襯著,龍門山的民宿靜悄悄地等待著遊客來臨。據悉,彭州是成都西北部的交通樞紐和生態屏障,4300多米的海撥落差,造就了多樣性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生態資源。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秀麗的鄉村美景,進一步催生了彭州市鄉村旅遊的發展。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典型經驗
    安徽在天長、銅陵等地試點的基礎上,在全省範圍內推廣「兩包三單六貫通」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抓手推進分級診療,為居民提供全方位、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上海在總結「1+1+1」籤約服務試點經驗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持續提升的基礎上,按照「頂天立地強腰」的構想推進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促進資源整合和上下聯動。
  • 祝卓宏調研我市精神衛生工作︱助推彭州健康城市建設
    )和市陽光家園(市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託養中心)調研我市精神衛生工作,深入了解收治患者尤其是老年精神科患者結構、精神障礙患者康復託養情況、MECT(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在抑鬱症治療中的應用、ACT接納承諾療法在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成癮症、精神病性症狀等精神類疾病中的臨床應用等情況,對我市積極探索建立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康復託養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精神障礙過渡性康復
  • 醫改催生行業拐點 內外並舉鎖成長
    2007年對於醫藥行業而言,影響因素中增加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國家正在各地試行新的醫改,新的醫改政策也呼之欲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著眼於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今年重點抓好新農合、社區醫療建設、基本醫療保險和重大傳染病防治四件事。而且,國家財政確實加大了投入。
  • 新醫改惠及億萬民眾:世界性民生難題的中國答卷
    中共中央、國務院啟動三年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用最短的時間編織了世界最大全民醫保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從6年前的3億人到如今的13億人,8.32億農民成為最大受益群體。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藍睿明說:「中國現在的醫療參保人數,已經達到總人口的95%,這是一個大的飛躍,也是一個大的亮點。雖然世界各國的衛生體系都在變革,但是中國醫改的步伐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
  • 新醫改將來臨 民營醫院或也可評三甲醫院(圖)
    此外,還將加大城市對口支援,從今年開始一所三甲醫院要負責支援建設3所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同時還要選派大量的醫生到縣級醫院開展工作,指導縣醫院的醫生,從事培訓工作。在縣醫院基礎建設中,還要建設鄉村醫生的培訓基地。
  • 多地綜合醫改新成效:陝西嬰兒死亡率下降至2.93‰,寧夏建設全國...
    未來網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凌萌)綜合醫改試點成效如何?今天上午,國家衛健委召開的「巡禮十三五」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四川、陝西、青海、寧夏4個省份「十三五」期間綜合醫改進展成效。
  • 「十三五」綜合醫改試點有哪些典型經驗和進展?多省份亮出成績單
    ;全面取消藥品、耗材加成,分步有序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到20%左右;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取得實效。全省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待遇政策,縣域內實行95%基金按人頭總額預付,按病種付費病種達到422個,佔總出院人數46.5%。25個市縣實行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城鄉居民基本醫保。 此外,安徽省基本形成城鄉15分鐘就醫圈,遠程醫療縣域全覆蓋。全省公立醫院藥佔比下降8.4個百分點,技術勞務收入佔比增加5.2個百分點。
  •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成都校區落戶彭州,在校生規模將達2萬人
    8月24日,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成都校區(成都藝術科技城)項目籤約儀式在彭州市政府會議室隆重舉行。籤約儀式由彭州市委副書記張雄正主持。彭州市委書記王鋒君,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晏渃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米蘭佳,副市長胡成明、徐苒鑫,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校長、四川華懌教育文化傳播集團董事長龔珍旭,集團總經理林忠利等領導出席籤約儀式。
  • 重慶:基層醫療衛生制度創新產生「乘數效應」
    梁時林所在的區探索創建了「3卡2券7項目」免費大公共衛生服務包,即城鄉居民健康服務卡、兒童孕產婦保健卡、兒童預防接種卡、健康服務包券、婚前醫學檢查券以及7個服務項目。這些免費服務項目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基本公共衛生補助對醫療機構直補轉化成面向農民和農村重點群體的健康服務卡。
  • 四川彭州將建地震遺址公園
    四川龍門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透露,以小魚洞大橋遺址為中心的龍門山地震遺址公園預計將在2—3年後完成,小魚洞區域爭取在明年「5·12」周年紀念時成型。     在彭州——白水河公路上朝著銀廠溝前行,幾公裡外就可以看到矗立在小魚洞大橋彭州一側橋頭的藍色雕塑。它高5米,寬12米,厚1米,全鋼架結構,雕塑表面有汶川大地震簡介、彭州受損情況和在地震中垮塌的小魚洞大橋介紹。
  • 四川石化老總被調查 彭州石化投資達380億元
    提要:四川石化老總被調查 彭州石化投資達380億元。公開資料顯示,彭州石化項目屬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布局重大項目,由中石油和四川成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建設,項目主要由1000萬噸煉油/年和80萬噸乙烯/年煉化一體生產組成,是目前國內外一次性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項目,總投資金額高達380億元人民幣......
  • 新醫改給百姓送8個「健康大紅包」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已經轉發《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強調,當前,深化醫改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區,利益調整更加複雜,體制機制矛盾凸顯。
  • 深化醫改強人才 2019天長醫改「再出發」
    央廣網合肥3月1日消息(記者王利 通訊員陳旭)在新一輪醫改中,安徽天長市確定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組建醫共體」的思路,探索出縣域醫改的「天長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天長市縣域內就診率達90.84%;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人次和住院人次較醫改前分別增長16.6%與41.9%;群眾就醫滿意度達97.6 %。
  • 農村戶口取消後,農民能和城裡人享受同等待遇嗎?答案來了!
    以前我國的糧食產量其實並不高,許多農民在上交公糧以後,就沒有多少糧食了,所以過去我國的農村戶口的農民日子過得也是很艱苦的,而且有什麼好處都是城鎮戶口的優先保障,所以在9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很大一股「農轉非」的熱潮,很多人都想進到城市裡。農村人拼了命也要往城裡跑,甚至大部分農民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過「農轉非」成為一名城裡人。
  • 基層醫改需打破層級結構,建立競爭性家庭醫生制度
    從機構人員上看,醫院的衛生人員上升了35.8%,而基層醫療機構的衛生人員只上升了7.8%。 房莉傑認為,自新醫改以來,隨著服務需求的釋放,越來越多的患者湧向了級別更高的醫療機構,新醫改希望實現的「強基層「「首診在基層」「雙向轉診」並沒有實現,甚至是負向發展。 「醫改有一項硬性目標,那就是90%病人不出縣,而實際上,2015年宿松縣新農合住院病人縣內就診率僅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