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農民城市居民衛生待遇
彭州醫改開創「彭州模式」
一份檔案,承載村民的健康「明細」;一個電話,15分鐘後就會有醫生上門服務;一個子宮頸糜爛手術病人住院6天,自費僅200元;多次上門服務,孤寡老人的身體硬朗了……這是記者近期在彭州市昇平鎮、濛陽鎮等地農村看到的場景。
據了解,2007年以來,彭州市大膽地進行醫療衛生改革,在全省率先在各個鄉鎮建立起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六位一體」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不僅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讓農民享受到了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衛生服務。
彭州市的醫療衛生改革成功經驗被稱為「彭州模式」,先後吸引了廣東湛江、重慶等地衛生部門考察學習。
鏡頭1
多次上門 孤寡老人身體硬朗了
昨日上午,彭州市昇平鎮雖然下著小雨,但昇平鎮昌衡村的片區醫生簡波、楊柳還是在院長梁麗萍的帶領下騎著摩託車朝昌衡村的方向駛去。
「前幾天已經與昌衡村的幾個孤寡老人、殘疾人和低保戶約好今天要免費上門看病。」梁麗萍告訴記者,昇平鎮共有3.3萬人,11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包村醫生負責上門為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免費上門看病。
來到昌衡村1組的孤寡老人苟吉芳家,簡波、楊柳為老人做了免費檢查。「苟婆婆,你的血壓有點高,要吃點降壓藥。過幾天我們再來給你檢查。」簡波當場為老人開了藥,並免費贈送給了老人,詳細交代如何吃藥和生活注意事項。
「這已經是醫生第7次上門為我看病了。」苟吉芳告訴記者,她今年78歲了,雙目失明,生活十分困難,健康情況也不容樂觀。自從醫生定期上門看病後,她的身體越來越硬朗了。為苟吉芳檢查結束後,一行人又立即奔赴下一位孤寡老人家中……
鏡頭2
一個電話 醫生15分鐘內趕到
「許醫生,我兒子這幾天精神狀態不怎麼好,能不能請你來給他談談。」與此同時,昇平鎮醫院心理衛生醫生許忠林接到廣聖村精神病患者王東(化名)母親的求助電話。其母親稱,王東最近幾天不但不按照醫生要求服藥,而且還經常在家中發脾氣。
「好,我15分鐘內趕到。」許忠林掛斷電話後,立即騎上摩託車直奔王東家。到王東家後,許忠林立即對其進行了單獨心理輔導。半個小時後,王東表示接受許忠林的建議,按時吃藥,積極配合治療。
隨後,許忠林又回訪了昌衡村13組精神分裂症患者王雲(化名)。王雲稱,許忠林每周都到他家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如今,他恢復得很好,還在附近找了個工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在彭州,所有鄉鎮的包村醫生都以名片的形式將自己的聯繫方式發放到其服務的村民手中,村民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打電話諮詢,遇到緊急事情,醫生在15分鐘內就會趕到村民家中。
鏡頭3
一個手術 住院6天自費200元
今年6月30日,昇平鎮蓮泉村7組的張小英因被確診為子宮頸糜爛而住進了昇平鎮衛生院。醫生隨即給張小英進行了子宮頸糜爛手術,在醫生和護士的精心醫護下,張小英住院6天後痊癒,並於7月6日出院。
「原以為要花1000多元醫療費,沒想到算下來才400多元。」張小英告訴記者,結帳時,她看見費用清單上的床位費、治療費、輔助檢查費、藥費等所有費用總和440.78元,新農合作醫療報帳236.59元,自費200元左右。
記者在張小英的處方單上看見,醫生開的藥多是價格便宜、效果好的基本藥品。記者在昇平鎮醫院隨機查詢了多位住院病人的費用清單,發現其總費用多數在二三百元,藥費均控制在總費用的40%以內,報銷後,病人自己支付的費用(包括門檻費)多在100元左右。
鏡頭4
一份檔案 承載村民的健康「明細」
在濛陽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記者看見其公共衛生科就有接種登記室、衛生監督室、慢病管理室、兒童管理室、心理保健室等。在健康檔案室,幾個紅漆大木柜上分別貼著街村、鳳霞村、伏龍村、雙林村等標籤。記者隨手從「圓石村」中抽出村民崔顯友的健康檔案,看見檔案中記載著關於崔顯友的幾十項健康調查內容,如何時被確診為糖尿病、慢支炎,隨訪時間、生活能力等,「面面俱到」地記載著村民的身體健康「明細」。
「有了健康檔案,我們就會針對每個村民的健康情況進行全程監控指導,並對特殊群體採取主動幹預、上門看病等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全鎮7萬多村民中有2.4萬多人建立了健康檔案,預計3年內為所有村民建立健康建檔。」該中心主任李光勇說。
鏡頭5
一場喜宴 醫生上門「把脈」菜單
7月3日,九尺鎮天寶村袁益泗家因兒子結婚要擺30桌宴請親朋。該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天寶村的醫生胡宗琴立即趕到袁益泗家。首先對其廚師和幫廚的健康證進行了檢查,在確認廚師和幫廚的健康資質後,胡宗琴醫生又對廚師開出的菜單進行了嚴格「把脈」。在確認所有菜品都不會引起食物中毒後,醫生才在菜單上簽字。
在農村,村民遇上紅白喜事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請客吃飯是很正常的事。而在彭州,為確保群宴食品衛生安全,杜絕集體中毒事件發生,村民請的廚子和幫廚人員必須經過健康體檢與食品衛生安全培訓雙合格,合格廚師在各村交通要道等顯著位置都有公示,廚師開出的菜單也要經過醫生嚴格「把脈」。據悉,彭州市自實施農村群宴監管措施以來,未發生一起群體食物中毒事件。
深化改革 將彭州衛生服務前置20年
——專訪彭州市衛生局局長黃龍蓉
「為推進城鄉統籌,讓農民也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現衛生事業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彭州市在醫改過程中探索出了『彭州模式』。落實科學發展觀,彭州市衛生局還將在災後重建、醫療改革中『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改革創新,讓彭州市民享受到20年後才能享受的衛生服務。」對於彭州市衛生事業的發展,彭州市衛生局局長黃龍蓉信心十足。
記者:彭州衛生部門的災後重建是怎樣科學推進的?
黃龍蓉:去年地震過後,彭州市衛生系統也遭受沉重打擊,有30所醫院和59個村站受損。在中央和地方財政以及社會捐款的支持下,彭州市衛生系統獲得災後重建資金近5億元。彭州市衛生局經過請專家科學規劃,確定衛生系統災後重建項目89個。今年將有85個項目完工並投入使用。明年10月底,全部竣工投放使用,保證能達到陽光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
記者:彭州市衛生局是如何抓規範化管理的?
黃龍蓉:一是優化規範化建設考評專家庫;二是建立醫院管理顧問組;三是建立規範化服務智囊團;四是改進了考評方式,考評專家開「處方」;五是完善監督、績效考核制度及評分細則,將考核延伸到院外,讓社會參與監督和測評。
記者:彭州衛生部門在人才戰略中有哪些經驗?
黃龍蓉:彭州衛生部門實施了「三大人才戰略」。一是堅持招錄基礎人才;二是積極引進成熟人才;三是大力培養專業人員。同時,通過福建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帶來的先進醫療技術,彭州市先後開展了心導管介入治療、無痛可視人流、腹腔鏡、血液透析、持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纖維支氣管鏡等十餘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我市醫療技術空白,讓群眾不出市就享受到了高品質的服務,同時也提高了病人滿意度,醫療糾紛同比下降了50%,到目前為止,未發生一例醫療事故。
記者:能說說彭州衛生部門的下一步工作目標嗎?
黃龍蓉:繼續深化衛生規範化建設工作,加強和規範彭州衛生的管理和運行,將從醫療服務技術、先進的設施設備、醫院環境、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醫院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彭州衛生檔次,能夠使彭州人民從環境優美雅致,設施設備先進,技術精湛,服務更加人性化,將彭州市衛生硬體和軟體向前推進20年。
提升農民衛生待遇
彭州探索出醫改「彭州模式」
2006年底,彭州市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升農民的衛生待遇,大膽提出由政府出資補貼,在農村建立 「六位一體」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並首先在昇平鎮、九尺鎮開展試點。政府按照服務人數,以每人每年15元的標準對鎮醫院給予補助。鎮醫院利用這筆經費,變以前的醫生在醫院等病人到包村入戶上門服務,開展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的「六位一體」社區衛生服務進農村工作模式。
2007年,在昇平鎮和九尺鎮成功試點基礎上,彭州市在全市21家鎮公立醫院和社區服務中心全面推行了「六位一體」進農村社區衛生公共服務模式,讓全市農民都能享受到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康復和計生技術指導,對殘疾人、精神病人、老年人、貧困人群等重點人群實施規範化康復指導與管理。
據統計,2008年彭州市累計完成災區重點人群A肝、乙腦預防性接種2.8萬人次,流感疫苗接種近20萬人次,率先推行地膜滅螺技術,消殺滅面積28635.84萬平方米,監督指導自備供水單位5728戶次、餐飲業單位122444戶次、學校9179戶次,建立健康檔案398360例,實施健康教育455826人次,開展心理衛生服務42029人次,對197名重性精神病人實施陽光救助,婦兒老年保健105476人次,慢性病管理27651人次,計劃免疫130934人次,計生服務指導15730人次,康復訓練5771人次。法定傳染病發病水平較2007年同期下降近50%,無一起食源性群體事件。
彭州市醫療衛生改革的成功經驗被稱為「彭州模式」。2008年開始,廣東湛江、重慶等全國各地醫療衛生部門先後走進彭州,考察學習醫改中的「彭州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開創的「彭州模式」中的許多創新,與前不久國務院提出的「新醫改」實施方案有很多地方「不謀而合」。彭州市率先在四川省推行並實施規範化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各鎮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施的考評制度、監督指導措施及績效分配激勵機制及其所取得的成效都受到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
醫患關係融洽
鄉鎮醫院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六位一體』改革不僅提升了農民的衛生待遇,也融洽了醫患關係,農民有點小病都願意找我們的包村醫生看病;必須住院的也首選到鎮醫院來住院。」昇平鎮醫院院長梁麗萍表示,醫改前,昇平鎮醫院門診病人每年僅1.5萬人次,住院病人每年八九千人次,醫院全年收入僅30多萬元。經常有分配來的醫生到醫院來看一眼就走了。而醫改後,由於病人對鎮醫院的信任,紛紛到鎮醫院看病治療,門診病人迅速上升到3.2萬人次/年,住院病人達2.4萬人次/年,人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下降22%和18%。加上政府財政投入增加,醫院嚴格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做到開源節流,厲行節約,醫生的待遇也由以前的每月三四百元上升到每月一兩千元。
「醫改後,雖然每天累點,甚至連周末也不能休息,但我的幹勁卻更足了。」醫生簡波告訴記者,他2003年大學畢業後來到彭州市一鎮醫院,當時由於未進行改革,農民一般是有病不看醫生,病情嚴重的非得進醫院時又不信任村鎮醫院而直接上市裡的大醫院,導致鄉鎮醫院醫生處於「休假」狀態,每月只能拿300元左右維持基本生活。而醫改後,由於醫生主動走出醫院走進農民家中,農民們把他像親人一樣看待,有什麼症狀都主動找他,為醫院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工資待遇翻了幾番。
楊文界 本報記者 劉富 劉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