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科學人對話《科學美國人》總編

2020-12-16 果殼網

1845年時的《科學美國人》雜誌標誌。圖片來源:scientificamerican.com

說起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普」雜誌,可能繞不過去的一本雜誌就是《科學美國人》。它的紙刊月銷量45萬,郵件訂閱57萬,月均線上訪問人數400萬(四分之一來自移動端),社交媒體粉絲超過百萬,這個數據無論對什麼雜誌而言都很值得一提,更何況這是一本創刊170年的科學雜誌。愛因斯坦等148位諾獎得主為它貢獻過240篇文章,擁有世界範圍有14個不同語言版本500萬讀者。

作為全美不間斷出版歷史最悠久的雜誌,科學美國人面臨新媒體的衝擊也沒有動搖,過去幾年裡訂閱數沒有下跌,網站訪問量還增加了三倍。但是這份科學雜誌的總編卻是一位「文科女生」——瑪麗特•迪克裡斯汀娜(Mariette DiChristina)女士。

瑪麗特•迪克裡斯汀娜。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雖然從小熱愛科學,但是瑪麗特•迪克裡斯汀娜在本科學習的卻是新聞。作為文科生她從事科學記者已經25年,2001年加入《科學美國人》任執行主編,2009年升任總編。對於這一背景,她沒有覺得不安:「正是新聞學這個文科專業讓我能做一個永遠的學生,去幫助科學家把他們的研究傳播出去。」

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在天津召開,迪克裡斯汀娜女士作為《科學美國人》的代表赴會,期間她接受了果殼網科學人的採訪,探討了她對於社交網絡和新時代科學傳播等領域的看法。

「我絕對不希望回到社交媒體之前的時代」

科學人:科學美國人是個老牌雜誌了,面對各式各樣的傳媒新領域,你們有沒有感覺受到衝擊?

迪克裡斯汀娜:雖然科學美國人創始於1845年,但我們從不覺得自己「老」。科學美國人創辦了美國第一個專利局,20世紀初愛迪生會到我們的編輯部來展示他的最新發明,他曾經拿過一個留聲機過來,裡面播放聲音說「哈羅,你覺得這個會說話的盒子怎麼樣?」早在20年前我們就有了網頁,那還是在一個叫美國在線(AOL)的網站上的頻道,我們是第一個登上美國在線的雜誌。科學美國人始終相信,我們的任務是分享知識,只要出現了新的渠道,我們就會使用它,不管是網際網路、推特、臉書、谷歌、視頻。所以,我們會如何改變?每當出現了新的技術,我們就會隨之改變。

專利時代的《科學美國人》就刊載過許多當時的「頂尖」技術,比如這個1888年的自動鋼絲籬笆機原型,能自動把金屬絲繞過木桿然後扭起來。圖片來源:Scherzi / Smithonian

科學人:比如說,社交媒體對於科學傳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迪克裡斯汀娜:社交媒體有些東西我喜歡,有些我不喜歡,但是我給你講一件我最喜歡的事例,沒有社交網絡絕對不會發生的事情。你們還記得2011年可怕的日本地震吧,當時是凌晨3點,我們一個編輯正好還醒著,她在推特上看到了地震的消息。所以她做了一件我希望每個編輯都能做到的事情:把我們過去的「解釋文」放在了首頁上。「解釋文」是我們自己的說法,就是那些講解為什麼會有地震、什麼是海嘯諸如此類的基礎性文章,她做完了這些事情才去睡覺,這都是大概凌晨三四點的時候。所以我們的文章領先美國所有其他媒體好幾個小時。沒有社交網絡,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當然社交網絡上也的確充斥著很多「非事實」的內容,這是它的缺點,它和任何別的東西一樣都有好有壞,但是我絕對不希望回到社交媒體之前的時代。

2011年日本地震次日的科學美國人首頁,全部是關於地震的消息。沒有網絡就不會有這樣的媒體形態。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

科學人:那你覺得為什麼社交媒體上有這麼多的「非事實」,或者說,謠言?

迪克裡斯汀娜:科學很複雜,要想解釋清楚,總要花上一點時間;有時候在社交網絡上也許沒法完整講述,所以人們批評社交媒體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這不是社交媒體的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媒介,我們必須理解並掌握它的運作方式。如果一條推特講不完,就儘可能小心地給出不會被誤解的局部信息,再附上連結。而且,社交網絡節奏非常快,而快了就會犯錯,也許慢一點兒會更好。就像是你還有一分鐘的時間趕火車的時候,你朋友打電話來問你怎麼樣,你說「還行吧」。「還行」可是有很多意思的!但是你可以等不忙的時候打電話回去,慢慢和他講。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上的時候,也始終能讓更慢更完整的講述隨手可得。

科學人:很多人說科學媒體在美國面臨衰退,你覺得要怎麼應對這樣的衰退呢?

迪克裡斯汀娜:其實不光是科學媒體,全部新聞媒體都在衰退。過去十年裡,一切都搬到了網上,而且看起來都像不花錢一樣。產出這些內容總是要有人付出的,就像你現在採訪我一樣。可是內容放在網上,別人就可以免費拿走,這並不公平,但這無法避免。這一挑戰是所有媒體都需要面對的。

然而,雖然到處都是看似免費的東西,這些東西的質量跟不上。報紙可能受到了最大的衝擊,但並非所有科學雜誌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事實上,自從我2009年成為科學美國人主編至今,網頁訪問人數增加了3倍,總銷量一直保持穩定。報刊亭銷量稍微下降了,這也可以理解——這年頭誰還去報刊亭啊。但是訂閱數一直是穩定的。如果你提供足夠有價值的內容,人們是願意回來的。幸運的是,我們的定價一直比較高,而人們也願意付出這筆錢,他們覺得值。很多報紙雜誌面臨困境,他們擔心來自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競爭,但是它們為什麼會對傳統媒體產生威脅呢?當任何人都可以說任何話的時候,你要相信誰呢?你總還是可以相信《自然》和《科學美國人》的。

「大眾對科學很感興趣——只不過他們不覺得這是科學」

科學人:讓大家喜歡上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迪克裡斯汀娜:好玩的是,美國大眾對科學很感興趣,只不過他們不覺得這是科學。比如說,你看看網站或者報紙,幾乎所有的頭條所涉及的話題,科學都要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我們說到可持續發展,說到公共衛生,說到餵飽人類,這些全都是科學話題;但人們一般不會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們面臨的挑戰——事實上是任何想對公眾說話的人所面臨的挑戰——就是把它們聯繫在一起。比如說,你覺得你很在乎糧食不足,你當然在乎啦,但是為什麼糧食會不足呢?也許是因為缺少合適的種植技術、更好的肥料或者收割方法,這些都是科學。而這也就是為什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邀請《科學美國人》、《自然》和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在論壇上有人對我說,政治和商業領域的決策者都知道,真正的革新來自科學,但是他們並不懂得科學是怎麼回事;而我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幫助所有人理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讓人們了解他們所在乎的東西。

科學人:那麼今天要怎樣把人們從新的娛樂——比如電子遊戲——那裡搶回注意力?

迪克裡斯汀娜:我們可以把他們從電子遊戲那裡搶回來,但也可以利用電子遊戲。既然有網頁的時候,我們能利用網頁;有手機應用的時候,我們能利用手機應用,那麼我們也用遊戲化手段來達成科學傳播。

目前科學美國人還沒有什麼具體的遊戲項目可以說,但是我們對此很有興趣,我們也有一些網頁內容帶有遊戲性質——比如,在我們的網站上有一個項目「鯨魚FM」,你可以聆聽鯨的歌聲,然後將相同的歌配對,幫助研究者了解每一種歌聲的分布範圍和含義。科學是活的,而所有的媒體都是我們的工具。我們很在乎年輕一代的人,我們必須理解他們,不然我們將無法用他們日常接觸的媒體來完成科學教育的目的。

鯨魚FM是科學美國人的項目,利用遊戲性的方式建立鯨歌「語料庫」。

科學人:你覺得科學美國人適合所有人閱讀嗎?還是說它是面向特定讀者群體的?

迪克裡斯汀娜:我認為科學美國人是為每個人,為所有人而準備的,但是我們知道誰構成了讀者主體。對於科學美國人的英文版來說,一半的讀者是商界人士,大約20%的讀者是高層管理者。有大約20%的讀者是政策決定者,閱讀科學美國人以了解相關科學知識。還有14%的讀者是教育者,當然還有那些只是對科學感興趣的人。他們可能看起來十分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好奇心,希望了解宇宙和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希望知道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科學的工具去解決人類面對的問題。

「科學家的任務是創造,而我的任務是分享」

科學人:要讓大家理解科學,離不開優秀的作者。科學美國人的供稿人都是怎樣的人呢?

迪克裡斯汀娜:我們的主刊有兩種作者。有科學家,他們寫作的內容就是自己的工作;也有像我這樣的記者,可以和很多科學家交談,寫關於一個大領域內的很多話題、甚至領域的整體現狀。與此同時我們還有十分活躍的博客,博文作者也是既有科學家,也有記者和科學作者。我認為這樣的混合非常重要,因為科學首先是一項全球性的事業;在科學研究裡,所有人都在協作,都在共享知識。為了了解這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我們需要所有領域的知識匯聚在一起;科學傳播也是如此。

科學人:作為科學家和公眾的橋梁,你們在文章選取上是更傾向於讀者喜歡的還是科學家關心的呢?

迪克裡斯汀娜:我們平常都說「顧客至上」,在這裡,就是讀者至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一味地去迎合「通俗」的話題——因為我們的讀者也並不是單一的人群。不同國家的讀者興趣不同,比如科學美國人有14個國際版本,中國版就是《環球科學》,我們發現中國讀者更喜歡技術層面的新進展,德國讀者裡科學家比較多所以他們更喜歡純學術的內容,法國讀者對數學領域更加感興趣,等等。不同產品面向的讀者群也不同;「科學60秒」播客的聽眾,和紙版刊物長篇文章的讀者,希望看到的話題肯定是不同的。對於每個讀者群,都找到最好的溝通方式就好。

科學人:科學家可能不擅長寫這樣的文章,你覺得編輯他們的文章很困難嗎?

迪克裡斯汀娜:我喜歡和科學家一起工作,喜歡他們對自己成果的熱情。他們也許寫文章不太擅長,但是我們會幫助他們理解讀者都是怎樣的人,要怎樣面向他們寫作。這樣的任務有時候會很難,因為讓一件事情變得簡單,變得能夠被你我這樣的人理解,總是會意味著變得不那麼精確。有時,這會讓科學家感到很不舒服,但是通常我們都能夠說服他們,畢竟我們每期都在這麼做嘛。

當然另一方面,文章本身也會涉及很難的科學知識,但這也意味著我每天都能學到新的東西——我選擇這個工作的原因之一。我做編輯工作已經二十五年了,不斷有科學家在我編完之後問我,「你在哪裡拿的物理/化學/生物……學位的?」我總是回答:「我沒有任何科學學位,我只是比較擅長傾聽,能聽懂你的解釋而已。」

科學人:你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嗎?最後為什麼沒有拿到科學的學位呢?

迪克裡斯汀娜:我小時候覺得我長大了一定要當科學家,天天跑出去「研究」。十幾歲的時候我得到了第一臺顯微鏡,我特別想看血是什麼樣子的,但是不知道要怎麼把血弄出來,最後我想辦法讓我自己養的沙鼠咬了我一口,咬出血來——那隻沙鼠很可愛,但不是很友好(笑)。我曾經在水塘裡用手指頭釣上來一條魚,就像這樣擺手指,那條魚以為我是只蟲子,遊了過來,我就一下子把它撈上來了。那條魚我養了幾天就死掉了,因為我不知道養魚是要換水的(笑)。我跑到樹林子裡把它埋了起來,但是過了些日子又去把它挖了出來,因為我想看它的骨頭是啥樣子。那時候我整天幹這種事情。

可是後來有一天我意識到,真要選科學作為事業,我只能成為一個生物學家,或者化學家,或者物理學家。選一個領域。我怎麼能放棄所有其他一切呢?我要做什麼才能成為永遠的學生?答案是新聞寫作。這就是為什麼我成為了科學記者。我有時會因為沒有科學學位而傷心,但一個生物學學位不會讓我更懂得物理,所以我一直覺得這是個權衡。所幸在我們編輯部,我們有各種各樣學位的人可以取長補短,當然也包括新聞學。之前我提到過,科學是一項全球性的事業,需要所有領域的合作——科學寫作也一樣,所有人的合作才能誕生一本好雜誌。

沒有科學學位固然是個缺憾,但每一項選擇都會打開新的大門。我沒有在實驗室裡工作過,但我遇見過很多實驗室成員、許多諾獎得主;而且我還能反過來和別人談話——比如國會成員,說服他們支持科學。實驗室裡的科學家的任務是創造,而我的任務則是分享。(編輯:wuou)

採訪者(左一)與迪克裡斯汀娜合影。

 

文章題圖:Getty Images

 

 

相關焦點

  • 星光熠熠:果殼網科學人首批科學顧問,他們都是誰?
    3月23日晚,果殼網「科學人之夜」活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活動公布了科學人聘任的首批科學顧問名單。攝影:科學人在過去的4年裡,「科學人」通過採訪研究者本人來開展科研報導,向全球科研工作者發出約稿信,構築「自己研究自己寫」的科學傳播模式;與《Nature》、《Science》、《中國科學》等國際期刊,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以及國內眾多高校展開了深入的合作;採訪了一系列國際頂尖的科學家、科學傳播明星和學術期刊主編,不斷創造和樹立行業標杆。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此前,果殼網曾經介紹了英國科學媒介中心在轉基因爭議、福島核電站危機等問題中扮演的角色。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
  • 海內外廣泛轉發:白巖松專訪《柳葉刀》總編霍頓
    近日,總臺多語種廣播電視和新媒體播發的白巖松專訪《柳葉刀》總編霍頓相關報導引發國際媒體高度關注,俄羅斯、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印度、土耳其、伊朗、奈及利亞、卡達、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家媒體轉載轉引。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但事實上,多年來許多人一直致力於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因為他們發現這對於國家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我相信,在其他許多地方,比如中國、印度等國家,大家也開始發現這個問題。所以一直以來,許多人為此做了許多工作。我覺得科學紀錄片確實對大眾造成了一些影響。
  • 始於興趣,樂在其中——「科學傳播人」專訪果殼網黃天樂
    科:您認為科學記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基本素養?黃:我覺得嚴謹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要做到儘量有趣。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如果他看到一篇文章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對於他的人生來說沒有什麼重大意義,但如果它是有趣的,讀者想知道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麼,那麼他就會繼續去看。
  • 科學人專訪洪小文:人工智慧可怕嗎?
    身處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領域,洪小文對人工智慧的定位有著清晰的理解:「人與機器的關係,在於構建這樣的智能去配合人類,做出人自己做不了,機器自己也做不了的成就。」在一次對談中,洪小文與科學人從科幻電影說到技術研發,分享了他關於人工智慧的種種思考。人工智慧可怕嗎?科學人:人們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都來自科幻電影。你喜歡看科幻電影嗎?
  • 韓春雨論文的可重複性問題,怎樣「科學解決」?  科學人
    韓春雨事件相關閱讀:韓春雨:我的基因編輯系統還只是「手動檔」 |科學人多國科學家宣布:迄今未能重複韓春雨NgAgo實驗結果| 科學人《自然-生物技術》就韓春雨實驗發表聲明,將按既定流程調查此事 | 科學人賈鶴鵬:面向質疑,韓春雨應該怎麼做?|科學人NgAgo是一個什麼系統?
  • 【果殼網專訪】楊培東: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
    果殼網科學人與楊培東教授見面時,他正在為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組織與建設奔走。作為該院的創建院長,楊培東告訴科學人:「我來,就是為了發展國內的科研人才。」楊培東希望有志科研的學生們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從本科開始就對學術研究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在自然出版集團的人事頁面上,加入自然集團11年的印大人形容自己是一個「難以取悅」的人(curmudgeon),然而在instagram這樣的圖片社交網站上,他會貼出他炸了毛的大頭照和他自己被雨水衝刷的學術演講海報,在37度高溫時吐槽上海的熱浪,在返回南京時說「好想吃好多好多南京鴨,哦,還有南京的科學。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鴨子。」
  • 【果殼網專訪】陳宙峰:我癢,故我在
    人為什麼會越撓越癢(果殼科學人的報導戳這裡)。今年10月,《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解釋了人撓痒痒時為什麼會越撓越癢,論文的作者是華盛頓大學癢覺研究中心的主任陳宙峰。陳宙峰早先曾在武漢大學學習,在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取得博士學位後,又繼續在加州理工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年起,他開始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疼痛研究中心工作。
  • 科學人
    討論的內容從項目的科學目標,到經費預算,到對其他學科的影響,直至可能產生的社會綜合效益。科學人邀請多位科學家,做客科學人線上沙龍,我們開誠布公,來場針鋒對決!主題:大型對撞機,探索上帝粒子背後未知前沿的望遠鏡和航船關於科學人線上沙龍的任何疑問,添加客服「科科」同學,微信ID: guokrscientific 。Q1. 線上沙龍在哪裡聽課?
  • 【果殼網專訪】計算機科學家周以真:既要煮好飯,也別讓菜放涼了
    Wing/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這位既醉心教研,又不懈學習其他知識的計算機科學家,後來歷任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計算機科學與通訊部門主席、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信息科學與技術委員會委員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計算機與信息科學與工程局(CISE)助理局長。
  • 果殼網為什麼能把「冷門文」寫出「百萬+」
    在這裡可以關注感興趣的人,閱讀他們的推薦,也將有意思的內容分享給關注的人;依興趣關注不同的小組,精準閱讀喜歡的內容,並與網友交流;在「果殼問答」裡提出困惑你的科技問題,或提供靠譜的答案。我們發過不少內容運營的文章了,但今天這篇我們依然推薦給你。做原創的運營喵不免有這樣的疑惑:自己的東西沒人看,是不是因為太過冷門了?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出生在秘魯,高中畢業後獲得了美國大學的獎學金,後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巴黎研究數學。果殼網前不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果殼網:張益唐和陳景潤在不太好的境遇中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有些人覺得他們也能想這兩位數學家那樣解決世界難題,即使他們沒接受過數學訓練。賀歐夫各特:總有一些人,他們沒有數學背景,不知道何謂數學證明,卻整天幻想解決重大的數學猜想。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但總有這樣的人。我偶爾也會收到這些人給我發的郵件。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記者對話5位著名科學家——科學人永遠是年輕
    科學精神中包含的進取、質疑、創新,科學賦予我們的豐富創造力、無限可能性,都與青年的氣質高度重合。  在溫州舉行的2019年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無論意氣風發的科學新秀,還是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得主,人人仿佛都是科學的青年,朝氣蓬勃,激情澎湃。聰明的大腦不斷碰撞出智慧火花,不斷向我們描繪科學的未來。  本報記者採訪多位與會科學家,記錄下他們的洞察與創見,與讀者分享。
  • 湯森路透發布2016年度《期刊引用報告》 科學人
    在詳細了解備受關注的《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之前,先和科學人一起來看一下最新期刊引用報告排行榜上影響因子位居前10名的期刊都有哪些:2016期刊引用報告影響因子排行榜前10名。前4名都與醫學有一定關聯。
  • 【年度榜單】果殼網2014年度十大科技事件
    生命科學領域內的科學家們做到了精確編輯DNA,對於遺傳操縱的精度正在逐漸逼近生命的最底層。研究者們創造了一對全新的鹼基,為創造新的生命類型提供可能。而關於新一輪遺傳工程,科學家們關注的不僅是「美國人吃不吃轉基因」這種層面的問題,採用RNAi技術創造的低丙烯醯胺土豆可以商業種植,而曾多次引發貿易爭議的MIR162轉基因玉米在中國獲得了批准。爭論可能永不會消失,但技術不會因此而停滯。
  • 果殼網主編談養生黨和心靈雞湯
    而如果只是訂閱了果殼網的微信,那麼接受科學信息推送服務的意圖更明顯一些。另外我知道,有些人訂閱果殼網的微信,很重要的一點是,方便將果殼網推送的科學信息,特別是針對各種流言的科學信息分享到朋友圈當中。榜妹:轉基因爭議、PX安全以及搶鹽風波,在這類事件當中,果殼總是以開啟民智的姿態第一時間科普闢謠。
  • 可能是最詳細的成長攻略,解密果殼網成長的 3 個階段
    如果沒有果殼網的話,也許我們對科學是一知半解的。果殼網一直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剝開科學的外殼。聯合具備科研背景的人們,幫助大眾正確地理解科學上的專業知識,既做到新鮮有趣,又能保持知識方面的嚴謹。不僅如此,果殼網通過有效的運營,聚攏一批認同科學的人們,形成討論氛圍極強的社區。
  • 數據科學50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再認知,照亮我們的未知與未來
    歷經2年,橫跨東西方,對話了50位頂尖數據科學從業者,2000次提問的對話與100萬字的記錄,終於薈集成數據科學50人系列專訪。 這些年,作為數據科學的技術體現,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名詞在網際網路上掀起波瀾。智能攝像頭識別到逃犯,配合警察執行逮捕,維護了社會法制與安全;新聞客戶端推出個性化推薦功能,讓我們閱讀到心儀的內容,也改變了新媒體傳播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