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楊培東: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

2020-12-27 果殼網

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材料科學家,在路透社「最優秀100名材料科學家」榜單裡排名第一位;只花了4年,就成為了伯克利大學化學系的華人終身教授;因為在納米材料領域裡的突出貢獻以及精彩的創造力,去年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在今年5月3日,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楊培東,他說:「當你在研究一個全新的領域,才會有新的發現。」

楊培東研究的是一類有著獨特性質的「半導體納米線」,納米線大約只有人類頭髮寬度的萬分之一,這些納米線有些可以轉換熱能、光能為電能,有些則可以作為納米雷射器,應用廣泛,潛力十分巨大。楊培東一直是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廢熱發電」、「最小納米雷射器」、「人工光合作用」,都是他納米導線研究之路上結出的累累碩果。

儘管已經是終身教授、納米公司的合伙人,楊培東仍然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中國推進納米材料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原創性」,認為做研究就要做原創性的,別人沒有做過的研究。

果殼網科學人與楊培東教授見面時,他正在為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組織與建設奔走。作為該院的創建院長,楊培東告訴科學人:「我來,就是為了發展國內的科研人才。」楊培東希望有志科研的學生們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從本科開始就對學術研究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楊培東說,在科學研究裡,「當你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圖片來源:scpr.org

「做創新的東西,才會有新的發現」

科學人:為什麼選擇做納米材料這個方向?

楊培東:我在中國科技大學的時候,導師是錢逸泰院士。當時我們在做高溫超導體實驗。做高溫超導體也好、做納米材料也好,這些都是材料學科的分支,所以實驗方式和實驗手段是很接近的。我本科畢業去哈佛,就開始慢慢進入到納米材料這個領域。 

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那時候大家都在做碳納米管和C60。不過,那時C60太多人在做了,所以我在研究生選題的時候決定不去做這個方面,那個時候我們就決定挑選一個根本沒有人涉獵的方向。碳納米管也是一維材料,我們就想做一維材料的其他方向——半導體納米導線。

然後在1994年,我和我哈佛的導師開創了半導體納米導線的全新的領域。因為在做新的東西,才會有全新的發現。這也是第一次把半導體納米導線這個概念在科學界定了下來。

後來博士畢業,在我看來博士後需要學點新的東西,就離開了半導體納米這個領域大概18個月,選擇了納米材料的自組裝。所以,我在研究生階段和博士後階段做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去伯克利大學組建自己的研究組的時候,則決定把研究方向定為半導體納米導線。納米雷射器延續了納米導線有趣的光學性能,2001年,我們做的納米雷射器獲得了裡程碑式的成功。去年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就是嘉獎了我們在納米線光子學方面的研究。

楊培東(右)在接受科學人採訪時,反覆強調「原創性」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攝影:科學人

「我做的是基礎研究」

科學人:半導體納米導線是比較偏應用的研究,你選擇研究方向時,會更多地偏向應用性的研究嗎?

楊培東:其實我研究組裡做的基本上都是基礎研究。比如廢熱發電,外界理解叫廢熱發電,我們組裡面叫「熱電材料性能」。人工光合作用呢,在實驗室裡就是研究「光吸收半導體材料」,這些其實都是基礎性的東西。

「麥克阿瑟天才獎」就是獎勵我們研究組這10年來的所有的關於納米材料的研究。表彰了我們在納米導線領域的工作,它也點到了半導體納米線,點到了人工光合作用和廢熱發電。

科學人:您的很多科學研究,也已經轉化為了實用技術。

楊培東:熱電材料的功能特點就是能夠把熱能轉變成電能。大家一直在尋求一種材料,在高溫區間能夠有一個很好的熱電轉化效應。我們發現矽納米導線可以做這個事情,並且成本足夠低,就決定把它推入市場。

現在我們正在嘗試大面積地應用在發電廠、煉鋼廠,也可以用於收集汽車排氣孔附近的廢熱。把實驗室中基礎的東西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技術,這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科學人:你在「人工光合作用」相關的應用的研究方面也是領軍者,這個計劃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更複雜。大約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人開始做人工光合作用了,最多的是「水分解」。而我們組裡最關鍵的一個技術是把半導體納米導線的陣列引入到人工光和作用領域當中。

光合作用,「光」是吸收光,「合」是化學反應。從對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上,我們已經對光吸收的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另外一個就是怎樣做化學反應。

要做化學反應的催化,首先要引入一種高比表面積的高性能的半導體。這樣我們的半導體納米導線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在我們之前還沒有人用半導體納米導線,我們在概念上引入了這個東西之後,就把高比表面積的半導體納米導線和催化劑建立了聯繫。

兩年前,我們第一次真正地把這些東西都集成到一塊,就形成了一個拿在手裡的東西。這時就可以把它放在水裡面來光解水。

楊培東團隊利用半導體納米導線的性質,提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的可行性方案。圖片來源:nanowires.berkeley.edu

科學人:就是說人工光合作用,已經有成型的樣品出現了?

楊培東:是的,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兩年前就證明了我們關於半導體納米導線的概念是對的。關鍵在於固碳部分很困難,主要是因為催化劑。

水分解的催化劑我們知道的很多,但固碳就不行。比如把CO2還原,可以還原成CO、甲醇、甲烷等等不同的一碳化合物。而且我們最終目標是把太陽能、水、CO2 轉化成燃料,所以我們還想做更大的東西,從一碳做到二、三、四碳。

由於手上沒有很好的合成的催化劑,所以我們就想利用細菌幫我做這個事情——而正好自然界有細菌能夠幫我們做CO2的鍵合。當半導體納米導線吸收光之後,就把電子傳給催化劑——細菌,細菌吸收CO2後利用水來合成甲烷,乙酸,一直到丁醇,一步到位。

現在我的團隊已經提出了一個可行性的途徑,真正做到了一步將太陽能、CO2和水轉化為化學能。這裡面太陽能的轉化率與真正植物的轉化率是一樣的, 甚至更好。關於「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美國包括國內都在報導這個事情。

「從技術到應用,還需要更多探索」

科學人:人工光合作用如果要投入實踐,目前還面臨哪些困難?

楊培東:雖然從科學角度的來說我們已經達到了,但還沒有達到完全應用的水平。不像之前的廢熱發電,那是相對已經成熟了解決了的東西。現在我們還正在基礎研究階段,證明了人工光合作用是可行的。接下來我們要把成本降下來,做更穩定的系統,讓效率更優化一些,才能談到應用。現在還不到這個地步。

科學人:您覺得一項技術從發明到全面應用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楊培東:這個時間是不可預期的。比如我們做的廢熱發電,就花了10來年來進行基礎研究。然後我們發現了一種材料,無論是從能量轉化效率、穩定性和成本上,產業化已經可以接受了。所以幾年內我們就把實驗室的東西進行了應用。

但我們之前也沒有想到,5年內我們就可以把廢熱發電的基礎研究轉變成應用。人工光合作用從研究到應用,也許是5年,也有可能20年。科學上的問題,我們已經證明是可行的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才能把這項技術的穩定性、成本、效率提高些。

科學人:作為納米材料的專家,您覺得納米材料有哪些更廣泛的運用麼?比如未來科技中會有些應用?太空電梯有可能嗎?

楊培東:關於納米的未來科技其實有很多。納米科技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是很廣的,在生物方面也有很多應用:比如如何定向輸送藥物,這個做的人也很多,進入了商業化的運作。還有納米技術和人腦的連接,都是納米材料應用的例子。

關於納米材料的研究已經進行很多年了,從80年代末就開始做的碳納米管,到現在已近二三十年了。納米材料的應用,我們已經可以慢慢地看到了,比如高清顯示屏,這是我第一個公司Nanosys Inc在做的事情。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納米材料的出現,但它其實在生活中到處都在。

「我希望改良中國高校的科研」

科學人:現在您是中國美國兩頭跑,你是出於什麼考慮,選擇在美國工作之餘,還投身於中國科學教育工作?

楊培東: 我現在是大概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回國一趟。像這次我在香港、復旦有個會,這次就有時間可以在上海科大呆幾天。我接受你們的採訪,也是因為看了你們的網站,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作為一個科學家,當然大部分時間是在做科研,但除此之外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我在美國,也做一些行政方面的事情。然後我擔任美國化學學會的副主編,也已經做了十幾年。

我和國內的聯繫也一直很多,2006年我應中科院蘇州納米研究所之邀組建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室。2013年,幫助上海科技大學建立了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我覺得在國內建設這樣一個很「新」的學校,會受益更多學生,甚至產生高教系統的改革。

科學人:給中國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研究環境?

楊培東:是的,改善國內一直在強調的科研環境,進行高教系統的改革。

我在中國的工作大部分是幫助改善國內高校研究系統,往更好的方向走。無論是學校的研究,還是科研院所的研究,我都一直在說,從研究生開始,到做助理教授等等要鼓勵大家做原創的東西。這也是我在上海科技大學一直在鼓勵的事情。

(編輯:wuou,徐赫陽對本次採訪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資金來源:收錢不會給限制我們的報導果殼網:科學媒介中心接受捐款。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名字(Ed)總出現在大街小巷,比如「複印、列印」。於是他決定把「印」作為自己中文名的姓。
  • 【頭條】楊培東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成功最大因素同學家人都說是勤奮
    「培東班」的學生也在觀看網絡視頻直播北京時間昨晚17點45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日本及美國三位科學家獲獎,而之前由著名數據提供商湯森路透預測的美籍華人楊培東遺憾與之擦肩而過。今年43歲的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在相城區元和鎮,1988年從木瀆中學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大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今,他先後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單,楊培東榜上有名,獲得了美國科學及工程界的最高榮譽。楊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果殼網:你怎麼看待曼大物理系入學成績高漲這一現象?考克斯:在英國,物理這一學科越來越受歡迎。這裡邊有許多原因,我覺得如今現在電視上許多優秀的物理科學紀錄片確實有幫助。但事實上,多年來許多人一直致力於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因為他們發現這對於國家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果殼網:你在證明中用到了計算機,那你對計算機在未來的數學證明中發揮的作用有什麼看法?賀歐夫各特:在我們的證明裡,計算機做的就是驗證一些有限的陳述,跟 19 世紀的手工驗證沒什麼區別。但現在計算機還能獨自證明一些簡單的小引理。最近有篇論文,其中一個引理的證明就來自計算機。
  • 榜樣的力量,當今全球最為尖端的十大化學家-楊培東
    楊培東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院長,曾當選當今全球最為尖端的十大化學家之一,當今排名第一的資料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
  • 中國材料學家楊培東,斬獲國際大獎,能力與貢獻獲得大眾認可
    近些年陸續有我國專家學者獲得國際知名大獎的好消息從國外傳來,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教育體系的肯定,更是加州大學下設的伯克利分校所聘請的一名教授,而此次獲得如此大獎,卻並不是楊培東在科研的道路上獲得的第一次肯定。
  • 果殼網為什麼能把「冷門文」寫出「百萬+」
    做原創的運營喵不免有這樣的疑惑:自己的東西沒人看,是不是因為太過冷門了?仔細做過反思,你會發現冷門不是關鍵。閱讀量不盡如人意也許是你的推廣方式不對,也許是你的內容沒有投放到合適的渠道,但更多的一定是因為你的內容還不足夠吸引人。更接地氣的寫作方式;更吸引眼球的標題;足夠硬的內容;能自主生產話題的核心用戶群都能讓你的內容抵達到更遠的地方……
  • 始於興趣,樂在其中——「科學傳播人」專訪果殼網黃天樂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如果他看到一篇文章裡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對於他的人生來說沒有什麼重大意義,但如果它是有趣的,讀者想知道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麼,那麼他就會繼續去看。相反,一篇完全沒有錯誤或者極其嚴謹但是不吸引人的文章,可能就沒有人看,也就無法最大化地實現文章的價值。所以我覺得科技記者要在嚴謹和有趣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 百度入股果殼網內容大戰已進入白熱化
    通過微博,讓許多人知道了果殼網,也為果殼網帶去了許多流量,從此,果殼網=科普知識平臺的印象就此在人們的印象中扎了根。吸納了許多用戶的果殼網也隨之開始拓寬自己的平臺,不滿足僅僅是一家垂直媒體,2011年,果殼網推出果殼問答,切入問答平臺領域。隨後,果殼建設了一套完備的產品矩陣,從網頁端到移動端,從微博到公眾號。
  • 【果殼網專訪】臺大葉丙成:用生命在賣萌的MOOC教育者
    在過去八年做出了很多努力,經常有學校,比如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都有來到臺大的教學發展中心向臺大老師學習取經。加入Coursera希望可以向世界輸出我們教學的典範。我找了一些非常熱血的老師,上課比較有張力的老師來開課,做出重視品質的課程。我不想和別人比量,現在的目標是讓大家看到我們有高水準的課程。果殼網:從你的博客可以看出你對學生、對教學下了很大的功夫。
  • 可能是最詳細的成長攻略,解密果殼網成長的 3 個階段
    2010 果殼網成立到 2011 年底,這當中我們在經歷的,是一個以科學家或者說科普作者為中心的運營。這個階段是果殼網的起步期,由於果殼網是從科學松鼠會這個非盈利的機構誕生的,後者原本是幾個編輯發展到後來,聚集了一批在科學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作者。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進入應用還需要很長時間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興彩)在31日於上海臨港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莫比烏斯論壇」上,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接受上證報採訪時表示,人工光合作用現階段還是停在基礎科學的階段,進入到技術轉移層面還需要二三十年。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水、太陽能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和氧氣。
  • 科研評價要突出「唯原創性」標準
    英國針對大學的「卓越科研評價框架」(以下簡稱REF),對科研成果的原創性提出相對可操作的界定,即原創性,指的是某個科研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對某個科研領域的理解和知識作出了創新和重要的貢獻。具體來說,一個具有原創性的科研成果指的是,作出新的實證發現,或發現新材料,以及對這些新發現或新材料作出新解釋;解決新問題或複雜難題;開發出創新性的研究方法、方法論和分析儀器設備;拓展出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研究視野;提出新論證或/和新表述、新解釋或/和新洞見;獲得或採集到新的數據;或/和對社會政策和實踐提出新理論、新分析或新表述。
  • 專訪:「為開創新中交往的新篇章注入新動力」——訪新中友協會長...
    新華社新加坡11月10日電專訪:「為開創新中交往的新篇章注入新動力」——訪新中友協會長潘國駒新華社記者王麗麗 劉天「當前,新中關係發展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兩國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方面都進入新的時代。新中友協將秉承協會宗旨,以新的活力、新的形式、新的內容,為開創新中交往的新篇章注入新動力。」新加坡-中國友好協會(新中友協)會長潘國駒9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新中友協是1993年7月成立的民間團體,由致力於新中民間友好交往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構成,蜚聲海內外的知名學者楊振寧和王賡武,以及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等人均在協會榮譽顧問之列。
  • 湯楠:在忙碌中收穫多項原創性成果(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
    從本期開始,將在「潛心科研 砥礪創新」欄目中陸續刊發,敬請關注。湯楠,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其研究領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探究肺再生的機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12年回國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湯楠帶領學生白手起家,在肺再生機制和常見肺疾病治療的科學領域潛心探索。目前,她的實驗室不僅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而且在治療肺纖維化等難治性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可喜進展。
  • 張杰:問題導向的原創性研究與一流大學建設
    這種論文導向的研究在過去30年裡,對於我們學習科研方法以及擴大中國科技整體在世界科技領域的知名度,曾經起到過很大作用。但是,這種論文導向的跟蹤型科學研究,很難產生真正原創意義上的重要科學貢獻。中國在未來20年要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問題導向的原創性科學研究,走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必須把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
  • 中科大原化學系主任談少年班:創新要鼓勵冒進,接納偏優生
    「中國的科技創新,面臨很多管理體制、社會氛圍、思想文化方面的障礙,如果避而不談這些問題,創新就是一句空話。」曾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主任的溫元凱7月10日在TED&如新「創變者」演講會間隙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談及中國的科研創新環境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 清華北大和哈佛差距有多大?鄭永年:缺少原創性東西
    從啟蒙開智的幼兒園到本科,碩士博士,二十餘載的學習生涯,最終為的只是一份令人稱羨的工作,而這份工作,到最後衡量優劣的標準成了薪資,也就是金錢。 但是在國內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個排名其實是摻雜了水分的,他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中國被某些不明勢力打壓,雖然在某些領域,這種說法並無不可,但是落實到教育方面,卻還是值得斟酌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