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士子讀書,為的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百年後,科學進步,文明昌盛,然而為什麼讀書卻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個困惑。
從啟蒙開智的幼兒園到本科,碩士博士,二十餘載的學習生涯,最終為的只是一份令人稱羨的工作,而這份工作,到最後衡量優劣的標準成了薪資,也就是金錢。
這樣的理論邏輯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悖論,我們寒窗苦讀數十年,只是為了能夠賺錢,這樣的目標世俗而淺薄,但卻成為了一種常態,這不禁讓我們懷疑如今的教育體系是否急需改革。
眾所周知,在所有學子心中,如果能夠考上理想的學府,那才算不負青春,而國內最讓人嚮往的莫過於北大清華,它們代表了中國教育的前流,能夠進入其中學習的每一位學子都是一方翹楚。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同世界一流學府哈佛大學相比,清華北大仍然有著我們難以想像的差距。鄭永年教授作為國內專注於研究國內轉型和國外突破的知名學者,在接受記者的訪問時,也曾被問道這樣的問題。那麼在他看來,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他說,缺少原創性東西。
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距
眾所周知,在世界知名學府的排名之中,清華北大大概在八十名左右,而哈佛卻是排名第三,其實這樣的排名已經很有權威性了。
但是在國內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個排名其實是摻雜了水分的,他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中國被某些不明勢力打壓,雖然在某些領域,這種說法並無不可,但是落實到教育方面,卻還是值得斟酌一番。
要討論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距,其實我們更該了解的應該是清華北大同哈佛的差別,清華北大作為中國國內的最高等級學府,培養的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人才,其教育實力當然不在話下。而哈佛也是如此,但是二者根本的不同還是在教育方式和學習理念方面。
鄭永年教授說,對比哈佛,國內的大學更像是一種職業技能培養的學校,哪怕是清華北大,也是如此。
在國內本科階段,很少能夠見到專業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學者來為學生講課,清華北大比一般大學稍好一點,但也不多。平時教導學生的老師不是說不優秀,但是更像是一位專職老師。
而在哈佛就截然不同,在哈佛大學,經常會有多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來到學校,為學生講課,他們會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研究理念同學生分享,這是其一不同。
其二,在中國,無論是清華北大,還是其他高校,雖然都設立了各種各樣的獎學金,但是歸根結底,學生的學費還是支撐學校運轉的一大因素,學校還是依靠學生的學費在養活。
而哈佛大學,在入學通知書會有這樣一則告示,大意是說,如果學生的家庭收入低於國內平均水平,那麼學校將會讓其免費就讀,甚至提供其生活費。
而每年就讀哈佛大學的學生之中,貧困生佔比非常大,但是學校依然能夠作出這樣的決策,可見其對人才培養的渴求遠遠超過金錢,同時,也能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沒有了學生學費,哈佛仍然可以自力更生。
這對一所學校來說,意義至關重大,這相當於解決了所有學生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急於求成。
而在國內,我們不得不說,哪怕在清華北大,仍然有很多學生因為種種現實原因會被擾亂學習的精力,甚至,過早的接觸現實的無奈,就不能全心全意的投入研究,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整個社會都以金錢來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原因。
鄭永年:缺少原創性的東西
如果上述兩點差距我們必須考慮到是整個國家發展狀況的因素,那麼原創性則是將清華北大與哈佛遠遠隔開的天塹。
21世紀的中國,國家鼓勵創新,社會倡導創新,然而真正的創新並非是一朝一夕能夠迸發的,高校作為國家學術研究的頂端,本該是創新競相迸發的平臺,然而如今的高校,卻更像是學生的遊樂園,老師的養老院。
我們必須承認國家進步的地方,但是面對一些短板,我們也當有直視其中的勇氣,為何多年來,中國少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而哈佛卻頻頻出現,為何清華北大作為國家的頂尖學府也不得不面臨學生外流的現狀。
在中國的很多高校其實都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狀,有些課程,學生寧願去圖書館自習,也不願意在教室中聽老師照本宣科。有人認為,在高校作老師的高素質人才,必定是一位優秀的老師合格的老師,但是很多時候,卻並非如此。
在哈佛,這樣的事情幾乎不會發生,鄭永年教授稱清華北大所欠缺的原創性的東西,其實歸根結底,是當今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的缺失,清華北大作為頂尖學府,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但是對比哈佛卻仍有差距。
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的區別
其實哈佛和清華北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國外教育體系的差別引起的。
在國內,高校注重培養學生成為服務社會的人,尤其在本科階段,其實四年的學習生涯,更多的是提供給學生一個和社會近距離接觸的平臺。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名校,他們的辦學宗旨是為了讓學生改變世界。
一個是為了服務社會,一個是為了改變社會,格局上的高低其實就能證明二者的差距。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就是源於社會發展形態的不同。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它其實相當於比我們前進了百年,而哈佛自成立至如今,已經有三百餘年,這樣的歷史底蘊,不是清華北大僅僅靠百餘年的積累就能趕超的,更何況還有不對等的外界因素影響。
除此之外,歷史原因也是教育體系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清政府被推翻之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那段時期承擔了一個社會領路者的作用,當年影響中國格局的數位名人,幾乎皆出自這兩所名校。新中國成立之後,它們又受到國家的鼎力扶持,這樣才慢慢成為一流學府。
我們說,學者存在的意義是解釋世界,然後改變世界,而如今,清華北大已經完成了解釋世界的那一半,剩下的一半還需要很漫長的路要走。哈佛已經走上了改變世界的道路,我們不能簡單的討論二者的差距,因為其中的影響因素太多,我們給清華北大一些時間,因為它們已經走得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