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的孩子,越來越難上名校了。
這不光是國內近年來開始逐漸出現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國外早就出現了這個問題。
哈佛大學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目前哈佛在讀學生當中,有30%的學生,其父母或者親戚當中,有人曾是哈佛的校友。46%的學生,其家庭年收入可以超過600萬美元,家庭總資產在1億美元以上。
優秀父母所生的孩子,大概率也會更加優秀。而出身一般的孩子,想要和那些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走上同一個賽道,往往需要更多的努力。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現狀。
1.落後的寒門學子
《中國青年報》曾經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非常引人深思。
一個名叫李林(化名)的北大學子,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李林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在鎮裡上的小學和初中,在縣城上的高中。他發現,自己在小學和初中的階段,95%以上的家庭,生活相對一般,同學家庭年收入,一般在每年5萬元以下。
但到了高中的時候,寒門家庭出身的同學,比例可能就只有50%。到了大學以後,寒門學子的比重下降到5%。等到李林進入北大讀研以後,他身邊的寒門學子,可能連1%都不到了。這並不是什麼危言聳聽,而是一個現狀。在中國目前的高等學府當中,出身寒門的學生,佔比已經相當低。而且,這個比重,仍在持續下降當中。
這意味著,在和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相比時,寒門學子,確實處於劣勢。
2.寒門學子差在哪裡
和那些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相比,寒門學子到底差在哪裡呢?是智力水平不同?還是學校對學生的家庭環境有所歧視?
當然都不是。
寒門學子的問題,在於家庭所能提供的教育資源,遠不如富裕家庭。
據統計,清華目前在校學生當中,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已經低於20%。而且,這20%的農村學子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各種專項計劃,得以進入清華。如果刨除這些通過專項計劃進入清華的不算,單憑自身成績進入清華的,恐怕更少。
為什麼?
因為和城市相比,農村的教育資源更少。僅憑有限的教育資源,想要和那些富裕家庭比拼,這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說,過去的教育,相當於是一列火車。家境不同的同學,則相當於是乘客。家境好的同學,等於是臥鋪票前往大學;而家境較差的同學,可能就是站票。但不管怎麼說,兩者最後的目的地是一樣的,速度也完全相同。
那麼現在,富裕家庭的學子,已經換成了飛機票;而寒門學子,只能騎著自行車努力奔向自己心儀的遠方。
3.教育差距仍待解決
當然,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的一個問題是:有錢的家庭,未必就真的能培養出最優秀的孩子。
據報導,每年各省狀元的父母所從事的職業,最多的就是公務員和老師。如果是公務員和老師的孩子,會有更大的可能成績更好。公務員和老師,未必能夠給孩子提供最為優質的物質生活,但是,卻能給孩子更多的積極影響。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
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給孩子施加更多的積極影響。和孩子一起讀書,與孩子共同進步,用自身的行為,去潛移默化改變孩子。這種努力,和家長本身的學歷或是知識水平無關,更多的是來自於家長的態度。孩子看到家長在和自己一起奮鬥,自然也願意去學習。
而那些選擇對孩子耳提面命,只會用打罵責罰教育孩子的家長,明顯就落了下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