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古人如何理髮

2020-12-22 夢溪寒潭

小編小的時候看古裝劇,感覺古人頭髮都長得好長,心裡不禁納悶,古人難道不理髮嗎?

理髮一詞最早見於宋朝的書籍記載中,朱熹在注《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而詩經成書於西周至春秋時期,存在的歷史非常久遠,按詩經來說的話,理髮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甚至有著更加遙遠的歷史。

小編查閱資料得知,以前古人就有理髮匠,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做假髮和修理頭髮。所以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呢,是可以剪頭髮的。只是不能隨便胡亂剪斷或者剪壞頭髮的,當你的長髮需要修剪時,你需要先查看黃曆,選擇一個良辰吉日才可以剪頭髮,而且你把頭髮票整理起來放進布袋子裡面,不能隨隨便便扔掉。由此可見,頭髮對古人的重要性,怪不得《三國演義》中出現了曹操削髮代首的故事,頭髮的不能丟呀!

在宋元時期,民間的理髮匠叫做待詔,有隨時待命被被召喚的意思,除了剪髮跟剃頭髮也會做梳頭的工作,所以也被叫做篦頭待詔。當時的理髮匠不僅有店鋪還設有有行會,宋代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一《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曾道人來求摘鬚毛,先與錢一百。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有"淨髮(梳剃)社"。

明朝皇室有一個專門為皇子皇女剃頭固發的宮廷機構機構叫做篦頭房,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記載了篦頭房的工作。按照明代皇家規矩,皇子皇女在滿百日的時候,除了要剃胎髮之外還要按照各個成長階段剃頭,然後再按需要和形式留成不同形式的髮型。在皇子年輕的時候要定期讓專業的剃頭師傅把頭剃光,十幾歲之後就開始留頭髮,用來束髮,一直到20歲都很少在修剪頭髮。

清兵入關的時候呢,因為有強制剃頭梳辮,不剃頭就要砍頭,正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理髮行業從此迎來了巔峰期。那個時候的情況下,理髮匠挑著一部剃頭擔子,手裡拿著鐵夾沿街叫賣,擔子裡一頭放著理髮的工具,一頭放著燒開的熱水在香港電影李仁港的乾隆下江南系列中,對剃頭匠這個行業做了很生動的展現。

乾隆下江南

古人除了有日常性的修理頭髮,還有一些比較有儀式性的理髮,從先秦到元代,都有給幼兒剃胎髮的習慣,剃下來的胎髮留給父母收藏起來,或者縫在孩子的枕頭上又或者縫進穿的背心裡,這些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長。清朝以前,未出嫁的女子除了第一次剃胎髮之外,另一次是在結婚開臉的時候請人修剪前額上的頭髮。由此可見,在清朝以前,中國人對理髮沒有那麼熱衷。

收集完資料,小編才發現原來生活在現在是這麼的舒服,起碼剃頭不用挑日子。每當想起那些長髮及腰的美女們,洗頭都要費好大的力氣,小明摸摸頭上的板寸,不禁感嘆,頭髮短就也是有好處的。

相關焦點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如此看重頭髮,也能理髮嗎?
    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條便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是不能夠輕易的剃頭,不然就是對父母的不敬。那麼在古時候理髮行業到底是怎樣崛起的,又如何發展的呢?一、古人的頭髮重要性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不可輕易動在中國古代民族習俗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存在便是頭髮。
  •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禮制下,古代人是如何理髮的?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本意該是什麼?就是說自己的皮膚和頭髮都是父母給予的,要好好地愛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還會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傷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為何仍熱衷於剪頭髮?
    眾所周知,古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表達孝心,堅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視自身髮膚如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並不是終生不剪髮,就連「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也會時常修理頭髮,清朝人則最流行請客理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
    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給,自己要好好保護,不能毀傷,這是孝之根本。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而是修發的。怎麼這樣說呢?其實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理髮師這個職業了。但是,理髮師不是剃頭,而是整理修理頭髮,包括鬍鬚。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代禿頭怎麼辦?阿哥:我變禿了也變強了
    在古代,除了性命之外,他們最最看重的就是他們的頭髮了吧。我們都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對於剪頭髮啥的那真的是老在乎了,不像我們現在的,除了正月的時候為了不讓舅舅罵,就積點德不去剪頭髮了,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今天我們就講講古人的頭髮。我們現在開玩笑,都說你這頭禿的都快成阿哥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是怎樣看待「理髮」這件事的
    現在,理髮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美觀大方的髮型能夠引領時尚,彰顯個性。與如今相反,在古代,理髮曾被認為是野蠻和落後的象徵,也曾出現人們被強制理髮的事件。在此之後,「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系之,後世易之,以絲及採絹、名頭巾,繩之遺狀也。」盤髮結髻,表明了髮髻的悠久歷史,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漢代「倭墮髻」、北朝「十字髻」、唐代「靈蛇髻」和「飛天髻」、宋代「朝天髻」和「同心髻」代表著當時的流行趨勢。 理髮的外延,還要包括洗髮和梳發。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眼球我吃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家一直信仰孔子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因此也產生了不少奇葩操作。東漢末年,夏侯惇領兵去攻打呂布,路遇高順部隊。然後,只因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幹!
  • 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都不剪頭嗎?清朝時最流行請客理髮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來表達孝義,並且始終秉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現代人對這句話的含義存在很多誤解,在許多人看來,古人要是按照這一原則執行,那麼就應該終生不剪頭髮,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脫髮了怎麼辦?
    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我們來看今天的內容吧! 頭髮對於我們多重要?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對於古人來說,從孝的角度來講,頭髮是父母給的,「不敢毀傷」。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關於頭髮的這幾點你一定要注意!
    古代有這樣的說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能夠胡亂動的,說文解字中發的解釋為根,也就是根本的意思,所以民間在這件事情上講究很多,我們看過很多影視作品中講到,如果想要詛咒一個人,那麼就要取他的一根頭髮來施法,也是受到這種說法的影響,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的「頭等」大事,他們如何處理脫髮問題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將頭髮、父母和生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看見古人對自己的頭髮是多麼的重視,脫髮首先在顏值上就是毀滅性的事件,一旦沾上,無人倖免。自古以來,古人是相當重視頭髮的保養,即便重視,但古人也免不了有脫髮的煩惱。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所以有不少人都有疑問,難道古人都不剪頭的嗎,那樣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累?洗個頭髮都需要很長時間,其實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麼古代人剪指甲嗎?
    看到這位大人一個個比較長而且略帶扭曲的指甲,小編首先想到了那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來自於父母,傷害自己的身體就等同於傷害父母的身體,古代遵從孝道的人都特別珍重自己的「身體髮膚」,所以才有清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忍抉擇。頭髮、身體不得損傷,那麼指甲呢?
  • 古人愛枕硬枕頭是何緣故?常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竟還能如此表現
    引言:在很多現代開掘的墓穴中人們常發現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枕頭,在古代仿佛人們沒有睡覺枕軟物的習慣,看上去就讓人覺難受、膈應。硬枕頭中的「扛把子」,除了外觀精美,還有什麼過人之處?接下來就有請今天的主人公登場:從名字上就能猜出在枕頭上繪製有神靈、雲氣以及鳥獸之類的圖樣,這些元素在古代都是祥瑞之兆。加上枕頭製作精良,由十二條長方形石板和六角石板互嵌成型,所以可以簡單推斷出在古代,除非你是皇帝或者身份地位顯赫的貴族,否則可能這輩子你都不會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枕頭。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不剪頭髮,怎麼護理長發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他們都不會剪頭髮。不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頭長長的頭髮。但是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洗髮膏和護髮素,他們那麼長的頭髮是怎麼洗乾淨的呢?古代人是十分注重儀容儀表的,從漢代開始,政府就規定了休沐日:「休假亦曰休沐。
  • 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動
    顏常武也曾經想去找他,但在他的記憶裡,留存著對楊天生的畏懼,是個極不好對付的人物,他與顏思齊有交情,那是打出來的交情,男人之間的生死之交,顏常武一個束髮少年,哪能滲和進去。顏常武和陳衷紀到達楊家,通傳後,打開門,兩個褐衣短打,滿臉橫肉的漢子請他們進屋。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中國古代思想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和尚剃光頭是不是大逆不道?
    ,可見只要有煩惱的事情總離不開頭髮,那「三千丈」的頭髮還不如說是三千丈的愁緒,當真是應該剪了,可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怎能說剪就剪?佛教於漢朝傳入中國,又在唐朝發揚光大盛極一時,可以這麼說,印度人創造了佛教,中國人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可印度並沒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種說法,古代的中國卻不一樣。可以想像佛教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並不受人待見,為何到了唐朝盛極一時?
  •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整容術為何還如此流行?
    其實,通過精讀史籍,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在整形方面就初具雛形了。當時,受藥物和技術的局限,沒有更好的突破和推廣,導致對這方面知道的人並不多。在古代,我們的祖輩普遍認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這種說法,所以,國人都不曾施行整形的手術。三國時期,神醫華佗有高超的外科手術技巧,但他實施的也只是創傷癒合、化膿止痛等小型外科手術,並沒有實施過大型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