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來表達孝義,並且始終秉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現代人對這句話的含義存在很多誤解,在許多人看來,古人要是按照這一原則執行,那麼就應該終生不剪頭髮,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並不是,哪怕是孔子,也依然會時常修理頭髮。古人對於孝道的講究並不似今日所想像的那樣迂腐死板,在唐朝的時候,大家的思想比較包容開放,因此人們甚至可以剪掉頭髮以做髮型,用假髮來接頭髮,或是剃掉眉毛畫眉等等,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古代的小孩子也需要剃頭,尤其是剛生下來的時候,是需要剃掉胎髮的。古人覺得小孩需要賤養,所以喜歡把小孩剃掉頭髮,打扮成「胡人」的模樣,以示低賤,這樣閻王爺就不會收。至於成年的男子,如果長髮及腰也是需要修剪的。只不過在古代,理髮是大事,需要選個黃道吉日才可以修剪,而剪下來的頭髮需要收藏起來或是焚燒滅盡,以防止別有用心之人拿去幹壞事。
清朝入關以後,頒布了「剃髮令」強制百姓剃髮,還宣稱「留頭不留髮」,上千萬人因為拒絕剃髮而慘遭殺頭。起初為了推行這一政策,清初時剃髮是免費的,不過等到剃髮制度推行下去之後,就普遍開始收費了。再到後來,出現了最早的「理髮館」——剃頭鋪,老百姓之間的請客方式基本就是吃飯、聽戲、洗澡和剃頭。
那個時候,剃頭鋪不多,大多是剃頭挑子。剃頭的手藝人用箱子裝著各種工具,比如大小剪子、梳子、篦子、掏耳勺、毛巾、大布和豬胰子(豬胰臟做的肥皂)等,然後用扁擔挑著箱子,四處吆喝。遇到了客人招手就停下來,把工具箱拿出來,給客人當板凳,剃頭匠則站著給客人剪頭。
扁擔的另一頭挑的是一個小型炭火爐,剃頭時在上面架一個裝滿熱水的臉盆,放一塊毛巾,用以給客人擦臉。那時候的剃頭匠都是男人,因此去的客人也都是男人,女人是絕對不會去剃頭匠那裡修理頭髮的。
許多影視劇裡的清朝男人留的髮型都是「陰陽頭」,即前半個腦袋是光的,後半個頭上留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在一些港臺電視劇裡,前面頭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條大辮子,如果按照港臺電視劇裡的剃髮,怕是人頭不保。那個時期的辮子叫「金錢鼠尾」,簡單來說,就是所有頭髮基本都剃光,只在腦門心那裡留一小撮長發,梳成一條小辮子。這個髮型看上去非常滑稽,像是一顆白色的腦袋上長出根黑色的小草一樣。
正是因為這種髮型過於滑稽,所有很多清朝的戲都不是按照這種髮型拍的。如果這樣拍的話,腦袋上一根根黑色的小草隨風飄搖,就太過搞笑了。所以影視劇裡都是參考清朝末年時的髮型,即後半個腦海上留出一條大長辮子。
參考文獻:
《中國民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