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都不剪頭嗎?清朝時最流行請客理髮

2020-12-22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來表達孝義,並且始終秉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現代人對這句話的含義存在很多誤解,在許多人看來,古人要是按照這一原則執行,那麼就應該終生不剪頭髮,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明代士族夫婦形象

其實並不是,哪怕是孔子,也依然會時常修理頭髮。古人對於孝道的講究並不似今日所想像的那樣迂腐死板,在唐朝的時候,大家的思想比較包容開放,因此人們甚至可以剪掉頭髮以做髮型,用假髮來接頭髮,或是剃掉眉毛畫眉等等,都是司空見慣的事。

▲漢族服飾及髮式

古代的小孩子也需要剃頭,尤其是剛生下來的時候,是需要剃掉胎髮的。古人覺得小孩需要賤養,所以喜歡把小孩剃掉頭髮,打扮成「胡人」的模樣,以示低賤,這樣閻王爺就不會收。至於成年的男子,如果長髮及腰也是需要修剪的。只不過在古代,理髮是大事,需要選個黃道吉日才可以修剪,而剪下來的頭髮需要收藏起來或是焚燒滅盡,以防止別有用心之人拿去幹壞事。

清朝入關以後,頒布了「剃髮令」強制百姓剃髮,還宣稱「留頭不留髮」,上千萬人因為拒絕剃髮而慘遭殺頭。起初為了推行這一政策,清初時剃髮是免費的,不過等到剃髮制度推行下去之後,就普遍開始收費了。再到後來,出現了最早的「理髮館」——剃頭鋪,老百姓之間的請客方式基本就是吃飯、聽戲、洗澡和剃頭。

▲剃髮易服油畫

那個時候,剃頭鋪不多,大多是剃頭挑子。剃頭的手藝人用箱子裝著各種工具,比如大小剪子、梳子、篦子、掏耳勺、毛巾、大布和豬胰子(豬胰臟做的肥皂)等,然後用扁擔挑著箱子,四處吆喝。遇到了客人招手就停下來,把工具箱拿出來,給客人當板凳,剃頭匠則站著給客人剪頭。

扁擔的另一頭挑的是一個小型炭火爐,剃頭時在上面架一個裝滿熱水的臉盆,放一塊毛巾,用以給客人擦臉。那時候的剃頭匠都是男人,因此去的客人也都是男人,女人是絕對不會去剃頭匠那裡修理頭髮的。

▲清朝剃頭鋪

許多影視劇裡的清朝男人留的髮型都是「陰陽頭」,即前半個腦袋是光的,後半個頭上留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在一些港臺電視劇裡,前面頭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條大辮子,如果按照港臺電視劇裡的剃髮,怕是人頭不保。那個時期的辮子叫「金錢鼠尾」,簡單來說,就是所有頭髮基本都剃光,只在腦門心那裡留一小撮長發,梳成一條小辮子。這個髮型看上去非常滑稽,像是一顆白色的腦袋上長出根黑色的小草一樣。

▲清朝髮式演變示意圖

正是因為這種髮型過於滑稽,所有很多清朝的戲都不是按照這種髮型拍的。如果這樣拍的話,腦袋上一根根黑色的小草隨風飄搖,就太過搞笑了。所以影視劇裡都是參考清朝末年時的髮型,即後半個腦海上留出一條大長辮子。

參考文獻:

《中國民俗考》

相關焦點

  • 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為何仍熱衷於剪頭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古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表達孝心,堅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視自身髮膚如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並不是終生不剪髮,就連「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也會時常修理頭髮,清朝人則最流行請客理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如此看重頭髮,也能理髮嗎?
    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條便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是不能夠輕易的剃頭,不然就是對父母的不敬。那麼在古時候理髮行業到底是怎樣崛起的,又如何發展的呢?一、古人的頭髮重要性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不可輕易動在中國古代民族習俗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存在便是頭髮。
  • 在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古人如何理髮
    小編小的時候看古裝劇,感覺古人頭髮都長得好長,心裡不禁納悶,古人難道不理髮嗎?理髮一詞最早見於宋朝的書籍記載中,朱熹在注《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裡說明:櫛,理髮器也。而詩經成書於西周至春秋時期,存在的歷史非常久遠,按詩經來說的話,理髮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甚至有著更加遙遠的歷史。小編查閱資料得知,以前古人就有理髮匠,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做假髮和修理頭髮。所以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呢,是可以剪頭髮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
    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給,自己要好好保護,不能毀傷,這是孝之根本。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孝敬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惡的人」。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而是修發的。怎麼這樣說呢?其實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理髮師這個職業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禮制下,古代人是如何理髮的?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本意該是什麼?就是說自己的皮膚和頭髮都是父母給予的,要好好地愛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還會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傷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代禿頭怎麼辦?阿哥:我變禿了也變強了
    在古代,除了性命之外,他們最最看重的就是他們的頭髮了吧。我們都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對於剪頭髮啥的那真的是老在乎了,不像我們現在的,除了正月的時候為了不讓舅舅罵,就積點德不去剪頭髮了,這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今天我們就講講古人的頭髮。我們現在開玩笑,都說你這頭禿的都快成阿哥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是怎樣看待「理髮」這件事的
    頭髮長了,既不美觀,還會遮擋視線,應該進行恰當的處理。《事物紀原》給出了原始的解決方案:「燧人氏時為髻,但以發相纏,而無物束縛。」在此之後,「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系之,後世易之,以絲及採絹、名頭巾,繩之遺狀也。」盤髮結髻,表明了髮髻的悠久歷史,提升了人們的審美情趣。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眼球我吃了!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家一直信仰孔子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認為自己的身體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意毀壞。因此也產生了不少奇葩操作。東漢末年,夏侯惇領兵去攻打呂布,路遇高順部隊。然後,只因人群中多看了彼此一眼,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麼古代人剪指甲嗎?
    看到這位大人一個個比較長而且略帶扭曲的指甲,小編首先想到了那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來自於父母,傷害自己的身體就等同於傷害父母的身體,古代遵從孝道的人都特別珍重自己的「身體髮膚」,所以才有清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忍抉擇。頭髮、身體不得損傷,那麼指甲呢?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不剪頭髮,怎麼護理長發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都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他們都不會剪頭髮。不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頭長長的頭髮。但是古代沒有各種各樣的洗髮膏和護髮素,他們那麼長的頭髮是怎麼洗乾淨的呢?古代人是十分注重儀容儀表的,從漢代開始,政府就規定了休沐日:「休假亦曰休沐。
  • 正月理髮死舅舅,二月二龍抬頭理髮」習俗考
    「正月理髮死舅舅,二月二龍抬頭理髮」習俗考文:枯木舊俗「正月不剪頭,理頭死舅舅」,所以很多人在正月裡是不理髮的,一直到二月二龍抬頭,人們才會去理髮部(現在叫美發廳)剪頭理髮,覺得寓意很好,龍出頭,大展宏圖,也意味著新的開始。那麼,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古人基本上是不剪髮的。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脫髮了怎麼辦?
    據科教授了解,好多朋友都被脫髮困擾。不僅如此,有的朋友還「白了少年頭」。 換洗髮水、抹生發膏,也有信偏方的吃何首烏、黑芝麻,這些偏方真的管用嗎?古代人也會脫髮嗎?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我們來看今天的內容吧! 頭髮對於我們多重要?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對於古人來說,從孝的角度來講,頭髮是父母給的,「不敢毀傷」。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通過很多影視劇人們都有所了解,古時候人們的頭髮都是很長的。所以有不少人都有疑問,難道古人都不剪頭的嗎,那樣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累?洗個頭髮都需要很長時間,其實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所以人們格外看重頭髮,還會對頭髮進行護理。最讓人驚奇的是,有人還會染髮,並且染髮與政治相關。
  • 清朝頭髮關乎他們的性命,清朝男人如何理髮?一條龍服務太享受
    老話常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諺語,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來源於此話的意思不是從出生就不理髮,不剃頭,實際上,在清朝時期,男人將頭髮剃成馬尾辮的形式,只要不理髮的人,就被視為否認清朝統治,將會治罪重罰。
  • 正月不剪髮:「正月剪髮死舅舅」到底是誰規定的?有科學依據嗎?
    關於正月不理髮俗話說:正月剪髮死舅舅,剪髮就在龍抬頭。在我們的民間習俗中,這個月不剪頭可謂是人人皆知。每當到了臘月底,幾乎成了理髮店的爆滿時間,似乎所有人都出門理髮,並且一定要在臘月底把頭髮理了,不然就得等一個月。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清朝男人的辮子一生不剪,那多久洗一次呢?真實答案讓人作嘔
    現在知道了古代人那麼長的頭髮洗一次不容易,也開始好奇,古代人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呢?古代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剪頭髮會被視作大不孝,像曹操就有割發代首的典故,把頭髮割掉就等於砍頭了,可見古人有多看重頭髮。就是因為如此珍視自己的頭髮,清軍入關要求男人剃頭留辮子,會有那麼多人寧死不從。
  • 正月為什麼不能理髮,非要等到二月二才能理髮?
    而二月二日這一天理髮會使人在新的一年中好運連連,福星高照。小孩子在這一天理髮會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大人理髮被稱為剃龍頭,寓意新年新氣象,好運到到到。在北方,正月裡剪髮被認為不吉利,過了正月才能理髮。還有一種說法是正月剪頭死舅舅,所以大家都在二月二剪頭。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譯: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我們現在的人,心裡承受能力是越來越差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傷害自己的身體,小則不吃飯,大則殘害自己的身體。人生大事不過生死。人生路漫漫,如若一片坦途,人生的意義也就瞭然無趣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