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的試誤說
首先,桑代克的試誤說是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章節的一個重點內容,無論是作為客觀題的單選多選還是作為案例分析題的答案要點都是可出題的點,因此大家在備考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能夠理解,才能真正的靈活運用在案例分析中。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部分知識:
(1)理論基礎:
桑代克於19世紀末就開始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實驗是餓貓學習如何逃出迷籠獲得食物的實驗。
桑代克將飢餓的貓禁閉於迷籠之內,餓貓可以用抓繩或按鈕等三種不同的動作逃出籠外獲得食物。飢餓的貓第一次被關進迷籠時,開始盲目地亂撞亂叫,東抓西咬,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可能做對了打開迷籠門的動作,逃出籠外。這時候,桑代克再次把餓貓放回籠子裡,並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貓做出打開籠門的正確動作所用的時間。經過上述多次重複實驗,桑代克得出貓的學習曲線。這也為他後來提出三個學習規律奠定了實驗基礎。
(2)試誤說:
桑代克根據實驗中貓的學習曲線,得出貓逃脫迷籠潛伏期與實驗次數的關係。他認為貓是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了打開籠門的動作。因此,有人將桑代克的這種觀點稱為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簡稱為「試誤說」。
桑代克據此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有機體形成「刺激」(S)與「反應」(R)之間的聯結。他明確地指出「學習即聯結,心即是一個人的聯結系統。」同時,他還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
通過大量的人和動物的實驗,桑代克總結了三條學習定律:
1.準備律:強調學習開始前做好身心兩方面準備的作用,用於對學習的解釋以及動機性原則;
2.練習律:強調通過不斷的練習形成聯結的應用過程。
3.效果律:凡導致滿意結果的行為被加強,而帶來煩惱的行為則會被削弱或淘汰。產生滿意結果的動作被保留下來,而產生煩惱的行為將會減少。
「效果律」後來被持這種學習觀的理論家發展成為「強化」,也是三個定律中最重要的一個。
這部分知識在考查的時候會以多種形式存在,還需要大家多方面做好準備,下面就結合一些題目看一下:
試題再現:
1.多選題: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有( )。
A.效果率
B.練習律
C.準備率
D.嘗試率
【答案】:ABC。解析:桑代克提出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包括的三大規律有準備率、練習律、效果率。這也是考查的時候最基礎的概念題型。
2.單選題:桑代克提出眾多學習率,其中描述動機的是( )。
A.效果律
B.準備律
C.練習律
D.同化律
【答案】:B。解析:在桑代克體系中.動機被看做是一種在特定時刻存在於神經系統中的特定準備方式。學習者是否會對某種刺激做出反應。同他是否已做好準備有關,即桑代克所謂的「準備律」。
3.單選題:當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後,老師家長給予表揚和鼓勵,這符合桑代克學習規律中的( )
A.準備律
B.練習律
C.動機律
D.效果律
【答案】:D。解析:桑代克效果律是指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其他條件相等,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之後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則其聯結就會增強。當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後,老師、家長給予表揚和鼓勵,這符合桑代克學習規律中的效果律。學習規律中效果律指當學生取得好的成績後,老師家長給予表揚和鼓勵。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看視頻」,查看教招面試說課|試講視頻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