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只是你的觀眾,而不是你人生的編劇

2020-08-27 525心理網

在最新一期的《朗讀者》欄目中,董卿請來了自己的同事——白巖松。白巖松的到來對很多人來說不算驚奇,不過,這次他談到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生活故事。其中就有他以前很少提起的家庭和兒子。

白清揚,白巖松兒子,讀於英國一所名校,學霸一枚,繼承了父親的優秀基因。在星二代裡,白清揚,算是非常爭氣了。

這次,董卿借著節目和他聊起了白氏「育兒觀」。

白清揚在白巖松的陪伴下逐漸長大,順利考上大學。在報專業的時候,兒子選擇了非常冷門的蒙古學。

董卿問: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這事很現實!

白巖松卻非常支持兒子的選擇。說:雖然他現在已經把北京當成故鄉,兒子在北京長大,不過自己是內蒙古人。兒子能選擇「蒙古學」,那一瞬間讓他感到「故鄉是有傳承的」。

白巖松在他的多部著作裡都有提到其兒子白清揚,白巖松自己酷愛足球運動,因此給兒子白清揚取名叫做巴蒂,喻意兒子也能像能像巴蒂一樣創造奇蹟。

父子倆都喜歡足球,是鐵桿球迷,白清揚還是校足球隊的隊長;父子倆都很喜歡搖滾樂、都愛好寫作,白清揚曾在全國性的作文大賽中獲獎,去年還用筆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英國名校,十足的學霸一枚,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白巖松是否運用了和主持風格一樣犀利深刻、稜角分明的教育方法呢?

01

孩子的興趣孩子自己做主

當社會上各類才藝特長培訓班大行其道、請私人老師教導孩子成風時,白巖松卻從不刻意培養兒子的興趣: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既能事半功倍,又能讓他快樂過好每一天。

很多家長禁止孩子看閒書,可是白巖松卻認為書沒有閒與不閒之分。他從小時候起就是個愛讀閒書的狂熱分子,只比櫃檯高半頭時就嗜書如命,家人也從不對他幹涉。當上父親後,白巖松也傳承發揚了這個優良的家風。在他的影響下,白清揚很快也成了一個書迷,快小學畢業時竟然就迷上了金庸,並一口氣讀完了金庸全集。之後,孩子便對清朝、明朝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用催促,便主動去找這方面的書去學習了解。

有一次,一位記者朋友到白巖松家中做客,發現白清揚對很多歷史事件耳熟能詳,深以為奇,忙請教讓孩子讀閒書的好處。

白巖松將其中的道理娓娓道出:一上來就讀正書,讓孩子感覺不到樂趣,慢慢地就視讀書為畏途,這就「瞎了」。讀閒書是從興趣出發,這樣更容易讓孩子養成讀書和聆聽的習慣。可謂「不從閒書進,無法從正書出。」

初二的時候,白清揚喜歡上了搖滾樂,當時曾有很多朋友善意地提醒:「不要讓孩子從小就聽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但白巖松卻非常贊同兒子的這個愛好,因為「音樂是一種生命與心靈的接力,人可以在和音樂的對話中學會獨立和思考。」初二結束後的暑假,白巖松希望兒子能多出去玩,放鬆一下,並開玩笑地告訴他:「你要是敢在這個假期學習,我打斷你的腿!」得到這道特赦令的兒子非常開心,每天不是玩就是聽音樂。為此,妻子朱宏鈞也擔憂地說:「這樣兒子會不會變成脫韁的野馬呀?」白巖松卻自有主張:「瞧好吧。」

結果,十多天瘋過去後,白清揚就變得不適應起來,主動找到白巖松要求說:「老爸,我現在特想學習。」此時,白巖松才順坡下驢:「那你每天翻譯一首歌詞不就行了?」於是,白清揚遵從了這個建議,每天翻譯一首歌詞,英語水平飛快提升。

此後,對兒子偷偷摸摸的學習,白巖松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起來:天天逼著學的永遠記不進心裡,反過來讓他主動要求學,就是出於一種習慣和樂趣。結果,那個假期下來,兒子的學習效果比以往都要好很多。

有時,白巖松對孩子興趣的支持近乎於縱容。白巖松夫妻二人都是球迷,為此他們還給兒子取了個球星式的小名「巴蒂」。和白巖松一樣,白清揚也成了英超曼城隊的鐵桿粉絲。

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白清揚有些為難地懇求老爸想看當晚曼城隊的比賽。白巖松二話不說一口應允,不僅如此,他還穿衣起床陪兒子點燈熬油。次日放學回家,兒子驕傲地告訴他:「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從兒子滿臉的興奮上,白巖松相信:雖然孩子一直到深夜兩三點還沒睡,但是白天上課一定比往常更認真。

很多家長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可是白巖松卻不認為:閱讀能幫孩子打開世界,但是運動不但能強健身體,有時甚至能汲取到成長的特殊營養:2012年5月14日,曼城隊為奪冠大戰時,白巖松再次同意了兒子夜間看球的請求。比賽接近尾聲時,曼城隊仍1:2落後,但就在最後的傷停補時階段,奇蹟出現了,曼城連入兩球實現驚天大逆轉,一舉奪得闊別44年之久的聯賽冠軍。

看著兒子眼中溢出的淚花,白巖松由衷地感嘆:這場球看得太值了!試想,能讓孩子如此強烈地感受到不放棄便無限接近成功的意義,這是什麼樣的課堂和機會能教會孩子的呢?

02

成績不用追求第一

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家長們最關心的焦點問題,可是,白巖松對兒子的學習成績頗不以為然,因為他在這方面有著成功的經驗。

白巖松小時候是個有名的淘氣包,每天挨打少於兩次自己都會覺得奇怪。由於貪玩學習成績一直很差。中考時,他只比當時的重點高中錄取線高出一分。整個高一高二階段,他在老師眼中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生,最慘的時候甚至混到全班倒數第二名。

直到高三,看到昔日陪自己玩的同學都跑去複習時,白巖松才意識到該衝刺了。於是把所有的課本都裝訂起來,然後,每天保證每科看30頁的書,另外不斷做數學題。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從倒數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2名,然後順利考入北京廣播學院。

有著成型的「白氏逆轉學習法」,白巖松平時對兒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過問,只有在總複習階段,才會提醒兒子做好自己的學習規劃。有老爸的提醒,白清揚從不沒頭緒地傻複習。

他也將語文、歷史、地理等所有需要複習的資料全都訂在一起,然後計算著日子每天需要看多少頁,只要今天看完了,然後扔下課本就出去玩,對此,白巖松也絕不會批評兒子一句。因為按照計劃學習相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量化之後目標感更強,比糊裡糊塗傻學效果要好很多倍。

中考前,白巖松還煞有介事地和兒子開過一個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老爸如此寬鬆的要求,讓白清揚開心地笑著,輕鬆地走進了考場。

一直等中考成績出來,白巖松才長出了一口氣:不是因為兒子考得好,而是在於沒考得太好,只比重點高中錄取線高出十多分,在眾考生中並不突出,而這正是白巖松最想要的結果。在他眼裡,他從沒希望兒子爭第一名,畢竟人生不是競技,站在第一位置上的人不一定是勝者,一時的風光賭不來一世的順暢。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上,追求更好強過追求最好。

2014年8月6日,網上曝出了一組白清揚的生活照,照片中的白清揚身邊還有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生。一時間網上流行起白巖松的兒子早戀的說法。對此,白巖松也沒有大驚小怪。在他眼裡,每個人的成長路上總是離壞孩子不遠,試想,有幾個人沒打過架?有幾個人沒偷偷地抽過煙、喝過酒?甚至偷偷地單相思過?

作為父母,要敢於接受這些,只要問題沒有變成主體,就暫時不要去管他。接受《魯豫有約》時他曾表態:陽光燦爛、潔白無瑕式的成長,那只會出現在不合格的文學創作中。孩子的成長是真實、立體的,也會讓人有一些擔心,但只要不出格並守住底線就行。

那時候,白清揚已經是個16歲的帥小夥,他所有的興趣愛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結果,就讀的景山中學是北京市有名的重點高中,在老師眼裡,這是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特別喜歡體育,時常在校足球隊以主力出戰,曾寫過足球小說,還參加過青奧會小記者的選拔,在老師和親友眼中,這絕對是繼承父業的不二人選。

在如此省心的兒子面前,白巖松當然更是樂得輕鬆,他表示孩子大了,以後會更少地幹涉他的空間:只有讓孩子自由,才能成長得更快更好。把家教搞得如自己的主持風格一樣,深刻但不呆板,尖銳卻與眾不同,這正是白巖松的高明之處,在知根知底的把控基礎上,嚴在開明的寬容中,嚴在輕鬆的談笑間,這種教育效果遠非聲色俱厲、棍棒相加所能達到的。

03

我只是你的觀眾,而不是你人生的編劇

和大多數家長一樣,白巖松對兒子一樣寄予厚望,他也希望兒子日後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在他看來,培養孩子的愛心比學任何技能都重要。在《寫給兒子》中他寫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選,孩子,你就先把寬容挑出來吧。學會寬容,既是體諒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白巖松的家住在頂層,每次晚上下班坐電梯回家,上到頂層後,他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重新回到下面。因為當時是大多數人下班回家的時間,這樣做可以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兒子在身邊時,他會做完這個動作然後衝兒子微笑一下。等兒子上小學時,他發現兒子也非常自然地有了這個習慣動作,而他之前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麼怎麼做」。

白巖松認為,路是人走的,在培養兒子愛心的過程中,不能干涉太多,只把自己當成兒子的觀眾,絕不當他人生的編劇。

爸爸是兒子的樣子,兒子是爸爸的影子。白巖松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和「遇到不公正待遇時要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是舉手投降」的生活態度,都對兒子的發育和成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良性刺激作用。初中畢業時,白清揚已經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從不以星二代自居,平時謙遜有禮,不卑不亢。曾有人問他:將來當不當主持人?白清揚說:「我才不當呢。」這個回答讓白巖松很高興:自己正是想要這個答案,說明兒子並不崇拜自己,所以他將來不會受到他爸爸是名人的影響。

來源 :525心理網(psy525.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相關焦點

  • 獨家策劃:氣死你 氣不死你我不是編劇
    很不幸,這些不可能的事情都在春季日劇中發生了,本季主題是:氣死你,氣不死你我不叫編劇。    春季日劇結束之前,我及時剎車方揀得性命,可是我出門忘記關電腦,留我的貓自己在家。在開始的幾集,用錦戶亮一集一次的DV(Domestic Violence)行為,和上野樹理的驚豔造型和演技,捕獲了觀眾的心之後,該劇就進入了狂傾狗血的階段。美知留甚至在第10集說出了內地80年代古裝劇的常用對白:"只要你不再傷害我的朋友,你要多少次我都給你。"該對白直接雷得宗佑自殺了。
  • 吳謹言「暴躁」演技詮釋編劇焦慮,觀眾點讚《你是我的答案》的真實感
    挖掘職業隱藏情緒,吳謹言「暴躁」演技詮釋編劇焦慮   《你是我的答案》圍繞著愛情與工作展開,用輕鬆幽默的筆法和生動的細節描摹四位主角的日常生活與價值取向,不僅讓觀眾看到劇中人物積極向上的一面,也讓觀眾能體會到不同職業的焦慮和壓力,生活的真實感登時撲面而來。
  • 《三十而已》顧佳線進展到高潮劇情,編劇欣慰觀眾看懂了「埋的點」
    該劇播出以來,圍繞三位女性的職場和人生選擇,無數個熱搜已經讓該劇成為這個夏天最炙手可熱的電視劇。對於編劇張英姬來說,這個兩年前因為自己邁過30歲門檻而進行的創作,火不火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完整地傳達了自己對於都市女性生存狀況的思考。女人到了30歲,自然而然就有了未婚、已婚和已育的三種狀態分類。
  • 《這就是生活》:編劇醒醒吧,這不是觀眾要的女主「人設」
    在湖南衛視播出之後,也受到了很多觀眾的熱議,其中除了對於劇情的探討之外,對於男女主角和主演的討論也上了熱議。01,男主角是劉愷威,是74年出生的,在很多的電視劇中都出演過霸道總裁式的角色。精湛的演技也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認可。在這部劇中,他飾演的是男一號管一鶴,他是一位公司的高級副總裁,業務能力出眾,精英範兒十足。
  • 《我的朋友陳白露小姐》編劇韓辰辰:網劇對編劇挑戰更大,節奏更快...
    我在創作劇本時也都保留了下來,其實這個人物和我在生活經歷上是沒有任何交集的。而且我個人認為作為編劇,需要考慮的是整個故事的發展以及人物的走向,而不是把自己的東西放進去。「作為一個編劇,思考是必須的,編劇如果不思考只是說等著播完然後你就進入下一個項目,就不會有什麼進步。編劇需要總結和思考。」
  • 《老酒館》口碑翻車:老班底也抵不過注水,編劇只是背鍋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網友們提到,劇集內容注水現象並不是從第一集開始,而是在劇集過半後才出現的。劇集開篇,考究的劇情、戲骨們的飆戲等都令觀眾不吝嗇自己的讚譽。然而,到了劇集中期,出現了很多讓觀眾倍感多餘的角色和副線。
  • 青年演員、編劇李智穎:用有品質的作品吸引觀眾走進劇場
    你看,這世間的事,通,則痛,還是糊塗點兒好!你我雖是知音難覓,但終究要各奔前程。」這是音樂劇《青城山下》中的臺詞,很難想像,這樣感性的句子,出自一位男性筆下。 「觀眾認為的那些唯美臺詞中,有很多自己的人生感悟,還有以前閱讀的書籍教給我的一些經驗甚至先驗。」
  • 《戰雷》怎麼過審 編劇馮驥:不能說「我愛你」
    6月24日,該劇在京舉行了研討會,該劇主創徐紀周、馮驥、張博、李健和專家學者仲呈祥、尹鴻等共同出席,並就該劇的藝術創作、思想主題表達、呈現方式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搜狐娛樂也對該劇編劇馮驥進行了專訪,他也透露了不少《戰雷》過審的法則,比如劇中的感情戲絕對不能出現「我愛你」。
  • 總有一天你會懂,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珍惜當下不是空話
    我們總是在說來日方長,等我升職了,等我賺錢了,等我功成名就了,再衣錦還鄉好好孝敬父母,實際上終究會陷入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漩渦,我們忽略了生命的脆弱。 柳巖曾在節目說過「如果家人健在,有什麼就給他們吧!」能理解這句話的人,人生已然充滿了遺憾,而理解不了的人,依舊追逐著自己的詩和遠方。
  • 「孩子,你只是我的工具,而我不是人」
    「孩子,你要明白,你只是我用來賺錢的工具,你是不是健康,和爸爸媽媽沒有關係」……聽起來很誇張?而現實卻比你想像的更加可怕。近日,3歲女童佩琪的吃播引起了不少人關注。自直播形式大肆流行後,「大胃王」越來越多,人們紛紛震驚於一個人的食量竟可以如此之大,或是對視頻的真假表示懷疑。而今天的佩琪之所以飽受爭論,並不是因為她吃得多,而是她誇張的體重。
  • 編劇張曉芸王宇民新作《當我遇見你》殺青
    編劇和主創在開機現場合影前日,現實都市題材電視連續劇《當我遇見你》經過長達半年的拍攝在湖北荊門順利殺青,由於該劇開機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拍攝任務一度暫停,最終全體主創克服重重困難,靈活加入抗疫元素,使得電視劇圓滿殺青。
  • 《大江大河》編劇袁克平:觀眾水平越來越高,有人卻讓他們被迫看戲
    說到底,這是一個內容驅動的行業,資本、明星、大IP只是華麗的包裝和支撐,不是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袁克平總結2018年好劇稀少的直接原因是:「創作沒有過關,很多作品在低等層次上就投入了拍攝、製作。」他認為這些劇失敗是可以想像的。 從《琅琊榜》《人民的名義》到《大江大河》的大火,拼的都是硬實力。
  • 《都挺好》編劇給觀眾道歉:這個劇把觀眾「折騰」得夠嗆
    「我先在這裡給關注《都挺好》的觀眾道個歉,因為這個劇,把大家『折騰』得夠嗆,甚至一家兩代人都看不到一起。當然,如果這個戲給有些觀眾帶來解決家庭問題的作用,我也感到很欣慰。」臺上,熱播劇《都挺好》編劇王三毛笑著說到。
  • 三觀不正編劇+渣男主廚=噁心死你的《oh,我的鬼神大人》
    編劇人品不行,前面為了找新鮮感和騙收視率,利用主廚和順愛的人鬼戀做誘餌勾引觀眾好奇心,吸引觀眾眼球。但是如果真要寫人鬼戀,後面又要解決很多問題,還要有足夠的想像力,總之就是矛盾太多,編劇處理不來,沒敢寫,所以投機取巧寫了最好寫,最沒有矛盾,最不用動腦子的人人戀來結束故事!
  • 墊底的只是成績,而不是你的人生
    我們要祝賀他們,但同時,我也想對那些排名不好的學子說一句話:墊底的只是成績,而不是自己的人生。墊底這個名詞或許只是說明在你不擅長的領域裡,你輸給了一些認真努力過的人。而你,或許還未找到展現你自己的舞臺,或發現身上的優質條件。
  • 43歲帶著孩子從上海搬到清邁,不是孟母三遷,只是我任性人生的又一次「任性」
    更讓我開心的是,很多年輕員工爭相報名上我的課,他們告訴我,不只是職業技巧工作方法,我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看到自己的未來有很多可能性,看到只要從小事做起,心中有規劃,就不會失去方向。空中飛人的日子很美,但當了媽媽以後,一切就變了。從背奶一族,到終止哺乳,再到不得不重新飛到各地出差,年邁的父母被迫住在上海幫我帶孩子。
  • 《我喜歡你》歡喜大結局,除了顧路CP其他幾對都爛尾,編劇意難平
    《我喜歡你》受限於製作只準備了24集就匆匆結尾。雖然主角cp最後經受住了考驗,結局也是happyending。但是對於一款熱播劇來說顯然只有這些還不夠。截至目前豆瓣評分7.1,算是今年下半年評分最高的甜寵劇之一了。如果不是編劇草草把其他配角一筆帶過,《我喜歡你》能再加5集左右一點都不意外。
  • 「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前幾天,看到一個網友在知乎上提問:孩子犯錯了,我把他帶到小黑屋看恐怖片當做懲罰,這樣教育可能會對他的心理造成怎樣的影響?看到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網友直截了當地提出: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 「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用「恐嚇」製造痛苦,除了透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喪失父母的威嚴,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正向影響。
  • 黃日華:謝謝你,周潤發,你的拒絕,成全了我的開掛人生
    1983年的9月份,香港TVB舉行了一個綜合性節目,其中有湯鎮業、黃日華、梁朝偉、劉德華、苗僑偉,為觀眾表演起了雜技,該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人們的好評,報紙和雜誌的封面,全部換成5人的合影,當時被人們稱作「無線五虎」,引領著整個香港娛樂圈,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黃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