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材料奠基人Yaghi教授獲得化學殿堂至高榮譽—沃爾夫化學獎

2021-03-03 貓福MOF博士

今年的二月下旬,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化學與工程新知,報導了Yaghi教授與藤田真教授獲得了化學科技殿堂的至高榮譽——沃爾夫化學獎。

沃爾夫化學獎是沃爾夫獎下設的六個獎項之一,由沃爾夫基金會頒發,每年評選一次。該獎項的目的是為了表彰除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外,對於化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它是化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早在2004年袁隆平就獲得了沃爾夫農業獎,中國的鄧青雲、錢永健、楊祥發等人都獲得過沃爾夫獎。

Yaghi教授首先感謝了沃爾夫基金會的支持和認同,對於國內外支持,同事們以及研究小組的耐心與奉獻,表達了感謝。並表示,在未來,網狀化學將會引領序列材料的發展,將會超越MOFs和COFs。

言外之意,MOFs還將暫時位於材料領域的主導地位。去年的這個時候,C&EN的10家初創企業之一美國NuMat Technologies宣布,同意為半導體行業材料和氣體供應商Versum Materials生產金屬有機框架(MOFs)。在此之前,MOFs也是國際大企業的核心材料,像奔馳用於燃料電池汽車、德國巴斯夫用於重卡天然氣儲存、比利時用於二氧化碳分離、日本用於製藥,國際上通用的防護面具也會看到MOF的身影。

關於MOF材料的發明人Omar M. Yaghi教授

Omar M. Yaghi從紐約奧爾巴尼州立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5),伊利諾伊大學(1990)Walter G. Klemperer教授。他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哈佛大學(1990-1992年)與Richard H. Holm教授。他一直在亞利桑那州國家大學學院(1992-98)、密西根大學(1999-2006),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07-2011年)。他目前是傑姆斯和伯克利大學Neeltje Tretter化學講座教授,並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高級學院的科學家。他是伯克利全球科學研究所的創始主任。他也是Kavli納米科學研究所的能源合作導演,由巴斯夫和加利福尼亞研究聯盟。

 

他的工作包括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結構和性質以及新晶體材料的設計和建造。他是眾所周知的幾大類新材料創業稱為金屬有機骨架化合物,共價有機骨架,和沸石咪唑框架。這些材料具有迄今已知的最高的表面積,使其在清潔能源儲存和發電中很有用。具體來說,他的材料應用於氫氣、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儲存和分離,以及在清潔水生產和輸送、超級電容器設備、質子和電子傳導系統中。他開發的積木方法導致了新材料的創造,這在化學上以前是未知的多樣性和多樣性的指數增長。他把這一領域稱為「網狀化學」,並將其定義為「通過強力鍵將分子構建塊擴展成擴展結構」。

 

他在設計和合成新材料早期的成就已獲美國化學學會和埃克森公司的固態化學獎(1998)和義大利化學學會該獎章(2004)。他在氫存儲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大眾科學雜誌的認可,該雜誌將他列為美國「傑出的10」科學家和工程師(2006),以及美國能源部氫能計劃傑出貢獻獎(2007)。他在理論、創業設計的材料研究學會獎的唯一得主,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合成和應用研究獎和克利夫蘭紐科姆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優秀論文(2007)。他也是材料獎美國化學學會化學受體(2009)、美國克裡斯坦森國際獎(2009),英國的皇家化學學會百年獎(2010)、中國(2013)納米獎,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2015),穆斯塔法Nanoscience和納米技術獎(2015),TÜBA學院獎在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2016)、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的尖頂紀念獎(2017),King Abdullah II以第一類的區別(2017),日本協會國際配位化學獎(2017)、貝勒獎牌無機化學(2017),科威特在基礎科學獎(2017),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被授予世界文化中央委員會(2017),在基本的科學知識基礎獎BBVA前沿(2018),沃爾夫化學獎(2018)。他發表了250多篇文章,每篇論文平均引文超過300篇。他是全世界排名前五位的被高度引用的化學家之一。

點擊閱讀全文或用瀏覽器打開,原網站閱讀英文版獲獎新聞。

相關焦點

  • 深度了解2018沃爾夫化學獎得主(四):Yaghi的仿沸石結構ZIF和COF
    ‍‍‍‍上期我們重點介紹了2018年度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 for Chemistry)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百家大講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Omar Yaghi教授講述網狀化學新進展
    Yaghi教授循循善誘,進一步討論了通過設計構築基元、調控成鍵過程和拓撲學結構設計製備COFs和MOFs的策略——網狀化學;他還將編織的概念引入到原子和分子層級,製備得到的編織COFs具有優異的動態特性,表現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受聘哈爾濱工程大學榮譽教授
    (JST)前理事長衝村憲樹陪同下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從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姚鬱手中接過聘書並佩戴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徽,受聘為哈爾濱工程大學榮譽教授。姚鬱表示,哈爾濱等東北地區城市對日合作活躍,學校自上世紀80年代就與日本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交流,近年來,以諾貝爾化學獎提名候選人岡本佳男教授為代表的多名日本學者加盟我校,為學校材料、化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諾獎得主根岸英一受聘為東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9月5日,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渡大學特聘教授根岸英一(左)受聘為東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 王劍 攝中新網南昌9月5日電 (記者 王劍)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渡大學特聘教授根岸英一5日受聘為東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東華理工大學校長柳和生教授為根岸英一頒發聘書。根岸英一1935年7月出生於中國長春,在日本長大,在有機化學界享有盛譽。因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與理察·赫克、鈴木章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 暢談實用哲學概念在合成化學上的映射
    上海科技報報導 點擊化學是一種實用的哲學概念在合成化學上的映射,已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聚合物材料合成、生物分子標記、抗體修飾、藥物開發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生產領域。
  • 【TA說】諾貝爾化學獎終於發給了純化學什麼是超分子機器
    「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在歷年諾貝爾化學獎多次頒給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生物物理……之後,終於難得地頒給了純化學,卻讓很多人認為是「冷門」,面對著「超分子機器」這樣的中國字不知所云Sauvage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的James Fraser Stoddart爵士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Bernard L.
  • 諾貝爾化學獎剛一公布,網友就被這個老爺爺的名字帶跑了!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獎勵他們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為什麼那些年沒有授予化學獎?根據諾貝爾組委會的章程規定,如果候選人的研究沒有達到一定要求,那麼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人選,獎金將被加入到基金會的初始資金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戰爭關係,化學方面的突破較少,所以諾貝爾化學獎經常缺席。
  • 世界著名化學家舍費爾受聘中國民航大學榮譽教授
    10月19日下午,中國民航大學聘請世界著名化學家亨利·弗雷德裡克·舍費爾(Henry Frederick Schaefer III)為榮譽教授,這是學校聘請的首位榮譽教授。
  • 鋰電池之父們獲諾貝爾化學獎,讓我們拿起手機致敬!
    吉野彰(Akira Yoshino)  吉野彰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於1948年生於日本平田,現為日本東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日本名城大學教授。他獲獎無數,所獲獎項包括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以及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等。  1985年,吉野彰以前人的研究為基礎,發明了第一個商業上可行的鋰離子電池。
  • 化學很恐怖嗎?從納米籠到多孔篩,這些「後浪」科學家淨水、淨空氣...
    正如現場一位環保組織的專業觀眾提問,「在公眾眼中,一談到化學,往往先想到危險或毒害……」10月31日,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之綠色化學會議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包括大洋彼岸處於深夜的美加科學家在內,這些科學界「後浪」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訴現場和網上與會者:他們都在盡力用最綠色的化學讓一些「髒髒的東西」實現淨化。
  • 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光輝一生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青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06年12月14日19時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在光華大學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讀完了所需的學分,1930年畢業時他以第一名獲得銀杯獎。大學畢業後,張先生曾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了稀有元素領域的研究論文3篇,分別為無機合成、分析鑑定和物理化學測量三個方面。爾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公費出國留學。
  • 2019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是誰?97歲鋰電池之父有望摘下桂冠
    2019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是誰?97歲「鋰電池之父」有望摘下光榮桂冠2019年化學科學的最高榮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將於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時45分揭曉。而今年會是誰摘下化學獎桂冠?根據美國化學會周刊《化學化工新聞》(C&EN)的預測,電池研究、基因編輯技術、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研究等改變人類世界生活的三大領域先驅,有可能是今年的得主,抱回900萬瑞典克朗的豐厚獎金。
  • 三位科學家因分子機器分享2016諾貝爾化學獎(附歷屆化學獎得主)
    現為法國科學院院士,斯特拉斯堡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西北大學傑出訪問教授,瑞士蘇黎世大學訪問教授,New Journal of Chemistry、Inorg. Chemistry Communication、Chemistry Letters等雜誌編輯。 Sauvage教授主要從事機械立體化學研究,是超分子拓撲化合物研究的開拓者。
  • 沃爾夫數學獎揭曉:美英數學家因微分幾何和拓撲貢獻獲獎
    今年的沃爾夫數學獎授予史丹福大學的Yakov Eliashberg教授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與美國西蒙斯幾何與物理中心的Simon K.Donaldson教授,以表彰他們在微分幾何和拓撲中作出的巨大貢獻。兩人將共同分享10萬美元獎金。
  •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受聘天津大學名譽教授
    圖片來源:天津大學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麗霞)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今日,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受聘為天津大學名譽教授,授予儀式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舉行。記者了解到,弗朗西斯·阿諾德是世界著名女性科學家,現為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化學工程教授,於201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曾於2011年獲得美國國家工程院Charles Stark Draper獎項,2013年獲歐巴馬總統授予的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是美國最早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三院院士」稱號的女性科學家。
  • 深度了解2018沃爾夫化學獎得主(二):八面玲瓏的Fujita「超分子球籠」——結構、反應和生物應用
    ‍‍‍‍上期我們介紹了2018年度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 for Chemistry)得主——日本東京大學的Makoto
  • 中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嚴東生逝世
    本站訊(記者 趙習鈞)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嚴東生先生,於2016年9月18日5時5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嚴東生先生是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被國際無機材料科學界譽為最有影響的學術領導人之一。
  • 中國數學家首次當選國際數學化學科學院副主席
    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6月10日,在克羅埃西亞斯普利特市召開的2014年國際數學化學科學院年會上,中國數學家、南開大學組合數學中心教授李學良當選國際數學化學科學院副主席,任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