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記者 趙習鈞)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天津大學兼職教授嚴東生先生,於2016年9月18日5時56分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8歲。
嚴東生先生是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被國際無機材料科學界譽為最有影響的學術領導人之一。1950年他排除萬難回到祖國,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嚴東生先生致力於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在高溫結構陶瓷、陶瓷基複合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無機塗層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嚴東生 資料圖
1918年2月,嚴東生出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嚴治1908年畢業於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系,後長期任京漢鐵路局工程師,建設平綏鐵路幹線。據嚴東生2010年口述回憶,其父為人正直,辦事一絲不苟,兩袖清風,從不撈取外快。「由於常年在外風餐露宿,他不幸染上傷寒病症,後竟臥床不起,撒手人寰。」當時嚴東生年僅7歲。
其後,在家族親友的支持下,嚴東生考取清華大學赴美讀書,先後進入紐約大學化學系和伊利諾大學陶瓷系學習。1949年5月被授予博士學位。由於成績優異,他同時被Sigma Xi、Phi Kappa、Phi Kappa Phi、Phi Kappa等四個榮譽學會選為會員,這在全美大學畢業生中極為罕見。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決然放棄在美博士後的優厚工作,破除萬難帶頭回國,為祖國的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
1956年,嚴東生直接參與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1962年起草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1963-1972十年科技規劃》,為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擬定了方向;在高溫陶瓷製備方法、陶瓷製備熱力學與動力學、材料設計與微觀調控以及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等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組織研製的碳纖維補強石英複合材料成功地應用於我國第一代戰略飛彈關鍵部位,並推廣應用於各類太空飛行器,為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組織研製大尺寸閃爍晶體,為我國在國際高能物理和晶體研究領域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1984年,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關於中國科學院科技體制改革的匯報提綱」,使中國科學院的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與工程科學的傑出人才。
嚴東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系陶瓷材料專業78級畢業生王茜回憶道,「八八年前後,嚴先生當時是天大的材料學院的兼職教授,經常來學校做報告。當年比較年輕沒什麼顧慮,聽完報告之後就跑去問嚴先生『我考你的研究生行不行?』嚴先生就說,『當然歡迎啊,但是我是很嚴格的人啊,你們要通過國家考試,考中了才能來我這裡當學生。』」
嚴先生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但待人卻很平易近人,沒有一丁點大師的架子。「只要他有時間他就會找學生交流,或者把學生請到他的辦公室裡來,詳細詢問這些學生學業進步的情況。遇到學生的問題困惑,他總能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解答,但是他對學生的治學態度要求嚴苛。」王茜回憶,「被嚴老師改過的論文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紅筆字,改得非常非常仔細。」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家臣回憶,「八九年左右,嚴先生參加了我碩士論文的開題和中期報告。印象中,先生非常平易近人,知識面很廣。有時候,他給我們做報告。他做報告就是做實驗,不是隨便講講,學術功底相當深厚。」
對於後輩,嚴東生先生總是想方設法為他們事業的大踏步發展鋪路,為年輕人創造學業上進步提高的機會。王茜說:「九十年代初,我研究生期間,嚴老師就派我們到美國去參加陶瓷學會年會,之後還派我到英國、瑞典這些國家去合作研究,這在那個年代是很少有的。」(編輯 趙習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