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內容摘要:堅持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生活,且反過來又應用,服務於生活,將學生應用於數學過程興趣化,生活化,為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關鍵字:數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5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導: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錶,開始撥錶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繫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正因為學了不能夠很好的理解、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對數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很有用處。
一、在應用數學知識中認識生活實際
我們以往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答現有的數學問題,既課本上已經經過處理的問題。學生只需要按照學會的解題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問題就可以了,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的來源和作用,更不需要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有的內容過分強調思維訓練,學生在不斷反覆機械地操作下,雖然能熟練地掌握各種題目的解題智能、技巧,但一碰到實際生活卻顯得不知所措。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得以完善。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之後,引導學生到商店觀察物品的價格,發現了以元做單位會出現小數。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知道了原來這些物品雖不貴重但顧客需要量大或有的物品分量雖輕但很貴重。
又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之後,我組織了一次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去田間實地測量土地的面積。學生很快就發現,現實的一塊一塊土地不是規則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梯形,必須通過化整為零,轉化成我們所掌握的平面圖形面積的問題。
再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後」後,我讓學生走出校門觀察周邊環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呈軸對稱圖形的。學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見的的、但又沒有意識到的是軸對稱圖形的物體一一找了出來。更有意思的是學生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對稱性也講得頭頭是道。這無疑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離得很近,也增強了學生今後運用數學知識去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
二、根據生活實際靈活運用數學知識
在實際應用數學知識時,往往會與社會生活出現一些偏差。創設一些生活實例,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實質上是對數學知識的一種深化。
例如,要給教室裡三個向陽的窗戶做窗簾,每個窗戶高1.5米、寬1.2米,需要買多少平方米?這是一道求面積的應用題,學生自然會根據每個窗戶的高與寬,再乘3就可以得到結果.但要解決好這個實際問題,就不那麼簡單。既要考慮窗簾必須大於窗戶,又要考慮到市場上窗簾每幅寬度等等因素。
再如,在教學統計圖後,安排一個課外作業:到校門口或路上收集某一段時間的交通工具的流量,然後製成一張統計表。第二天。一張張學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統計表呈現在全班面前。更為可貴的是有一小組同學,別出心裁地去收集行人、自行車遵守交通規則的信息。通過兒童自身活動獲取的知識,比從教科書、從他人學來的知識要清晰得多,深刻得多.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