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植根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以生活實踐為依託,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也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數學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產生的蹤跡。
關鍵詞:數學;生活;實踐;聯繫
數學知識本身來源於生活,並最終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地結合起來,那麼數學知識的學習將不再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就會感到自然親切。無疑,這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觀察周圍豐富多彩的事物,進而增強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其能力,發展其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
一、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素材來源於生活
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恩格斯
今天,數學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領域上,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1 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6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30元一斤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30元一斤算。」於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覺上了當,請你們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麼上當了?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
例2 公園只售兩種門票:個人票每張5元,10人一張的團體票每張30元,購買5張以上團體票者可優惠90%。我們有37人去公園遊玩,按以上規定買票,你認為怎樣買最合算?這樣的題目可能會想出多種方法:
方法 1:按每張5元購買,要花5×37=185元;
方法 2:採用買3張團體票,再買7張個人票,一共要3×305×7=125(元);
方法 3:買4張團體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買票時請3位其他遊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團體票,然後讓他們各自出3元錢,我們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請13位其他遊客參與我們來一起買票,我們只花30×5×90%-3×13×90%≈100(元),這樣我們合算,他們13位遊客也合算。
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那麼,一定會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同時也會越來越讓人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會變得有活力,學生才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鞏固數學甚至發展數學。
二、把數學帶進生活,理論聯繫實際
不管數學的任一分支是多麼抽象,總有一天會應用在這實際世界上。
——羅巴切夫斯基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於生活中。
例3 「多少個人拉起手來長度大約是10米?操場上走一走,10米大約有多少步?比你高的人是誰?比你矮的人是誰?和你差不多的人是誰?他們分別有多高?」等。生活中所包含的數學實在是太豐富了,生活是數學的歸宿,也就是說數學必須服務於生活。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後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是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我們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並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惟有這樣,才能將數學的有關精神落到實處,更好地通過數學的學習來促進自身的發展。從而使自身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面向21世紀的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繫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新課標》又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覆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數學。數學應用於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信心。所以,作為數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變數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在生活中用數學,增強學生對數學價值的體驗,強化應用數學的意識。
1.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隨處都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型。經常讓學生聯繫生活學數學,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問題,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索的意識。如,認識「圓」以後,讓學生到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去觀察哪些物體的面是圓的?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和體積」之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體」?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後,讓學生找一找、說一說,你見過周圍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又如,在學習了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後,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門是用24時記時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門又是用普通記時法的。
2.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方法研究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綻放絢麗的創造之花,讓學生真正由「讀書蟲」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時請學生說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學習了利息計算後,讓學生計算:把1000元錢存入銀行,怎樣存款更合算?學生先要調查銀行利率,選擇存款時間、存款方法,再計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形後,可以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思考:「為什麼生活中那麼多物體的形狀都設計成圓形,圓形有什麼特別之處?」
三、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鄧小平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把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聯繫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應用、去驗證,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
例4 調查「學生一周用幾隻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裡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與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 切聯繫,可以激發學生形成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培養正確的數學觀。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