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數學:孤獨裡邊的數學

2020-12-16 量子認知

咋一看,許多人會感到奇怪,怎麼孤獨跟數學掛上鉤了呢?孤獨就是孤獨,跟其它的都搭不上,怎麼會跟數學聯繫上了呢?

孤獨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對社交孤立的一種複雜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孤獨通常包括對於與他人缺乏聯繫或溝通,或是將來可能會與他人失去聯繫或溝通的焦慮感。研究表明,孤獨感在整個社會中普遍存在,即便是婚姻、人際關係、家庭、以及那些事業成功的人也會有。即便被其他人包圍,也能感覺到孤獨。

研究指出:「在人群中孤獨」會降低大腦認知功能一文裡我們對此作了簡單介紹。這裡,我們從數學的角度做最基本的分析來認知孤獨。為了解孤獨,我們需要用數學來探索與描述它,以便有利於減輕孤獨、克服孤獨、排除孤獨。

孤獨感的心理過程

孤獨是人們對外界或內在誘因的一種情緒反應,所以自然存在著一個反應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是這樣的:在外界或內在誘因的作用下,誘發引起孤獨心理。這段時間為孤獨的激發階段,過後這種孤獨感的強度會逐漸降低,如下圖所示。

孤獨感的強化過程

上面的孤獨的心理過程如果不加以克服,那麼這種孤獨感在第二次的誘因作用下就會越加嚴重、第三次、第四次、…,就會更加感到孤獨,如下圖所示。

孤獨感的克服過程

如果能妥善地克服與排除孤獨感覺,第二次面對所感到孤獨的事物後,孤獨感會得到減輕。第三次再妥善地面對所感到孤獨的的事物後,孤獨感又會進一步得到減輕。如此類推,不斷地妥善面對所感到孤獨的的事物後,孤獨感就會逐步地得到消除,如下圖所示。

孤獨感心理的描述

所以,孤獨感的生成與發展過程中孤獨狀態Φ的變化可以表示為其強度幅度Q、發作持續時間T、發作頻率ν及次數n的函數:

因此,這種一波又一波的孤獨感覺可以用下面的波函數方程來描述:

許多人都知道,這是著名的薛丁格波動方程。所體現出來的孤獨還是不孤獨的表現,是我們所觀察到的其中的一種具體狀態,一個人的關於孤獨方面的感覺狀態,是孤獨的本徵態和不孤獨的本徵態的線性疊加。每個人都存在著又孤獨又不孤獨的感覺心理,就如同薛丁格的又死又活的貓。只有在當對其觀察與測量時,才能得知是孤獨還是不孤獨的狀態。

上面公式中,Ψ表示系統的狀態,E是系統的能量本徵值,H是一個算子的符號。算子廣泛應用於數學與物理學的許多領域中。在數學上表示是將一個元素在向量空間中轉換為另一個元素的映射,在物理學中表述將一個狀態在時空中轉換為另一個狀態的作用。

具體地來說,上面公式的哈密頓算符H,在量子力學中為一個可觀測量,對應於系統的總能量。如其他所有算符,哈密頓算符體現為系統所有可能測量到的結果的集合。

孤獨感心理的消除

如何能夠讓一個人體現出來的狀態表現為不孤獨的本徵態呢?從上面的波動方程公式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是這個人的系統的能量算子。有人可能又會問:如何才能讓個人系統的能量算子表現為不孤獨的本徵態呢?設能量算子H是一個人所處的人與事、地點、時間的函數的函數,即泛函,有:

其中,X代表空間位置的影響函數,Y代表人群的影響函數,Z代表事物的影響函數,t代表時間。顯然,如果明了X,Y,Z函數,我們就可以尋求出克服與消除孤獨感的途徑與方法。

簡單地來說,要儘量避免孤獨感,那麼就需要儘量避免容易引起孤獨感的的危險氛圍與區域,其中包括:最容易引起你孤獨感的地點、人、事情和時間。要克服與排除孤獨感、增強不孤獨感,那麼就需要儘量創造感到不孤獨感的安全氛圍與區域,其中包括:最容易引起你感到不孤獨的地點、人、事情和時間。

中央最近明確指出2020年中國經濟要幹的45件大事中的第30件就是,要重視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現代生活很容易造成「一老一小」的孤獨問題,同時中國又進入老人比重越來愈大的社會。兩口子為了生計或事業遠走他鄉留下老小。小的年輕適應力強,孤獨問題短期來講也許問題不大,從長期來講可能會有所影響。

但是,對於遺留老人,由於其人、事、環境、時光等的變遷落差,很容易誘發孤獨感,即使是一封信、一句話、一杯酒、……、都會誘發引起強烈的孤獨感。如何認知孤獨、了解孤獨、減輕孤獨、克服孤獨、排除孤獨,成為現代社會需要面對與解決的重大問題。

相關焦點

  • 生活處處有數學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而新課標也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的魅力。
  •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幾個語文老師紛紛在群裡表示:「生活中不會這麼煎雞蛋。」然後,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如何煎雞蛋來……,最後還下了個結論說「數學脫離生活。」群裡的數學老師終於看不下去了,「浮出水面」說:「你們這群語文老師啊,哲學的是煎雞蛋嗎?要是光煎雞蛋就上勞技課了。這是要學習數學統籌考慮問題的思想。」
  • 生活處處有數學:交通流量的簡單數學分析
    數學是利用符號語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而產生。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中建立起嚴謹推導出的定理。
  • 生活中處處可見與數學有關的知識,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是指課堂教學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它是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方式、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的。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需要教師講究方式方法,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高效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通過創造有利於學生求知探索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既能獲得數學知識又能掌握數學技能,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一、?
  •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臺灣名師洪雪芬來杭講解「數學步道」
    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隋雪 實習生 雷雨 通訊員 吳孝玲)近日,臺灣名師洪雪芬做客杭州市聞濤小學,為同學們上了一堂趣味數學課。  洪雪芬是臺灣最高榮譽師鐸獎獲得者,超腦麥斯課程總監,被譽為「數學步道女王」。說起數學步道,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陌生。其實數學步道指的是用現有的、在地的場景,設計出一系列的數學體驗以及挑戰的活動,如計算、估計、測量、幾何探索和論證等。洪雪芬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 「生活處處有數學」小學生六年級數學優秀應用作文600字
    但也有同學有其他的辦法。有位同學想在這道題裡圓鋼每拉出2cm,水面便下降1cm,我把他的話用數學的表達方式概括就是圓鋼移動距離:水面移動距離=2:1。那麼水面上升9cm,就代表了這跟圓柱下降了18cm,高也就是18cm,那麼就用底面積乘高就可以直接算出圓鋼的體積了。老師聽了我們的回答之後,都說我們太了不起了。
  • 數學是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數學知識
    這種方法是由數學知識系統本身的發展決定的。其關鍵是在於教師,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找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計問題也要似在溫故,而後再知新。例如,在講「梯形中位線定理」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強大的作圖、動畫、變色、移動、旋轉等功能。首先複習「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引發學生思考,為「梯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奠定理論基礎。學生圍繞著「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進行思考,移動、旋轉圖形。
  • 數學到底有多重要,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看完這些就會發現
    進入初高中以後,為什麼會有一部分學生會說數學比較難,也有一部分人說學好數學有什麼用,以後要不從事數學這個行業,數學也是沒有用處的,其實生活中並不是學好數學不從事數學行業就是沒有用的,數學可以鍛鍊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靈活能力,學好數學到底用沒有用呢?在生活中的數學有什麼樣的?
  •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聰明的家長教孩子學習數學的5種方法!
    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既有趣有好玩,也能讓孩子們喜歡數數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學習數數,巧妙的融入生活和遊戲中。通過潛移默化的學習和反覆練習,逐步幫助孩子建立"數感",培養數學的興趣。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在生活中帶入數學呢?
  • 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摘要: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植根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以生活實踐為依託,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也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數學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產生的蹤跡。
  • 生活中的數學,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
    關於生活中的數學,我們從:數、量、形、空四個方面來說,當我們一提到數學的時候,千萬不要腦子裡面只有數字,數數這樣的概念。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當時我是很吃驚的,因為這件事說明孩子有非常好的數感,他的數感已經樹立起來了。當你跟他聊天的時候,他可以把數學的東西融入到他的語言中,他開始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他做的這一件事。如果家裡有三四歲的孩子,那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在跟你聊天的過程中,有多少是融入數學的內容的。
  •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對於孩子的數學啟蒙,家長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以這樣做,以提高孩子的數學意識中學數學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的東西,讓他們接觸簡單的數學。例如,如果孩子喜歡吃蛋糕,則將蛋糕分成幾塊,然後讓孩子計算蛋糕的數量。在蛋糕的誘惑下,孩子們認真回答了我們的問題。
  • 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同時人的生活實踐都離不開數學,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蝸牛等都含數學美。 我們學習數學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數學,所以我們學習數學然後再應用到生活中去。學校的數學與現實中的數學應該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學生所學的數學應該是通過他們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逐步發現和得出結論的。
  • 魅力數學 美好生活
    這一周裡,學校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魅力,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感悟生活的美好。作品展示數學節開幕前期,老師和學生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將學生精心設計製作的作品進行挑選、過塑、排版、粘貼,才有了開幕式當天呈現在校園內的作品展。
  • 有人認為「數學脫離生活」,小學數學老師這樣說
    幾個語文老師紛紛在群裡表示:「生活中不會這麼煎雞蛋。」然後,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如何煎雞蛋來……,最後還下了個結論說「數學脫離生活。」 在小學數學中,不僅僅是「烙餅問題」貼近生活,還有很多學習內容都與生活緊密相連,並且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生活技能: 1.生活常識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最典型的生活常識是《時分秒的認識》和《認識人民幣》。
  • 小學數學生活中的用處
    因而,很多學生對數學望而生畏,沒有興趣。正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 所以,數學要擺脫生澀的說教,應從生活中提取源泉來豐富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使他們有意識的體會數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繫,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相應問題。
  • 日常生活中的數學
    一直以來,我都比較關注「數學啟蒙」,也在竭盡所能地跟恬恬玩一些數學遊戲。其實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只要有心,一定可以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數學中來,感受到數學的樂趣。給恬恬一些動物的卡片,讓恬恬來數一數這些動物有幾條腿,並根據腿的數量進行分類;3,今天買了幾樣東西?超市回來,讓恬恬數一數今天買了幾樣東西,哪些是食物,哪些是日常用品;4,今天跟誰一起玩了?恬恬每天都在小區裡跟她的小夥伴一起玩,每次回來,恬爸都會問:今天都跟誰玩了?幾個小夥伴啊?恬恬會一一道來,並嘗試計算一共有幾個人。
  • 生活中的數學,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都可以成為孩子數學啟蒙的法寶
    關於數學啟蒙今天我們先講這幾種第一種:量的啟蒙,有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數學啟蒙的時候都是先從數數開始的,總是讓孩子數一數這是幾個或者從1數到幾,其實這種方法我們並不提倡,數學啟蒙一定要先從量開始,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看一眼那是幾個
  • 數學大師北大巔峰對話——數學到底有沒有用?
    如果沒有快速傅氏變換即所謂的FFT,今天的手機、網際網路和很多高科技都不可能產生,傅立葉也是拿破崙最喜歡 的數學家,幾百年之後帶給我們最重要的網際網路方面的貢獻。張立群:數學是很有用,但數學本身從來不把有用和沒用作為衡量標準,數學家憑藉自己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來發展數學。數學的驅動力有兩大方面:一個是自身發展,還有一個就是其他學科的發展。數學本身的發展也會給其他學科帶來很多的應用價值。
  • 把數學書當玩具的孤獨症孩子
    今天我們說說第二種理解傾向,對於高功能孤獨症覺得是「天才啊、孩子愛鑽研、沉浸自己的興趣多好啊」的另一種極端思想。給一段對白:「你現在可以休息了,你去玩會吧?」「看數學書。」「」「三年級數學書!」「馬上你就要生日了,送點什麼給你呢?」「四年級數學書。」「如果能做到堅持自己起床穿衣服,打卡完成15天,媽媽要給你一個獎勵,你想要什麼獎勵或玩具?」「五年級數學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