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而新課標也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它來源於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並不是一下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型,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從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再返回到書本上來。例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師可以跳出數學課本,帶領學生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找到這節課的關鍵點——關係。第一,說關係,說說你與老師是什麼關係?與同學、與父母都是什麼關係?讓學生對「關係」這個詞語有一個初步了解。第二,猜老師的年齡,先猜老師有多大年齡,「50?」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小5歲」,那老師幾歲呢?「45」,「45」也是一個數量,那小5歲是什麼呢?引出是相互比較產生的「關係」。第三,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老師手裡有幾張撲克牌,「11?」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一個數量,添一個關係:「比它多2張」,那老師手裡有幾張?根據關係,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接下來的新課,出示小白鴨、小灰鴨、小花鴨的圖片,小白鴨、小灰鴨分別為18隻、24隻,求小花鴨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知道必須有關係才能求出小花鴨的數量。
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集數學實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例如「長方體的認識」一課,因為長方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總是存在著「相對」或「相交」的位置關係,而抓住了這兩種關係,就抓住了長方體的特點。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看到並重視這兩種關係呢?在課開始前,我先請學生用熱烈的掌聲向前來與我們共同上課的老師表示歡迎,然後研究鼓掌動作:鼓掌動作看起來簡單,實則也有學問,比如這樣鼓掌行嗎(教師用一隻手在胸前扇來扇去)?兩隻手就一定能行嗎(教師用兩隻手前後交錯在胸前扇來扇去)?那麼鼓掌時,兩隻手的位置應該做到掌心相對;通過教師手勢使學生理解「上下相對」「左右相對」的含義。我們再繼續研究鼓掌,你們看這樣行嗎(教師用兩手在胸前不斷做十指交叉動作,學生回答「不行,這叫交叉」)?兩隻手互相交叉,我們可以稱之為「相交」。我最後小結,「相對和交叉」是兩個物體之間或某一物體不同部分之間的兩種位置關係,這些關係在研究鼓掌的動作中有,在我們學習的數學知識中也有。所以,這節課我們就要在學習長方體的過程中進一步研究「相對」和「相交」的關係。
課堂上,教師除了依照教材上課,還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重組教材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我並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小強的叔叔領了工資,相約去超市購物,超市裡擺了許多商品,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錶,價值397元,他身上帶著465元。那麼,他們該怎麼付錢呢?這裡,我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當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處處有數學」。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聯校)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0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