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防治敵方的侵擾掠奪。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就已經開始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戰國時代各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才形成了萬裡長城。現存的長城絕大多數是明代修築的長城。
長城的起源,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而築城用以防禦,則早在此前便已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其他諸侯國和外族入侵而修築了長城。從防禦建築工程發展的過程推測,最初的長城形式,可能是由彼此相望的烽火臺或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等單體建築延拓而成,而用城牆把烽火臺和防禦城堡聯繫起來便形成了長城。
春秋時期列國爭霸,相互攻伐,促進了禦敵設施的加強和發展。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300多年前,楚、齊兩國率先用牆體把邊境線上的城堡連接起來,利用山河之險,構築成具有戰略防禦性質的楚國方城和齊國鉅防。
楚國的長城史書上又稱「萬城」、「方城」。戰國時代,楚國將方城自魯陽關向西擴建,連接欒川縣東南境翼望山,再向南折,直至鄧縣北境,形成完整的矩形。楚長城建築結構的特點是因地制宜,利用山河之險以為城,依山為壁,臨水作塹,連山相接,在無土之處,堆累石加固。楚長城,經行大體為:自今河南鄧州市東北起,沿內鄉、鎮平縣交界北行,至湍河上遊翼望山,折向東行。沿伏牛山而東至葉縣西南境,再轉向東南,連接泌陽縣之中陽山而終。
齊國最初的長城是利用濟水的堤防再築牆連接山脈而成,史稱「長城鉅防」「足以為塞」。以後,代有修築,逐漸向東延伸。齊長城西起今山東濟南市平陰縣東北古濟水之濱,東北行入濟南市長清區南境,經五道嶺,入泰安界。繞泰山西北路山嶺東行,經濟南市歷城區南界之梯子山,沿濟南市章丘、萊蕪兩區交界之劈林尖山東南行,經淄博市博山區南境,入濰坊市臨朐縣、臨沂市沂水縣交界地曲折東行,逾穆陵關,經安丘縣西南界太平山,傍莒縣高華嶺而入日照市北境,沿崑山,諸城雷石山,東至膠南小珠山之東入海。齊長城在平地多用黃土夯築,山嶺上則用石塊壘砌。
長城是中國數千年來攻守防備合一實踐的產物,城障相連、烽隧相接、婉蜒起伏的萬裡長城,正是在原始防禦設施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長城是中國古代各族人民智慧與血汗的結晶,也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