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食蘿蔔順氣止咳,薏米清熱健脾祛溼,和筒骨燉湯,清淡適口,營養...

2020-12-22 美食天下

白蘿蔔薏米筒骨湯

秋冬食蘿蔔順氣止咳,薏米清熱健脾祛溼,和筒骨燉湯,清淡適口,營養保健。

原料:筒骨、白蘿蔔、薏米、姜、白醋、鹽

做法步驟:

第1步、筒骨先用涼水泡一會兒,清洗截面的骨頭茬子。

第2步、鍋中燒開水,焯一下肉骨頭,撇去浮沫。

第3步、肉骨頭不再冒沫時撈出,洗淨放砂鍋內,添加適量水,加白醋,大火煮開轉小火 。

第4步、這會兒可以準備其它食材了,白蘿蔔和姜洗淨切片,薏仁淘洗乾淨。

第5步、小火煲一小時,放入薑片,蘿蔔片和薏米仁,繼續煲半小時。

第6步、加鹽再煲二十來分鐘關火,這時肉也有些滋味了。

第7步、清淡適口

第8步、湯色奶白

小貼士:

1: 水要一次加足,儘量中途不加水,若需加水則加熱水。2: 放醋據說可以讓鈣析出。3: 食材為二人量。

來自 美食天下 春暖hua開 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夏天暑熱怎麼辦,健脾祛溼、清熱消暑的食療湯安排起來
    所以脂肪肝的問題並不僅僅在於肝臟,是脾與肝的問題,我們的脾要運化食物並輸送全身,如果脾臟的運化功能出現了問題,這樣就會使得脾沒有辦法去運化,就容易形成痰溼,運化不出去的營養和一些物質也會存於體內。所以我們在調養治療脂肪肝的時候要遵循「肝病治脾」的理論,要健脾助運,這樣使得身體的轉化運輸正常,才有利於恢復。
  • 薏米祛溼 孕婦不宜
    夏季來臨,溼熱肆虐,不少養生段子都會提到煲紅豆、薏米祛溼。然而,薏米祛溼真的適合大家嗎?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生唐梁介紹,生薏米和炒薏米效果更有不同,搭配不同食物也有各種講究。中醫認為,薏米,甘,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的功效。
  • 健脾祛溼的食物 健脾祛溼的茶
    健脾祛溼的食物 1、薏米 薏米的祛溼效果非常好,比較常見的食用方法是和紅豆一起熬粥,也可以將薏米炒熟泡茶喝,或打成粉,衝泡來飲用,都是不錯的方法。
  • 赤豆薏米吃多久才祛溼 教你祛溼好方法
    我們都知道赤豆薏米是有祛溼作用的。那麼,赤豆薏米吃多久才祛溼呢?身體祛溼有哪些方法?祛溼的食物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赤豆薏米吃多久才祛溼薏米是有很好的利溼作用的,它的營養也很豐富,是十分受歡迎的一種食物。薏米不僅利水、健脾、清熱,它還有美白的作用。
  • 推薦女人幾款祛溼養生湯 健脾開胃又解乏
    功效:赤小豆冬瓜煲生魚湯清淡不膩滯又富有營養,同時又有祛溼健脾作用。赤小豆是常用的煲湯料之一,有健脾去溼,消腫解毒的作用,冬瓜能解暑氣,而生魚能補脾利水。山楂扁豆金銀胗湯材料:山楂40克,炒扁豆50克,鮮鴨胗、臘鴨胗各2個,豬肉200克,陳皮14個、生薑3片。
  • 女人夏天要多喝這個湯,幫你祛溼氣健脾胃,身體輕盈溫補效果佳!
    南方的夏天是比較悶熱的,空氣溼度大,人體內溼氣也比以往重,所以排溼祛溼是夏天調理養生的重點,而湯水則是最好的選擇,有營養易消化,食療功效明顯,薏米祛溼健脾,冬瓜利水消腫,鴨子溫和滋補。在夏天常煲此湯,可以健脾清熱祛溼,湯水味道清淡鮮甜,做法也簡單方便~《名醫別錄》中稱鴨肉為「妙藥」和滋補上品,傳統滋補認為老鴨勝補藥, 燉湯時加入冬瓜和薏米,可以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 同時湯汁澄清香醇,滋味鮮美,鴨脂黃亮,老鴨皮糯肉耙,酥爛鮮醇, 是傳統民間養生的滋補靚湯,老鴨的營養價值很高,老鴨肉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
  • 陰雨潮溼天 祛溼吃薏米
    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名將馬援曾領兵徵討交趾(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和中部一帶),由於南方山林天氣溼熱、瘴氣流行,很多將士都生了病,後來,馬援聽取了當地的民間的經驗,讓將士們食用薏米,很多人症狀立刻減輕,效果非常好。  由此看來,早在2000年前,人們已經認識到薏米具有祛溼清熱的藥用功效。沈堅華說,從中藥的性味歸經來看,薏米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
  • 清熱解毒、健脾祛溼 推薦雞骨草橫脷祛溼湯
    原標題:雞骨草橫脷祛溼湯 推薦:廣東省中醫院臨床營養科 主要功效:清熱解毒、健脾祛溼。 推薦人群:適用於面部油膩,口乾苦、口氣大,大便黏滯不暢,食欲不振等人群以及作為夏季溼熱保健湯水。
  • 黃瓜不再拌著吃,與排骨一起燉湯,再加點它,清熱解暑、祛溼解毒
    說實話,我也是頭一回用黃瓜燉湯,我家做的最多的就是涼拌,熱炒都很難得,因為在我的根深蒂固的印象中,黃瓜就是用來生吃或者涼拌的,就是吃它的脆感。煮熟了,軟塌塌的有啥好吃?其實事實是用黃瓜來燉湯,很清香還解膩。特別是這種老黃瓜湯還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有潤肺生津、和中益肺、舒緩肝氣的功效哦!
  • 這樣吃紅豆薏米反而會加重溼氣!關於祛溼,90%的人可能都……
    犯這4個錯,紅豆薏米不祛溼反加重★ 錯誤1:薏米沒選對薏米有生薏米和炒薏米之分,兩者都擅長祛溼。可見,脾虛和溼氣重之間是個惡性循環。因此,要想祛溼,就必須健脾、祛溼一起進行。這就是有些人喝再多薏米紅豆粥,食材、煮法都沒錯,可溼氣還是很重的原因。
  • 薏米除了祛溼減肥,還有這幾個功效,食用時需講究3個要點
    1、利水祛溼薏米為常用的祛溼食物,有很好的利水消腫、健脾祛溼、清熱排膿作用。2、防癌抗癌薏米中含有元素硒,有一定的抑制癌細胞增殖的功效,還可以減輕腫瘤患者放化療的毒副作用。1、薏米炒著吃這種吃法祛溼效果可以翻倍。當然薏米可以自己炒,也可以去藥店買炒好的。可以選單純的炒薏米,也可選麩炒的薏米,兩者藥性都很平和,都有健脾祛溼功效,不同是炒薏米比麩炒的除溼效果要好。對於脾虛洩瀉的人來說,可以用炒過的薏米煮粥或者泡茶喝,效果是很不錯的。
  • 我家很愛吃這粥,香濃綿軟,清熱下火,夏天多加薏米蓮子祛溼健脾
    說到食材的搭配,不得不說一下廣東粥裡的皮蛋瘦肉粥,這款粥全國聞名,在廣東家喻戶曉,皮蛋瘦肉粥清熱下火,在廣東茶樓裡非常受歡迎。我的家人喜歡皮蛋瘦肉粥的程度遠不如花生燒豬骨粥,一年四季只要煮了花生燒骨粥,煮多少他們就能吃多少,次次都會吃光光,花生燒骨粥味道香濃,燒豬骨煲粥可以去火,為什麼用燒豬骨而不是豬骨呢?
  • 廣東溼氣重,這麼吃紅豆薏米,祛溼美白又能緩解壓力
    飽腹不挨餓,營養又便捷,小小一包代餐粉,熱水一衝就代替了一餐,其實真的不太科學。若是作為早餐,只能給你提供碳水化合物,請務必最少給自己加個雞蛋,至少補充點優質蛋白質,不然,長期食用營養不良。當然,你可以用它代替部分,但絕對不能完全代替一餐。而且也因為它的火熱,不少不良商家從中看到商機。
  • 夏天用豬大骨燉湯,加入這兩個配菜,祛溼潤燥,營養豐富
    推薦語:其實這道湯四季皆宜,味道好,營養也好,不如多做一些給家人吃。下文轉載自作者:田間一小農夏天用豬大骨燉湯,加入這兩個配菜,祛溼潤燥,營養豐富豬大骨,在我們這邊叫做筒骨,筒骨燉出來的湯就叫筒骨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會燉一鍋,可以煲湯,可以炒菜,可以煮粥,可以火鍋等,做為湯底,可以根據食材和季節不同,煲蓮藕筒骨湯、玉米胡羅卜筒湯和黃芪黨參筒骨湯等,湯水鮮香清甜,十分的滋潤,也適合養生。
  • 夏天多煮此粥,比奶茶好喝,健脾祛溼,每天一碗,家人安然度一夏
    ,而夏天又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旺盛期,所以要多吃些祛暑益氣,健脾的食物,飲食宜清淡為主,再輔以清暑解熱,養胃益脾的食物。每當夏天來臨的時候,我常給家人煮一鍋粥,清甜不膩又能祛溼。赤豆又叫赤小豆,外形和紅豆差不多,但比紅豆略細長,赤小豆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利溼、消積化瘀等療效,薏米有「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譽,性涼,有很好的利溼作用,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補中。
  • 紅豆薏米被稱為去溼氣的「王炸」,有10點用法,才能祛溼健脾
    紅豆薏米被稱為去溼氣的「王炸」,有10點用法,才能祛溼健脾。《素問.宣明五氣篇》: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而紅豆薏米之所以成為傳統的祛溼名食,其起源就是來源於此。因此,他們也被歷代養生人士俗稱為去溼氣的「王炸」。
  • 為什麼薏米紅豆可祛溼?薏米紅豆祛溼有啥功效
    原標題:為什麼薏米紅豆可祛溼?薏米紅豆祛溼有啥功效   溼氣重的人往往會有頭暈身沉、疲乏犯困、小肚子大、大便衝不乾淨、睡覺流口水、陰部潮溼等症狀,而溼氣是百病之源,會引起風溼、肥胖、皮膚病、腫瘤等。一提祛溼,很多人就想到紅豆薏米粥,但這個方子有些人用了好,有些人卻沒用,原因就是正確的配方弄錯了。
  • 夏天必須多喝它,清熱解毒健脾祛溼,越喝身體越輕鬆,越來越苗條
    而雜糧具有祛溼健脾的作用。我的雜糧粥中一般會放紅豆、薏米、小米、其他雜豆等。紅豆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補血生乳等多種功效,適用於虛胖,浮腫,小便不利的人士。薏米利水,消腫,健脾胃,補心。
  • 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健脾清熱祛溼效果好
    關於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中有著平肝祛溼的藥物,還有緩解肝膽溼熱的藥物。10種健脾清熱祛溼的中成藥1、黃疸茵陳顆粒黃疸茵陳顆粒重用茵陳有著清熱、退黃、利溼的功效,輔用黃芩、大黃有著很好的利肝膽溼熱的功效,此藥有著利溼清熱退黃的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黃疸茵陳顆粒有著很好的改善膽循環的功效,還能排洩膽紅素,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肝膽性黃疸,和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 健脾祛溼喝什麼茶 試試這幾種
    健脾祛溼茶1、五花祛溼茶五花茶顧名思義就是由五種花一起熬製成的茶飲,它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的作用,具體的做法是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各10g,熬水喝即可。2、薏仁茶炒薏仁10克、鮮荷葉5克、山楂5克。有健脾利溼、澀腸止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