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經濟走勢與政策選擇 專訪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

2020-12-11 同花順財經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開始逐漸浮現。對內主要集中在復工進程以及如何解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對外需要穩固中國在世界供應鏈中的地位,提振出口,維持現有的貿易規模。近日,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譚小芬接受《理論周刊》專訪,他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應急管理項目「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研究時,專門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譚小芬

消費結構性增長但總量下降

《金融時報》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正值春節期間,交通、餐飲、文娛等行業受到的衝擊較大。在您看來,這對消費領域會帶來哪些影響?

譚小芬:從行業上看,在餐飲住宿、旅遊、交通出行、娛樂休閒行業的消費下降幅度較大,但醫療衛生、遊戲、線上教育等行業的上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彌補。不可否認,整體而言,結構性的增長難以彌補整體的下降。尤其是在資本品消費諸如房地產、汽車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推遲:2020年1月汽車零售同比下滑21.5%,2月上旬的汽車零售市場銷量同比下降92%。中國乘聯會估計2月的整體銷售將要同比下降百分之三十以上。

居民的消費受可支配收入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民尤其是供職於中小企業的低收入人群,由於難以開工,可支配收入呈下降態勢。我國的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國80%的城鎮勞動就業,而由可支配收入下降導致的消費下降不僅對當前的消費有一定影響,而且會進一步影響到居民未來的非必需品消費。對標「非典」疫情的消費下降程度,疫情當月的社會零售規模增速下降了5%,由9.3%降至4.3%。2019年1至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2%,相比2003年的網購規模,我國現在的網上實物消費佔總消費的20%左右,對線下消費形成一定的對衝。因此預計消費將降低3.5%~4%左右。

投資增長靠基建企穩

《金融時報》記者:那麼,投資領域受到衝擊是否會小一些?

譚小芬:從總體上看,投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小於消費,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基建的發力程度。從投資的分項看,製造業投資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大。全國各地的返工進程不一。但製造業要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主要取決於兩方面因素:一是全產業鏈的復工進程。製造業投資的特點在於需要協調上遊的供給、下遊的需求以及物流的暢通。由於疫情在各個地區擴散的程度不一,各地的復工時間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目前疫情情況最嚴峻的湖北地區,13個城市全面封城,應是全國復工最晚地區。湖北是我國重要的汽車、化學肥料(氮、磷、鉀)、布匹及油料生產地,其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均超過8%。此外,湖北省也是重要的建材原料產地,其水泥和生鐵產量佔全國比重均超過4%。二是停工天數對產值的影響。樂觀估計三月中旬全面復工,停工天數(以工作日計算)在25天到30天左右。這些產值如何在接下來生產中趕工彌補,是製造業全行業面臨的問題。同時在停工期間,廠房的租金、必要人員的開支、庫存的倉儲費用會衝擊全年的工業利潤。2019年1、2月份的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5.9%,預計由於停工帶來的損失以及醫藥衛生等相關產業的提前復工形成一定程度的對衝,製造業投資一季度同比會下降1%到2%左右,下半年復甦可能性較大。

房地產投資方面,今年新開工的項目推遲復工可能導致房地產開發投資形勢嚴峻。參考2019年的情況來看,2020年房地產開發資金中的土地購置費用支出趨於縮減、建安工程和工具購置面臨減少、在建項目以及新開工面積停工會導致房地產投資整體下降。三者分別佔房地產開發資金的29%、66%、4.8%,同時新開工面積約佔5.5%。據估算,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合計將下降38%左右的水平,對GDP的拖累0.1%到0.2%的水平。

相較製造業投資與房地產投資,基建在第一季度應當發揮企穩經濟的重要作用。2019年1、2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加4.3%,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目前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地方債務累計達到1.8萬億元,同比增長30%。這部分資金一部分將用於疫情中小企業紓困;另一部分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在疫情中暴露出我國的公共衛生治理體制與醫療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靠地方政府的投入來得到改善。

出口需警惕產業鏈外移壓力

《金融時報》記者:中國當前在全球處於重要的供應鏈地位。全球從中國進口、用於再出口的中間產品大幅增長,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日益加強。這一突發事件對今年的出口形勢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譚小芬:我國當前的出口情況並不樂觀。全球目前有一百多個國家對我國人員流動實行完全管制或有限管制。從數據上看,我國的進出口航運走弱趨勢較為明顯,當前中國出口貨櫃指數全月環比增速收窄,周環比增速為負。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2月大幅回落至425,月同比下降7%。2019年全年的出口總額增長5%,對GDP的貢獻率為11%,一季度作為出口強勢季度,出口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達到19%,支撐了1.23%的GDP。但受國內工業上遊生產難以開工的影響,出口降低的外溢效應會導致國外中間產品供應鏈發生變化,從而可能進一步影響到我國部分的中間產品生產。除貿易的出口之外,服務的出口預計會受到大面積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定性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疫情過去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來華旅遊與出口的比例將有大幅下降。2016至2018年旅遊出口金額平均在410億美元左右,按照平均值推算,2020年在旅遊業上的損失將在100到200億美元左右。

出口的大幅回落對經濟的短期拖累已成定勢,但仍需要警惕產業鏈的外移壓力帶來的二次衝擊。每年一季度末與二季度初是PMI訂單下單的高峰期,三月的疫情走勢將對全年的出口狀況產生重要影響。疫情的走勢將決定出口的供應鏈是否會產生轉移。目前受供應減少遭到衝擊較大的行業包括家居用品、高科技零部件、紡織服裝等。從中國大陸進口中間品佔比較高的產業鏈下遊國家包括越南、韓國、日本、美國等,這些國家從中國進口中間品均超過30%。如果出口企業的復工超過三月底,那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重塑風險較大。

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政策選擇

《金融時報》記者: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短期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大。當前我們應當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譚小芬:我認為在疫情後如何快速修復國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問題尤為關鍵。需要認識到,中國當前的結構性紅利還未釋放,短期的震蕩不改經濟長期趨勢向好。當前的經濟下行在未來具有很大的彌補空間:在消費方面,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在投資方面,製造業在2019年底已出現邊際弱企穩的現象,補庫存進程只是推遲,而非消失;在出口方面,只要保證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不動搖,結構紅利就有進一步釋放的空間。總體來說,疫情帶來的機遇在於供給側,政策需要做的是平滑波動兼顧調整經濟結構而非強力刺激經濟,同時兼顧解決政策時滯與時間錯配問題,防止政策矯枉過正帶來的經濟失衡。

產業結構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系列新興產業。無人零售、無人超市、無接觸配送等模式的興起成為實體零售行業的新趨勢。生鮮電商行業在疫情中興起,數據顯示,京東生鮮在春節期間的銷量同比增長215%。線上採購模式有助於平滑線下消費的大幅波動帶來的消費下滑,拉動國內內需。長期來看,有助於解決我國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導致勞動力開始相對缺乏的問題。除此之外,疫情的暴發同時也檢驗出我國的醫療體系尤其是公共衛生領域預防方面的基礎設施仍需要加強。因此疫情過後,醫療體系可以借力基建,探索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工程的實施路徑。尤其需要重視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方面的開發與投入情況。

房地產供給方面,一方面不將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深化房地產方面的供給側改革,控總量、調結構。一二線城市以穩為主,三四線城市推行因城施策。當前有部分的三四線城市出現了存量住房供給過剩的問題,增加了城市一定的風險。因此,需要防止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風險出現大幅上升。在房企方面,2019年房企的銷售回款佔整個到位資金的50%左右。但由於疫情管控,春節作為歷年房地產銷售的黃金點之一,對房企的銷售造成壓力。因此,房地產行業去槓桿進程可以暫緩,維護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鍊不斷裂才是當前的工作重點。這一過程需要政、企、銀三方的合作,共同防範房地產領域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財政金融協同發力有助於化危為機

《金融時報》記者:對於支持企業恢復生產、解決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問題,您有哪些政策建議?

譚小芬:中小企業方面,通過落實減稅降費進一步增加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活力。目前針對中小企業的調查中顯示,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普遍來自於銷售上的入不敷出與相關的房屋租賃、人員成本費用的承擔。對於餐飲、旅遊等服務業來說,為期一個月的零收入、高支出可能會吞噬中小企業一年的利潤。因此,從供給側角度出發,考慮降低中小企業的費用。部分地區已經推出補貼企業部分承擔的員工三個月的社保金。類似的,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在一定時期內減免住房公積金、補貼一定時期內的租賃稅等政策,確保措施能落實到具體的企業。中小企業關係著就業這一民生問題,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國有企業方面,需要進一步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在疫情中需要國有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可以通過探索增加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來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在國有企業的資金鍊方面,由於當前的銀行信貸偏好仍然偏向國有企業,可以暫時釋放一定的槓桿要求,以短期平滑國民經濟的大幅波動。

在金融領域,央行當前的貨幣政策在支持企業發展、降低企業負擔方面的意圖較為明顯。數量方面,央行通過於2月初淨投放4200億元;價格方面,將1年期下降10個基點至4.05%,5年期以上下降5個基點至4.75%,旨在保持流動性充裕。信貸支持方面,設立專項再貸款與企業清單管理,為抗疫骨幹企業提供結構性的足額信貸資源,加強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金融服務方面,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個人和企業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務。整體來看,貨幣政策結構性力度大於價量方面的力度。上半年貨幣政策需與財政政策相配合,以穩增長為主要目標,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短期內政策需重點關注「一個地區,兩類企業」。地區主要是湖北地區,尤其是武漢市的狀況。武漢的光電子、集成電路、汽車在全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長時間的停工對其流動性的衝擊較大,應當對其給予適當的援助。兩類企業需要重點關注:一是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二是在疫情中具有突出貢獻的醫用設備生產企業、疫苗研發企業,確保流動性充裕。除貨幣政策外,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或可成為我國應對疫情衝擊經濟的一大機遇。對內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推行註冊制改革,調整資本市場存量資源。對外落實金融開放,尤其在出口疲軟的情況下,可以靈活利用外資保就業、促增長、穩匯率、提競爭力。

來源: 中國金融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簡介
    郭田勇 教授 漢族,山東煙臺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講授課程 : 《貨幣銀行學》(本科生)、《金融學》(研究生)、《金融市場學》(本科生)、《國際金融》(本科生) 學術兼職: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研究員 民建北京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上海證券報》專家顧問團成員
  • 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如何破解困局?聽聽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怎麼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梅子儀 邱伊娜時下,疫情影響下的中國經濟走勢受到公眾高度關注,新冠疫情對本年度中國經濟將會產生何種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根本趨勢是否會改變?最近,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一場公益精品直播課上,浙大經濟學院院長黃先海給出了自己的解答。他以「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如何破解困局」為主題,對疫情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作出科學研判,為提振經濟、破解困境提出應對舉措。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開幕致辭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論壇主席張禮卿網易財經12月17日訊 第三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今日在中央財經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後危機時期全球經濟面臨的新挑戰」為主題,網易財經作為獨家戰略合作門戶為您圖文報導本次會議。以下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論壇主席張禮卿開幕致辭: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由中央財經大學主辦,第三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隆重開幕。首先我代表金融學院與論壇其他組織者一起對所有參會者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 圖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  和訊銀行消息 2013年11月1日,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學術峰會暨2013年《國際金融研究》論壇(秋季)在京舉行,和訊網對本次論壇進行全程圖文報導。圖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主持論壇並發表致辭。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簡介
    1987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科的主要帶頭人之一,張禮卿教授多年來一直跟蹤國內外學術前沿動態,致力於金融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先後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及《金融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個人專著1部,主編副主編學術著作2部,合著或參與撰稿學術專著12部。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共同主辦,雙威大學傑弗裡·薩克斯可持續發展中心、第一財經研究院和普華永道中國協辦的「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主題是「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 《中國金融》|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
    疫情對經濟主體造成「信念傷痕」(scarring of beliefs),即尾部風險事件的衝擊會重塑信念,使得經濟主體在作出決策時將更多考慮未來發生極端、負面衝擊事件的可能性,從而影響企業和消費者恢復原有投資和消費水平的能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Laura Veldkamp(2020)研究指出,「信念傷痕」將影響投資、勞動力市場和利率,導致長期經濟活動下降。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數字貨幣作為「發動機」,將促進新的...
    12月9日,由平安集團和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的平安大講堂活動在深圳舉辦,特邀多名金融領域權威專家齊聚於此,探討區塊鏈、數字貨幣等新銳話題,展望2021年中國金融及宏觀經濟走勢,一起解讀金融發展新趨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平安大講堂活動上,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題為《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的演講中提出,數字貨幣不僅僅是支付工具和價值尺度
  • 中央財經大學各學院的院長都是誰?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白彥鋒,男,河北新樂人,200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中央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中央財經大學第八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應用經濟學部委員、中央財經大學高考宣傳組長。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李建軍
    李建軍,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博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首批國家優秀教學團隊和國家精品課程《金融學》的核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金融、影子銀行、民間金融與網際網路金融。
  • 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生院院開放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會議以「『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為主題,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應用經濟學組指導下,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院承辦。開幕式及主旨演講環節採取線上直播與線下會議相結合的形式,線上觀看達60餘萬人次。
  •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陳詩一教授出席中國高校綠色金融研究...
    2020年11月29日,中國高校綠色金融研究聯盟2020年會暨綠色金融發展高峰論壇在廈門大學召開。會議由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與王亞南經濟研究院主辦,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承辦,中國高校綠色金融研究聯盟指導。
  • 專家熱議: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共同主辦,雙威大學傑弗裡·薩克斯可持續發展中心、第一財經研究院和普華永道中國協辦的「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辦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做主題演講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做主題演講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公共政策講壇 | 劉國恩:新冠衝擊下的經濟...
    2020年12月19日晚,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邀請,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經濟管理學部副主任劉國恩教授在廖凱原樓342報告廳以新冠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為主題發表演講。本次講座由MPA教育中心主任田凱副教授主持,公共政策系主任楊立華教授擔任評議人。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燕繼榮出席了本次講座。劉國恩教授曾執教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美國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訪談實錄
    回到演播室,我們本時段解讀的主題是IMF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老師,張老師歡迎您,跟網友朋友們打個招呼吧。張禮卿:網友朋友們大家好。網易財經:張老師,我們知道匯率問題G20每次都會提高,美國參議院也在此前通過了人民幣匯率的法案,施壓人民幣升值,您預計本次峰會是否會在匯率方面出現強制性和達成態度明確的結論呢?
  • 2021中央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學校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結合自身發展優勢,經過科學論證,明確了學校的發展戰略目標:將中央財經大學建設成為有特色、多科性、國際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詳細學校介紹參見學校官網:www.cufe.edu.cn,歡迎廣大考生報考中央財經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生院副院長王魯濱教授一行參觀訪問...
    2020年11月23日,我院副院長王魯濱教授一行人參觀訪問廣東順德農村商業銀行,調研學習該行在金融服務、社會責任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經驗,商洽雙方在人才培養、業務研究和黨建工作等方面的合作事宜。雙方參加座談會的人員還有: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吳靖教授、孟慧敏老師,金融學院郭劍光老師,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董碩老師、王微茗老師、馬騰豹老師,順德農商行辦公室主任江文昶,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遊倩敏,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郭海文,公司銀行部資深業務主任黃淑貞,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宋球紅。
  • 中央財經大學私募投資基金與投融資決策研修班
    透過問題、深入內核,企業家需要認清發展的規律,背後的邏輯,在跌宕起伏的經濟變革中找尋適合自身的發展之道…… 「中央財經大學私募投資基金與投融資決策研修班」將引領未來金融家、投資家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突破同類課程僅限於「術」層面進行講解所導致的同質性,以前沿的課程內容,多層次、多維度的延展決策者的視野,以全局的胸懷,世界的眼光,
  • 考研專碩,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和中央財經大學應用統計,怎麼選?
    廈門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並不是一個檔次的高校。中央財經大學統計學院是央財的二級學院,學院成立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在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有效提升統計學的中國社會影響力。相比較於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和中央財經大學應用統計,考取專碩如何選擇的問題,在筆者看來主要取決於三大要素。具體來說就是:①取決於考生個人的考研實力,既然有決心和信心要考取這兩所名牌大學的專碩研究生,筆者相信考生的考研實力是毋庸置疑的,應該是準備的相當充分和信心百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