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賣個菜,網際網路巨頭們急了

2020-12-19 IT桔子

作者:楊妙妙/姚書恆

出品:遠川研究所消費組

隨著美團、拼多多、滴滴、阿里、京東等巨頭入場,社區團購成了當下熱得發燙的新風口。

10月初,黃崢說買菜業務是拼多多人的試金石;11月,程維表示「橙心優選的目標是第一名」,為此,「滴滴的投入將不設上限」。11月底,兩年未露面的劉強東高調宣布將親自帶隊,「打好社區團購這一仗」。美團則立下了開闢1000個城市的目標。騰訊投資了興盛優選、食享會,阿里重倉十薈團,並且開啟了內部賽馬,有四支隊伍在摸索社區團購之路。

急著賣菜的巨頭,帶來了線下的瘋狂。一波一波的地推鐵軍掃遍了邊邊角角,有網友感慨自己樓下40米就有2個自提點;0.99元一盒的雞蛋、免費領的蔬菜買嗨了社區大媽;成長於興盛時代的老團長們,手握著幾百人的微信大群,被幾大巨頭以高佣金瘋狂挖角。

社區團購本就是薄利多銷的生意,主流客單價集中在20-30元,現在的火熱無疑都是資本燃燒的餘溫。

在這個2020年疫情過後最火的風口裡,經歷過「千團大戰」、「網約車大戰」的巨頭們,似乎信奉著一條鐵律:快速燒錢,在燒死自己的前一夜把別人燒死,自己就成了最後的贏家。

本文將集中討論三個問題:

1. 賣菜靠什麼賺錢?

2. 社區團購大戰會打多久?

3. 電商格局會出現什麼變化?

賣菜:賺的是物流的錢

分析一門生意,首先要搞明白它是靠什麼賺錢的。

舉一些例子。醬油餃子牛奶火腿腸方便麵瓶裝水,這樣的常規食品飲料需要賺人口基數的錢,所以誰能把渠道鋪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家門口,誰就是贏家。空調冰箱洗衣機,白色家電技術迭代慢、產能過剩,只有在出現寡頭格局後才能賺大錢,而且要隨時敲打新對手以保持現有格局。

而賣菜,賺的是物流的錢。

拿上海的菜販子來說。日常工作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凌晨2、3點去批發市場拿貨,蔬菜主要是在嘉興江橋、浦東上海農產品中心、十八鋪;然後5、6點拿到市區的菜市場開檔,如果有企業/餐廳客戶,還要再送去給客戶;下午4、5點開始打折賣掉當天還沒賣出的菜;基本上7點就關門休息。

賣菜攤位一般都會有十幾二十種蔬菜,一般可以這樣劃分:

(1)少而貴的,例如秋葵、蘆筍、香椿,進貨量少,加價率可以到30-40%;

(2)多而便宜的,例如菜心、冬瓜、土豆,進貨量大,但售價便宜,一般加價率不到10%;

(3)不太能存放的,例如菜心等綠葉菜,每天下午降價會比較明顯;

(4)能多放幾天的,例如冬瓜、土豆、黃瓜,不會每天降價但本身也很便宜。

(5)作為添頭送的,例如蔥、蒜。

所以,菜販子基本上就是運輸的工作。上海市區裡這樣一個攤位,一個月下來,扣掉攤位費用、損耗等等,大約純利潤在6-7000塊。

像這樣給街坊賣菜,天花板是很低的。

首先,居民飲食結構很難發生變化。例如漢族就是以吃綠葉菜為主,而且喜歡新鮮。

其次,每一個賣菜攤位、菜市場覆蓋的範圍是有限的。擺攤沒有規模效應。

再次,每個攤位能放的菜是有限的。不能省運輸成本、一次性拿非常多的菜然後慢慢賣。

最後,不能隨便漲價。菜籃子這是民生工程。

所以個體戶擺攤賣菜就是一門低價格低毛利、高損耗高周轉的生意,本質上就是用薄利多銷的方式賺點運輸費。

那麼,賣菜怎麼儘可能做成大一點的生意呢?也有幾個辦法——

(1)提前知道要賣多少菜。如果能預購,那幾乎就能避免賣不出去的損耗、或者每天傍晚的含淚打折促銷。

(2)一次性拿很多菜。如果在小區附近有倉庫,那就可以多備一些能存放的品種,減少來回運輸的成本。

(3)儘量控制供應。賣菜很分散,競爭激烈,那有沒有可能通過拿到更多的菜、或者更多賣貴的菜,來獲得更多利潤呢?

(4)擴大覆蓋範圍。每個小區就那麼多人,每人的食量也差不了多少,除了多開幾個攤位,有沒有辦法可以不開攤位也能獲客?

(5)開拓餐廳客戶。餐廳消耗量大,而且不用一整天在菜市場賣菜。

(6)生產出別人沒有的、受歡迎的菜。這得袁隆平級別的大師出馬才行。

這些辦法裡邊所涉及到的客流量、運輸、倉儲,個體戶做起來都有難度。反而適合大公司去做。也正因如此,引起了網際網路豪強的爭奪。

圍攻:圈地,先下手為強

今年8月,拼多多靜悄悄地成立「多多買菜」,首開城選在了武漢。作為業界有名的「氪金玩家」,拼多多拿著2-3倍工資挖空了興盛優選武漢的一個中心倉,只剩下武漢開城的採購總經理。

2019年,拼多多的農副產品成交額高達1364億元,不僅佔了總GMV的10%以上,還成了國內最大的生鮮電商。為了穩固自己的大盤,拼多多選擇在華中開戰,一路高歌猛進,截至2020年10月初,拼多多已經在兩個月內開到60座城市。

10月8日,在拼多多成立5周年的黃錚的內部講話裡,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強調買菜業務的重要性。黃錚認為「買菜是個好業務,是個苦業務,是個長期業務,也是拼多多人的試金石。」

為了貫徹這一綱領,買菜業務在拼多多內部受到了極高的資源傾斜。

多多買菜不僅是唯一一個「超一級項目」,甚至還開出高於原工資30%的薪水,來鼓勵電商部門的優秀人才轉崗至買菜業務。一位多多買菜的員工在接受36氪的採訪時表示,他的工作時長一般說從早上8點到凌晨1、2點,由於辦公地點在郊區,每次下班打車都非常困難,「比撞鬼還難」。

拼多多率先把戰場放在華中,事出有因。拼多多內部從2019年開始就發現,自己在湖南湖北的農產品銷量不時會出現增長放緩甚至下滑,而這地方有一家賣農產品的公司叫做興盛優選。

興盛優選成立於2014年,創始人是來自湖南益陽農村的嶽立華,在開了30多年小賣部、便利店、超市之後,在2014年成立了「興盛優選」,搞起了團購賣菜業務。

在零售行業浸淫了幾十年,嶽立華非常敏銳地捕捉到城市化過程中,菜市場拆遷導致老舊小區失去買菜場地、新開的大型超市品種價格太高所帶來的「買菜難、買菜貴、買菜遠」問題。找到了小區裡的小商店,讓店主兼職向小區裡的居民賣菜。

目前,興盛優選是國內頭部的社區團購平臺,業務覆蓋全國16個省份。2019年GMV超過100億元,團長數量超過18萬。

團購如此刺激,當然也少不了以團購起家的美團。

今年7月,美團成立「美團優選」,正式進軍社區團購。美團優選負責人為陳亮,歷任酒旅、買菜業務負責人,曾參與「千團大戰」。王興在美團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中說,美團優選現在是美團整個業務的優先戰略領域。過去三年中,在生鮮賽道美團嘗試了不同的業務模型,最後選擇了美團優選,並將之視為最高效的模型。

美團優選延續著美團一以貫之的地推戰術,並取得了極好的成效。成立3個月,美團優選就覆蓋了20個城市,團隊人數也從百人級別迅速擴增到3000多元,地推團隊更是有1000人之多。

以補貼大戰聞名的滴滴自然也不會落後。今年6月,滴滴內部孵化的「橙心優選」火速上線,先後入駐成都、重慶、綿陽、內江等多個城市,全國範圍擴張的計劃正持續推進。

阿里入場相對較晚,公司內部採取賽馬機制,餓了麼、零售通、菜鳥和盒馬均在探索社區團購,目前均還在起步階段。盒馬是阿里內部最被看好的一支隊伍;零售通已經組建好團隊,但尚未在城市鋪開;菜鳥驛站仍然在各城市大規模招人;餓了麼在鄭州、武漢已經開團。

而京東則把旗下社區團購業務友家鋪子、蛐蛐購和京東區區購重新整合,在京東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下專門設置了社區團購業務部,此外還直接投資了興盛優選。

看上去,網際網路巨頭就要把生鮮零售行業重新做一遍了。

分化:團購可能是閃電戰

雖說都是荷包深不見底的網際網路巨頭,但在社區團購這件事上,優缺點的分化、主攻佯攻的區別,還是挺明顯的。這很可能會導致,社區團購這場競爭,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就會出結果。

阿里騰訊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網際網路巨頭能做大,靠的是標準化的商品和服務。例如,賣衣服賣美妝賣電子產品,上遊有無數商家、下遊有同質化競爭的快遞、賣不出還能先放著。又例如,外賣送餐、開車送人,也是很標準化的服務,騎手、司機的供應量也很大。又例如,社交+遊戲,把伺服器放在那,誰用、誰玩都一樣。

這也導致了當它們衝去賣菜的時候,雖然都叫社區團購,都涉及到了「提前一天預售+集中採購+團長分揀配送」這三大元素,但具體做法、優缺點,都不一樣。

例如拼多多,雖然拼團預售、下沉市場都是拼多多的強項,但拼多多用戶大多是對價格敏感、對物流速度不敏感的用戶,所以能容忍一定程度的不準時甚至拼單失敗,但如果上班前訂菜、下班回來發現沒發貨,那就大問題了。

所以,拼多多採取了一種比較能夠揚長避短的物流方式。現在消費者使用「多多買菜」的步驟,可以歸結如下——

(1)打開「多多買菜」的小程序,在選好地址定位後,會跳出來一系列便利店、小賣部、小商店的名單,然後消費者可以選距離近的門店,點進去,然後進入到商品頁面;

(2)商品頁面上推薦了賣得最多的商品,在這個例子中是常溫奶、大米等標準化、易儲存、易運送的品類;

(3)如果要買菜,進入「時令蔬菜」頁面,大部分是黃瓜、花菜、土豆、山藥等易儲存、易運送的品類;

(4)買單,自提地址是這家便利店的門店。

也就是說,拼多多所擅長的生鮮品類,還是黃瓜、土豆、雞蛋等保鮮期較長的產品。因此,拼多多可以順利移植拼團模式,讓消費者用9.9元就可以買到20隻雞蛋,或者5斤富士蘋果,又或者是5斤生薑,產地發貨包郵到家,讓人買之前看不懂,買之後非常香。

更重要的是,這種賣快消標品、易儲存生鮮的地方,是在便利店、小賣部等場所。

如果說之前的標品白牌、經銷商是嚴重產能過剩,那在零售領域,被電商和疫情連番衝擊後的便利店、小賣部,其實也是一種過剩產能。

所以,從目前情況來看,對拼多多來說,在把紙巾充電線等標品的過剩產能壓出利潤之後,去開拓「多多買菜」,其實就是「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又例如,美團,它本身就是做物流生意,但但外賣卻一般集中在早中晚三頓、最多來個夜宵,訂單集中在短時間內同時爆發,而且是點對點的即時物流。消費者下單後就希望快速吃到食物,難以像快遞一樣,攢夠一車再出發。

這就註定了,即時物流的規模效應非常有限,送外賣不是人多就行的。

這個差別,從快遞員和外賣騎手的派單量上就可以看出來。例如,美團在2018年達到日均2000萬單,當時動用了超過270萬全職或兼職騎手。同期,中通快遞也做到日均2000萬單,根據其官網的數字,全公司加上加盟網點的從業人員數量在30萬人左右,兩者數量相差8倍。

而在個體上,目前一線城市,快遞員每天大約要派120-150單,外賣騎手一天30-50單左右。

這意味著,如果光靠增加騎手,不僅沒有規模效益,可能還會造成冗餘,讓騎手們的收入因為搶單的人變多而出現下降,也讓外賣平臺的效率下滑。

因此,平臺如果要提高效率,主要有三種方式:

(1)提高單個外賣員的產能。讓系統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訂單分配給最合適的騎手,並且規劃路線,讓騎手能以最快速度一路上攬收最多的訂單,並以最短時間送完。

(2)增加餐廳數量。讓騎手順路多拿幾盒飯,不用跑去太遠的地方。

(3)讓騎手在其他時間送其他的東西。這正是美團要切入非即時物流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但美團也有不足。其一是倉儲管理經驗比較少,畢竟送盒飯不用存倉庫裡。其二是採購經驗少,畢竟是送盒飯而不是自己開店炒菜。

反映在實際操作中,就是截至到雙十一前後,美團的團購SKU裡邊,酒水飲料佔多數,蔬果生鮮佔比只有18%。

至於最早跑通社區團購模式的興盛優選,雖然短期內遭遇挖角、價格戰等競爭壓力,但長期積累下來的綠葉菜、水果採購優勢和盤踞華中的物流優勢,肯定也會有一席之地,畢竟對手們不可能壟斷佔有青菜的供應。而阿里雖然基礎設施應有盡有,但團購的主要流量發生在微信,這可能對競爭不太有利。

相對來說,京東、滴滴在這場團購戰爭中的角色最為特別。

京東當然是以自營物流見長,但賣菜要是用自營物流,成本實在太難壓下來,而且甚至可能影響本來的配送業務。這樣的情況,看看做電商特惠件、這塊業務還在虧損的順豐,在今年雙十一期間被熱議「變慢」的案例就能大致明白。所以,京東做社區團購可能是培養新一批電子產品消費者。

滴滴的情況也類似。在電商、社區運營、物流、採購上0經驗,跟聚集在一二線城市的主要打車用戶群體也不太重合。這樣看下來,滴滴做賣菜生意,可能是希望能夠擴展在下沉市場的人群,能夠對平價打車業務「花小豬」、貨運業務「滴滴貨運」等業務導流。

所以,由於目的不同、優劣勢不同,加上賣菜本身只能薄利多銷,社區團購這場大戰很可能不像高客單價的電商、外賣、打車一樣,會打出毀天滅地的強度,反而可能是一場落後者迅速止損出局的競爭,例如哈囉單車已經關閉了沒開多久的哈囉惠生活。

尾聲

總的來說,即使網際網路巨頭們使出渾身解數去嘗試把低價格低毛利、高損耗高周轉的賣菜生意做大,但由於這事關民生工程、龐大的就業基礎,天花板其實很低,其實是準公共事業,而且稍微行差踏錯還會變成公益事業。

稍微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商業競爭已經打到了賣菜都要勞師動眾的地步,這可能不是太好的事。

點亮桔子的星標,我們常見面吧

只要你點,我們就是胖友

相關焦點

  • 當網際網路巨頭「惦記」你我家門口的菜攤
    現在有了社區團購,她只需要從「團長」那裡下單,在小區門口的便利店中把自己定好的菜帶回家就可以了。  「我省下了2公裡的往返體力與時間。」李萌說,社區團購的菜品相對固定,但她實在不想為多吃一兩個菜,每天多走2公裡。  在李萌看來,社區團購很方便,而豐富性是一家菜市場最打動她的地方。「我會在周末去菜市場採購一番。」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
    原標題: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紛紛入局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近日,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電商賣菜引發熱議。與此同時,零售商超也加快線上賣菜進程。在社區電商火熱的當下,傳統小商販該何去何從?
  • 網際網路巨頭組團賣菜,菜市場直接沒了,要是能組團賣個房?
    最近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是看到了網際網路巨頭們盯上了「賣菜」這一行業,感覺又像是來到了當初共享單車剛開始的時候,眾多的巨頭開始瘋狂的燒錢進入市場,只為拉到足夠的流量,然後把其他所有的競爭者都給耗死,再開始收割韭菜的局面,不得不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砸錢拼流量的搞法。
  • 網際網路巨頭「搶菜大戰」,不該被潑冷水,他們才是受益人
    今年網際網路熱點投資真是大轉向了,不知怎麼回事,網際網路巨頭的熱錢居然砸向了「社區團購」,一開始,很多人還歡呼雀躍,覺得網際網路業找到了新方向,但很快,一個權威機構痛批,「網際網路巨頭們,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
  • 「朋友圈」尋人只需8小時,網際網路需要正能量,不需要巨頭賣菜
    網際網路無情無義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西北敦煌的一位八旬米姓老人,因為人老體衰、記性不好,所以走丟了;網友們眾志成城,藉助微信「朋友圈」的傳播,發揮「網際網路+」的力量,在短短8個小時內,便將迷路老人尋回,著實令人感動,這就是有血有肉的網際網路。
  • 網際網路巨頭齊聚社區賣菜!網友:希望改進算法
    網際網路巨頭齊聚社區賣菜!網友:希望改進算法,別買一次土豆都是土豆  繼外賣、打車、共享單車之後,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最火的風頭,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場搶佔陣地。線上買菜是個萬億級別的生意。根據歐睿數據估計,2020年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可超5萬億,同比增速近5%。
  • 中美網際網路巨頭:一個研究上火星,一個研究搶菜販生意
    資本家的羊毛,不薅白不薅~可這麼一來,菜市場和路邊的那些菜販們就慘了。寒冷的冬天,凌晨四五點就起床跑去批發市場買來的菜,擺到晚上八九點都賣不出去幾成。到了第二天,這些賣不出去的菜,大都只能扔垃圾桶裡,血本無歸。一天、兩天、三天,這樣的情況多持續幾天,菜販們就只能宣告關門,另尋他路。據澎湃新聞消息,江西南昌當地農貿市場,因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多個社區團購App相繼上線,菜販生意大受影響。農貿市場銷售驟降三成,眾多攤販苦不堪言。
  • 巨頭正在「鞭打驅逐」賣菜販子,資本掌控一切,你未來怎麼活?
    現如今,網際網路在我們生活當中已經是無處不在,所有的一切在如今的網際網路電商當中,基本上什麼都已經在賣了,無處不在的電商已經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如今依靠著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巨頭們,用網際網路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當初的初生兒儼然已經成為了最強厚的資本方。我們都知道,從客觀上來講,一個新興行業的崛起,必然將打敗傳統的習慣,一個新秀的崛起必然是在曾經惡龍的軀體之上。
  • 網際網路巨頭角力最後100米,社區團購攪動人間煙火
    網際網路巨頭們,錢燒起來容易,停下來的時間點卻不那麼容易找了。在這場燒錢大賽中,消費者是薅羊毛的不嫌熱鬧大,混戰越亂,消費者也就越受益。自家種著幾十畝果樹的老張,秋天起就固定在一個小區門外賣蘋果。賣了好幾年了,銷量一直很穩定,直到今年的11月——「我還納悶,蘋果咋就賣不動了,原來手機上賣的比我們便宜那麼多,而且還給送到家門口。」老張忿忿不平地說。蘋果賣不出去,老張著急之餘上手機上翻看個究竟,轉眼間他就掉進了各種便宜的「坑」。雖然賣不出去蘋果,但是在社區團購上買了不少便宜的菜。「主要是便宜啊,不買都後悔。
  • 社區團購,巨頭們的野心不止「菜籃子」
    唉,如果呆蘿蔔能再多挺3個月……可惜沒有如果。 02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催生轉機。 呆蘿蔔宣布破產三個月後,美團、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巨頭紛紛重資入場。
  • 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壟斷的路上鎩羽而歸?網友說:阿里騰訊該收手了
    根據馬克思主義資本論來講,如果一家公司出現壟斷,其零售價格可能會圍繞壟斷價格波動,也就是說一雙襪子賣100塊錢,那麼我們也只出100塊錢,因為它對襪子這個行業進行了壟斷,我們不買它家的襪子就沒有襪子可穿,而美國政府對於大企業是有反壟斷經濟法的。
  • 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戰:大眾的質疑和巨頭們的雄心壯志
    對於網傳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的消息,阿里旗下盒馬、拼多多、美團均回應稱「謠言」。近段時間,騰訊再次投資興盛優選,阿里成立盒馬集市,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拼多多自建多多買菜,滴滴旗下橙心優選日訂單量破千萬,劉強東親自帶隊打造京東社區團購業務……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加碼使得社區團購戰愈演愈烈。
  • 網際網路巨頭的菜籃子裡,裝著什麼陰謀?
    這門生意別說網際網路巨頭了,就連普通的個人創業者都不放在眼裡,辛辛苦苦還賺不了大錢。擺個菜攤不賺錢,開家菜店還是不賺錢,但是,如果一座城、一個省甚至全國人民都找你買菜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事兒如果真做成了,不亞於再造一個阿里巴巴。
  •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砸了菜農們的飯碗嗎?
    我很佩服那些還在為巨頭們洗地的人,還在為巨頭們吶喊,說什麼「新業態」「新零售」"新變革」「產業升級」「網際網路創新」……嗬,說這些話的人,麻煩你動動腦子,打開新華字典,好好查一查:創新到底是什麼意思?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有改變農產品的利潤結構嗎?有集約化生產?
  • 社區團購:巨頭們都去搶菜市場的生意!個體戶拿什麼活下去?
    小區門口天天打瞌睡的小賣部老闆,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突然有一天也站上了「風口」,成為各大巨頭爭搶的「團長」。如今,網際網路巨頭們一窩蜂進入「社區團購」。誰還會去菜市場門口購買五六十歲阿婆們的蔬菜呢?如今在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巨額補貼衝擊下,1毛錢的白菜,2毛錢的蘿蔔,這個價格讓阿婆們的生意直接走向了零。有些人說阿婆們也可以賣1毛錢5毛錢,有人說阿婆們種菜零成本,針對這樣的言論,我建議說這些話的人,好好去看看一顆蔬菜是怎麼成長的?好好學習一下什麼是成本?
  • 在反壟斷下 網際網路巨頭何去何從?
    網際網路企業之所以自然會形成壟斷,是因為它們的規模效應非常強大。老百姓在淘寶天貓上買東西是因為上面的商家很多,商家們都願意在阿里平臺上開店是因為平臺的用戶多,平臺用戶多會吸引更多的商家……以此類推。隨著平臺的規模變大,從買家和賣家免費獲得的數據就會沉澱到平臺上,讓平臺能更精準地把賣家和買家撮合起來。這樣平臺就會有更大的增長。
  • 社區團購是網際網路巨頭與菜販子們的battle?
    前陣子人民日報發文批評網際網路大廠不應該著眼於幾斤白菜的流量,科技的創新終端是星辰大海,一時間打得網際網路巨頭們一陣懵,對社區團購的議論聲熱潮再起。而在人民日報發文之前,就已經有無數媒體、大v、甚至是路人指責社區團購會搶佔中國數以萬計的菜販子的經濟來源,而一些不明真相的路人在輿論的煽動下也紛紛將矛頭指向社區團購。
  • 社區團購如火如荼,央媒喊話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幾捆白菜」
    這兩年,在每日優鮮上買水果,在叮咚上買菜,都極方便,早上提前半小時訂,20鍾後就送到家,不多不少,而且不用囤菜,簡直不用買冰箱了!這是歷史的大趨勢,小商販、超市,當有新的服務定位!想想當年的滴滴與計程車大戰!再想想十多年前的超市與淘寶大戰!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不是傾銷,不是壟斷 ,它們本質上物流的效率,它們是城市真正的毛細血管!
  • 就算千人唾、萬人罵,為什麼巨頭還是要搶菜攤生意?
    文|電商報 風清有個話題在微博熱搜上掛了一周:社區團購會不會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網友們的意見很大:以後賣菜是不是都得抽成20%,先交一大筆入場費?更何況,在新崛起的內容時代,快手與抖音自成一體,張一鳴又是個狠人。字節跳動不僅要從騰訊、阿里搶生意,它還在積極布局遊戲、教育賽道,試圖走出一條與當下巨頭們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很顯然,移動互聯時代,任何行業都已經成了地震帶,公司無論大小,顛覆與被顛覆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潘多拉魔盒
    (記者 葉菁)最近一段時間,全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都不約而同地颳起了「社區團購」的旋風,大幹快上:7月份,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8月份,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10月份,蘇寧菜場社區團購平臺在北京上線;阿里緊跟其後投資了十薈團,並布局盒馬參戰;另有媒體報導,在11月30日的京東高管早會上,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隊,將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