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紛紛入局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
近日,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電商賣菜引發熱議。與此同時,零售商超也加快線上賣菜進程。在社區電商火熱的當下,傳統小商販該何去何從?
業內認為,市場經濟下,網際網路企業進入社區市場無可厚非。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巨頭入局的背後是新一輪的流量入口爭奪戰。但要認識到,正如電商當初崛起一樣,網際網路企業進入社區電商是一種延伸,這將不可避免會對傳統商販造成衝擊,如何幫助小商販積極應對是目前當務之急。
網際網路巨頭大戰「菜籃子」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均入局了社區團購賣菜。
阿里巴巴依託線下的「盒馬鮮生」零售超市以及「盒馬」APP為社區居民提供送菜上門服務;滴滴在今年6月率先跨界上線社區團購APP「橙心優選」,並向全國各個城市推廣;美團點評緊隨其後在7月宣布開闢「美團優選」業務;拼多多也在其原有「拼購」銷售模式基礎上推出「多多買菜」平臺,社區團購賣菜市場的爭奪戰正逐漸白熱化。
記者註冊了幾家網際網路平臺,多數菜品價格要比普通線上生鮮平臺以及線下零售商要便宜。比如「多多買菜」平臺上,雞蛋單價約0.8元一枚,「盒馬」APP一枚雞蛋只需0.6元。此外,有的平臺推出「限時限量」搶購低價生鮮商品來刺激消費。
其實,社區團購買菜並非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2016年,社區團購買菜便依託微信迅速發展起來。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社區團購行業帶來新的機遇。根據艾媒諮詢數據預測,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20億元。
正是看中龐大的市場規模,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通過投資、併購等方式進一步滲透社區團購行業。
有人提出質疑,網際網路巨頭遠低於市場價的銷售行為是否構成惡性競爭。「目前還不好判斷。對於低於成本價銷售行為主要通過『反壟斷法』進行規範,但是適用的前提是,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表示。
當前,網際網路巨頭處於菜市場「群雄廝殺」的入局階段。巨頭入局的背後本質是資本逐利,爭奪新的流量入口。
線下商超紛紛「線上」賣菜
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團購賣菜,引發蝴蝶效應,零售商超也加快線上賣菜進程。
——大潤發引入了盒馬鮮生,將其作為網際網路「生鮮導師」負責升級改造大潤發門店的生鮮餐飲板塊。同時,還推出「大潤發優鮮」APP,凡在大潤發門店3—5公裡的顧客,即可享受線上1小時送達服務。
——家樂福中國藉助蘇寧易購上線「1小時達」服務,家樂福門店生活圈3公裡範圍內的消費者都可享受蘇寧易購APP下單,由家樂福門店發貨,1小時急速到家。依託家樂福的209家門店,把蘇寧菜場的「預售自提」模式也打通了。
——沃爾瑪聯合平臺京東以及生鮮商品供應商,攜手打造「生鮮聯盟」。目前,全國已有近30個城市的180多家沃爾瑪門店入駐京東到家平臺。
今年年初出現的疫情,線上消費的需求大大增加,市場的變化又進一步促進了線下零售店加碼發展「到家」業務。
「今年7月推出『一小時極速達』服務,已覆蓋其全國所有門店。」山姆會員商店中國首席採購官張青表示,線上賣菜訂單量佔山姆電商訂單量近70%,成為山姆全渠道發展中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有數據預測,2020年生鮮線上銷售額增長率將達到179%。
傳統小商販如何應對?
零售商超加快線上賣菜進程,使得一個問題更加凸顯:大企業與小商小販如何在合理的市場規則下共生。
「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社區團購,短期有較大衝擊,但另一方面也倒逼我們轉型優化。」廣州社區零售店勝佳總經理麥家應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分析認為,網際網路巨頭下沉社區團購將對未來零售業格局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是衝擊。「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並沒有解決過度依賴補貼、依賴資本市場輸血的問題。零售創新應該從資本價值驅動轉向顧客價值驅動,不應該把商業的創新淪為了資本的工具。」
業內認為,即使網際網路巨頭全面進駐社區電商,傳統的菜市場也不會消失,因為仍有群體需要,比如不會手機支付的老人。但菜場商販們會面臨人流減少、生意下降等問題,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如何幫助他們積極應對是當務之急。(記者 彭琳 王彪 歐志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