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際網路熱點投資真是大轉向了,不知怎麼回事,網際網路巨頭的熱錢居然砸向了「社區團購」,一開始,很多人還歡呼雀躍,覺得網際網路業找到了新方向,但很快,一個權威機構痛批,「網際網路巨頭們,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
網友們紛紛表示:社區團購已經不是一個新詞了,沒明白,怎麼突然這些號稱高科技的企業為何要去做「社區團購」。
首先,又是一窩蜂,阿里、騰訊、美團、滴滴、拼多多等全出動,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號稱已入駐31個城市;滴滴的「橙心優選」宣布已進入11個省市;美團也打出「千城計劃」 ,非知名企業吸引的送菜平臺的投資據說超過100億。
其次,「社區團購」只是個高大上的詞,在線下社區裡賣東西的無非是小超市、便利店、菜販子等,一個小攤要養活一家人,賣幾百斤菜,很多下崗工人、農民工就有飯吃了,網際網路巨頭連這個市場都去搶,真的要把小攤販這個行業也趕盡殺絕?
另外,網際網路巨頭們與小攤販的較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網際網路大佬們真要用高科技對付小攤販?
所以有人說,中國200萬個賣菜小攤賣生鮮賺錢養活600萬人,現在給10家電商平臺去搶小攤販的生意,賺錢養活了5萬員工,這不但不能解決更多的就業,反而讓更多人沒飯碗,最後只會肥了少數人。
社區團購的發展真的有這麼大的弊端嗎?
其實,早在2、3月份,疫情期間,應該是「社區團購+小程序」發展的高峰。由於人們出行受阻,社區團購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我和幾個朋友也在疫情期間做起了社區團購,建了很多社區群,並花錢做了一個小程序商城。由於我們當時做得比較晚,每天高峰期訂單量只有上千單。而當時身邊行動早的朋友,做社區團購每天的訂單量已經達到上萬單。當時我們上千的訂單量,其利潤已經比較可觀了,大概15-25%的利潤率。更不用說上萬,幾十萬的訂單了。因為社區團購的復購率是非常高的。這可能也是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血本做社區團購的原因吧。
但是,疫情過後,人們還是更偏向在超市購物。這種「社區團購」模式也就運營不下去了,不少像我們這樣的「社區團購」都紛紛倒下了。
我們當時的小程序商城,貨源都是從批發商手裡直接拿貨。比超市低不少,甚至有些商品的價格不到超市的三分之一,菜價更是實惠,至少便宜一半。所以小程序商城上商品的標價都要低於超市,也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實惠。
所以,目前有人擔心,當「社區團購」把小商小販和超市打敗之後,面臨著以後生活成本的上漲。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這麼多資本的加持,只會讓「社區團購」的模式更加完善。從貨源選取,到倉庫儲存,再到物流運輸,再到社區團長,最後到消費者手中。規模化運作,都會降低成本。甚至可以實現,農戶種的蔬菜,當天採摘,當天就可以通過「社區團購」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這樣一來,消費者既可以吃到新鮮蔬菜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省去中間商販賺差價,也降低人們的生活成本。
至於說,會影響到實體店(超市,小菜店,水果店)生意,會造成他們生存的艱難。這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小店,平時主要的職能,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可是我們都知道,在他們那裡購買水果蔬菜並不實惠,也沒那麼新鮮。他們在「社區團購」面前毫無競爭力是肯定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實體店應該積極改變,去對接「社區團購」,讓社區團購,成為重要引流的途徑,使其帶來更多的客流量。然後,去選品一些「社區團購」無法替代的商品,比說:肉類,魚類,蝦等。增加出單率,從而提高收入。
網際網路巨頭這次「搶菜大戰」,消費者才是受益人,理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