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巨頭「搶菜大戰」,不該被潑冷水,他們才是受益人

2020-12-17 中小學每日一練

今年網際網路熱點投資真是大轉向了,不知怎麼回事,網際網路巨頭的熱錢居然砸向了「社區團購」,一開始,很多人還歡呼雀躍,覺得網際網路業找到了新方向,但很快,一個權威機構痛批,「網際網路巨頭們,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

網友們紛紛表示:社區團購已經不是一個新詞了,沒明白,怎麼突然這些號稱高科技的企業為何要去做「社區團購」。

首先,又是一窩蜂,阿里、騰訊、美團、滴滴、拼多多等全出動,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號稱已入駐31個城市;滴滴的「橙心優選」宣布已進入11個省市;美團也打出「千城計劃」 ,非知名企業吸引的送菜平臺的投資據說超過100億。

其次,「社區團購」只是個高大上的詞,在線下社區裡賣東西的無非是小超市、便利店、菜販子等,一個小攤要養活一家人,賣幾百斤菜,很多下崗工人、農民工就有飯吃了,網際網路巨頭連這個市場都去搶,真的要把小攤販這個行業也趕盡殺絕?

另外,網際網路巨頭們與小攤販的較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網際網路大佬們真要用高科技對付小攤販?

所以有人說,中國200萬個賣菜小攤賣生鮮賺錢養活600萬人,現在給10家電商平臺去搶小攤販的生意,賺錢養活了5萬員工,這不但不能解決更多的就業,反而讓更多人沒飯碗,最後只會肥了少數人。

社區團購的發展真的有這麼大的弊端嗎?

其實,早在2、3月份,疫情期間,應該是「社區團購+小程序」發展的高峰。由於人們出行受阻,社區團購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我和幾個朋友也在疫情期間做起了社區團購,建了很多社區群,並花錢做了一個小程序商城。由於我們當時做得比較晚,每天高峰期訂單量只有上千單。而當時身邊行動早的朋友,做社區團購每天的訂單量已經達到上萬單。當時我們上千的訂單量,其利潤已經比較可觀了,大概15-25%的利潤率。更不用說上萬,幾十萬的訂單了。因為社區團購的復購率是非常高的。這可能也是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血本做社區團購的原因吧。

但是,疫情過後,人們還是更偏向在超市購物。這種「社區團購」模式也就運營不下去了,不少像我們這樣的「社區團購」都紛紛倒下了。

我們當時的小程序商城,貨源都是從批發商手裡直接拿貨。比超市低不少,甚至有些商品的價格不到超市的三分之一,菜價更是實惠,至少便宜一半。所以小程序商城上商品的標價都要低於超市,也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實惠。

所以,目前有人擔心,當「社區團購」把小商小販和超市打敗之後,面臨著以後生活成本的上漲。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這麼多資本的加持,只會讓「社區團購」的模式更加完善。從貨源選取,到倉庫儲存,再到物流運輸,再到社區團長,最後到消費者手中。規模化運作,都會降低成本。甚至可以實現,農戶種的蔬菜,當天採摘,當天就可以通過「社區團購」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這樣一來,消費者既可以吃到新鮮蔬菜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省去中間商販賺差價,也降低人們的生活成本。

至於說,會影響到實體店(超市,小菜店,水果店)生意,會造成他們生存的艱難。這一點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這些小店,平時主要的職能,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可是我們都知道,在他們那裡購買水果蔬菜並不實惠,也沒那麼新鮮。他們在「社區團購」面前毫無競爭力是肯定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實體店應該積極改變,去對接「社區團購」,讓社區團購,成為重要引流的途徑,使其帶來更多的客流量。然後,去選品一些「社區團購」無法替代的商品,比說:肉類,魚類,蝦等。增加出單率,從而提高收入。

網際網路巨頭這次「搶菜大戰」,消費者才是受益人,理應支持。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大戰「殺」到長春 瘋狂補貼能否「燒」出未來
    網際網路巨頭盯上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必然「血雨腥風」。最近幾天,網際網路巨頭們追逐社區團購風口之舉,就上了熱搜。而這背後的關鍵主線是,社區團購已從商業創新模式變成了與民爭利的工具。就連《人民日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此前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強調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凡事皆有因。其中的背景是,今年以來,社區團購如同一股洪流,以阿里、拼多多、美團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商紛紛入場社區團購。
  • 網際網路巨頭爭相賣菜,大戰之下3類人被無情碾壓,菜販:咋活?
    一、巨頭爭相賣菜 近段時間最火的關鍵詞無疑是「網際網路賣菜」了,目前社區團購大戰已經打響,各大巨頭紛紛加入這場大戰中,消費者也趁機薅羊毛,低至0.99元/斤的土豆、0.69元一棵的大白菜、5.9元/斤的雞腿……這些東西的價格顯然要低於市場價,還源於巨頭們投入了數億的補貼砸錢,從而打價格戰,將菜品以低於成本價賣出去
  • 網際網路巨頭密集發力的社區團購真香?
    來源:江瀚視野最近一段時間,如果要問哪個產業最紅火,相信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這就是社區團購,最近一段時間,京東、美團、淘寶、拼多多幾乎是數得上號的網際網路巨頭幾乎是商量好的似的,全部衝進了社區團購的紅海,把這片原來不受重視的產業,變成了一場大混戰,為啥巨頭們集體看好社區團購,社區團購真是香餑餑嗎?
  • 網際網路巨頭密集發力的社區團購真香?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江瀚最近一段時間,如果要問哪個產業最紅火,相信大家得到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這就是社區團購,最近一段時間,京東、美團、淘寶、拼多多幾乎是數得上號的網際網路巨頭幾乎是商量好的似的,全部衝進了社區團購的紅海,把這片原來不受重視的產業,變成了一場大混戰,為啥巨頭們集體看好社區團購
  • 「朋友圈」尋人只需8小時,網際網路需要正能量,不需要巨頭賣菜
    回顧2020年,網際網路卻是無情無義,比如網際網路巨頭竟俯下身子賣菜,與菜販子搶生意,令人大跌眼鏡。前段時間,武漢某菜市場竟要求女菜販的年紀不得超過45歲,結果有一位77歲的老奶奶,從39歲便開始賣雞蛋,現在這位老奶奶卻要面臨網際網路巨頭的競爭。
  •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燒錢賣菜大戰 搶佔社區團購風口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李春蓮 李喬宇近段時間以來,關於網際網路巨頭進場賣菜的消息不斷。12月1日,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湖北地區上線「淘寶買菜」業務,採用社區團購模式。這是阿里巴巴首次向社區團購業務開放核心流量資源。
  • 百團大戰2.0,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後的買菜大作戰
    社區團購戰火重燃,紅黃藍綠地推大軍在單車大戰之後又迎來了自己的事業黃金期,大爺大媽緊隨地推團其後,一部手機握在手,一月雞蛋全都有,掃碼下載APP、免費領取蛋糧油,好不樂哉!話說,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武漢封城居民無法外出,當地政府鼓勵居民使用網際網路買菜,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市場教育。
  • 社區團購是網際網路巨頭與菜販子們的battle?
    前陣子人民日報發文批評網際網路大廠不應該著眼於幾斤白菜的流量,科技的創新終端是星辰大海,一時間打得網際網路巨頭們一陣懵,對社區團購的議論聲熱潮再起。而在人民日報發文之前,就已經有無數媒體、大v、甚至是路人指責社區團購會搶佔中國數以萬計的菜販子的經濟來源,而一些不明真相的路人在輿論的煽動下也紛紛將矛頭指向社區團購。
  • 網際網路巨頭的菜籃子裡,裝著什麼陰謀?
    合著人家布局了那麼久,燒錢燒了幾十億,說不做就集體不做了?真當人家巨頭們都來搞慈善的?但是謠言猛於虎,對市場還是形成了不小的衝擊,本周一參與社區團購大戰的網際網路巨頭盤中普遍走低。港股美團半日跌3%,盤中一度跌逾7%,市值一度蒸發127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072億元)。
  • 巨頭點燃咖啡大戰,重慶本土品牌面臨洗牌壓力
    近期,咖啡市場頻頻傳出強強聯合的消息,騰訊喜提瑞幸,可口可樂收購Costa,星巴克先牽手阿里後下嫁雀巢……隨著中國咖啡市場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巨頭開始加碼這一領域,一場咖啡「大戰」正在打響。這對於重慶本地市場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呢?
  • 如何看待科技企業買菜的現象 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
    這段時間社區團購風波愈演愈烈,引起的廣大網友的思考,一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該不該加入社區團購買菜?這是一個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全新領域嗎?社區團購是如何把價格打的如此之低的呢?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首先社區團購的優勢在哪?1、現階段社區團購代表著低價,那麼低價就會受到絕大多數市民的喜愛。
  • 當網際網路巨頭「惦記」你我家門口的菜攤
    對比此前爭奪流量入口的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單車大戰,部分輿論擔心此次網際網路巨頭會故技重施:先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佔領市場,再「挾流量以令市場」擠壓中間商「賣菜者」生存空間,繼而剝奪終端消費者「買菜自由」。  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蛋殼」?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勢必壟斷的立論是否站得住腳?
  • 社區團購的燒錢大戰,可能給不了巨頭們想要的結果
    不過筆者反而覺得,和此前很多純粹網際網路業務不同,在現有條件下,社區團購或許存在一種不一樣的結局。但是創業公司往往在自己的主業上進行補貼與燒錢,換而言之——他們沒有利潤,消耗的全部是融資和自有資本;也正因如此,這種燒錢大戰的持續時間常常是有限的——隨著玩家們在運營效率、市場策略、融資進度等方面逐漸拉開差距,燒錢的戰火就會逐漸停歇,當行業最後只剩下極少數「勝利者」時,就能夠憑藉規模與流量上的優勢,反過來向行業上下遊攫取利潤。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
    原標題: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紛紛入局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小商販何去何從?近日,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電商賣菜引發熱議。與此同時,零售商超也加快線上賣菜進程。在社區電商火熱的當下,傳統小商販該何去何從?
  • 人民日報潑社區團購冷水,但巨頭們爭的可不是賣菜生意!
    畢竟要說最近的網際網路熱點,社區團購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科技君早早就感受到巨頭們對藍海市場的虎視眈眈,果不其然,入局便是一片「腥風血雨」。就在燒錢大戰愈演愈烈時,《人民日報》出面潑冷水,強調「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就差直接點名了。
  • 明知故問 | 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網際網路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網際網路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在見證過了「千團大戰」「直播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短視頻大戰」之後,對於網際網路行業巨頭們的一致行動,我們基本可以判定為,要麼「逐利」,要麼「逐流」。「逐利」很好理解,就是追求利潤,哪一行業利潤空間大,大家都會爭相扎堆,試圖以網際網路思維顛覆行業,贏得先機。
  • 網際網路巨頭欲借春節大「撒錢」
    自2015年開始,春晚甚至整個春節成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的「紅包戰場」,不過2019年春晚送福利主角,變成了百度和抖音。業內人士分析稱,利用春節送福利做互動,是網際網路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徑,而在向大家送出紅包的背後,實際上也「盯著」用戶們的「錢包」。
  • 興盛優選大戰網際網路巨頭
    團購這業務,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門店店主的基本經營痛點:怎麼在不投入、不囤貨、不押款的基礎上,做到店增量生意?既可以提高客單價,也想儘早脫離生鮮的局限(常規生鮮發不了財,單純賣生鮮必須類似盒馬那樣升級到包含一切「吃」的超級大食品生意),或許更像早點擺脫社區團購的局限。就像興盛優選到現在,還非常頑強的說,我是社區電商,不是社區團購。你才是社區團購,你XX都是社區團購。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原標題: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兩年前曾興盛一時的社區團購又「殺」回來了。在武漢、長沙、莆田等眾多二三線城市,只需要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就能從小區「團長」那裡買到一瓶可口可樂、6兩新疆庫爾勒香梨、3兩金針菇……繼2018年「社區團購熱」冷卻後,社區團購的復活賽拉開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