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詞牌最為出名當為嶽飛的《滿江紅·寫懷》,雖然現在有人提出此非嶽飛所寫,為假託之作),但是其風格卻是符合嶽飛那經歷和主戰不退之風骨!
辛棄疾的《滿江紅·敲碎離愁》則是辛棄疾的描述閨怨的詞,對於辛棄疾來說相對較少,不過也成為《滿江紅》的代表作品之一。
辛棄疾《滿江紅》所用較多,不過大多數是偏婉約之風格,其《滿江紅·漢水東流》倒是激昂之風格。
另外,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其風格大氣激昂、近現代的秋瑾和毛澤東的《滿江紅》也非常大氣磅礴。
01《滿江紅》之淵流考:
滿江紅,調名來源說法不一。
一說調名詠水草。滿江紅是一種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秋冬時節,它的葉內含有很多花青素,群體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作滿江紅。
一說調名詠江景。唐代詩人白居易《憶江南》詞有「日出江花紅勝火」之句,描繪太陽出來光照江水的美麗景象。一說調名詠曲名。清毛先舒《填詞名解》和清馮金伯《詞苑萃編》等書記載,唐朱慶餘志怪小說《冥音錄》中載有「上江虹」曲名,後轉易「上」「虹」二字遂得《滿江紅》調名。宋以來始填此詞調。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滿江紅名稱有:「上江虹」「滿江紅慢」「念良遊」、「煙波玉」「傷春曲」「悵悵詞」。
02《滿江紅》之格律:(以下來源於網絡)
以柳永《滿江紅·暮雨初收》為正體。
另有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韻,後段十句六仄韻;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後段十句五平韻等變體。正體:
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柳永《滿江紅·暮雨初收》為代表。
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暮雨初收,長川靜、徵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橫短艇,盡將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平中仄,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雲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變體:
01、變體一,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八句五仄韻,後段十句六仄韻。以張元幹《滿江紅·春水連天》為代表。此與柳詞同,惟前段第五句、後段第七句皆押韻異。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韻。
02、變體二,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六仄韻。以戴復古《滿江紅·赤壁懷古》為代表。此與柳詞同,惟換頭句多押一韻。 此詞後段第五、六句作上三下六句法,宋詞如此者甚多,也是《滿江紅》常用變體之一。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03、變體三,雙調九十一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呂渭老《滿江紅·燕拂危檣》為代表。此亦柳詞體,惟前段第三句減二字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04、變體四,雙調八十九字,前段七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呂渭老《滿江紅·晚浴新涼》為代表。此亦柳詞體,惟前段第三句減四字。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限於篇幅,後面的平仄不一一列舉,感興趣者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05、變體五,雙調九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蘇軾《滿江紅·東武會流杯亭》為代表。此亦與柳詞同,惟後段第七句添一字。
06、變體六,雙調九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趙鼎《滿江紅·丁未九月南渡泊舟儀真江口作》為代表。此亦與柳詞同,惟後段第八句添一字。
07、變體七,雙調九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辛棄疾《滿江紅·點火櫻桃》為代表。此亦與柳詞同,惟前段第三句添一字異。
08、變體八,雙調九十七字,前段八句五仄韻,後段十句六仄韻。以柳永《滿江紅·萬恨千愁》為代表。此即「暮雨初收」詞體,惟前段第五、六句,後段第七、八句各添一襯字,又「意」字、「事」字皆押韻。
09、變體九,雙調九十四字,前段九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杜衍《滿江紅·無利無名》為代表。此詞見《花草粹編》,採之《言行錄》,即柳詞九十三字體。惟前段第一句平仄不同,第二句添一襯字作四字兩句,若減去襯字,則「無榮辱無煩無惱」仍是上三下四句法,便合調矣。
10、變體十,雙調九十一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十句五仄韻。以葉夢得《滿江紅·雪後郊原》為代表。此亦與柳詞同,惟前段第三、四句作三字一句、六字一句異。
11、變體十一,雙調九十一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九句五仄韻。以葉夢得《滿江紅·重陽賞菊,時予已除代》為代表。此亦與柳詞同,惟後段起句作六字一句異。
12、變體十二,雙調九十二字,前段八句五仄韻,後段八句七仄韻。以王之道《滿江紅·竹馬來迎》為代表。此詞前後、段兩結及換頭句句讀與諸家全異。
13、變體十三,雙調九十三字,前段八句四平韻,後段十句五平韻。以姜夔《滿江紅·仙姥來時》為代表。此調押平聲韻者只有此體,句讀與仄韻詞同。 這個是相對比較複雜的變體。
03《滿江紅》經典代表作賞析:
01、最為壯懷激烈的:嶽飛《滿江紅·寫懷》: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此詞感情激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實際這詞我就不狗尾續貂解說了,簡單易懂,讀來自然非常慷慨激昂,不需要解讀就能明白這首詞的意思!
不管磚家們如何評價嶽飛,不論有些網民和公知如何誣衊嶽飛,不論如何。。。
他們再「聲嘶力竭」的表演,忽悠一些粉絲,也無法也永遠無法否認:
嶽飛在詞中表達的精神那就是中華民族骨子中那種不屈不撓、抵抗侵略的鐵血精神的代表人物,這個不是幾個跳梁小丑上躥下跳胡說八道能改變的事實。
02、雖然樸素無華但也不輸於蘇軾豪壯風格的戴復古《滿江紅·赤壁懷古》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這首詞,風格豪邁,蒼勁有力,在自然樸素的描寫中,不時有濃重之筆與用力之筆出現,平淡之中見奇偉。清人紀昀十分欣賞這首詞,覺得它的豪壯之氣並不遜於蘇東坡。
戴復古的詞顯得起勢平淡,遠不如蘇詞的氣勢雄偉;但戴詞以樸素的敘述入題,倒也顯得自然輕快。蘇詞中的周瑜形象,著墨較多,形象較鮮明;復古詞寫周郎,僅寫他「氣吞區宇」的英雄氣概,別是一種寫法。對赤壁大戰場面的描繪,蘇軾僅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復古詞則用濃墨重採,極力渲染氣氛,藝術地再現這一驚心動魂的大戰。當然蘇軾自然是一代詞壇巨匠,尤其是《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已經寫絕,後人怎麼寫都會有望洋興嘆之感嘆啊!
03、充滿對友人的期望和鼓勵之作辛棄疾送友人之《滿江紅·漢水東流》
漢水東流,都洗盡,髭鬍膏血。人盡說,君家飛將,舊時英烈。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生頰。想王郎,結髮賦從戎,傳遺業。腰間劍,聊彈鋏。尊中酒,堪為別。況故人新擁,漢壇旌節。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但從今,記取楚樓風,裴臺月。
此詞全無哀婉傷感之情,通篇都是對友人的讚揚與鼓勵,只是最後提醒友人不要忘記知音好友,一點即止。
當然慷慨激昂壯懷激烈自然有之。
04、創《滿江紅》正體之作:柳永歸隱思想流露之《滿江紅·暮雨初收》
暮雨初收,長川靜、徵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遊宦區區成底事,平生況有雲泉約。歸去來、一曲仲宣吟,從軍樂。
柳永仕途蹭蹬,年屆五十,方才及第,遊宦已倦,由此產生了歸隱思想。這首詞就是歸隱思想的流露,抒發了詞人對遊宦生涯的厭倦和對歸隱生活的嚮往之情。
柳永的這首詞抑揚有致的節奏中表現出激越的情緒,從泊舟寫到當時的心緒,再從憶舟行寫到日後的打算,情景兼融,脈絡清晰多變,感情愈演愈烈,讀來倍覺委婉曲折、盪氣迴腸。可見柳永不愧是一位書寫羈旅行役之苦的詞中高手。這首詞當時在睦州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百姓喜愛。據北宋僧人文瑩的《湘山野錄》記載「范文正公謫睦州,過嚴陵祠下。會吳俗歲祀,裡巫迎神,但歌《滿江紅》,有『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絕送神。』曰:『漢包六合網英豪,一個冥鴻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雲臺爭似釣臺高?』吳俗至今歌之。」可見這首詞當時在睦州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百姓喜愛。
05、辛棄疾相對較少的閨怨主題的《滿江紅·敲碎離愁》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後、吹簫聲斷,倚樓人獨。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但試將一紙寄來書,從頭讀。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時足?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最苦是、立盡月黃昏,闌幹曲。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
閨房內外,十分寂靜,靜得那窗前輕風吹動翠竹的聲音,都會驚動閨中的人,中斷她的凝思,敲碎她的離愁。環境的幽美,襯託出主人公的孤寂、愁悶。「敲碎」既體現了靜中之動,又以動襯靜:「離」字點出了詞中之情。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時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