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2020-12-25 搜狐網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人」,生於西方卻對東方文化諳熟於心。他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化在自己的血液裡,並以反哺之情回饋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他是國際上第一個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庫的人,他以一種高遠的眼光注視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瑰寶

  從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手中接過標誌著自己成為聯想提名奧運火炬手的證書,那一刻施舟人教授的臉上洋溢著明媚的笑容。

「我熱愛中國!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我感到非常榮幸!」為了跑好明年自己的那400米,年逾七旬的施舟人老先生打算從現在開始練習慢跑。

  施舟人1934年出生在瑞典,祖籍荷蘭。他有著非同一般的語言天賦,通曉8種語言,漢語造詣尤其高深,被譽為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研究,在道教研究和宗教人類學方面均有建樹。

  施舟人28歲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博士學位——法國高等研究院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後又歷任法國遠東研究院研究員、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荷蘭國立萊頓大學中國歷史學講座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職。施舟人本可以安逸地生活在歐洲,畢竟那裡的研究環境和生活條件都要優於中國。可在施舟人看來,中國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蘊藏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後來成為一種長久的緣分,牽引著他的人生軌跡。

  年紀很輕的時候,施舟人就被中國藝術所吸引。剛剛獲得博士學位那一年,28歲的施舟人就來到臺南做訪問學者。首次中國之行,為施舟人提供了一種最直觀的對於中國文化的體驗。

  1979年中法兩國恢復友好邦交後,他馬上動身來到北京進行研究工作。此後20餘年,施舟人的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從西藏牧民到福建客家人,他都做了深入探訪。2001年,在神州大地遊歷了22年的施舟人終於將腳步停留在福州,受聘於福州大學,成為當地引進的最高層次人才之一。

  為了幫助中國人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2003年施舟人在福州大學建立了福州大學世界文明研究中心,這個中心還有一個別致的名字——西觀藏書樓。施舟人希望在10年時間裡,將西觀藏書樓建成10萬冊重要西方經典收藏量的西方典籍中心。施舟人與妻子向西觀藏書樓捐贈了兩萬多冊圖書。這兩萬餘冊英、法、德、荷蘭、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希臘、拉丁等西語文化典籍涵蓋面異常廣闊,多半是施舟人的個人珍藏,其中一些是16世紀以來的珍本圖書,更是施舟人的心愛之物。

  2004年,施舟人數十載潛心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集成皇皇巨著《道藏通考》出版,堪稱世界道教研究的最新力作,並榮獲在華外國專家最高榮譽——友誼獎。2005年,法國總統授予施舟人榮譽騎士勳位。

  2005年11月23日,施舟人獲得了在中國的永久居留權。這對於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最高的認可。

(責任編輯:曾玉燕)

相關焦點

  • 施舟人:無法割捨的中國情緣(圖)
    他就是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中國首家西方人文典籍圖書館「西觀藏書樓」創辦人——施舟人。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1934年生於瑞典,祖籍荷蘭。由於無法割捨的中國情緣,施教授最終定居中國,成為中國的永久居民。從施舟人這個中文名字,就能直觀地感到施教授對中國文化的痴迷和精通。
  • 施舟人:沒有事比翻譯《五經》更緊急
    這幾乎是難以避免的事,因為對於這些具有拓荒性質的西方漢學學者來說,最便捷而不至於迷途的路徑就是利用中國古老嚮導的指點。如果把《禮記》中節選出來的《大學》和《中庸》篇都算上的話,西方人翻譯《五經》的歷史已經有400多年了。自從羅明堅(Michel Ruggieri)將《四書》中的《大學》大部分翻譯成拉丁文以來,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家就開始走上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典籍的艱難旅途。
  • 施舟人:期待不太久的將來世界共頌《詩經》
    這些圖書館真的像浩瀚的知識和文化的海洋,而藏書人是施人以舟的人,他們精心收藏、用心呵護著這些圖書,就像在慢慢長河中守著一葉小舟渡人過河的船家,而我們在這裡講述的就是一位老人前世今生的故事。許戈輝:渡人為善,施人以舟。施舟人這位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這位法國騎士卻成了中國文化堅決的傳播者。他翻譯了1483部道藏經巨著。
  •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逝世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於2019年9月10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承辦的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中的發言節選:獲得本屆世界中國學論壇獎項令我深感榮幸,也為世界各地研究中國文化的同道們感到高興。如果說我個人有什麼值得嘉獎的學術成就,那完全是得益於在歐洲,尤其是法國漢學界數代熱愛中國文化的傑出的先輩學者們研習、積累與傳承的結果。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誌世界語版將登錄中國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第一副會長方正輝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外文局成立70周年。70年間,外文局用43種語言文字,出版書刊8萬多種,發行到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在海內外舉辦百餘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推動中華文化、文明的傳播和國際文化交流。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我看來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正如上面文章中所介紹的。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能使我們更好的去認知這個世界,去領略不一樣的風光。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中國西方國家都有各自代表的哲學家。
  • 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
    因此,辦好中國的教育必須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要牢牢紮根在中國大地上,將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比如,從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看,我們先後學習歐美發達國家和蘇聯的辦學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辦學模式與評價體系,沒有真正紮根中國大地、立足自身國情辦大學。
  • 「洋學生」的中國山水畫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很美好
    「洋學生」的中國山水畫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很美好
  • 與中國大相逕庭!為什麼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惡魔的象徵?
    東方和西方,不同的土地孕育了不同的人民,同樣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以蝙蝠為例,這種生物在古代東西方人民眼中的形象,可謂是大相逕庭。雖然這次可怕的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來自蝙蝠,使得其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主要是以吉祥的形象出現的。
  • 禮儀之爭的實質是西方基督文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爭奪
    16世紀到18世紀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三次傳播過程中,歐洲教廷總是想法設法,用基督教的強勢教義思維,來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達到中華文化順從基督教文化的目的,從而展開了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我中華文明強烈的碰撞與對抗的禮儀之爭!
  • 西方文化中的「天理」
    其實大家可以發現,這樣說就意味著文化的差異會造成「天理」的不同,說白了西方或者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在一些方面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五百年前的中國獨霸世界,其他地區被朝廷稱作蠻夷之地,也就是「沒文化」,所以當年王陽明聖人所在的時期或許不存在文化問題。
  • 跨文化紀錄片如何打破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舍弗爾以一個西方白人的眼光拍攝中國題材的紀錄片,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他者」的身份應該如何介入和表現中國文化,是這部紀錄片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者說,這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語境中,西方導演涉及中國題材的時候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
  •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洛陽與佛羅倫斯的比較,碰撞出中西方文化繁榮的火花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的展出,不僅讓後世的我們,看到明代時期在地圖製作上,已經有了大量的文化輸出,也讓我們一覽了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從這一檔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也見識到了西方文化的多樣。只是,中國自古以來,文化的大繁榮,都是以一個地方作為文化中心,然後向四周擴散,進而影響全國。而這個現象在中西方的文化發展史上,都能夠了得到完美體現。
  • 聚澳現場|當開心麻花遇見墨爾本國際喜劇節——中國幽默在西方文化...
    中國幽默在西方文化市場的機遇和挑戰——當開心麻花遇見墨爾本國際喜劇節開心麻花Needs需求西方文化市場對中國幽默的需求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在墨爾本乃至整個西方社會都不陌生,像中華傳統美食、戲曲、服飾等,都貫穿於大多數人的生活中,但是大家對如今比較新潮的藝術形式卻不太熟悉。
  • 從用香差異窺探中西方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會體現在方方面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做出不同的判斷、不同的反應,最終得到不同的結果。  反過來,從許多不同的領域去觀察,選擇某一個特定的文化載體,也可以管中窺豹,透視出不同文化間不同側面的精神內涵。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已紮根中國二十載。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誌中文版首發
    央視網消息:13日下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誌中文版首刊在北京發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誌是教科文組織1948年創辦的旗艦性期刊,長期致力於宣傳教科文組織促進文化多樣性、推動文明間對話、構建和平文化的理念,深受教科文組織會員國特別是知識界歡迎。雜誌2012年因經費原因停刊。在中國支持下,雜誌於2017年4月復刊,將陸續以中、英、法等7種語言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個會員國發行,同時推出紙質版和網絡版。
  • 信使到大使館的日子
    作者簡介:李同成曾任中國駐捷克、蘇聯大使館一秘,中國駐黎巴嫩、賴比瑞亞使館政務參贊,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輯,外交部外交筆會常務副會長。外交人員是令人羨慕的角色,被派往大使館工作會有一種榮譽感。他們的身影出沒於外交場所,舉手投足,言談微笑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他們風光的一面,但還要看到他們的另一面,那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孤獨感。
  • 與中國傳統的「六藝」相似,西方文化中也有「七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開始走向成熟,一直綿延不斷,傳承至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儒家確實在中華文明中佔了很大部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佔據了主流文化地位。在儒家文化中,有所謂的「六藝」之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儒家的六種經典:《禮》《詩》《書》《樂》《春秋》《易》;另一種是指儒家提倡的六種技藝:禮,樂,射,御,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