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人」,生於西方卻對東方文化諳熟於心。他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化在自己的血液裡,並以反哺之情回饋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他是國際上第一個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庫的人,他以一種高遠的眼光注視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瑰寶
從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手中接過標誌著自己成為聯想提名奧運火炬手的證書,那一刻施舟人教授的臉上洋溢著明媚的笑容。
「我熱愛中國!能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我感到非常榮幸!」為了跑好明年自己的那400米,年逾七旬的施舟人老先生打算從現在開始練習慢跑。
施舟人1934年出生在瑞典,祖籍荷蘭。他有著非同一般的語言天賦,通曉8種語言,漢語造詣尤其高深,被譽為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研究,在道教研究和宗教人類學方面均有建樹。
施舟人28歲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博士學位——法國高等研究院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後又歷任法國遠東研究院研究員、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荷蘭國立萊頓大學中國歷史學講座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職。施舟人本可以安逸地生活在歐洲,畢竟那裡的研究環境和生活條件都要優於中國。可在施舟人看來,中國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蘊藏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後來成為一種長久的緣分,牽引著他的人生軌跡。
年紀很輕的時候,施舟人就被中國藝術所吸引。剛剛獲得博士學位那一年,28歲的施舟人就來到臺南做訪問學者。首次中國之行,為施舟人提供了一種最直觀的對於中國文化的體驗。
1979年中法兩國恢復友好邦交後,他馬上動身來到北京進行研究工作。此後20餘年,施舟人的足跡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從西藏牧民到福建客家人,他都做了深入探訪。2001年,在神州大地遊歷了22年的施舟人終於將腳步停留在福州,受聘於福州大學,成為當地引進的最高層次人才之一。
為了幫助中國人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2003年施舟人在福州大學建立了福州大學世界文明研究中心,這個中心還有一個別致的名字——西觀藏書樓。施舟人希望在10年時間裡,將西觀藏書樓建成10萬冊重要西方經典收藏量的西方典籍中心。施舟人與妻子向西觀藏書樓捐贈了兩萬多冊圖書。這兩萬餘冊英、法、德、荷蘭、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希臘、拉丁等西語文化典籍涵蓋面異常廣闊,多半是施舟人的個人珍藏,其中一些是16世紀以來的珍本圖書,更是施舟人的心愛之物。
2004年,施舟人數十載潛心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集成皇皇巨著《道藏通考》出版,堪稱世界道教研究的最新力作,並榮獲在華外國專家最高榮譽——友誼獎。2005年,法國總統授予施舟人榮譽騎士勳位。
2005年11月23日,施舟人獲得了在中國的永久居留權。這對於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最高的認可。
(責任編輯: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