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有何異同?

2020-12-12 枕夢子

中國的武俠文化和西方的騎士文化,都是各自國度裡的文化奇葩。

從文化共性上能夠看到,中國武俠和西方騎士都崇尚武力,其文化共性是追求正義、重視信義、忠誠不屈。

可以說,中國的俠士和西方騎士的共同觀念體現出全人類的志向,兩者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裡,創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但在精神內涵上,二者卻有本質區別。中國的武俠屬平民階層,游離於社會邊緣,而西方騎士卻屬於社會上層,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現出強烈的宗教狂熱。

中國武俠文化和西方騎士文化既有共同之處,但差異又是如此明顯,值得人們思考和研究。

東方俠士

一、武俠文化與騎士文化的共同點

中國的武俠文化與西方的騎士文化的形成是根植於中西方兩種文化大背景之下,文化的形成源於民族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

樂黛雲曾指出,「生活在地球上的全人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人類文化的發展有同質的一面。」

武俠文化與騎士文化同質性的一面,表現在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體現,充滿陽剛氣息的雄性文化,並且都呈現出基於共同或相似的理念的行為準則,如:除暴安良、扶弱濟貧、愛惜名譽、慷慨輕財、忠誠耿直等,都是利他性質的,體現他們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關懷。

作為兩種文化體現的載體,中國武俠文學和西方騎士文學也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它們都是各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富有各國鮮明的文化特色;

俠士和騎士的行為都富於傳奇色彩,被人們傳說和談論;俠士和騎士的能力都非常出眾,個個英勇善戰,最後都會取得輝煌的勝利。俠士和騎士總會看到不平之事,他們也總會勇敢地挺身而出,行俠仗義。

所以有人說,武俠文學是騎士文學的鏡鑑,是有一定道理的。

十字軍騎士

二、武俠文化與騎士文化的差異

兩種文化畢竟又各不相同,主要在於孕育它們的土壤是不同的,這使它們形成各自獨特的底蘊及精神內核,使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

1.演化歷程不同

武俠文化方面,司馬遷《史記》中的刺客列傳當為武俠文化記載的開始,到唐宋時出現的一批傳奇小說、元明清小說中也有俠客不斷出現。五四運動以來,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則帶有「封神」的傾向。

五十年代至今,梁羽生、金庸、古龍、黃易等武俠小說作家開始進行新武俠小說創作。他們的小說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富有哲理和情思,求新、求變、求突破成為這一個時代的創作原則,武俠小說進入新的境界。

武俠文學家金庸

騎士文化方面,騎士文化是中古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反映的是中世紀封建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騎士文化隨著騎士文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初期騎士文學階段「冒險」是主要題材。描寫騎士們行俠仗義,最終和他所期待或是在那裡期待他的美人結婚,這是初期騎士文學千篇一律的結構。

韻文騎士文學階段,豢養在中世紀封建貴族府裡的「詩人」 常常鋪張詩篇取悅貴族,「韻文騎士文學」在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發展到全盛時代。

散文騎士文學階段,騎士基本上成為了美人的信徒,開始變得溫雅有禮。

後期騎士文學階段,在十六世紀,騎士制度消失三百年後出現的騎士文學。

西方騎士裝備

2.精神內涵不同

武俠文化方面,中國武俠文化中「俠」的精神內核主要是俠義和自由。

一方面,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承擔著維護正義的社會責任,以扶弱濟貧、除暴安良為己任。

在金庸的小說中俠客的這種俠義已經與國家民族的興亡動蕩及救民於水火聯繫起來,而非個人復仇與江湖爭霸。正如他在小說中借郭靖之口所言:為國為民,才是「俠之大者」。

但在此所謂的「民族大義」並非是皇帝朝庭,而是俠客們所認為應該和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他們流露出獨立人格和率真天性。

另一方面,自由也是俠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為俠並非處於當時所在社會的體制中心,而是處於社會邊緣,有著自由的身份和獨立的人格,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

這兩種精神內核相輔相成,構成了俠士的完整人格。武俠小說必須在俠義與自由兩方面保持某種平衡,否則,俠士或是因喪失獨立人格而變成忠臣良將,俠將不為之俠,從而喪失魅力;或是因過分自由,放棄社會責任,從而喪失崇高性,對人們也就失去了感召力。

因此武俠的世界是將俠客做人濟世的尊嚴、責任和武俠小說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精神本質巧妙的結合。

喬峰在聚賢莊大戰群雄,無人能敵,最終身為契丹人的他卻為了阻止大遼犯宋,跳崖一死;楊過娶師為妻,公然對抗禮教,卻仍為郭靖的肺腑之言「為國為民,才是俠之大者」所感動,助他固守襄陽。

這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統一,體現出做人濟世的尊嚴和作為生命個體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本質。

武俠代表郭靖

西方騎士文化方面,首先,西方騎士文化是建立在騎士制度基礎之上的。貴族和騎士起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10世紀末以前,騎士是為貴族服軍役的,沒有任何門第背景和財產。

直到 12世紀中葉、13世紀時,法國、德國的騎士才完成貴族化的演變。騎士成為一種貴族封號,但需要經過相當嚴格的考試,並要舉行隆重的儀式。

西方的騎士是制度化、模式化的,不像中國的俠士那樣游離在社會邊緣的「江湖」,而是階級的、社會的,有其特定的歷史階段和存在環境,缺少「中國武俠」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特性。

其次,騎士制度的內核是騎士精神。騎士精神首先是與封建武士生存有關的道德規範,表現出強烈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狂熱。

基督教的介入,改變了傳統的忠誠關係,騎士對主子的忠誠顯示出主體選擇的自由。騎士的根本目標在於榮譽,既然那個時代上帝是人們心中的偶像,騎士效仿上帝擔任拯救世界的使命當是最榮譽的事情。

《羅蘭之歌》、《熙德之歌》中的主人公都是救世主般的騎士英雄,可以看到《舊約》中的英雄、救世主摩西的影子。

羅蘭之歌中描繪的場景

3.愛情觀念不同

武俠文化方面,俠客對愛情的態度及女性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演變歷程。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的重點是社會生活的主題,男性作為徵戰的主體,因為擁有力量進而擁有遠高於女性的社會地位,女性以男性附屬品的方式存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影響日益深入,這時已出現「男女大防」的要求,整個社會的認知和風尚就是男尊女卑。

而源於現實生活的武俠世界中也就呈現出男尊女卑的特點。故事裡的主要線索是俠客的俠義精神,愛情和女性在此都可有可無,經常表現為俠客不娶妻室,不近女色,有的即使娶妻也不貪戀女色。相反貪戀女色或不正當男女關係會被描寫成反面角色的特點及罪惡之源。

俠士形象

直至20世紀50年代後,新派小說的創立,男女愛情及女性角色的地位在武俠小說中得到提高,並頻頻出現在作品中,但俠義精神在中國武俠文化中的地位並未動搖,仍是貫穿整個武俠文化的主線。

西方騎士文化方面,其愛情觀與中國武俠文化是迥異的,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如果說中國的俠客是禁欲主義者的話,那麼西方的騎士在對待愛情上無疑是大膽的、熾熱的追求者。騎士們為了愛人及愛情可以犧牲一切甚至是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大有「只為紅顏博一笑」之勢。

所以在西方騎士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騎士雄壯俊美,陽剛之氣外露的同時又不失對所崇拜的貴婦人的百般體貼的陰柔之美;在功成名就之後,卻心甘情願地成為所崇拜的貴婦人的僕人,贏得貴婦人的歡心。在這時,愛情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巨大動力。

騎士與公主

三、小結

在東方,游離在社會邊緣的俠客始終不屬於階級的產物,只憑藉內心道德天條來維持民間的自然和諧。

而西方騎士是制度化、模式化的,並且因基督教會的積極引導,形成了騎士的契約觀、準則觀和忠誠觀,在某種意義上傳承了西方文化傳統。騎士制度隨著歐洲封建體制的瓦解煙消雲散,騎士文學最後也灰飛煙滅。

但武俠小說卻並未像騎士文學一樣滅亡,但其中俠之精神卻在不斷變遷。

究其原因,俠客一直都是停留在氣質、神韻的感性階段,未曾制度化、模式化,任何人只要具備俠義精神並被民眾所認同,而不必拘泥於任何儀式就可以成為俠客,因此俠之精神一直隨著時代的演變而變遷。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中國式江湖情懷?和日本武士道、西方騎士精神有何區別?
    說起中國小說,武俠題材的小說絕對佔據小說界的半壁江山,而武俠小說又被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大巨頭平分了天下,這三位的小說風格雖不同,但都同為武俠小說灌輸新鮮血液。同時也催生了現代武俠電視劇的誕生和發展。
  • 武俠情結、江湖情懷和俠客夢,讀懂中國武俠文化的三個關鍵詞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史記·遊俠列傳》從遠古的部落戰爭、阪泉之戰和牧野之戰開始,習武之人就在社會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武俠文化便孕育了。武俠文化經歷了五千多年的發展延續至今天,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武俠小說,就有武俠文化。
  • 正義化身的小白羊,到西方成為「替罪羊」,中西「羊文化」有何異同?
    羊是東西方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其涉及方面極其廣闊,不僅僅是在飲食方面,還有道德禮儀、民俗、文字等,都有羊的身影。在中西方文化中,因為民族、地域、生活習慣等差異,羊文化自然也是存在差異的。但是,無論如何,萬事皆歸於羊,二者也總會有重合交融的地方。
  • 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化,與決鬥文化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單位,而是一個具體的階級,由此引申的騎士文化是中世紀歐洲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到今天還深刻的影響著歐美民眾的行為。決鬥文化可能是起源於騎士決鬥行為的文化,但是它的壽命遠遠超過了騎士階層的存在,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和北美西部拓荒的年代,決鬥仍然時有發生。
  • 中國茶文化,與英美茶文化之間的異同,你了解多少
    中國茶文化,與英美茶文化之間的異同,你了解多少經濟全球化帶動了文化全球化,茶文化作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不僅對亞洲文化影響頗深,而且在英美一些國家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茶文化不斷輸出,
  •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人」,生於西方卻對東方文化諳熟於心。他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化在自己的血液裡,並以反哺之情回饋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他有著非同一般的語言天賦,通曉8種語言,漢語造詣尤其高深,被譽為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研究,在道教研究和宗教人類學方面均有建樹。  施舟人28歲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博士學位——法國高等研究院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後又歷任法國遠東研究院研究員、法國高等研究院特級教授、荷蘭國立萊頓大學中國歷史學講座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等職。
  • 簡述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異同
    有的人鍾愛於西方的音樂,也有的人唯獨喜愛中國的傳統音樂,那麼西方的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有什麼異同點呢?2.音樂技巧與樂器的種類不同器樂方面西方絕大部分樂器都是按照十二平均律來製造的,比如世界三大樂器:鋼琴,小提琴,吉他。此外,還包括交響樂隊中使用的所有樂器。中國有很多土生土長的樂器。比如古琴,古箏,這些就是按照五度相生律來製造的。
  • 盲目的自信沒有意義——中國文化根本上優於西方
    中國文化是柔性的,忠孝仁義都是柔性的。總體上講,西方文化推崇陽剛,中國文化注重柔德。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侵略性始終不強,中國歷史上不缺乏強大的王朝和有為的君主,但從未像蒙古的成吉思汗,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以及二戰的日本那樣具有強烈無終止的侵略性。
  • 《射鵰》英譯本問世,能否開啟武俠文化對外傳播的新大門?
    原標題:《射鵰》英譯本問世,能否開啟武俠文化對外傳播的新大門?  提起中國功夫,李小龍、成龍的電影作品可以說為許多老外打開了中國武俠世界的大門。據悉,譯者是來自瑞典、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的Anna Holmwood(中文名郝玉青),翻譯歷時一年半完成。這一武俠名著被譯成英文的消息,也吸引了不少網友和專家的注意。武俠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否因此受到西方讀者更廣泛的關注?首先,我們不妨從文首的視頻中,聽聽在華留學生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 中國武俠走進英語世界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將面世,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據悉,英文版《射鵰》(以下簡稱《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將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陸續出版,這不得不說也是中國當代文學譯介的一件大事。
  • 與中國傳統的「六藝」相似,西方文化中也有「七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開始走向成熟,一直綿延不斷,傳承至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儒家確實在中華文明中佔了很大部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佔據了主流文化地位。在儒家文化中,有所謂的「六藝」之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儒家的六種經典:《禮》《詩》《書》《樂》《春秋》《易》;另一種是指儒家提倡的六種技藝:禮,樂,射,御,書,數。
  • 他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法國前部長:「有法國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那個叫金庸的大俠,那個將中國武俠文化帶給世界的金庸,真的隱去了他自己的江湖。根據香港媒體報導,2018年10月30日,那個承載幾代人記憶的中國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在香港的醫院裡與世長辭,享年94歲。消息一時之間轟動海內外,從中國到世界各地,有中國人的地方,都免不了這樣的感嘆:從此世間再無江湖。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發掘蘊涵其中的武俠審美文化,以期追索武術審美文化的歷史印記,為武術審美文化的理論建設添磚加瓦。研究認為,「俠」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武術現象和大眾審美期許,是古代詩詞與武俠審美文化之間的情感紐帶,是「千古文人俠客夢」的精神載體。「俠」因其超然的道義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為武術的精神力量乃至大眾的審美範式代代相傳,並且日益積澱形成一種民族文化意象。
  • [學子論文]視覺語法下武俠電影海報的跨文化傳播現狀分析
    原因之一,便是中國文化作為異質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衝突對立關係[1]。時間跨入21世紀的門檻,「全球化」飛揚跋扈地成為了人們的當下現實與生存語境。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指出了多元文化對話的重要性:「不同文化類型應當超越各自傳統和生活形式的基本價值的局限,作為平等的對話夥伴相互尊重……這應當作為國際交往的倫理原則得到普遍遵守。」
  • 禮儀之爭的實質是西方基督文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爭奪
    16世紀到18世紀基督教在中國的第三次傳播過程中,歐洲教廷總是想法設法,用基督教的強勢教義思維,來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達到中華文化順從基督教文化的目的,從而展開了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我中華文明強烈的碰撞與對抗的禮儀之爭!
  •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
    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西方文化,我們通常說的就是歐美文化,其太祖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太宗是文藝復興。而這段文化的流變中,發生了哪些歷史大事呢?其歷史概括起來就是古希臘衰落,羅馬王國崛起,羅馬王國被日耳曼蠻族殖民,文藝復興開始。
  • 跨文化紀錄片如何打破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事實上,舍弗爾和中國早有淵源,他曾經拍過表現譚盾的《茶》,還曾接受吳文光的邀請來北京草場地工作站展開導演工作坊。如今,他這部深度記錄另一位重要的中國作曲家郭文景的作品則展現出他對中國文化更深層面的理解。在決定深入地拍攝一位中國音樂家之後,舍弗爾選擇了更加本土的郭文景,是因為他希望了解中國藝術家的創作源泉,傳統文化是怎麼進入創作的。
  •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下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上)有跟大家一起探討英漢兩種文化交際的差異,本期將繼續為各位深度剖析但在中國,直呼其名在很多場合則顯得不夠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諱。別人也會認為這孩子不懂規矩。這就是由於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語域上的差別。
  • 《天命奇御》製作人專訪:武俠是華人特有流行文化
    A:遊戲業是歷久彌新的文化產業,我們努力的目標是製作是富有中國文化、代表國產的RPG遊戲,這也是《天命奇御》立案的初衷,「武俠」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我們希望透過武俠題材,傳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並將寶貴的文化向世界推廣,真正的作出一款令國人驕傲的作品。  Q、《天命奇御》這款遊戲對比其他的武俠遊戲有什麼不同?對於武俠這個概念,您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 水墨動畫《霧山五行》:傳統文化裡的斑斕武俠夢
    《霧山五行》的美術吸收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風格,有著生動鮮明的中國風。與其他動畫不同,影片美術設計捨棄了西方的透視而採用中國畫的散點透視。畫面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味。《霧山五行》運用傳統水墨中的寫意和暈染,讓畫面具有流暢性,同時用線條增強了人物的形象感和立體性,這也使得《霧山五行》在整個觀感上更加生動與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