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自信沒有意義——中國文化根本上優於西方

2020-12-22 絕寒初生

中國文化是柔性的,忠孝仁義都是柔性的。

總體上講,西方文化推崇陽剛,中國文化注重柔德。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侵略性始終不強,中國歷史上不缺乏強大的王朝和有為的君主,但從未像蒙古的成吉思汗,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以及二戰的日本那樣具有強烈無終止的侵略性。

中國強大王朝的建立,是建立在徵服一切對自身具有威脅性的反對勢力的基礎上,對於沒有威脅性的偏遠國家則實行友好通商。西方(這個西方指文化上的西方非地理上的西方)強大國家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對一切可知的國家去徵服的欲望的基礎上,不管這些國家是否會對自身構成威脅。

女主柔德,男主陽剛。就

如同女子為本一樣,中國文化雄厚的底蘊是世界文明的根本所在。所以,自古及今,世界上那些建立在侵略基礎上的國家的文化都是曇花一現,唯獨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連綿不絕且一直在發展,就算國家表面上被外族統治,但文化上一定是反徵服。文化就是精神,也就是說,地球上只有中國精神歷史上從未被徵服。

但現在不一樣了,如今是收元時期,人心走向成熟,所有的文化都在分化弱化變質,這本質上是真理逐步的展現對文化強有力的衝擊。

就如同女子為本一樣,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本,所以聖人多降生在中國。

相對於西方,中國文化傾向於柔德。這個「柔」確是不好,但這個「德」就很了不起。

忠則勇,義則烈,深厚的德性能生發出深刻的浩氣。古西方的騎士精神雖然也講究忠勇,但其忠誠的對象是「神」,這個「神」只是他們所認為的道德的化身,並非切實的存在,忠誠的對象若非切實存在之真實深刻的心,就是極大的冷漠,就不可能爆發震撼人心的力量。自古及今中國社會整體就沒有宗教信仰,是人情社會,一切的道德觀念都因人情而生,人心是真實的存在,是非好壞都可以一定程度認知,所以古中國對人的忠誠相對於古西方對「神」的忠誠,更易變感性真實。

一切都是心的存在,關注人情的社會才是真實不冷漠的,所以古中國社會相對於古西方社會是更為真實深刻。

但是,以上論述具體到個人身上沒有意義。決定一個人一切的是其累劫修為的積累,是心的真實度,和自己今生在哪個國家沒有任何關係。也就是說,文化在人性面前毫無意義。

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有心者可關注跟進。

相關焦點

  • 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與國家、民族的「根」和「魂」緊密相連。中國文化自信的源頭是什麼?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又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我們談文化自覺更多的是指國家、民族層面的文化自覺,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自覺。中華文化自覺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中華文化自產生以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過程就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到了近現代,中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審視達到了空前廣泛和深刻的程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湧現出嚴復、魯迅、章太炎、梁啓超等一大批文化名家。即使他們所持觀點迥異,但他們均為中華文化自覺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39期:文化自信
    我注意到中文和西方語言的一個重要的差別大概如此,學過英文的人可能都知道,最頭疼的是背單詞,如果你要流暢地閱讀《紐約時報》,大約需要掌握兩萬個單詞,沒有這麼多單詞的話,會讀得很累;但中文不一樣,中文的核心漢字就是三千來個,這些漢字可以形成無窮無盡的組合,表達無窮無盡的意思。我覺得,某種意義上,這種文字差別可能反映了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別。
  • 認識東方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我們要看到他捨命傳播這種文化的巨大價值。事實上,在西方文明強盛的時代,我們對於東方文化的信心有些缺乏。近年來,我在與西方心理學、哲學的學者們一些對話中清晰地看到,其實他們對生命、心理的探究還找不到完美的答案,而東方文化在這方面是可以提出更圓滿究竟的解釋的。」有感於東方文明對當今社會意義重大,導師叮囑在座的外派教師們要看到東方文化的高度,樹立文化自信。
  • 深刻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意義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說,任何國家實現興旺發達都需要發揮文化的重要價值功用。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後,文化是最重要的軟實力。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繼承和發展中華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是立足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而來,是凝聚了中國人民智慧成果的結晶。
  • 現在中國崛起了就講中國文化自信,會不會有點自負的感覺?你咋看
    但其實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文化,它的文化的最自信的時期,文化最發展的時期,恰恰是它的經濟、國力、實力最豐厚的時期。——春秋研究院研究員 馬澤晨文化它是所有的自信裡面,最基礎的、最深厚的、最根本的一個部分。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西方藝術吸收東方藝術,20、21世紀一些有思考、有成就的前衛藝術家幾乎沒有一個不講『道』的,沒有一個不講老子的,沒有一個不講中國《易經》的。他們吸收了中國文化中的營養,但不完全是中國文化的真諦。很多西方學者模糊地意識到,中國文化、中國藝術其實博大精深,但是認識並不透徹。講兩大藝術體系固本,就是找到各自的本源,並不影響兩大體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促進。」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張瑞敏的「文化自信」:用實踐挑戰西方經典管理理論
    從這個維度來看,中國企業也正在企業管理理論上逐漸樹立起「文化自信」,用實踐挑戰西方經典管理理論。 張瑞敏說的「原子論管理理論」是什麼?張瑞敏在這次內部會議中說,十九大報告提到四個自信,「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我們對自己的優秀文化要充分認同、充滿自信。
  • 「零翻譯」不等於拿來主義 與「文化自信」無關
    某夏姓專家更說:「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隨意使用外語詞以顯示自己有知識,文化水平高」——只要與中西文化有點相關,總會有人扯上文化自信。敝人倒是記得,魯迅曾說過(《墳·看鏡有感》):漢唐「魄力究竟雄大,……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直接用外語詞,不過就是有了漢語拼音之後,「將彼俘來」的現代版。
  •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因此,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及其現實意義具有重要意義。
  •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施舟人 紮根中國的中西方文化信使  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人」,生於西方卻對東方文化諳熟於心。他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化在自己的血液裡,並以反哺之情回饋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施舟人本可以安逸地生活在歐洲,畢竟那裡的研究環境和生活條件都要優於中國。可在施舟人看來,中國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蘊藏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後來成為一種長久的緣分,牽引著他的人生軌跡。  年紀很輕的時候,施舟人就被中國藝術所吸引。剛剛獲得博士學位那一年,28歲的施舟人就來到臺南做訪問學者。首次中國之行,為施舟人提供了一種最直觀的對於中國文化的體驗。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因為我們現在才剛開始燃起了一點對自己文化有自信的情緒,而這種自信由於沒有建立在我們對文化的理解上,所以現在這個自信是虛的、是空的、是一種幻覺。只不過是因我們現在經濟比較好了,大家吃了兩天飽飯,就拍著肚子唱大國崛起的歌,覺得我們自己好的不得了啦。但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到底有多少理解?自己有什麼民族文化都不知道,自信從哪來?這不是假的空的嗎?
  • 瑪雅專訪祝東力:中國文化自信與普世話語構建
    即使在今天,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已經站起來了,但是文化自信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在西方面前,很多的知識精英還跪著,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卑怯和不自信。你對文化自信的問題怎麼認識? 祝東力:首先需要對文化自信有一個理解。
  • 【文化觀察】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認為課文中做好事的都是外國人就是歪曲中國人形象,這種說法不僅是捕風捉影,還是文化不自信和盲目排外的表現。一、課文裡的外國小孩做好人好事,不等於醜化中國人在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的帖子中,最直接的論據就是來自具體的課文。該帖子的作者認為,「二年級下課本裡開始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的文章。」
  • 楊生平:這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令西方人的文化自信有了動搖
    一直以來,西方人很自信自己的文化,認為是世界最好的文化。但是,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令西方人的文化自信有了動搖。一個是尼採,他有句名言,「上帝已死,重估一切價值。」如果說尼採動搖西方文化,沒有把西方文化的整個大廈轟倒,那麼,出場的第二個思想家,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對整個西方哲學、西方文化進行了徹底摧毀。第三個人物是德希達,他認為,西方哲學是西方文化的基石,而西方哲學有著明顯的弊端,即是「邏格斯中心主義」,而「邏格斯中心主義」是徹底錯誤的。
  • 淺析教育與文化自信的關係
    具體表現為個人、社會乃至民族、國家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情感信任,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永葆青春的堅定信念,對外來文化的開放胸襟,對自身文化的創造力絕對信任。文化自信之於人的發展有特殊意義。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人的內在涵養,精神食糧。文化自信有利於提高人的內在涵養,充實人的精神世界。
  • 中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嗎?
    當我告訴他們我的名字沒有意義時,他們總是喜歡在網際網路上查找我的名字,然後大喊「哦!你的名字是一條河的意思」。我越想告訴他們沒有意義,他們就越開始稱我「河」為暱稱。(你們猜到我的了嗎?)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但英文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聲音的象徵意義。什麼是「聲音象徵意義」?
  • 微總結 | 四個自信的科學內涵及重大意義
    本周三晚,「匯賢學堂」 特邀  中國人民大學郝立新教授 為大家領學 四個自信的科學內涵及重大意義,現奉上本次領學內容精華。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魯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認同或充分肯定,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道路自信來自於歷史總結、實踐驗證和科學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