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譯」不等於拿來主義 與「文化自信」無關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記者或專家至少應該分分類:個別人「零翻譯」,或許真是缺乏文化自信;大部分人「零翻譯」,不過圖方便,與文化自信毫無關係;有人如錢鍾書,用「零翻譯」是水平高,外文和中文在他眼裡沒區別。

「零翻譯」何以大行其道

本文作者:吳澧,旅美學者。

近讀一篇報導《「零翻譯」何以大行其道》(以下簡稱《零》報導),說是大量外語詞不經翻譯直接用,專家認為「破壞了漢語言文字的嚴整與和諧」。某夏姓專家更說:「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隨意使用外語詞以顯示自己有知識,文化水平高」——只要與中西文化有點相關,總會有人扯上文化自信。敝人倒是記得,魯迅曾說過(《墳·看鏡有感》):漢唐「魄力究竟雄大,……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直接用外語詞,不過就是有了漢語拼音之後,「將彼俘來」的現代版。夏專家是否認為,漢武唐宗之世,竟是華夏民族最缺文化自信的年代?

其實,真正高水平大師,能向西方人講解華夏文化的,如錢鍾書(他的文章裡有多少未經翻譯的外語?)、季羨林和周有光等,從不參與這類鼓譟。魯迅若還活著,自然也是搖頭。語言能力的弱者,不要說英文沒有英國中學程度,就連中文也往往沒有中國中學程度,才會對「洋文」特別敏感。《零》報導有句妙語:未經翻譯的外語詞「甚至還出現在某些嚴肅的學術期刊裡」——注意,這不是被採訪者講的,而是記者自己寫的——憑這句話,就知道採寫《零》報導的記者和編輯,沒有一個在嚴肅學術期刊上登過文章。你用了中譯術語,學術刊物還會要求寫出相應外文,方便讀者查找資料。

本人並不是要求記者在學術期刊發文章,但我們可以要求其中文具備中國中學程度吧?高中語文課上學習魯迅《拿來主義》(見《且介亭雜文》)一文時,這類問題就應該討論過了,並有一些基本認識。扯到什麼「文化自信」,應該心生警兆:魯迅可是連鴉片都敢拿的,「也不當眾摔在茅廁裡,以見其徹底革命」。《零》報導倒是提到「不能實行簡單的『拿來主義』」,但是魯迅文章裡根本沒這說法,魯迅講的是「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並不是說魯迅每句話都是金科玉律,違背不得;但是,作為媒體,暗示魯迅先生缺乏文化自信,不妥當吧?毛澤東同志說過的:「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記者或專家至少應該分分類:個別人「零翻譯」,或許真是缺乏文化自信;大部分人「零翻譯」,不過圖其方便,與文化自信毫無關係;還有人如錢鍾書,用「零翻譯」是水平高,外文和中文在他眼裡沒區別——語言就是用的,一律自由驅使,絕不介懷。

有一些報刊,上面確實沒有洋文。好處是誤傳甚至編造外國人的話,讀者很難核實。比如,報刊多次登文:柴契爾夫人講中國只能出口電視機,不能出口思想。然後論者慷慨激昂說西方人如此看不起我們,我們要怎麼怎麼的。筆者見了奇怪:鐵娘子好歹也是牛津畢業,又是李光耀的朋友,還為香港回歸與中國談判,她怎麼會講這種話?她會不知道孔夫子大名?只是想想那些媒體不要說不是嚴肅的學術期刊,大概連嚴肅的報刊都不是,也就隨他去了。直到某天見到某著名人物也在一份大報上慷慨激昂,才覺得應該查一下,有人問起來,也知道怎麼回答。這位先生真的是專家,寫過幾本怎麼跟西方人打交道的書,賣得很好,有很多幹部看。

查柴契爾在《治國方略》(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一書中的原文,原來她不是說中國不能出口任何思想,也不是說思想上只有西方影響中國的份,她是說中國和西方的矛盾並不是冷戰時期蘇聯跟西方那種你死我活的意識形態對抗。當中國得到西方機密時,「靠的是西方人的貪婪,而不是這些人的被誤導的理想主義」。這段話的奧秘,英文沒有英國中學程度是讀不懂的。鐵娘子話裡有典故。冷戰期間,英國有件傷心事:政府內部出了個蘇聯間諜集團「劍橋五人幫」。領頭的金·菲爾比,甚至混進英國情報機關。他後來老死蘇聯,莫斯科追認他為「蘇聯英雄」,還出了紀念郵票。菲爾比在回憶錄中說,他們五人成為蘇聯間諜,不是為錢,而是真誠相信蘇聯找到了人類解放的道路。柴契爾不認為中國現在能對西方造成這樣的心靈傷害。

習近平同志最近訪問歐洲時,曾對德國漢學家和孔子學院師生代表講:「一些人對中國有偏見,主要是源於陌生、隔閡和不了解。……只要加強交流,持之以恆,偏見和誤解就會消於無形。」我們一些同志對西方有偏見,也是源於陌生、隔閡和不了解。要使偏見和誤解消於無形,我們不能單靠那些時或帶有誤解的翻譯,攪和一些原文是必須的。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混血」文化與「拿來主義」
    原標題:日本的「混血」文化與「拿來主義」 呂周聚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日本各地旅行,在到處感到陌生新奇的同時,又會不自覺地帶有一種親近感。這種親近感來自何處?來自在公共場合隨處可見的漢字文化。
  • 「零翻譯」何以大行其道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語詞不經翻譯就見諸報端,甚至還出現在某些嚴肅的學術期刊裡。 可是,這樣的「零翻譯」,不知有多少讀者看得懂? 專家表示,「零翻譯」的外語詞,既破壞了漢語言文字的嚴整與和諧,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使語境支離破碎,從深層次來說,也消解了中國文化精深而豐富的內涵。
  • 評《詞典》收錄字母詞:"拿來主義"還是不要為好
    我們不否認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不斷發展的特點,但是正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差異性一樣,各民族的語言也有不同。人們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文字可以說是語言的一種視覺形式,其突破了口語所受的空間、時間限制,能夠發揮更大作用。
  • 為何「不靠譜的翻譯」隨處可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語詞不經翻譯就見諸報端,甚至還出現在某些嚴肅的學術期刊裡。可是,這樣的「零翻譯」,不知有多少讀者看得懂?專家表示,「零翻譯」的外語詞,既破壞了漢語言文字的嚴整與和諧,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使語境支離破碎,從深層次來說,也消解了中國文化精深而豐富的內涵。
  • 執行力不到位一切等於零!
    有工作沒努力等於零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懂得把握機會的人才會笑到最後,有了工作如果不加以珍惜,金飯碗也會變成泥飯碗。 有能力沒表現等於零
  • 【文化觀察】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這篇文章廣泛傳播,作者稱人教版語文教材「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中國人在書中形象,貪睡不守時、自私小氣等」。對此,4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公開聲明反駁,指責小學語文教材「西化」的言論不符合事實。實際上,認為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一個偽命題。認為課文中做好事的都是外國人就是歪曲中國人形象,這種說法不僅是捕風捉影,還是文化不自信和盲目排外的表現。
  • Confidence man 翻譯成自信的男人就錯了
    horse sense 直接翻譯,馬的感覺,然而實際上這個詞彙是常識的意思。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很多英語詞彙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千萬不能望文生義,這樣容易貽笑大方。特別是大學生朋友,在學校的時候,要多讀一些關於英語國家文化的書籍,豐富個人的知識結構。今天我們來學習confidence man 這個詞語。乍一看,你肯定會認為是自信的男人的意思。實際上,是這樣嗎?
  • 翻拍不等於翻譯,梁家輝的《深夜食堂》也翻車了
    不合適的地點,不合適的人,不合適的故事,使得梁家輝版的《深夜食堂》仿佛是一座空中樓閣,故作深沉,但毫無魅力。翻拍不能簡單地拿來主義從黃磊的《深夜食堂》、《麻煩家族》的翻車,到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再度失敗,可以看出翻拍者對於「文化」二字毫無思量,他們只看到了一個個簡單的故事可以串接成一部電影的便捷,但是沒有看到背後能夠託舉起劇情的是文化的積澱。
  • 取消新聞發布會外文翻譯來彰顯文化自信?株洲市長陽衛國這個建議讓...
    但也有網友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漢語有些俚語外國人很難理解,如果不自行翻譯,十分容易被人曲解。@T老師在大株洲: 這個建議還是有道理,每次看發布會都被這個翻譯搞得感覺一點都不連貫。境外記者到中國來就得入鄉隨俗,聽中文。
  • 《拿來主義》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拿來主義》是魯迅通過嬉笑怒罵、妙趣橫生的語言形式撰寫的一篇雜文。魯迅寫作這篇文章時,正是中國現代史上政治極為黑暗、鬥爭極為複雜的時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加深了對我國的侵略,而當時中央政府卻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圍剿」紅軍的反革命軍事行動。他們一方面不斷對日妥協,一方面為在文化上實行專制統治而大力推行「尊孔讀經」和「新生活運動」。
  • 美網站:英文詞彙「零翻譯」現象在華引爭議
    在今天的中文出版物中,英語縮寫和首字母縮略詞也常出現,而不加任何中文翻譯,最常見的有GDP、WTO、Wifi、CEO、MBA、VIP及PM2.5等。這種被稱為「零翻譯」的現象引發激烈爭論,中國官媒也加入到辯論中。最近一篇評論標題是「『零翻譯』何以大行其道」。作者發問,為何諾基亞和摩託羅拉能譯成漢字,而iPhone和iPad就沒翻譯過來。
  • 楊康 |《拿來主義》教學設計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以及社會背景之下,魯迅先生用他的如椽巨筆寫下了這樣一篇主張凡事都要「拿來」的文章,請同學們將書本打開,翻到《拿來主義》這一課,根據大屏幕上的提示,完成正音並進行自主閱讀。(讀罷) 師:大家已經讀得差不多了,現在我想請同學發言,你能不能找出本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 泛化與玄化的標本——評新教材對《拿來主義》的解讀
    《拿來主義》一文,先是回答了「為什麼」應該採取「拿來主義」方針的問題,再回答了「怎麼拿來」的問題,最後總括前文,合「為什麼」與「怎麼辦」而進一步申述「拿來主義」的實際意義。這樣來看全文的主題宗旨、層次脈絡,洞若觀火:        全文10段。        1-6段為一層,集中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 要體現中華文化自信,陽衛國建議:取消國內新聞發布會翻譯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中國任何的國內新聞發布會上,都有一個外國翻譯,起初是為了加快雙方信息交流,便於中國快速表達中方意思,快速取得發展,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少年,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需要被世人認可。
  • 學習中的拿來主義不可取
    個人能力提升學習中的拿來主義不可取494848; --tt-darkmode-color: 494848; --tt-darkmode-color: 494848
  • 譯見 | 大家談翻譯:對外翻譯、話語權與文化自信
    因為與西方文學相比,中國的譯者們不太重視這些國家的文學成就。同樣的道理,那些以西方文化為世界文化中心、特別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外譯者,會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做「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中譯英工作嗎?回答顯而易見。指望外國人大量翻譯中國思想術語是不現實的。話語權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別人送過來的。中國文化走不出去,我們的基本理念人家不知道,指望人家去宣傳我們的思想成果是不可能的。
  • 乾貨 | 大家談翻譯——對外翻譯、話語權與文化自信
    回顧中國的翻譯史,人們先是大量翻譯英法俄文學作品,然後是翻譯國外科技文化作品,到了20世紀80、90年代至最近幾年,是把國外的經濟管理經驗翻譯成中文。舉個例子:為什麼寮國文學或者柬埔寨文學的翻譯沒有成為中國譯者關注的焦點呢?因為與西方文學相比,中國的譯者們不太重視這些國家的文學成就。
  • 中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嗎?
    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具有爭議的話題,近來小編開始活躍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搜索發現不少如上言論,國人取英文名是文化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嗎?那我們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希望我們用科學的研究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 新書推介 | 羅國青副教授《零翻譯及其話語研究》
    其次,零翻譯到底是不是語言汙染和文化入侵?不能說提出這種觀點沒有道理,但是又與事實有出入,因為這麼多年,零翻譯現象因為語言汙染和文化入侵消失了嗎?難道使用者和管理者都是淡漠的嗎?上面的問題繼續追問,我們就可以得出第三個方面的關鍵問題:零翻譯實踐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倫理原則?這與一般的翻譯形式遵循的倫理有區別嗎?
  • 文化自信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過「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一系列論述都在傳遞黨通過堅定文化自信來構築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信心和決心。文化自信必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