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黃磊的劇版《深夜食堂》口碑撲街之後,梁家輝也入了《深夜食堂》的坑,其翻拍的同名電影版正在上映,儘管該片顯示出了一定的誠意,但是依然讓人感到深深的失望。
只是搬來了「深夜食堂」的架構,貼上了老闆的刀疤,但是卻沒有中國當下故事的魂魄
日本原版的影視劇《深夜食堂》可謂久負盛名,沉睡城市裡一家小小的居酒屋所透出的光亮讓人不再被黑暗和恐懼所攜裹,熱氣升騰的食物慰藉了午夜漂泊的靈魂,流連在這家居酒屋的人,不僅遊走於正常時間的邊緣,也徘徊於主流價值的邊緣,這裡有幫派人士,有脫衣舞女,有變性人,有陷入師生戀的美少女,有賭場大boss……他們匪夷所思的經歷中,卻散發著一樣的人生況味,觀眾會從食物與故事所締結的溫度中,感覺心口有一股暖流注入。
看似平淡的《深夜食堂》就是用這種靜水流深般的方式,治癒了觀眾,讓人對它生出無盡的好感,所以,就算是黃磊的《深夜食堂》以豆瓣2.8分的成績成為永遠的敗筆,但人們依然會對梁家輝的《深夜食堂》報有期待——萬一拍好了呢?
然而,梁家輝的版本,雖然未像黃磊版那樣,用方便麵和不知所云的「魚鬆拌麵」去敷衍食客,而是有了精緻的龍井蝦仁、鰻魚飯、小餛燉、蛋餅和糖藕,但是,這間食堂依然是那麼地無色無香無味,因為它只是搬來了「深夜食堂」的架構,貼上了老闆的刀疤,但是卻沒有中國當下故事的魂魄。
在居酒屋中去講述中國普通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處敗筆
原版《深夜食堂》裡裝載的是人間的所有可能,這裡包容怪異、偏執和錯誤,哀愁是淡淡的,笑聲是可貴而短暫的,那種氛圍和敘事更貼近生活的實相。而梁家輝中的《深夜食堂》則用力過猛,所有的人都需要那麼亢奮地去追求著什麼,都要成為勵志的典範,都要去珍惜幸福,這使得每個故事都蒙著一層假面,人物毫無性格,他們才是這家食堂中如此怪異的存在,不僅不能治癒,而且根本不能讓人相信。
而在居酒屋中去講述中國普通人的生活,這本身就是一處敗筆,難怪很多人說看《深夜食堂》不如去看《人生一串》,中國人的夜生活根本不是在居酒屋裡去悟得禪意,而是在大排檔的煙火氣中肆意侃談。
不合適的地點,不合適的人,不合適的故事,使得梁家輝版的《深夜食堂》仿佛是一座空中樓閣,故作深沉,但毫無魅力。
翻拍不能簡單地拿來主義
從黃磊的《深夜食堂》、《麻煩家族》的翻車,到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再度失敗,可以看出翻拍者對於「文化」二字毫無思量,他們只看到了一個個簡單的故事可以串接成一部電影的便捷,但是沒有看到背後能夠託舉起劇情的是文化的積澱。
日版《深夜食堂》濃縮的是日本的飲食文化、人生哲學、社會形態。居酒屋是日本人精神上的流浪之鄉,那每一道菜品的樣子,食客面對菜品時的感慨,彼此之間的謹慎的親近,他們身上承載的困惑悲喜,都是這個島國的真實寫照。
而中國兩個版本的《深夜食堂》沒有體會影片背後的力量,而只是藉助了這個翻拍IP的名頭貿然地注入各種中國符號,殊不知日本的影視作品在人設、表演和臺詞方面,都是經過仔細打磨和精準對位的,而中國版本卻是如此地「表面化」,沒有中國本土的溫度和養份,這種錯誤,其實早有古人提點,可惜今人卻完全忘記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梁家輝初次執導電影,選擇《深夜食堂》當然是想借力,比如,影片對於市場佔有率會有天然優勢,成熟IP會更加受人關注,但是他卻忽略了翻拍片是雙刃劍的事實。日本文化雖然與中國頗有淵源,也都是東方面孔,但是,其文化與三觀卻早已經迥異於中國。翻拍日本的影視劇看似「容易」,但迄今為止幾乎沒有成功的,就是因為創作者想省事。
最近幾年最失敗的案例應該是《麻煩家族》了,該片過於貼合原著,被吐槽為不是翻拍,而是「翻譯」。影片完全不考慮中國文化,直接對原版電影實行「拿來主義」——情節內容90%都是照搬,只是把其中的小細節進行了改變,把發簡訊換成打電話,把日本飯館換成爆肚店,把日本鰻魚換成北京烤鴨而已。
想翻拍好絕非易事
翻拍片其實一點都不比原創作品容易,需要克服文化隔閡的困難,通過對於原版神韻的把握,來傳承精髓,又要有超越原作的新意,練就這種換形不換神的功力是非常難的。之前的很多翻拍作品,要麼能力有限,拿捏不住原版的精髓,搞不清「致敬」還是「顛覆」,讓翻拍作品味同嚼蠟;要麼就是只靠投機來驅動,缺少敬畏經典之心,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再拍部經典的想法。
目前中國的翻拍片值得一提的應該是中國版的《來電狂響》,該片因接中國地氣而著稱,既保留了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最原始的立意和結構框架,又加入了大量本土化的細節。可以說,《來電狂響》描摹出的完全是一幅中國當代的浮世繪,比如,手機對於人們的捆綁、婆媳關係的複雜、網紅和快遞小哥的冷暖、職場性侵的醜惡,這些都是當下中國社會熱議的話題。編劇們巧妙地用多條線索的散射,來淡化原版的戲劇傾向,通過人文關懷讓中國版本具有了動人之情。
2018年暑期檔的爆款開心麻花的《西虹市首富》也一樣是一部翻拍的電影,翻拍自1985年的電影《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財》。這是一部冷門電影,但是它的妙處就在於一個設定上:天降橫財,但必須短期內花完,這種典型的「白日夢電影」,對於當下的中國觀眾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而該片劇本階段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讓影片與觀眾更有共鳴上。本土化情節和現實的交織、錯位,再配合上沈騰的東北幽默,立刻就出了笑料。
不過,雖然該片的票房不俗,但也被部分觀眾認為是低俗的尬聊和尬笑,以至於影片的口碑呈現了兩極分化。由此可以看出,翻拍本土化路程的艱險,稍有不慎就會功敗垂成。
如果不想讓《深夜食堂》這類的翻拍片成為贗品,就需要將原版的價值核心落實到中國的土壤上,讓翻拍之作既能保住原作的DNA,又能長成符合中國人審美、讓中國人願意融入的新片。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劉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