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的「文化自信」:用實踐挑戰西方經典管理理論

2020-12-16 深幾度

今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矽谷代表團」齊聚中國。大會發布了本年度成果文件,中國企業正在為全球網際網路管理貢獻中國智慧,對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有意思的是,上個月24日,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在企業內部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專題會上演講時提到,人單合一模式正引領世界管理潮流,我們正在證明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可以成為最好的模式」。《人民日報》頭版甚至發表文章鼓勵海爾模式輸出海外。

從這個維度來看,中國企業也正在企業管理理論上逐漸樹立起「文化自信」,用實踐挑戰西方經典管理理論。

張瑞敏說的「原子論管理理論」是什麼?

張瑞敏在這次內部會議中說,十九大報告提到四個自信,「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我們對自己的優秀文化要充分認同、充滿自信。海爾首創的人單合一模式,即「員工的價值實現與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合一」,就是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論,顛覆了以西方原子論為基礎的經典管理理論。

這段話中提到了「西方原子論為基礎的經典管理理論」這個概念。實際上,這也被稱為了西方經典物理管理學。

儘管組織及相應的管理活動幾千年前就已經在人類社會中出現,但是科學意義上古典管理理論直到20世紀初才首次形成。

這是蒸汽技術和電力技術廣泛運用於生產的結果,19世紀經典物理學取得巨大成功後起的社會效應。科技發展對管理的影響不僅表現為技術革命導致對規範化管理生產的渴求,而且表現為管理學理論對經典物理學所推崇的理性分析思維方式的崇拜。

弗雷德裡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1911年泰勒在其《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可以認為,溫斯洛·泰勒是西方原子論為基礎的經典管理理論的重要代表。因為在古典原子論看來,物質由極小的稱為「原子」的微粒構成。在原子論為基礎的管理學之中,科學管理的目的就在於精細到每一個原子,以此來提高效率、節省成本。

泰勒之後的法約爾和韋伯等古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未能脫離經典原子論為分析範式的影響。特別是韋伯提出了科層制。他認為,科層制可以不受個人情感影響,能毫無例外地適用於各種情況。

海爾的「人單合一」理念和這種「原子論管理理論」恰恰是不同的,前者強調整體性,強調員工的創造力以及對市場的即時反應,然而後者卻更強調員工的束縛。由此而言,「人單合一」的確顛覆了西方原子論為基礎的經典管理理論。

張瑞敏在史丹福大學教授人單合一管理模式

商業劇變正在導致經典物理管理學失效?

不過,商業環境,尤其是是網際網路行業環境的劇變,正在導致經典物理管理學失效。

經典原子論管理學的倡導者們都是用分析觀點來看待組織和管理的,他們試圖通過對動作、組織、管理過程等進行精確分析,以達到管理的標準化、專業化和精確化,企圖按精細到原子的模式,把人當作「條件反射」的機器來考慮,企圖按經典物理學的模式建構一種經過實驗驗證的、關於企業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的知識體系,以實現管理中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的科學化。

這個理論基礎也是經典物理管理學太陳舊的核心原因。

一、這是工業化時代形成的理論基礎,也是僅僅只是適用於工業化生產,在如今網際網路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經典管理學講究控制、精確,但是如今的企業環境講究創新,這和經典管理學的底層價值是相悖的。

二、中國創業環境瞬息萬變,很多企業沒辦法用經典管理理論去約束,企業發展講究的是「蒙眼狂奔」,在相對混亂的狀態中保持活躍度。正如納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所寫的,要面對不確定世界中的藍圖,這也是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時的終極自保守則。這也是為什麼前兩年中國創業者會非常追捧這本書的重要原因。

三、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線性管理太過細枝末節,反而忽略了整體戰略。大企業很可能在錯誤的戰略上,以精確到每分每秒的方式加速死亡。用張瑞敏的話來說,就是原子論基礎上的經典管理理論的特點就是線性管理,把所有事都研究得特別細,但把整個系統割裂開來了。

世界戰略管理大師加裡·哈默爾就曾對經典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在他看來,如今最有價值的人類能力——創造力,幾乎不可能被「管理」。雖然很多管理工具可以讓員工更順從、更勤奮,但卻不能讓員工更創新、更忠誠。

在他看來,韋伯的科層制善於集成各方面努力,卻不善於調動各方積極性,激勵人們努力進取。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經典管理理論在當今商業環境下,「管理太多,領導太少」。

加裡·哈默演講

中國企業為何可以建立起「文化自信」?

加裡·哈默爾曾經多次和張瑞敏論道管理學。兩人多次互相表達過對對方的認同。

2016年,加裡·哈默爾接受《中歐商業評論》採訪時曾提到,海爾的改革重點越來越多地放在每一個員工要能夠直接接觸用戶或者反饋,並且要做出反應上。

很多組織當中,只有一小部分員工是直接面對用戶的,而海爾的大多數人都開始接觸用戶。第二個變化是在海爾小微系統裡面,小微企業可以從外部吸引風投,自由度非常高,我覺得這是新的東西。第三是我覺得海爾在建造與用戶、與創客合作,吸引全球資源共同協作的平臺,這對我來說也是新的發現。這三個發現是最重要的。

實際上,在國際舞臺上得到世界管理大師的認可,正在表明,中國企業正在形成管理的「文化自信」。

中國企業之所以會形成「文化自信」,原因在於中國商業環境的變革以及企業的成功實踐。

一、任何管理學都是建立在商業實踐成功的基礎上。

西方經典管理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兩次工業革命中誕生了無數成功的製造業企業,這些企業的管理理念滋養了西方經典管理學,但是在如今的商業環境中,中國無論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製造業企業,顯然已經具備了挑戰歐美企業的實力,中國企業的管理理念,也應該到了總結的階段,海爾的「人單合一」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二、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在於管理,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建立一個看起來精緻完美的機器。

管理的目的是要推動企業的前進、用戶的滿意。也正如老話所說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在中國的新管理經驗下,已經有海爾這類企業成功崛起,這說明中國管理理論同樣適合最新商業環境。

三、海爾這類企業的管理理念已經經歷了長期驗證,是實踐中好用、成功的管理,能夠激發企業內部的活躍度。

這種方式適合網際網路商業環境下的劇烈創新。英國「50大思想家」榜單網站今年10月刊就發了該網站聯合創始人斯圖爾特·克雷納題為《變革正在進行》的文章。文章稱海爾的模式已經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人單合一」讓企業解構成一個自由的、富有創業精神的「蜘蛛網」。在一次巨大的變革中,大批中層管理人員有機會在公司內部成為自身業務的CEO。這催生了數百個小微企業。收入與個人生產的價值直接掛鈎。

從這幾個維度來看,張瑞敏的「文化自信」也是中國企業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的「理論自信」。

相關焦點

  • 堅定中國企業實踐研究的學術自信——響應《管理世界》3.25倡議(五)
    但由於目前的戰略管理理論主要源自於西方國家,這些理論主要從企業的視角出發,集中於分析市場和技術環境對戰略的影響,而很少關注政府在企業戰略中的參與(Pearce et al., 2009)。本土文化環境是中國管理實踐產生和發展中的另一個獨特影響因素。
  • 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7月4日至13日,由中央組織部、文化部、國家行政學院聯合主辦的省部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及廳局級幹部加強文化自信與文化管理創新研討班在這裡舉行。13日舉行了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講話,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文化自信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開創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  這是一次高規格的集體學習研討。
  • 讀《張瑞敏思考實錄》-虎嗅網
    張瑞敏用裡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舍基的《認知盈餘》、泰普斯科特的《維基經濟學》、安德森的《創客》等理論反覆論證了網際網路時代中,製造業必將迎來一次顛覆性的革命。這次革命是用任何傳統商業思維都無法理解和詮釋的,海爾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隨著時代動起來,重新梳理企業與市場的關係、企業與員工的關係、企業與上下遊的關係。
  • 東方管理的價值主張與現代意義
    同時,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西方管理學由於100多年來的發展,有它自身很強的魅力,形成了很多非常好的理論。這個我們不可否認。但是我們現在要強調創新,並不是說一定要從無到有。東方管理當中也有很多這樣類似的論述,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和現在所推行的管理學理論和實踐相契合的管理智慧。所以在我們學習西方管理學的過程當中,如何克服歷史虛無主義,就變得非常重要。
  • 胡泳|自主的人——張瑞敏與康德之五
    在康德的實踐哲學中,人性這個概念是指在人格理念的導引下,人的自然稟賦得到歷史性的完善和發展的狀態,它與動物性相對,所以是「人格中的人性」。而感性是人類不完善的人格的一種限制——不僅在認識活動中限制了知性,也在實踐活動中限制了理性,使其淪為激情的奴隸。西塞羅康德的想法其來有自。西塞羅可能是第一個研究與討論「尊嚴」的西方哲學家。
  • 海爾集團執行長張瑞敏:VUCA時代 要把刺刀刺向自己
    大會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瑞敏進行「於VUCA時代創造引領的商業模式」為題的主題演講,依託海爾物聯網時代商業模式人單合一的探索,分享他對於企業演進的觀點和海爾的實踐。在張瑞敏看來,企業要面對來自時代、自我和用戶的挑戰,因此,企業必須要改變。 大會當天,也是人單合一提出15周年的紀念日。自2005年9月20日,海爾首次提出這一模式,海爾進行了從組織到管理的全方位變革。張瑞敏的此次演講,也是對這15年探索的一次全方位總結。
  • 張瑞敏管理名言100句
    要用一隻眼睛盯住內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積極性;另一隻眼睛盯住市場變化,策劃創新行為;第三隻眼睛用來盯住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以便抓住機遇,超前發展。7、要給用戶意想不到的驚喜。8、事前反覆研究,慎之又慎;一旦做出決策,必須堅決執行,不容含糊。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是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理論根由,而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則是堅定紅色文化自信的實踐依據。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強調主流文化的引領作用,是體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的需要。在未來中國特色文化的構建中,紅色文化將始終以與時俱進的狀態,不斷豐富完善自身內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 高奇琦:公民社會與民主鞏固:東亞政治實踐對西方經典理論的檢驗
    西方政治學理論關於公民社會在民主鞏固中的作用,已經有一些重要的討論。當然,這些討論多數基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政治實踐。本文試圖在總結這些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東亞國家的政治發展實踐來檢驗西方學者的這些結論。文章的分析脈絡是:先對民主鞏固的概念進行界定,其後總結西方學者關於公民社會與民主鞏固相關性的分析,之後考察已經基本完成民主轉型的東亞國家——泰國、印尼、菲律賓、韓國這四國的政治發展實踐,來檢視西方學者的分析,最後得出關於兩者關係的綜合了東亞政治實踐的新結論。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君智百億奇蹟後的思考:中國企業戰略中的「文化自信」
    來自多個企業界、諮詢界、投資界代表出席了8月29日下午舉辦的《中國商業心靈》環節,共同探討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企業如何實現管理模式創新的難題。會上,君智戰略諮詢董事長謝偉山分享了君智5年協助5家企業突破百億的戰略實踐,以「實戰經驗」助力中國企業應對當下「大考」,堅守東方治理哲學的君智戰略諮詢,在亞布力夏季高峰會的「中國智慧」分享也引起了企業家和社會多方面的關注。
  • 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研究
    對於我國公共管理學界與實踐來說,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國的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正在進行的社會轉型為其提供了條件。西方公共治理前沿理論的本土化也是可行的,是因為西方公共治理五大前沿理論的應用範圍與我國公共管理實踐相契合。
  • 管理理論的研究對象、理論構架、研究方法 ———中國文化視角
    本文從國學典籍出發,以中國文化視角,歸納總結了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組織和國家管理及社會責任四大管理理論研究對象,梳理了明德治身、倫常治家、為公治國、責任治生的理論框架,闡述了文獻解讀、中西合璧、現實實踐的研究方法,為發展中國管理理論與科學、服務於中國當代管理實踐,理清了基礎性問題。
  • 華為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西方管理理論解釋不了中國機會主義浪潮
    要探索形成中國管理理論體系,我認為真正正確的方向是要基於中國企業成功的實踐,在經驗的基礎上提煉理論。當然,不管現在的經驗成熟與否、體系嚴謹與否,這種努力都是值得尊敬的。這點從華為的經歷可以看出來。這些經典論文直到今天都還有指導意義,只是看你重視不重視,絕對不能說這套理論體系已經完全沒有價值。
  • 留學黨員教育管理的現狀與實踐探索
    因此,需要黨組織高度重視,從留學黨員最基本的需求入手,解決他們的現實困難,做好留學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2.西方文化的滲透從網絡走向現實,考驗留學黨員的政治鑑別力當人們進入一個新的文化環境時,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文化衝擊。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無論是中譯本的出版,抑或中國學界對英美經典著作的引介與挪用,還是中國學界在此基礎上展開的「經典」想像和「當代」實踐,都多少在「馴化」源自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學術傳統,並激發出了不同的在地學術實踐。在本文中,我們既不打算梳理和再闡釋經典理論(白紅義,2020)或英美媒介社會學的研究傳統(陳陽,2018;李紅濤,黃順銘,2019),也無意回顧本土媒介社會學的發展軌跡與產出(張志安,章震,2018)。我們將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運用理論旅行視角和文化中間人等概念,通過對媒介社會學者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考察中國學界如何想像與實踐媒介社會學,以此探究媒介社會學跨越時空的「旅行」和「馴化」。
  • 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真正的哲學社會科學不應只是玩弄概念,也不能只是純邏輯推演,而是來源於實踐,既能夠解釋和回答現實問題,又能正確解決問題並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從這個角度來說,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關鍵就是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有效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界面對「中國奇蹟」和「成長煩惱」解釋現象、總結經驗的能力和解決問題、構建體系的能力,為譜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提供學理支撐。
  • 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研究與實踐
    邦帕由此被稱為橋接和統一東歐與西方世界在分期理論與方法認識上的靈魂人物,也被譽為現代分期理論先驅。 當前,國內外學者們在研究運動訓練科學結構,尋找指導運動訓練實踐的理論方法依據時,都無不參考分期理論。時至今日,該理論已遠遠超出馬氏創立之初的內涵與外延,這也導致人們在認知學習和實踐應用時,往往魚龍混雜,界限不明,且愈發迷離。
  • 張瑞敏:只有創業沒有守業,大企業的問題就是沒有釋放人性
    張瑞敏表示,「 人單合一」 就是要每個人把自主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以共同面對時代巨變, 在時代變遷中持續引爆和引領。  「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張瑞敏"  位於青島市皓山區海爾路 1 號海爾工業園的海爾董事局大樓,呼吸式幕牆勾勒出海浪、風帆的意象, 也襯託出海爾深厚的企業文化內涵。張瑞敏的辦公室就在這棟給人無限遐想的波浪狀外形的大樓裡 。
  • 理論達人解讀十九大第30集:如何理解堅定文化自信
    理論達人:中國石油大學青年教師-張明明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今年是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該如何堅持文化自信呢?首先,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文化屬於社會主義文化形態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的文化自信,需要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思想養料,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並不是勢同水火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