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上)有跟大家一起探討英漢兩種文化交際的差異,本期將繼續為各位深度剖析。
關於稱謂
中文中的稱呼準則不在於其它文化裡沒有這個準則,而在於稱呼語的詞項上。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漢語裡很禮貌的稱呼,在英語文化裡卻可能是很不禮貌的。
例如:"小+姓",在漢語裡是個親切的稱呼語。但若在此稱呼一位美國人,卻是極不禮貌的。反過來美國人喜歡用名字稱呼對方,以示親切。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兒子甚至對其父親直呼其名。但在中國,直呼其名在很多場合則顯得不夠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諱。別人也會認為這孩子不懂規矩。這就是由於文化不同而產生的語域上的差別。
另外,中國人稱呼別人時,有時在此人所擔任的職務前加上他的姓,如"張經理"、"王校長"、"劉老師"、"趙阿姨"、"李叔叔",變成英語就成了Manager Zhang 、Principal Wang 、Teacher Liu 、Aunty Zhao 、Uncle Li 等。
這樣的稱呼都是屬於英美文化的"仿製品"。其實在絕大多數場合下,英美人稱呼男的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夠了。只有少數職業或職務可用於稱呼。如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等。
關於讚揚
在聽到別人讚揚時,中國人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讚美詞,貶低自己一番,而西方人則一般沒有貶已尊人現象。他們聽到讚揚後往往表示高興並如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例如:一位中國美少女在美國,身上穿著一件漂亮的服裝,當別人對她說:這件衣服真雅致,顏色美極了。這位中國少女很高興,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國習慣回答說:"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這是一件普通的衣服)。
在這個例子中,這位少女的回答不能被人理解,別人也許以為她的意思是對方不識貨,對一件普通的衣服如此大驚小怪,美國婦女鑑賞能力有問題。
再如,中國人請客時,無論菜多麼豐富,總是謙遜幾句"今天沒什麼好菜,隨便做幾樣"。本是客套話,可西方人聽了認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見沒有誠心,同時也說明你不尊重我。
同樣中國學生聽到外國人說:"你的英語說得很好!"之後,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語說得不好"以示謙虛,孰不知客人聽了這種回答是要生氣的。因為英語是他的母語,他有能力判斷語言的好壞,學生的回答等於說他不懂什麼是好的英語。
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揚時,首先表示感謝,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如:
—You speak beautiful Chinese.
—Thank you very much.
或
— "Do you really think so? "
— " Oh really? Thank you very much."
關於尊卑
另外,由於東西文化形態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觀念及表達尊卑要領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
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富有競爭力,而年紀大的卻常常被嫌棄。因此,"老"就意味著風獨殘年,來日無多,人們都忌諱"老"字。
例如:某院校的學生陪外籍教師乘車旅遊,一位學生一上車便熱情地給外教讓座並用英語說:"您這麼大歲數了,可別累著了……"這位外教聽後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國人就把他當作不中用的老頭子了,這是由於東西文化的差異產生的誤解。
對大多數的美國人來說,打聽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齡情況,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體甚至是犯忌諱的。因此,同講英語的外國人談話時,還應該避免下列問題,儘管中國人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好。
How old are you?(您多大年紀?)How much do you make?(您掙多少錢?)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您結婚了嗎?)Do you go to church?(您信教嗎?)如必須了解這類情況,可以在提問說明理由。例如:在旅館裡,在醫院裡或在填寫表格時,可以這樣說:"為了登記,我要了解一些情況,您能告訴我您的--(年齡,是否已婚等)嗎?"或"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況,您能告訴我嗎? "
交際文化差異還體現在思維方式上。傳統的中國人仿佛是面朝過去站著,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將發生的事情放在後面。而英美人的說法則恰好相反。例如某院校的一位外籍教師去資料室借書,臨走時他用學得不多的漢語一本正經地對資料員說:"這些書我大前天還給你。"這話令在場的幾個中國教師捧腹大笑,並告訴他應說:"大後天"。這個外籍教師感到不解。再如,中國人講故事時會說"不過我們說到故事的後頭去了",而英美人這樣說,"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時間觀上的差異。
綜上所述,英語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
《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外語學習的目的是要打好紮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認真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
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的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語言知識教學與實際能力培養、語言教學與文化的關係的闡述已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
因此,我們學習語言必須要掌握中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就不能真正具備交際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重視運用英語能力的同時,輕視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因為語言知識是運用語言進行交流活動的基本材料,缺乏基本的材料,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就難以實現。語言知識只有通過運用才能獲得鞏固和掌握,反過來掌握語言知識規律的體系能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既然將交際能力定為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那麼,我們的一切學習活動必須圍繞這個目的進行。所以對於我們英語教學者來說,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語言,有時要比教會他們語言知識更重要。而對於我們學員來說,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切不可非此即彼走極端。一詞一句,都蘊含著語法規律和文化屬性。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