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節民間祭祖活動,燃香燒紙錢放鞭炮,大家是這樣過的嗎

2020-12-18 70後貴州李哥在福建

今天是2020年農曆7月15,廠裡在公司門口擺了一桌子滿滿的供品。說是中元節,按照我們的風俗,今日中元普渡,特準備供品,請四方兄弟姐妹和祖宗笑納。切記不可提及個人姓名及地址,也不可祈禱。祭祀地點要選在室外或門口處,俗稱的拜門口,忌諱在室內和陽臺。然後把主管們叫來一起拜拜,燃香燒紙錢,放鞭炮,之後大家員工分食供品。這就是我們廠裡一年一度會舉行的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 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試劑。節氣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 ,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中元節, 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 俗稱七月半。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 例要上新墳,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所以, 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 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貴州老家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就是七月初一二開始,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我們有本性的祖宗牌位,上面記載著與自家相關的一些亡靈。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會在七月十三(古代女方老人有裹腳的人家,說要提前一天走,因較小走得慢,免得七月半這一天千軍萬馬的在路上被踩傷。)一般的是七月十四,南方有的七月十五。封包寫上亡靈姓氏和祭祀者姓名,晚飯後拿到門外路口連同紙錢一起燃燒祭奠。稱燒「包衣」。有的人家還會對新的亡靈同時哭喊。然而為了生計,一直在外打工,20多年沒回老家過七月半供奉祖宗了。想起這些,內心不免有些心酸。

大家的七月半中元節是這樣過的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明日七月半中元節,要吃它,這種傳統美食你還吃嗎,吃起來特別香
    明日七月半中元節,要吃它,這種傳統美食你還吃嗎,吃起來特別香明日,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佛教稱盂蘭盆節。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七月十五俗稱「鬼節」,顧名思義,「鬼節」因節日活動內容有關而得名。民間傳說:人死後都變成鬼,並都到天上去,由「天上」管著;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親」。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傳說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按舊俗,今晚店鋪要早早關門,把街道讓給亡靈回家。
  • 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
    摘要:在農村中元節「燒包」祭祖是七月十四,還是十五日?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時間過得真快,2019年又過去了一大半。進入八月份也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那就是「中元節」。其中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而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七月十五則是中元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祭祀先人的民俗活動。因為在民間認為在七月份中元節期間,陰曹地府會放出全部的鬼魂,讓他們得以重新回到陽間看一看親人。所以人們會在這個期間舉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其中主要有上墳、燒香、燒紙等,在不少地區還有七月半「燒包」的習俗,這也表達了活在陽世的親人們對已亡故依依眷戀之情。那到底哪一天燒包比較合適呢?
  • 為什麼祭祖要燒紙錢?
    宗廟,祠堂、墳墓都要在一定的時間祭祀,祭祖可不只是燒冥紙那麼簡單,還要點燭,燒香、上酒、供果菜等,在家庭中祠堂裡,面向神位或遺像,子孫門到了元旦,清明、七月望日、八月中秋等叩拜,希望祖先保佑家族昌盛。中國祭祖在商周就已經開始了,喪葬、祭祀便成為重要的禮儀系統。從古代典籍《禮記》《周禮》所記載的內容來看,祭祖禮在先秦時代已經相當完備了。
  • 萬年曆 | 中元七月半:扒一扒正宗的中國"鬼節"!
    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傳統民俗:古人怎麼過"鬼節"?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細數中元節家鄉不一樣的習俗
    圖片來源於網絡祭祖: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七月初七晚上開始家族所有人家各準備一份以水果零食糖果等的祭品放在大祠堂的桌上,斟上美酒燒香點蠟燭放鞭炮迎接列祖列宗的靈魂回家。然後家族人開始抓鬮,按照抓鬮的順序從七月初八到七月十五每天三頓做美食斟美酒燒香點蠟燭來祭拜祖先,每家每戶一頓,比如說王五抽籤到七月初八晚上,那麼初八晚上大祠堂的供奉就他負責了,美食美酒好香好蠟燭都是王五負責了。
  • 建甌人這幾天忙碌的事情-七月半·祭祖燒紙
    一、什麼叫「七月半」? 「七月半·祭祖燒紙」——建甌民間的一種過中元節風俗。 建甌民間傳統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謂「七月半」。時間段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一至十五,家家戶戶祭祖先、燒紙錢。
  • 你知道為什麼七月十五要祭祖,為什麼要燒紙錢嗎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時節時,人人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她)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燒紙錢,掛紙錢,藉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欺負;而中元時候,人們勤勞兩季之後,不管什麼作物的新鮮產品都要出市了,,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所以就有了秋祭。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
  • 七月十五為什麼燒紙 這項習俗民間一直有
    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鬼節之一中元節,一般來說七月十五晚上的燒紙活動比較普遍,往往對環境造成影響,想必大家對這種行為很難理解吧。   根據民間習俗,七月十五要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裡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用。
  • 清明節你祭掃了嗎?知道為什麼要燒紙錢嗎?燒紙錢並非迷信
    燒紙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現象。即便是在大城市裡,每到清明節或七月半(更準確的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十四)路口街邊總有一些人在燒紙錢。具不完全統計,成都在2008年清明節一共燒掉100噸紙,包括紙錢和紙紮。
  • 清明節上墳祭祖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嗎?
    我們的生活現在可謂是日新月異,每天都在忙活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雖然科技為我們帶來了方便,同樣的也為是我們淡化了許多傳統習俗,比如說過年放鞭炮這件事情,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一到過年期間,那村子一定是燈火通明,家家就像都比著賽一樣,競相的放著鞭炮,好不熱鬧,但是現在城市中已經不再讓放鞭炮了
  • 七月半中元節:中國的鬼節,「三俗合一」的日子
    西方有萬聖節,人們在那一天喜歡裝扮成鬼怪慶祝,相當於是西方的鬼節,但在我國,卻有一個實實在在的鬼節,那就是中元節,民間俗稱七月半,傳說是地府開門放鬼魂出來活動的日子,一年僅此一次,每到這一日,家家戶戶都閉門不出,唯恐被鬼纏身,小時候家裡的老人們就經常用這樣的故事來嚇唬不懂事的小孩,因此在許多人心中
  • 俗語「要想富,敬祖宗」,但如今上墳不讓燒紙錢,祭拜還有用嗎?
    清明節是我國古代最盛大的節日之一,清明節、七月半中元節、十月一寒衣節,這三個節日都是祭祀先人的大日子。古人認為在踏青之後將路上的柳枝帶回來,能夠避免蟲疫;除此之外,還有射柳、放風箏、蕩鞦韆等等活動。清明時節最重要的就是要為已逝去的先人掃墓。在古代,孝子賢孫去掃墓的時候,大家都要帶上供奉給先人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等,來到埋葬先人的地方,將供奉的物品祭祀給先人,再將之前焚燒。
  • 古代清明節祭祖習俗:燒紙錢、燒紙紮、燒僕人,亡人能收到否?
    焚燒紙做的財物給亡人,是我國民間傳統之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燒紙錢就同當今發快件一樣,據說只有燒掉的的紙錢亡人才能收到,且到了陰間就是冥幣,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花,同樣,燒紙錢、燒房子、燒僕人這些東西可以產生煙霧,這些煙霧嫋嫋上升就可以轉達到陰間。其實這些有趣的行為都是寄託對死者的哀思。
  • 今年七月半鬼節,注意了,嚴禁路邊江邊燒香燒紙,否則嚴肅查處
    農曆七月半,日曆上說叫中元節。老百姓的稱呼直接又通俗,就叫它「鬼節」。據說這一天陰間的鬼們,都要出來遊蕩,向陽間的人們討要錢財。於是大街小巷都擠滿了給鬼燒紙錢的人,他們是生怕自己家的先人在陰間沒錢用,受苦受難。
  • 今年七月半鬼節,要注意了,嚴禁路邊江邊燒香燒紙,否則嚴肅查處
    於是大街小巷都擠滿了給鬼燒紙錢的人,他們是生怕自己家的先人在陰間沒錢用,受苦受難。,一定要注意,嚴禁路邊江邊燒香燒紙,否則嚴肅查處七月半馬上要到了,很多桂林人除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過節之外,少不了要燒香燒紙祭奠祖宗。
  • 玉林人重陽節這樣祭祖,明年想不發都難!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 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亡人節、七月半,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起於北魏的中元節迄今已千年有餘,在這一天,放燈讓鬼魂得以轉世的習俗時代承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說法裡,七月半這天要感恩報答父母的生長養育之恩。
  •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些和傳統節日有關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我們國家流傳下來了很多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中也有著很多的講究和傳統習俗。正好馬上就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了,那下面我們就來講講清明節的一些講究和習俗。每到清明節人們都會去祭祖,這是幾千年來都不曾改變過的傳統。
  • 中元節可以提前燒紙嗎 關於燒紙必須知道的規矩
    祭祀最主要的就是燒紙,很多網友可能不知道具體時間,其實各地都有所不同。   中元節是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這一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讓他們重返陽間與親人相聚,所以民間在這一天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上墳、燒香、燒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