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峰火文創大會(2020)」在北大博雅酒店大學堂盛大啟幕,本次大會由峰火文創集團、留筠館(澳洲 新加坡 中國)、惠州讀者文化園、起源地文化傳播中心共同主辦,國內外著名學者、商業領袖、政策權威與業界精英匯聚一堂,聚焦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文創發展趨勢,洞見產業前景,共同見證文化產業破繭蝶變。
盛會陪伴中國文創產業走過五載四季,是當代融合「智庫平臺、新媒體平臺、行業資源平臺」三大格局為一體的高規格盛會。本屆大會被譽為奠定「文旅·文創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指南,發布細分版塊的遠景目標與規劃,同時分析與研判2020年以來的成就與發展。
下午以「文旅跨界融合」為主題,特邀北京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郭萬超,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曹瑩,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立波,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何文義,大連博濤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OO齊徵,北京大學教授、峰火文創學院院長陳少峰,重慶渠源文化旅遊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易鴻,進行智慧分享。
郭萬超:打造超級文旅IP方法論
郭萬超以《打造超級文旅IP方法論》為主題,由數據至案例,描繪了一幅文旅IP「百業圖」,帶我們走進中國大眾旅遊時代,從以下八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文旅產業在全國範圍成為新風口,最重要的是如何做第一和唯一性,注重增強在地表達堅持將舊就舊,四、堅持低開高走不斷升級的持久戰,創始人給予項目獨特個性和靈魂,要熟練掌握運用新媒體宣傳景區,控制景區規模,不能隨意攤大餅,戰略確定後細節就成為成功關鍵,他淺析文旅產業發展的新風口價值。郭萬超認為,旅遊要生活化,越真實越有魅力,特別是針對我國龐大的民俗資源與歷史文化而談,鄉村旅遊要留住民俗、鄉愁和人情,實際上就是留住農民和鄉村生活。
對於一心求變的文創旅遊大勢,他呼籲「從修舊如舊到將舊就舊」,古人的匠心進人是無法超越的瑰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修舊原則是一項重要且必須遵守的思想指導。
張立波:以智能化促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張立波的演講將國人對祖國文化的深深眷戀與智能技術進行了完美融合,使「中國智造」平添了幾分情感屬性,細品下來,均是行業崛起之成就。他從智能化發展階段、智能化促進文旅融合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化賦能文旅產業的案例與成果。他提出「三化」階梯的概念,以數位化(技術)打通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之間的邊界,推動兩產業在更大範圍的一體化;網絡化(平臺)創造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雲論壇、雲旅遊等新業態,形成「網絡體驗+消費」新模式;智能化(集成)打破線上線下的界限,創造沉浸式和交互式深度體驗,滿足顧客多樣化、個性化、立體化的體驗需求以強交互性、全場景切換性、高集智性和高增值性為特徵。
他認為通過數據的相互連通,相互驗證實現互信互認,為文旅企業和機構提供各類的基礎信息支撐,打破現有企業邊界感,以業務作為新邊界,徹底消除固有企業間的區隔。
曹瑩:起源地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新模式
曹瑩由探尋中華起源,增強文化自信作為演講切入點,展開介紹了起源地文化產業七年來的發展與未來規劃,她談到,起源地文化以三大服務平臺為中心,即起源地文化事業平臺,起源地文化產業平臺,起源地文化傳播平臺。通過起源地成果的轉換模式,課題成果的打造,起源地文化品牌活動延伸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等,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起源地文化節,包括枸杞文化節、葫蘆文化節等,通過文化節的活動集中引爆當地產業經濟,推廣當地特色產品的品牌化、IP化發展。
對於起源地文創產品的打造,她談道,「中華源字號」的智慧財產權,在推動文創產品的發展與傳統文化、民俗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智慧財產權保護工程、IP的打造與保護、品牌保護,滿繡扇子、滿繡圍巾、滿繡手包、旗袍、餃子品牌等富含中國傳統文化的IP獲得正名及發揚,追根溯源,有本可尋。她強調,起源地文化,將鬆散性轉化為起源地文化信息數據標準化,獲得重要的文化數據,將遺留在祖國大地上的點點星光匯聚,溯本求源,以敬畏之心,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滄海遺珠。
何文義:體育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
何文義以體育促進文旅再發展為主線展開演講,案例詳盡豐富,看點頗多。他認為文化和體育融合後並非文化產業,也不是體育產業、旅遊產業,而是文旅融合的產業,我們要新方式、新思維進行定義。分別從文化(體育)形式發展規律、體育功能與產業融合規律、體育教育培訓產業與文旅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體育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現狀與模式。他由傳統文化引至新派競技,如電競等,在人類對於文化需求的逐漸升級,電競有望成為未來一個新的產業方向,年輕人的心態是反傳統反權威的,要解構傳統的,電競便是重組而來的新文化形式之一。
他認為體育文旅的產品創新必須要緊跟建構模式,實際上是一種並喻文化,既要有傳承,要有創新。解構與建構發展規律,不僅是文化產品創新的法寶,也是打造體育產業商業模式的思維工具。
齊徵:用科技創新為文旅行業創造「新價值」
齊徵帶來現今國際最炙手可熱的高科技文旅概念。創新作為博濤的企業DNA,將文化與科技文旅進行充分融合。他認為創新的困難,源於三點,一是,來自於基因,企業有創新的文化,也需要天才的頭腦和硬核的技術。二是,擁有非常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及對產業精準的洞察力。三是,需要膽量和魄力,需要全傾全力投入其中的力量。
他針對360°極限飛球的商業邏輯進行了舉例說明,強調創新不僅是產品的創新,更要有與之匹配的商業模式的創新,創新需要時間和市場去檢驗其價值。
易鴻: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
易鴻解構重慶璧山秀湖水街(國際非遺手藝特色小鎮),詳細介紹了項目的政治、城市區劃背景與定位發展格局。將創新與溫暖傾注於小鎮文化當中,以國際非遺小鎮的發展定位,容納由研學到文教,打造傳承非遺的文化載體,融合非遺體驗性項目,如越竹場景體驗,印染、紡織等體驗性項目,增加藝術演藝與數字體驗項目。他談道,在創建全國首批非遺研學基地的路上,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非遺研學、人才戰略落地等方式,創出新的小鎮模式,不僅將非遺文化帶進來,並且希望將小鎮模式輸出出去。
陳少峰:IP+文化體驗園+旅遊+
陳少峰作為文旅產業的智慧泰鬥,從文旅行業的根本出發,先拋出旅遊存在的六個問題;冬天無運營、旅遊商品賣不好、收入太單一、資產效益低下、缺乏品牌IP及可持續收入、沒有利用好核心資源。帶著問題解決問題,從目標談起,一是,發展全天候旅遊,夜間旅遊、研學旅遊;二是,內容多樣性,開發綜合創意秀;三是,滿足所有遊客需求,滿足家長、兒童雙重顧客;四是,+網際網路平臺傳播、電商及遊客多次開發。
怎樣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體驗園的定位呢?他強調,文化體驗園應該是可複製的,「一魚永吃」將非常重要,有不斷新增項目與創新點,以IP做文化體驗園,融合科技,煥發園區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陳少峰教授坦言,未來的IP文化體驗園,趨於「八化」,即室內化、體驗化、IP化、技術化、網際網路化、輕資產化、可複製化、消費場景化。其中通過網際網路化的迭代,未來網際網路平臺化屬性將越加突出,建議園區要開發自主的智慧財產權、IP及衍生品,同時產品必須多樣豐富,內容體驗性要強,將IP親密化,IP的表現形式疊加。
最後陳少峰談未來趨勢。從傳統旅遊向現代文旅融合,文化科技融合和網際網路融合,文化+科技+旅遊+網際網路的融合,最好的業態形式莫過於文化體驗園,將創新科技與優質IP結合,以輕資產的空間為媒,完成地區性的園區複製,可複製性越強,商業模式愈加優越。
智慧思潮的交鋒,產業迭代的機遇,伴隨文化與科技的繁盛,文旅跨界融合,峰火文創大會(2020)全景展示、探索、把脈中國新文化產業體系的發展趨勢,以廣闊的胸懷容百家智慧,推動中國文化產業沉澱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