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與洋人和談,洋人拿出個「怪物」,把清朝大臣嚇得手足無措

2020-12-17 小夫說史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國在歷史上一直都以實力著稱,泱泱大國,尊稱天朝。然而如此大國,卻在統治者志得意滿之下閉關鎖國,而西方「彈丸之地」卻在此期間進行工業革命,實力一躍千裡,而中國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不管是科技還是軍事,不僅軍事上落後挨打,在西方廣泛流傳的拍照技術在此也鮮為人知,甚至照相機都能把人嚇一跳。

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中國又是怎樣和世界再次有了聯繫?只是這種聯繫卻是被迫的,不平等的。原來在西方進行工業革命以後,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把大量鴉片走私輸入中國,在中國進行禁菸後以保護通商作為藉口發動戰爭。清政府這次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勝利,而是不得不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

而在之後漫長的時間裡,英國並沒有獲得滿足,在十二年之後要求「修約」。英國要求在《南京條約》的基礎上增開通商口岸,讓英國商人能夠自由貿易。而當時的統治者鹹豐皇帝自然是不同意的,當然,這也由不得他說了算。英國在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後,挑起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並借題發揮,大軍壓境之下,鹹豐只得和談。

當時鹹豐逃往熱河,和談之事就交給了恭親王奕訢。說是和談,但由於國力不足,也不過是任人宰割,最多就是討價還價而已。由此可見,這個差事並不好當。不管是談判時英國公使傲慢的態度,還是他們獅子大開口的要價都讓人大為頭痛。當時會晤時,英國公使不僅晚了兩個多小時,身後還站著一百多名荷槍實彈的衛兵。

這次會晤是給清廷方面十足的下馬威,堂堂親王何時受過如此對待,不過是因為大局如此,只能接受罷了。在恭親王奕訢的努力之下,還是與對方籤訂了一份《大英帝國與大清國續增條約》,其中包括了割讓九龍、開放天津、向英國賠款白銀八百萬兩等內容。英國終於得到想要的結果,這才答應退兵。

而更讓人驚異的事還在後面,在恭親王奕訢籤完條約以後,正是唉聲嘆氣之際,英使額爾金立刻用英文大吼了一聲「起立」,當時在座的十幾個英國代表聽到以後全都站了起來。

恭親王等人雖然聽不懂英文,但是見此陣勢也急忙站了起來。正在這時,一位英國人迅速在廳內面對他們支一個三腳架,而正是這個東西,讓弈訢等人驚異不已。

那位英國人還沒等人反應過來便鑽進三腳架上一個蒙著黑布的盒子裡,開始操作儀器,而他旁邊還站著一位副手,手裡舉著一個明晃晃的「大飯勺」。隨著爆炸似的一聲響,煙火繚繞之後,勺子中白光一閃而過。大清官員並不知道這有何作用,只是嚇得戰戰兢兢,直冒冷汗。

原來英國早有預謀,要在談判結束後將這一「光榮時刻」拍照留念。但當時的清朝大臣們並沒有見過相機,還以為這是什麼新式武器。而結果就是一大班清朝官員錯愕的表情被瞬間抓拍,成了英國人的「戰利品」,也成為中國屈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個畫面。

直到現在,雖然那段歷史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我們無法體會當時國人的屈辱,但我們依然要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洋打工」赫德是如何贏得恭親王的歡心,登上海關總稅務司寶座的
    1861年6月5日,身為清朝海關總稅務司李泰國副手的赫德奉命抵京,二人均為英國人,是清朝前兩任海關總稅務司,不過這時的赫德還只是李泰國的副手。進京之後,26歲的赫德與28歲的恭親王奕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恭親王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要是有一百個赫德,朝廷的事情就好辦了。」
  • 慈禧太后「裝」神醫給奕訢看病,一副離譜藥方讓恭親王嗚呼哀哉!
    小編囉嗦了半天,下面切入正題,恭親王奕訢的才能不是亂說的,他入主軍機處,啟用曾國藩,李鴻章「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朝從死亡的懸崖邊拉了回來,他大膽改革,遏制內宮、朝廷的奢華糜爛的生活習氣,以及官僚主義的腐敗作風,他興起洋務,學習西洋,準備復興大廈將傾的清朝。
  • 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如果親王表現更好,皇帝可能加封為鐵帽子親王。鐵帽子親王最主要的政治優勢就世襲罔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也才出現十二個鐵帽子親王。這一點和明朝就大不相同,明朝分封親王於各地,各代親王的世子仍是下一代親王。清朝除了鐵帽子親王,還有統治者特別規定世襲罔替的,像超勇親王策稜嫡系,僧格林沁嫡系以外,其他普通的親王都要世代降爵,直到鎮國公。
  • 我的祖父復闢狂人恭親王(下)
    據傳是他曾經試圖刺殺袁世凱,但由於朝廷當權派優柔寡斷,使殺袁世凱的計劃胎死腹中,他怕袁世凱報復(也有確切消息說有人建議袁世凱殺恭親王),就逃往青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爺爺很推崇德國的普魯士軍事貴族制度,所以他把避險地選在了德國人管理的青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此人給英法聯軍當翻譯,被罵漢奸,他一番話駁得恭親王無地自容!
    據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方面派出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和英法聯軍談判。而當時英法聯軍的翻譯官,就是龔半倫。在談判期間,龔半倫完全站在聯軍一邊,對清政府百般刁難,提出種種無理要求。氣的恭親王大罵他說:「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 「洋人批評太監製度遭太監反駁」,這個故事是假的
    清朝末年,法國使臣羅傑斯覲見清朝皇帝時說:「貴國太監製度將健康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開口作答,貼身太監姚鄖搶嘴道:「這是陛下恩賜, 奴才心甘情願,公使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這個故事是真的嗎?這是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 清朝時期 只有極少數人見皇帝可以不用下跪
    秦漢時期,大臣與皇帝討論國事時,還能平起平坐;到了兩宋,大臣屁股下的椅子就被抽走了,不得不站了起來;明朝時,大臣見了皇帝下跪行禮,隨後站立著奏事;到了清朝,大臣見了皇帝,就只有一直跪著的份了。清朝晚期,內憂外患不斷,皇權已經日漸式微,可下跪的禮儀絲毫沒有減弱。
  • 晚清皇族的回歸,並未能挽救清朝滅亡的命運
    辛酉政變改變了清朝的政體,清廷從此進入親王總攬朝政、兩宮皇太后總裁懿定的時期,親王擔任首席軍機大臣成為定製。肅順被斬首,端華、載垣被賜死,這是清廷開國以來對皇族做出最嚴厲的懲罰,此前清廷只在順治年間公開賜死英親王阿濟格。恭親王辛酉被封為議政王,兼領班軍機大臣,權力甚至大於昔日的攝政王多爾袞。
  • 清軍戰敗後 鹹豐為何不怕割地賠款 卻很怕洋人這一正當要求?
    但在當時清朝統治者的眼中,向列強割地賠款好像是次要的事情,他們所反覆糾結的,反而是要不要接受外國大使當面呈遞國書。清朝在近代外交上的落伍,應該是始於乾隆皇帝。彼時清朝長期以天朝上國自居,別國要麼是藩屬,要麼是蠻夷,絕無平等之觀念。
  • 八國聯軍侵華,洋人在慈禧床上刻下一句英文,大臣們都不敢翻譯!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慈禧當政期間,清朝飽受外國侵略者的欺凌,其中讓國人最屈辱的應該要數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了。當時的她甚至被迫離開了紫禁城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原來慈禧的鳳床不僅被洋人睡了一晚上,還讓人在床上刻下了一句話,慈禧一時之間火冒三丈。於是,慈禧立刻下令將朝中懂洋文的大臣找來,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大臣看完之後,一個個都嚇得滿頭大汗,連呼不敢說。慈禧無奈喊來李鴻章,李鴻章看了臉色煞白,直說洋人在誇讚慈禧,但是慈禧又不傻,怎麼可能相信?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
  • 顧命八大臣中為何景壽能獨善其身呢,只因他是被迫頂替了恭親王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清朝歷史上第一個棄都而逃的清文宗鹹豐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但偏偏他忽略慈禧太后這個極具野心的女人,所以在鹹豐帝駕崩沒多久以後,慈禧太后說動了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推倒了顧命八大臣。 顧命八大臣身為失敗者,下場可謂是相當悽慘。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兩個鐵帽子王被賜死,顧命八大臣中的靈魂人物協辦大學士肅順被處斬,其餘五大臣被革職問罪。
  • 顯赫一時的恭親王,死後卻被他挖空王府,藏品至今流落海外
    除了他們,清末還有一位可以左右朝政的大人物,此人正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恭親王奕訢生前曾是權傾一時的重臣,死後卻被一個日本收藏家挖空了王府。這倒是怎麼回事呢?此時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已經因病離世,他的兒子要麼早早離世,要麼只知吃喝玩樂,毫無作為,恭親王府從此開始衰敗。此後,他的孫子為了復闢清室,於1912年開始變賣恭王府的家產。顯赫一時的恭親王府,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
  • 恭親王次子載瀅墓
    宣統無年,奕 次子載瀅死後,其長子襲恭王爵位的溥偉、次子溥儒將其葬在西峰寺,並將西峰寺下院——茶棚院改建為陽宅。 載瀅死時,社會較亂,清政府已無暇顧及,加上溥偉又襲了恭親王爵,故而將其父葬於西峰寺地宮內,門頭溝區政府1981年公布其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愛新覺羅載瀅(1861—1909),恭親王奕 次子,1868年出繼道光帝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為嗣,襲貝勒,光緒十五年(1889)加郡王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義和團事變以罪革爵,仍歸本支。宣統元年薨,享年49歲。
  • 醇親王府連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是風水好?靠譜的是親戚關係
    清朝到了晚期,或許紫禁城的地脈已盡,同治、光緒、溥儀,接連三朝就連兒子都生不出來。往前的兩代,道光帝還有九個兒子,繼任的鹹豐帝只有兩子,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次子才生下來就夭折了。同治帝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把持晚清政壇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她正是憑著生了同治,才得以當上太后垂簾聽政,一步步成為執掌實權的統治者。
  • 清朝世襲鐵帽子王及後代家譜簡介
    嘉慶十年,薨,年七十九歲,諡號禮恭親王,其子昭槤承襲禮親王爵位。昭槤:(1776年-1833年)字汲修,自號汲修主人,另說號檀樽主人,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生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愛好文史,精通滿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與魏源、龔自珍、紀昀、袁枚等名士有往來。
  • 歷史上的怡親王弘曉真如宮廷劇演得一無是處嗎?
    電視劇播出後網上掀起一片議論,認為弘曉是虎父犬子,是扶不起的王二代,老爹文武雙全是軍機領班,議政王大臣而他卻只得了個乾清門侍衛還被撤了,也有人認為乾隆翻臉不認人罔顧孝義。那麼史實記載怎麼樣呢?難不成怡親王弘曉在乾隆朝真的地位特別低所當的乾清門侍衛也只是保安而已嗎?乾隆帝真的對怡親王一脈有很深的成見,故而壓制怡親王?
  • 老照片:清朝王爺與福晉,格格與蒙古親王額駙,古代全家福
    博多勒噶臺親王阿穆爾靈圭和其福晉。這位親王在清朝末期思想非常進步,不僅支持修鐵路,甚至開辦了公司,圖中與其福晉甚為相配。清末攝政王載灃和福晉瓜爾佳氏幼蘭。福晉是軍機大臣榮祿之女,載灃的嫡福晉。載灃在慈禧太后去世前被封為攝政王,兒子溥儀也成為中國最後第一個皇帝,清朝從入關起有攝政王多爾袞開頭,滅亡時有攝政王攝政,真是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醇親王奕譞和福晉葉赫那拉婉貞,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妹妹,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親生母親。郡王銜貝勒載洵一家人,前排就是載洵和他的王妃妻子,載洵旁邊是他的兒子,王妃旁邊是兒媳,在載洵後面的是王府的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