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次子載瀅墓

2020-12-19 騰訊網

作者風聲水影

載瀅墓

載瀅墓位於永定鎮西峰寺。西峰寺是戒臺寺住持為討好恭親王奕 ,而將其送給奕 作為陵寢之地,奕 死後因朝廷賞葬昌平縣崔村鄉麻峪村,而未葬於此。宣統無年,奕 次子載瀅死後,其長子襲恭王爵位的溥偉、次子溥儒將其葬在西峰寺,並將西峰寺下院——茶棚院改建為陽宅。

載瀅生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二月初一,卒於宣統元年(1909)八月十六日,享年49歲。地宮為漢白玉發券結構,地宮進深5.63米,寬5.9米,高5.18米。棺床寬同地宮,進深2.78米,棺床正中為一金井,棺床上擺入棺材三具,載瀅居中,兩側為其福晉。墓門門楣為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鑄鐵,墓門由整塊漢白玉雕成,高2.97米,寬1.52米,厚0.19米,重達數噸。其裝飾花紋雕刻精細。棺床前長年積水,自棺床至墓門架橋相通。

在30年代該墓曾被盜,50年代地宮被打開,僅在金井內發現一枚金錢,棺板被挪他用。

清代時的喪葬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不可僭越。而載瀅墓的地宮是不合禮制的,只有皇帝才能有地宮,其餘人是不能有地宮的。載瀅墓的地宮,應是恭親王奕?為自己準備的,不想全死後賞葬麻峪,未能進入西峰寺地宮。載瀅死時,社會較亂,清政府已無暇顧及,加上溥偉又襲了恭親王爵,故而將其父葬於西峰寺地宮內,門頭溝區政府1981年公布其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愛新覺羅載瀅(1861—1909),恭親王奕 次子,1868年出繼道光帝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為嗣,襲貝勒,光緒十五年(1889)加郡王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義和團事變以罪革爵,仍歸本支。宣統元年薨,享年49歲。

子嗣

長子恭親王溥偉(1880—1936),出繼奕 長子載澄,1898年襲恭親王。

次子溥儒(1896—1963),著名書畫家,清亡後改名溥心畲,其詩、書、畫與張大千齊名,故後人將兩人並稱為「南張北溥」。

三子溥僡(1906—1963),著名書畫家。

西峰寺與戒臺寺、潭柘寺遙遙相望,始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稱玉泉寺。明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鎮賜額名「西峰寺」。清代寺院衰敗,末年曾經是鹹豐的弟弟恭親王奕 的家廟。現在是國土資源培訓中心。

伏天裡,避開喧鬧的都市,到這幽靜的西峰寺,探尋京西的古蹟,西峰八景———寺內四景:春有紫藤纏柏、夏有古樹濃蔭、秋有殘碑古韻、冬有地宮湧泉;寺外四景:東有龍崗險隘、南有南山臥佛、西有西峰古道、北有北溥刻字。

西峰寺前的古道是西山大道的南道,也是皇帝遊覽潭柘寺的御道,歷史非常悠久,保存較為完好。這些古道是著名的「京西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峰寺曾為戒臺寺下院,兩寺之間有一條石砌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此路北接龐潭古道,過「娼妓橋」向南上山,與盧潭古道相接後進戒臺寺。

現在寺裡有三進院落。一進在依山勢造就的臺地上廣植花木,使人倍感清新。從天王殿旁進入第二進,在如來寶殿前有纏柏古藤。這是一株百年古藤和一棵翠古柏,古藤纏附於古柏之上。春天紫色的藤蘿花掛滿翠柏枝頭,親密無間,自然天成。

西峰寺的紫藤和翠柏,古籍上並無記載。古柏胸徑40多釐米,因古藤的纏繞已經不再長粗。古藤則異常茁壯,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莖幹虯曲盤繞,如群龍躍躍,直徑5釐米以上的幹莖就有40多條,自然遮蔭面積50多平方米。紫色蝶形花清麗淡雅。盛花時期,藤花爛漫,繁英婉垂,甚為美觀。

西峰寺現存最古老的活文物,要數院中那棵高大的銀杏樹了。它就在二進院落的正中,高近40米,周徑734釐米,遮陰面積約一畝,站在三公裡外的山巔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這棵古銀杏樹是京西最高大的銀杏樹,也是最古老、最粗壯、最茂盛、果實最多的銀杏樹,被人們譽為樹王。這棵銀杏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是東漢末年栽種的,比北京最早的寺廟潭柘寺還要早一百多年。

西峰寺不僅有地上文物,而且還有地下文物———清末恭親王奕 次子載瀅的地宮。清末光緒年間,恭親王奕為了避難養疾,在京西戒臺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恭親王出資對戒臺寺進行了修繕,與戒臺寺僧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戒臺寺方丈為了感謝恭親王,將下院西峰寺贈予恭親王作為墓地。恭親王奕去世後,朝廷在昌平賜予了墓地,奕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後來,這裡成了恭親王次子載瀅的墓地。地宮建在如來殿後側,殿後的臺階將地宮宮門隱蔽起來,其東側就是那棵參天的古銀杏樹。

地宮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打開,後來進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開放的王族貝勒地宮。地宮坐北朝南,由大塊青石砌成券拱,進深5米多,寬約6米,高5米左右。地宮建造十分堅固。棺床與墓室同寬,漢白玉質地,進深3米。棺床前是神河,長與墓室寬度相同,神河上架有石板橋。神河內一泓清泉,長年不竭,水深隨歲時稍有變化。近些年來,連年乾旱,周邊泉水枯竭,溪水斷流,但神河內水量並未減少。

西峰寺地宮湧泉,泉水清涼純淨,長年不竭。工作人員在其中放養了很多錦鯉,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滿族文化網

相關焦點

  • 探墓記:西峰寺地宮懸棺之謎
    西峰寺地宮為清末恭親王奕次子載瀅的地宮。清末光緒年間,恭親王奕為了避難養疾,在京西戒臺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恭親王出資對戒臺寺進行了修繕,與戒臺寺僧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戒臺寺方丈為了感謝恭親王,將下院西峰寺贈予恭親王作為墓地。恭親王奕去世後,朝廷在昌平賜予了墓地,奕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後來,這裡成了恭親王次子載瀅的墓地。
  • 我的祖父復闢狂人恭親王(下)
    據傳是他曾經試圖刺殺袁世凱,但由於朝廷當權派優柔寡斷,使殺袁世凱的計劃胎死腹中,他怕袁世凱報復(也有確切消息說有人建議袁世凱殺恭親王),就逃往青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爺爺很推崇德國的普魯士軍事貴族制度,所以他把避險地選在了德國人管理的青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 顯赫一時的恭親王,死後卻被他挖空王府,藏品至今流落海外
    除了他們,清末還有一位可以左右朝政的大人物,此人正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恭親王奕訢生前曾是權傾一時的重臣,死後卻被一個日本收藏家挖空了王府。這倒是怎麼回事呢?此時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已經因病離世,他的兒子要麼早早離世,要麼只知吃喝玩樂,毫無作為,恭親王府從此開始衰敗。此後,他的孫子為了復闢清室,於1912年開始變賣恭王府的家產。顯赫一時的恭親王府,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
  • 此人給英法聯軍當翻譯,被罵漢奸,他一番話駁得恭親王無地自容!
    據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方面派出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和英法聯軍談判。而當時英法聯軍的翻譯官,就是龔半倫。在談判期間,龔半倫完全站在聯軍一邊,對清政府百般刁難,提出種種無理要求。氣的恭親王大罵他說:「你等世受國恩,如今卻為虎作倀,甘願去做漢奸!」
  • 慈禧太后「裝」神醫給奕訢看病,一副離譜藥方讓恭親王嗚呼哀哉!
    可是槍打出頭鳥,恭親王奕訢受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接下來就出現了一個可笑的局面,沒事的時候,恭親王奕訢回府休息,一旦朝廷出現了解決不了的事,慈禧就會想起這位「鬼子六」( 恭親王奕訢的綽號),並讓他四處滅火。恭親王奕訢因為抑鬱不得志,又因為幹得都是不是人幹的活兒(卑躬屈膝地跟洋人談判等等)他在66歲的時候,一病不起。
  • 除了慶親王,還有誰是「鐵帽子王」?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成親王嶽託(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 如果道光帝傳位給恭親王,腐朽的大清能發生根本轉變嗎?
    NO.898 - 如果傳位恭親王作者:音樂傳真 / 編輯:冷小軍1846年道光帝已經64歲了,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決定皇位繼承人,不能再拖了。頭痛的是,傳位給四阿哥奕詝還是六阿哥奕呢?他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聰慧的六阿哥,斷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機會。
  • 「洋打工」赫德是如何贏得恭親王的歡心,登上海關總稅務司寶座的
    恭親王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要是有一百個赫德,朝廷的事情就好辦了。」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用不了30年,李泰國只在海關總稅務司任上,幹了3年(1860~1863),就被赫德抓住機會,取而代之;最終,李泰國被清政府解僱,離任回國。
  • 鹹豐明明能力不如恭親王,為什麼能夠繼承帝位?
    鹹豐明明能力不如恭親王,為什麼能夠繼承帝位?從實際情況來看,恭親王奕的實力更強,條件更優越。奕的母親是靜皇貴妃,在皇后去世的情況下,她是後宮的總管,地位非常高。靜皇貴妃不僅待人溫和、知書達理,而且對待其他皇子也非常好。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溥儀大婚之後,雖然是小朝廷,但溥儀還恩賜貝勒爵位的載濤可穿親王的補服。所以,如果載濤穿了親王的補服照相,後人單從相片上看可能還以為是親王爵位。之後,就要靠各自的表現了,表現好的會被封為親王,屢屢表現不好的一輩子可能都是貝子。當然,皇帝那是例外了。如果親王表現更好,皇帝可能加封為鐵帽子親王。鐵帽子親王最主要的政治優勢就世襲罔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也才出現十二個鐵帽子親王。這一點和明朝就大不相同,明朝分封親王於各地,各代親王的世子仍是下一代親王。
  • 至崇禎元年,尚存的親王有多少?分別是誰?
    此後,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至崇禎元年(1628年),明朝歷代皇帝所冊立親王、建藩計七十九位(指始封親王、承繼者不計),其中實封六十二位,追封十七位,另靖江王一位,合計八十藩國。(崇禎帝實封親王二位、追封四位,都在崇禎元年以後;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追封潤王是在南明隆武時期。)
  • 醇親王府連出兩個皇帝、一個攝政王,是風水好?靠譜的是親戚關係
    往前的兩代,道光帝還有九個兒子,繼任的鹹豐帝只有兩子,長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次子才生下來就夭折了。同治帝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把持晚清政壇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她正是憑著生了同治,才得以當上太后垂簾聽政,一步步成為執掌實權的統治者。
  • 科普:日本皇室的哪些人才能被封為「親王」?內親王是什麼級別?
    稱號天皇的直系子孫還有稱號,直系三代以內的皇子、皇孫稱「親王」,皇女稱「內親王」;直系三代之外的皇孫稱「王」,皇孫女稱「女王根據目前的皇室典範,下任皇位的繼承順序是:1.皇長子:皇太子德仁(1960年生)2.皇次子:秋筱宮文仁親王(1965年生)3.皇長孫:秋筱宮悠仁親王
  • 他是皇帝老師 反對建京師同文館 恭親王:你建一個吧
    恭親王以退為進,著實「將」了倭仁一軍。倭仁滿肚子程朱理學,講三天三夜都沒有問題,但是哪裡懂什麼天文算學?他只好如實奏報朝廷:「並無精於天文算學之人,不敢妄保。」然而,恭親王並不打算輕易放過倭仁。他對倭仁窮追猛打:「倭仁現在既無堪保之人,仍著隨時留心,一俟諮訪有人,即行保奏,設館教習,以收實效。」
  • 恭親王與洋人和談,洋人拿出個「怪物」,把清朝大臣嚇得手足無措
    這次會晤是給清廷方面十足的下馬威,堂堂親王何時受過如此對待,不過是因為大局如此,只能接受罷了。在恭親王奕訢的努力之下,還是與對方籤訂了一份《大英帝國與大清國續增條約》,其中包括了割讓九龍、開放天津、向英國賠款白銀八百萬兩等內容。英國終於得到想要的結果,這才答應退兵。
  • 揭秘北京勁松的蕭王墳裡埋了哪幾位親王
    墓主人肅親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一個皇子,戰功赫赫,被封為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後被多爾袞陷害,囚死獄中。前後十幾位肅親王中,有四代五位都葬在了架松村。顯謹親王衍璜墓:修繕過的亨殿第一代肅親王豪格:順治帝福臨的長兄,他的墳叫架松墳,俗稱老墳。2004年老北京網記載:「進正門為碑樓,內有螭首龜蚨碑兩統。二道門內東西班房各三間。
  • 日本桂宮親王葬禮舉行 皇太子夫婦出席
    據日本共同社6月17日報導,6月8日病逝的日本桂宮親王(享年66歲)6月17日在東京都文京區的豐島岡墓地下葬。日本皇太子夫婦等皇室成員、首相安倍晉三、參眾兩院議長及最高法院長官等為其送行。喪主為桂宮親王的父親三笠宮親王。依照慣例日本天皇和皇后沒有出席葬禮,派侍從長川島裕等人代為出席。
  • 大明王朝16帝,誰對宗室親王、郡王最為嚴苛?居然是這位「聖君」
    前言:大明王朝276年,冊封了數以千計的親王、郡王以及不計其數的宗室將軍和中尉。對於這些龍子龍孫,明太祖朱元璋特設宗人府對其進行管理。凡是宗室犯罪,地方官一律不得幹涉,也就是說《大明律》是不適用這些天皇貴胄的。朱家子孫如果犯法,輕則爵位遞降,重則廢為庶人。除了極端個別的例子,一般不予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