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聲水影
載瀅墓
載瀅墓位於永定鎮西峰寺。西峰寺是戒臺寺住持為討好恭親王奕 ,而將其送給奕 作為陵寢之地,奕 死後因朝廷賞葬昌平縣崔村鄉麻峪村,而未葬於此。宣統無年,奕 次子載瀅死後,其長子襲恭王爵位的溥偉、次子溥儒將其葬在西峰寺,並將西峰寺下院——茶棚院改建為陽宅。
載瀅生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二月初一,卒於宣統元年(1909)八月十六日,享年49歲。地宮為漢白玉發券結構,地宮進深5.63米,寬5.9米,高5.18米。棺床寬同地宮,進深2.78米,棺床正中為一金井,棺床上擺入棺材三具,載瀅居中,兩側為其福晉。墓門門楣為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鑄鐵,墓門由整塊漢白玉雕成,高2.97米,寬1.52米,厚0.19米,重達數噸。其裝飾花紋雕刻精細。棺床前長年積水,自棺床至墓門架橋相通。
在30年代該墓曾被盜,50年代地宮被打開,僅在金井內發現一枚金錢,棺板被挪他用。
清代時的喪葬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不可僭越。而載瀅墓的地宮是不合禮制的,只有皇帝才能有地宮,其餘人是不能有地宮的。載瀅墓的地宮,應是恭親王奕?為自己準備的,不想全死後賞葬麻峪,未能進入西峰寺地宮。載瀅死時,社會較亂,清政府已無暇顧及,加上溥偉又襲了恭親王爵,故而將其父葬於西峰寺地宮內,門頭溝區政府1981年公布其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愛新覺羅載瀅(1861—1909),恭親王奕 次子,1868年出繼道光帝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為嗣,襲貝勒,光緒十五年(1889)加郡王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義和團事變以罪革爵,仍歸本支。宣統元年薨,享年49歲。
子嗣
長子恭親王溥偉(1880—1936),出繼奕 長子載澄,1898年襲恭親王。
次子溥儒(1896—1963),著名書畫家,清亡後改名溥心畲,其詩、書、畫與張大千齊名,故後人將兩人並稱為「南張北溥」。
三子溥僡(1906—1963),著名書畫家。
西峰寺與戒臺寺、潭柘寺遙遙相望,始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稱玉泉寺。明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鎮賜額名「西峰寺」。清代寺院衰敗,末年曾經是鹹豐的弟弟恭親王奕 的家廟。現在是國土資源培訓中心。
伏天裡,避開喧鬧的都市,到這幽靜的西峰寺,探尋京西的古蹟,西峰八景———寺內四景:春有紫藤纏柏、夏有古樹濃蔭、秋有殘碑古韻、冬有地宮湧泉;寺外四景:東有龍崗險隘、南有南山臥佛、西有西峰古道、北有北溥刻字。
西峰寺前的古道是西山大道的南道,也是皇帝遊覽潭柘寺的御道,歷史非常悠久,保存較為完好。這些古道是著名的「京西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峰寺曾為戒臺寺下院,兩寺之間有一條石砌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此路北接龐潭古道,過「娼妓橋」向南上山,與盧潭古道相接後進戒臺寺。
現在寺裡有三進院落。一進在依山勢造就的臺地上廣植花木,使人倍感清新。從天王殿旁進入第二進,在如來寶殿前有纏柏古藤。這是一株百年古藤和一棵翠古柏,古藤纏附於古柏之上。春天紫色的藤蘿花掛滿翠柏枝頭,親密無間,自然天成。
西峰寺的紫藤和翠柏,古籍上並無記載。古柏胸徑40多釐米,因古藤的纏繞已經不再長粗。古藤則異常茁壯,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莖幹虯曲盤繞,如群龍躍躍,直徑5釐米以上的幹莖就有40多條,自然遮蔭面積50多平方米。紫色蝶形花清麗淡雅。盛花時期,藤花爛漫,繁英婉垂,甚為美觀。
西峰寺現存最古老的活文物,要數院中那棵高大的銀杏樹了。它就在二進院落的正中,高近40米,周徑734釐米,遮陰面積約一畝,站在三公裡外的山巔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這棵古銀杏樹是京西最高大的銀杏樹,也是最古老、最粗壯、最茂盛、果實最多的銀杏樹,被人們譽為樹王。這棵銀杏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是東漢末年栽種的,比北京最早的寺廟潭柘寺還要早一百多年。
西峰寺不僅有地上文物,而且還有地下文物———清末恭親王奕 次子載瀅的地宮。清末光緒年間,恭親王奕為了避難養疾,在京西戒臺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恭親王出資對戒臺寺進行了修繕,與戒臺寺僧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戒臺寺方丈為了感謝恭親王,將下院西峰寺贈予恭親王作為墓地。恭親王奕去世後,朝廷在昌平賜予了墓地,奕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後來,這裡成了恭親王次子載瀅的墓地。地宮建在如來殿後側,殿後的臺階將地宮宮門隱蔽起來,其東側就是那棵參天的古銀杏樹。
地宮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打開,後來進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開放的王族貝勒地宮。地宮坐北朝南,由大塊青石砌成券拱,進深5米多,寬約6米,高5米左右。地宮建造十分堅固。棺床與墓室同寬,漢白玉質地,進深3米。棺床前是神河,長與墓室寬度相同,神河上架有石板橋。神河內一泓清泉,長年不竭,水深隨歲時稍有變化。近些年來,連年乾旱,周邊泉水枯竭,溪水斷流,但神河內水量並未減少。
西峰寺地宮湧泉,泉水清涼純淨,長年不竭。工作人員在其中放養了很多錦鯉,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