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抵萬金!70歲老者 10餘年寫下30餘萬字家書

2020-12-25 川觀新聞SCOL

13年、30餘萬字,從家書到家報,一個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折光和中國教育史的鮮活樣本——

家書,千百年來總是在細碎的嘮叨中傳遞著最溫暖的親情,閃爍著書寫者的智慧和思想光輝。無論是曾國藩家書的「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還是梁啓超寫給孩子們的「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在今日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在四川瀘州,一位名叫何白李的教育工作者自70歲始,堅持10多年以家書甚至自創家報的形式與遠在外地子孫溝通,在平樸、真情、無拘中教化引導著何氏後人。時隔30餘年,同樣來自瀘州的學者蘭永生讀到這批家書,認為「一旦公諸於世,必定照亮許多人的心靈」,由此開始長達近兩年的整理。記者近日獲悉,這批何氏家書,明年初將由巴蜀書社正式出版。這是一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道德修養與人格風範,也是國人重視耕讀傳家的一個鮮活例證。在電話、視頻逐漸替代紙質書信的當下,這批時間跨度長、內容豐、瀰漫著時代氣息的家書,更顯珍貴。#SplitPageHere#

70歲老者 10餘年寫下30餘萬字家書

1980年,已經70歲高齡的何白李打算做兩件大事。一是義務研讀瀘州圖書館的古籍撰寫簡介;另一件,則是建立每月家書制度,編寫家庭小報教育啟迪後嗣。

何白李是瀘縣人。早在中學時期,便曾以川南學聯總務主任(相當於現在的學生會主席)身份積極參與劉伯承等指揮的瀘州起義宣傳工作。1935年,他從四川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後即投入教育事業,先後在瀘州一中和瀘州師範學校任教並擔任校領導,是瀘州師範學校掌校時間最長的校長。

教書育人50載,4個兒子也都不在瀘州。在何白李夫人1980年冬去世以後,他想到了以家書形式與後輩溝通,將家庭教育貫穿始終。

每月,何白李會毛筆致各子家書一封,各家也回書一封。1983年,何白李認為這樣的家書只是單線聯繫,不利於子孫相互了解情況,開始自創家庭小報。小報用複寫紙做成一式7份,每月分別寄往各家。這種特別的家書,內容豐富、蘊藉鮮活。其中既有何白李想對子孫說的話,也有各地家庭成員學習、工作、生活的喜憂動態;有何白李的讀書、筆記、思考,也有瀘州歷史人文風物掌故和城市變遷及現實發展。有他自己的談天談地談藝,也有子孫兩代的來信、日記以及詩文書畫選登。碰上重大節點,還要出增刊、特刊。何白李1993年曾經統計,「家庭小報1983年11月17日創辦,到1993年7月共編了117期,到今年10月整整十年。大學生報1989年9月創辦,到今年6月共編了40期。家鄉報1989年8月創辦,到今年7月共編了47期。」此後,1993年11月至1998年11月又不定期編發了數十期《家庭詩刊》,也為家書體裁一種。二十年間魚雁傳書,別開生面。

翻開何白李家書,不僅內容豐富浩瀚,更兼具鮮明時代特色。家書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氤氳於家書的字裡行間;改革的精神、創造的熱情成為家書的一抹亮色。不惟如此,家書還有悠長的歷史景深,它以講家史為載體,厚重地抒寫了何家五代人的奮鬥歷程,折射出中國社會的百年滄桑。加之何家的一個分支在海外,創業異國,中外融通,更使家書有了開闊的視野。

何白禮素來認為家書旨在育人,教育成為家書的主旋律。其中涉及如何讀書、做人、謀事、創作等諸多領域。讀完數百封何氏家書,蘭永生感嘆「無世俗附會,無江湖應酬,無人際謀算,無功利考量。不見怨天,不見詛咒,不見訴苦,不見責備,不義憤填膺,只見慧心、愛心、平常心、赤子之心,全是老人以天然童心對子孫的語重心長。」在他看來,何白李堪稱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經典傳唱人。

為此,作為一名外姓人的蘭永生開始長達近兩年的何氏家書整理。他從何家子孫處借來家書家報,按年月排序,字跡不清者進行考證,並且寫下幾萬字的整理按語或注釋。蘭永生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一個人留下的文字的意義,有時完全與他生前的知名度無關。何白李的家書,即使在當下也具有濟世的價值。」#SplitPageHere#

一個世紀老人的思想折光

一位70歲的老人,為何非要在晚年時堅持寫家書、辦家報?

蘭永生在何白李1987年家報的徵稿啟事中發現老人的初衷:「人要有生氣,家庭也要有活力。家庭是組成國家的最小單位,當家庭有了活力,國家民族也隨之而有更大的活力。」他專門寫詩闡釋自己寫家書、辦家報的目的在於育人:家書家報,旨在育人。懂得自己,懂得人群。了解宇宙,了解人生。於以治學,於以立身。有益自己,有益人群。發掘自己,美化人生。各盡所能,毋忘作人。

老人還為何家確定了8字家風:和睦、勤儉、奮發、追求。在何白李看來,「國有國風,家有家風,風氣好,家和國都會興旺發達;風氣一不好,整個社會都會受到影響。」蘭永生整理發現,何白李曾多次就8字家風在家書中進行闡釋,並且提出處理方法。「比如和睦,他認為很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像林則徐所言做到『制怒』,先暫不作聲,切莫火上加油;至於勤儉,何老先生就認為一切成功者都得力於一個勤字,儉則是不浪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自此經年,何白李以家書、家報為平臺,重啟了自己的育人「課堂」。

何白李又名「何仁」。在1989年給孫子輩的信中,他專門解釋了這個字的意思:仁者兼愛。「有仁心的人,總是隨時想到別人。」他提醒孩子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人是很危險的,一切違法亂紀的人,其根源是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同年,何白李又與兒輩從政者以「清慎勤」三字訓誡。「清指明辨是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慎,最重要!一慎什麼事都好辦。慎言,慎行,特別要慎獨。只自己一人在時,都不亂來,那就好了。待人接物都要慎重,不應輕舉妄動。」

何白李的家書育人,涉及到德、智、體、美等方方面面,閃爍著智慧光芒,蘊含著高潔思想以及對國家的赤子之心。

他認為鍛鍊身體很要緊,信中說自己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到街上慢跑,效果是飯量一直很不錯,希望孩子們堅持早起鍛鍊、持之以恆;認為詩能涵養品德、陶冶性靈,便在信中搬出孔子「不學詩,無以言」「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來講道理,希望子孫們養成讀詩好習慣。

對於教育、國家發展、論儒釋道,何白李均有自己深刻而鮮明的洞見。何老生前為四川省民盟顧問,作為一位民主黨派人士,他鼓勵子孫輩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SplitPageHere#

家風永流傳

30餘萬字的家書,融匯何白李人生七八十載的學問與智慧,不僅感動外姓晚輩,更是子孫眼裡珍貴的文化遺產。「我的父親不只在家書裡言傳,他這一輩子就是這樣身教的。」何白李兒子何開四說。

何白李一直認為身體好是德、智、美的基礎。從少年時期開始,他便堅持跑步;到了老年時期同樣如此。跑步回家,是每日例行的晨讀,誦唐詩、讀英語。每天清晨,何家的孩子便是伴著父親的誦讀醒來,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因為重視身體健康,何家的孩子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只要不下大雨或下大雪,我們天天都被父親趕著去鍛鍊,戶外運動佔據了我們童年生活的主要部分。」即使已年過七旬,何開四憶及往事仍歷歷在目,興致盎然。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何白李喜歡運動,不僅四個兒子鍛鍊身體從未落下,孫子輩也將傳統繼承了下來。何開四的兒子8歲時就可以橫渡長江,而他的侄兒侄女,有的是田徑運動員,有的則是單位裡的羽毛球資深選手。何白李喜歡讀書,生活簡樸的他最大的花銷,便是給自己和孩子們買書。兒時,何開四在外面玩瘋了回家,也喜歡靜靜呆在家裡,因為家裡「像個書城」,有父親買的《雞毛信》《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各種繪本可以看。有空的時候,何白李還會召集院裡的所有孩子,給他們講故事。「受父親影響,我也喜歡講故事。」何開四說,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文學創作能力得到訓練,讓原本只是從事文藝評論的他,也一度進行過文學創作。

何白李的很多見解,至今也深深影響著子孫後代。何開四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父親不僅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強調了「群育」。所謂「群育」,是他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類的存在物,是社會性的存在,「所以讀人很重要」,既要善於團結人,善於同人協作,也要懂得各人的個性,善於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何白李認為,讀人到一這水平,就是能夠在人群中異常活躍,人家都樂於與自己在一起生活、學習和工作。「這其實類似於現在所提的情商,」何開四說,「但父親所倡導的情商不是察顏觀色,而是光明磊落。」

言傳身教之下,何開四受益匪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何開四從北京大學畢業回瀘州當了老師,何白李反覆叮囑他不能中斷學習,建議他趁此時間讀《史記》《漢書》以史為鏡。「他囑咐我們一定做好知識儲備,甚至讓我從頭學習英語。」何開四說,恢復高考以後,他考上廈門大學的研究生,而這段時間看文言文的功夫,為他研究錢鍾書的《篇錐編》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優良的家風澤霖子孫。單以學業而言,百年何家的祖上只是瀘縣普通的農家木匠,但始終傳續耕讀傳家的傳統。民國初年第二代誕生了第一個師範生。由此開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三代出了兩個大學生。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四代,四個孩子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為所在單位骨幹。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何家第五代,在家風陪伴中,均完成大學學業,學有所成,有的還獲得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相關焦點

  • 家書抵萬金---四川日報電子版
    在四川瀘州,一位名叫何白李的教育工作者自70歲始,堅持10多年以家書甚至自創家報的形式與遠在外地子孫溝通,在平樸、真情、無拘中教化引導著何氏後人。時隔30餘年,同樣來自瀘州的學者蘭永生讀到這批家書,認為「一旦公諸於世,必定照亮許多人的心靈」,由此開始長達近兩年的整理。記者近日獲悉,這批何氏家書,明年初將由巴蜀書社正式出版。
  • 中國人家書發掘記:一條廣播引出家書徵集路,5萬封字字是金
    作為親人間溝通情感的載體,家書這種形式似乎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但有一個人,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徵集到5萬多封家書,記載下國人濃濃親情的同時,也把家書中承載的禮儀、文化進行傳承。他就是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全國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秘書長張丁。
  • 家書抵萬金 諄諄人世語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著名詩句,家書在任何時候都可抵萬金,因為家書是親人之間溝通的扭帶和橋梁,從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和問候。  在我的家中書架上收藏了1981年8月,三聯書店出版的《傅雷家書》,是1988年2月購的,我時常翻閱。
  • 一份家書,古人的情感寄託,可抵萬金,卻又勝過萬金
    杜甫曾在《春望》中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一份寄託、一份思念,此中蘊含的濃濃情感可抵萬金,卻又勝過萬金。三國時期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臨終前寫下《誡子書》,這一份家書寄託著對兒子諸葛瞻的敦敦教誨,情感動容,成為歷代學子修身的名篇。
  • 家書抵萬金外文擋了道
    2011年09月01日 01:10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商報   分享到:   昨天上午,省城王大爺打進商報熱線5179666反映:我住在長江西路永和公寓內,今年已經70歲了。
  • 一紙家書抵萬金!
    父  石磊(圖為石宸給老爸石磊的回信)親愛的果兒:果兒,轉眼間你的三歲生日也快到了,感覺你出生也才沒多久。
  • 就地過年,松江這些小學生寫下家書遙寄相思
    古時,「家書抵萬金」;而今,作為親人間溝通的書信形式,「家書」似乎距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其承載的那份真情卻從未衰減。九亭小學的孩子們有近70%來自五湖四海,以往每逢春節,孩子們都會跟隨爸爸媽媽回老家過年。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很多孩子都會留在松江過年。隨著春節腳步臨近,孩子們通過書信的方式,傳達對遠方的思念和牽掛。
  • 一封家書抵萬金 高校學子給父母的特屬新年禮物
    近日,700餘封滿載思念和親情的家書,作為送給父母送的禮物,從安徽新華學院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飛向祖國大江南北,收穫了各界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在現代社會,親筆手寫的家書逐漸被遺忘,大學生們習慣於通過電話、微信等現代化的傳播工具與家長聯繫、溝通。安徽新華學院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關霞在參加家書活動後表示:「以前在電話裡不敢和爸爸媽媽說的話,現在通過家書說給了爸爸媽媽,我好激動。爸爸媽媽看到,也一定會感動」。2019級新聞專業學生王遠說「見字如面,有著別樣的溫暖」。
  • 多位名人家書首度曝光,40封家書被浙江省檔案館永久收藏
    尺牘雖短寸心長,萬金難抵一家書。從傳統的手寫信紙,到後來的電腦郵件,再到現在的手機微信,無論通信方式如何變遷,不變的是字裡行間流淌的情誼。有人說家書能道出羞於表達的親情,有人說家書是最美的家風傳承,也有人說,家書是不說謊的歷史。
  • 家風永流傳:「父母就是最好的一本家書」
    何白李毛筆家書 近日,早已仙逝的瀘州教育工作者何白李家書和家庭小報在塵封30餘年後曝光。這位瀘州師範學校掌校時間最長的校長,在古稀之年堅持以家書方式教化、引導後人,時間長達13年,書寫30餘萬字,對子孫的愛護之心躍然紙上,其也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子孫後代。「父親教導我們要勤儉、熱愛勞動……這些教誨讓我終生受益。」何白李四子、四川著名辭賦家何開四表示。而在紙質書信早已不復存在的當下,他認為家書還會存在於家庭的每個角落,「因為父母就是最好的一本家書。」
  • 陳泓文:《傅雷家書》讀後感
    成都七中育才匯源校區2018級10班 陳泓文「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在戰爭年代對親友的掛念;「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是張籍客居異鄉時難平的情緒。過去,家書不僅是一封給家人問候的信件,也是一條維繫親人情感的紐帶,還是一座溝通親人思想的橋梁。在《傅雷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與關懷。
  • 老奶奶27字家書感動網友 家書抵萬金仍需傳承(圖)
    圖為寧波大學新生所書家書 戚家超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唐云云)昨天,你有沒有被一位67歲老奶奶寫給孫女的家書所打動呢?「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其實,家書,原本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分量十足,曾國藩、傅雷、魯迅、豐子愷等名人所寫家書帶給世人諸多教誨,至今感人至深。而今,在網絡時代,家書似乎離我們遠了。為何不讓充滿溫情的家書重回我們的生活,讓傳統的家書文化得以弘揚和傳承呢?
  • 古詩詞裡的愛國情懷: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全詩由「望」字生發,寫盡了安史之亂京都被陷,國家被踐踏,山河依舊,面目全非,雖逢春日,但草木高深荒蕪。「感時」和「恨別」二句,寫睹物傷懷的憂國念家之情。『烽火「句應」感時「,』家書」句應「恨別」,前後照應,情感轉換自然。「家書抵萬金」,被傳為千古名句。
  • 國學大會家書傳承家風家教,500封家書獲百萬點擊
    10-22 18:56:1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一封家書,不僅寄託著濃厚的家庭情感,還承載著家風傳承,而家風家教又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 傅聰家信是深入閱讀《傅雷家書》的階梯
    《傅雷家書》出版後,傅敏籤名贈送我一冊。十四萬字的小冊子,給我的震撼卻是巨大的。這樣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竟毀滅於一旦,杜鵑啼血,發人深省。《傅雷家書》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暢銷書。幾經增補再版,小冊子變成二十七萬餘字的大書,其熱銷度持續至20世紀末,1999年被評選為20世紀「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
  • 江西這位烈士的戰地家書,吳京讀信幾度哽咽
    江西這位烈士的戰地家書,吳京讀信幾度哽咽 2020-10-2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紙與筆的「重量」:盤點歷史上有名的家書
    近日,江西師大文學院李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次特別的古代漢語作業:用小篆給父母寫封家書。儘管寫的過程挺困難,但完成作業後同學們都感覺,手寫小篆家書很有意思。其實,在古代,家書是一種最為普遍的交流通訊手段。
  • 一封家書一份情,2000年前的一封家書感動千萬網友
    這便是「家書抵萬金」的由來。那時的書信沒有現在的動態表情,也沒有有趣的火星文。他們用最質樸的文字,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親人對家庭的思念。現存的最早出土的家書,是距今2239年戰國時期的木櫝家書。寫這封家書的人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對兄弟,他們是秦國軍隊中的兩個普通的小兵。這封信是他們寫給在家中照顧老娘的大哥的。
  •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
    【一封家書】見信如晤,展信舒顏!消防員與家人互通書信互訴團圓思念之情思念跨千裡家書抵萬金一封小小的家書紙短情長寫的是情訴的是念祈的是安(為你讀信)
  • 貴州消防員收到女友文言文家書剛好520字
    圖為陳賽給餘路遙寫的「家書」。受訪者供圖 近日,赴四川省瀘州市抗洪增援的貴州消防員餘路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家書」。這份「家書」是他的女朋友陳賽所寫,全文是文言文,剛好520個字。 視頻來源:中新視頻 「點開看到的時候,心裡覺得很驕傲,因為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禮物。」趁著休息間隙,餘路遙正閱讀著這份「家書」。闊別了10多年,再次見到曾讓他「頭疼」的文言文,他趕緊找來兩名隊友一起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