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30餘萬字,從家書到家報,一個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折光和中國教育史的鮮活樣本——
家書,千百年來總是在細碎的嘮叨中傳遞著最溫暖的親情,閃爍著書寫者的智慧和思想光輝。無論是曾國藩家書的「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還是梁啓超寫給孩子們的「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在今日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在四川瀘州,一位名叫何白李的教育工作者自70歲始,堅持10多年以家書甚至自創家報的形式與遠在外地子孫溝通,在平樸、真情、無拘中教化引導著何氏後人。時隔30餘年,同樣來自瀘州的學者蘭永生讀到這批家書,認為「一旦公諸於世,必定照亮許多人的心靈」,由此開始長達近兩年的整理。記者近日獲悉,這批何氏家書,明年初將由巴蜀書社正式出版。這是一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道德修養與人格風範,也是國人重視耕讀傳家的一個鮮活例證。在電話、視頻逐漸替代紙質書信的當下,這批時間跨度長、內容豐、瀰漫著時代氣息的家書,更顯珍貴。#SplitPageHere#
70歲老者 10餘年寫下30餘萬字家書
1980年,已經70歲高齡的何白李打算做兩件大事。一是義務研讀瀘州圖書館的古籍撰寫簡介;另一件,則是建立每月家書制度,編寫家庭小報教育啟迪後嗣。
何白李是瀘縣人。早在中學時期,便曾以川南學聯總務主任(相當於現在的學生會主席)身份積極參與劉伯承等指揮的瀘州起義宣傳工作。1935年,他從四川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後即投入教育事業,先後在瀘州一中和瀘州師範學校任教並擔任校領導,是瀘州師範學校掌校時間最長的校長。
教書育人50載,4個兒子也都不在瀘州。在何白李夫人1980年冬去世以後,他想到了以家書形式與後輩溝通,將家庭教育貫穿始終。
每月,何白李會毛筆致各子家書一封,各家也回書一封。1983年,何白李認為這樣的家書只是單線聯繫,不利於子孫相互了解情況,開始自創家庭小報。小報用複寫紙做成一式7份,每月分別寄往各家。這種特別的家書,內容豐富、蘊藉鮮活。其中既有何白李想對子孫說的話,也有各地家庭成員學習、工作、生活的喜憂動態;有何白李的讀書、筆記、思考,也有瀘州歷史人文風物掌故和城市變遷及現實發展。有他自己的談天談地談藝,也有子孫兩代的來信、日記以及詩文書畫選登。碰上重大節點,還要出增刊、特刊。何白李1993年曾經統計,「家庭小報1983年11月17日創辦,到1993年7月共編了117期,到今年10月整整十年。大學生報1989年9月創辦,到今年6月共編了40期。家鄉報1989年8月創辦,到今年7月共編了47期。」此後,1993年11月至1998年11月又不定期編發了數十期《家庭詩刊》,也為家書體裁一種。二十年間魚雁傳書,別開生面。
翻開何白李家書,不僅內容豐富浩瀚,更兼具鮮明時代特色。家書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氤氳於家書的字裡行間;改革的精神、創造的熱情成為家書的一抹亮色。不惟如此,家書還有悠長的歷史景深,它以講家史為載體,厚重地抒寫了何家五代人的奮鬥歷程,折射出中國社會的百年滄桑。加之何家的一個分支在海外,創業異國,中外融通,更使家書有了開闊的視野。
何白禮素來認為家書旨在育人,教育成為家書的主旋律。其中涉及如何讀書、做人、謀事、創作等諸多領域。讀完數百封何氏家書,蘭永生感嘆「無世俗附會,無江湖應酬,無人際謀算,無功利考量。不見怨天,不見詛咒,不見訴苦,不見責備,不義憤填膺,只見慧心、愛心、平常心、赤子之心,全是老人以天然童心對子孫的語重心長。」在他看來,何白李堪稱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經典傳唱人。
為此,作為一名外姓人的蘭永生開始長達近兩年的何氏家書整理。他從何家子孫處借來家書家報,按年月排序,字跡不清者進行考證,並且寫下幾萬字的整理按語或注釋。蘭永生一直堅持一個觀點:「一個人留下的文字的意義,有時完全與他生前的知名度無關。何白李的家書,即使在當下也具有濟世的價值。」#SplitPageHere#
一個世紀老人的思想折光
一位70歲的老人,為何非要在晚年時堅持寫家書、辦家報?
蘭永生在何白李1987年家報的徵稿啟事中發現老人的初衷:「人要有生氣,家庭也要有活力。家庭是組成國家的最小單位,當家庭有了活力,國家民族也隨之而有更大的活力。」他專門寫詩闡釋自己寫家書、辦家報的目的在於育人:家書家報,旨在育人。懂得自己,懂得人群。了解宇宙,了解人生。於以治學,於以立身。有益自己,有益人群。發掘自己,美化人生。各盡所能,毋忘作人。
老人還為何家確定了8字家風:和睦、勤儉、奮發、追求。在何白李看來,「國有國風,家有家風,風氣好,家和國都會興旺發達;風氣一不好,整個社會都會受到影響。」蘭永生整理發現,何白李曾多次就8字家風在家書中進行闡釋,並且提出處理方法。「比如和睦,他認為很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像林則徐所言做到『制怒』,先暫不作聲,切莫火上加油;至於勤儉,何老先生就認為一切成功者都得力於一個勤字,儉則是不浪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自此經年,何白李以家書、家報為平臺,重啟了自己的育人「課堂」。
何白李又名「何仁」。在1989年給孫子輩的信中,他專門解釋了這個字的意思:仁者兼愛。「有仁心的人,總是隨時想到別人。」他提醒孩子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人是很危險的,一切違法亂紀的人,其根源是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同年,何白李又與兒輩從政者以「清慎勤」三字訓誡。「清指明辨是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慎,最重要!一慎什麼事都好辦。慎言,慎行,特別要慎獨。只自己一人在時,都不亂來,那就好了。待人接物都要慎重,不應輕舉妄動。」
何白李的家書育人,涉及到德、智、體、美等方方面面,閃爍著智慧光芒,蘊含著高潔思想以及對國家的赤子之心。
他認為鍛鍊身體很要緊,信中說自己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到街上慢跑,效果是飯量一直很不錯,希望孩子們堅持早起鍛鍊、持之以恆;認為詩能涵養品德、陶冶性靈,便在信中搬出孔子「不學詩,無以言」「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來講道理,希望子孫們養成讀詩好習慣。
對於教育、國家發展、論儒釋道,何白李均有自己深刻而鮮明的洞見。何老生前為四川省民盟顧問,作為一位民主黨派人士,他鼓勵子孫輩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SplitPageHere#
家風永流傳
30餘萬字的家書,融匯何白李人生七八十載的學問與智慧,不僅感動外姓晚輩,更是子孫眼裡珍貴的文化遺產。「我的父親不只在家書裡言傳,他這一輩子就是這樣身教的。」何白李兒子何開四說。
何白李一直認為身體好是德、智、美的基礎。從少年時期開始,他便堅持跑步;到了老年時期同樣如此。跑步回家,是每日例行的晨讀,誦唐詩、讀英語。每天清晨,何家的孩子便是伴著父親的誦讀醒來,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因為重視身體健康,何家的孩子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只要不下大雨或下大雪,我們天天都被父親趕著去鍛鍊,戶外運動佔據了我們童年生活的主要部分。」即使已年過七旬,何開四憶及往事仍歷歷在目,興致盎然。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何白李喜歡運動,不僅四個兒子鍛鍊身體從未落下,孫子輩也將傳統繼承了下來。何開四的兒子8歲時就可以橫渡長江,而他的侄兒侄女,有的是田徑運動員,有的則是單位裡的羽毛球資深選手。何白李喜歡讀書,生活簡樸的他最大的花銷,便是給自己和孩子們買書。兒時,何開四在外面玩瘋了回家,也喜歡靜靜呆在家裡,因為家裡「像個書城」,有父親買的《雞毛信》《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各種繪本可以看。有空的時候,何白李還會召集院裡的所有孩子,給他們講故事。「受父親影響,我也喜歡講故事。」何開四說,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文學創作能力得到訓練,讓原本只是從事文藝評論的他,也一度進行過文學創作。
何白李的很多見解,至今也深深影響著子孫後代。何開四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父親不僅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強調了「群育」。所謂「群育」,是他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類的存在物,是社會性的存在,「所以讀人很重要」,既要善於團結人,善於同人協作,也要懂得各人的個性,善於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何白李認為,讀人到一這水平,就是能夠在人群中異常活躍,人家都樂於與自己在一起生活、學習和工作。「這其實類似於現在所提的情商,」何開四說,「但父親所倡導的情商不是察顏觀色,而是光明磊落。」
言傳身教之下,何開四受益匪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何開四從北京大學畢業回瀘州當了老師,何白李反覆叮囑他不能中斷學習,建議他趁此時間讀《史記》《漢書》以史為鏡。「他囑咐我們一定做好知識儲備,甚至讓我從頭學習英語。」何開四說,恢復高考以後,他考上廈門大學的研究生,而這段時間看文言文的功夫,為他研究錢鍾書的《篇錐編》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優良的家風澤霖子孫。單以學業而言,百年何家的祖上只是瀘縣普通的農家木匠,但始終傳續耕讀傳家的傳統。民國初年第二代誕生了第一個師範生。由此開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第三代出了兩個大學生。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四代,四個孩子全部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為所在單位骨幹。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何家第五代,在家風陪伴中,均完成大學學業,學有所成,有的還獲得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