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一紙家書,可以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當電話、簡訊已然取代了書信問候,自古以來家書承載的文化內涵又是否將從此消失?
何白李毛筆家書
近日,早已仙逝的瀘州教育工作者何白李家書和家庭小報在塵封30餘年後曝光。這位瀘州師範學校掌校時間最長的校長,在古稀之年堅持以家書方式教化、引導後人,時間長達13年,書寫30餘萬字,對子孫的愛護之心躍然紙上,其也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子孫後代。「父親教導我們要勤儉、熱愛勞動……這些教誨讓我終生受益。」何白李四子、四川著名辭賦家何開四表示。而在紙質書信早已不復存在的當下,他認為家書還會存在於家庭的每個角落,「因為父母就是最好的一本家書。」
時代在變,書寫形式在變,唯有家風永流傳。#SplitPageHere#
左起何開四、何開一、何白李夫人、何開二、何白李、何開三,前排第一個是何白李早年去世的兒子
一本家書 受益終生
1980年,70歲高齡的何白李開始每月一次,給遠在異地的4個孩子毛筆手書家信。3年後,為便於四子家庭相互了解情況,又自辦家庭小報,一直堅持到1993年。
家書、家報裡有父子、爺孫血濃於水的親情,何白李凝於筆端的道德修養與人格風範,更深深地影響著何氏後代的人生。
「我至今記得父親給我們立的8字家訓:和睦、勤儉、奮發、追求」,已經75歲高齡的何開四回憶。和睦,是何白李對子孫家庭的首要期盼。在孩子們還沒有離開瀘州時,他也一直以身作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嚴重短缺。中秋節能夠吃一個月餅,就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了。」何開四說。一個月餅,何白李會切成六塊,四個孩子從最小的開始自取一塊,最後大人拿。在這裡,父母與孩子人格完全平等,讓何家四子一直勇於和父母自由交流,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心態。有一年,何白李到北京大學看望何開四,父子兩人在宿舍下起了圍棋,親密平等的氛圍,讓同學不由感嘆「形同兄弟,我好生羨慕!」
定居在湖北荊門的何開一,如今已經80歲了。作為家中長子,何白李對他從小要求嚴格,但是對和睦的追求仍然體現在諸多細節中。1959年,何開一考上四川石油學院(今西南石油大學前身),離開瀘州到了南充,「父親給我們寫信,抬頭都叫同志,當時我們同學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父親給兒子寫信也叫同志,其實表達的就是他不會在我們面前以長者自居。」
何白李強調勤儉,更讓四個孩子終生受益。勤儉,勤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勤天下無難事,一儉天下無棄材。上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後的何開四被分到了北大荒。這裡的勞動強度匪夷所思。「彎腰割麥子,一壟長達幾公裡要割到底;耕地動輒十幾個小時,扛小麥一袋差不多有兩百斤……」很多人受不了,何開四咬牙堅持了下來,「因為我一直記得父親的叮囑:人不勞動就要變壞。」他笑稱,雖然父親一直是教書匠,他和幾兄弟也算是城鎮戶口,「但是小時候只要放寒暑假就會被父親趕回農村親戚家勞動。」在勞動中,人的意志得以磨鍊。上世紀80年代,何開四志願要求去老山前線採訪和體驗生活。到前線,便意味著生死一線相隔,碰到敵情要和戰士一樣蹲在貓兒洞。彼時何開四已經40多歲,能吃苦、能扛壓,讓同行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同樣,何開一也得益於父親對勤儉的教育。「我現在80歲了,身體依然很好,沒有三高。就是因為從小勤奮鍛鍊、勞動,養成了好身體。」大學畢業後,何開一離開四川到了外地工作,後來成了家,何白李的勤儉品質也依然教育、影響著後代。何開一的夫人陳靜回憶,父親每一次來信,她都會看。因為信中不僅有父親對子孫的關愛,更有行事做人的教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自己去參加一個會,會後就餐,看到滿桌的糧食菜餚被浪費了大半,老人家特別痛心,覺得不能這麼浪費糧食、浪費財產,在信中描述『真是恨不得把桌子都掀了』,所以即使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我們一家都沒有鋪張浪費的習慣。」#SplitPageHere#
何白李毛筆家書
潤物無聲 代代傳承
看著爺爺家書長大的何家孫輩,同樣在爺爺的鴻雁傳書中獲益匪淺。何白李鼓勵孩子們早起、學英語要大聲誦讀、要重視體育鍛鍊、要熱愛詩歌,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何開一的女兒何青,如今在上海一家製造企業工作,是孫子輩中最大的。從小在湖北長大,很少有機會回四川,家書成為聯繫她和爺爺的情感紐帶。「在我的印象裡,爺爺就是那種有自己的情操和道德堅守的老一輩知識分子。」何青回憶,小的時候,每一次收到爺爺寄來的自創家庭小報,「如果看到上面有關於自己的動態被爺爺刊錄了,就會非常激動。為了勉勵大家學習,爺爺還專門給孫子孫女們設立了獎學金,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大家來說都是一份非常好的激勵。為了在和其他幾個孫輩比拼學習時不丟臉,我們自己都會非常努力。」
在何青上初中時的一個暑假,她和弟弟回到瀘州老家,見識到爺爺對鍛鍊身體的重視。「爺爺要求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跑步。跑到江邊去,太陽又大,非常曬,一個暑假結束,黑了不少。」後來,何青到了成都上大學。那段時間,何白李也被四兒子何開四接到成都居住,何青終於有了長時間和爺爺相處的機會,「我發現當時爺爺年紀有點大了,但因為他長期堅持鍛鍊,精神比一般老人要好得多。」在何白李重視體育運動的觀念影響下,何家孫輩有的很小就可橫渡長江,有的是職業田徑運動員,有的則是單位羽毛球隊主力,以充沛精力應對工作挑戰。
同樣,何開二的女兒何如,從小在安徽馬鞍山長大,真正呆在爺爺身邊的日子只有那短短的一個暑假,但她始終記得在四川瀘州親愛的爺爺,那個擁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慈祥的老人。「爺爺對我們後代非常關愛,每一封家書,字裡行間都浸透了爺爺的心血和對後輩深沉的愛。從被聘為家庭小報的特約通訊員、頒發文安獎學金,到對英文家信語法上的指正、從事體育運動的鼓勵,再到讀書、讀人、讀詩、讀外語的諄諄教導,爺爺的家書陪伴了我整個學生時代,閱讀家書已成為最美好和最難以忘懷的記憶。」何如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封信中,爺爺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八十年代的青少年,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好的思想,有好的身體,有靈活的腦筋,有一雙什麼都會作的手,而且敢想敢做,走出前人所不曾走過的路,為國家強盛、人類幸福貢獻自己所能貢獻的力量。一個有志氣的人正當如此。「這些話我至今銘感於心,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何如說,從初中到大學,自己就多次獲得田徑運動獎牌,離不開爺爺的鞭策鼓勵。
何開四的兒子何文西,從小在爺爺身邊長大,何白李的言傳身教,讓他至今印象深刻。「我每天早上起來,都聽見爺爺在吟誦唐詩宋詞或英文,從無間斷,這對我的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熱愛讀書成為我終身的習慣,這種習慣不是強加的,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習慣。」何文西說,他在爺爺影響下喜歡上了讀書,青少年時期,《三國演義》《悲慘世界》《懺悔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名著對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工作後又廣泛地涉獵歷史、政治等書籍,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孫女孫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從小受到的家風教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何文西說,她的女兒也特別愛讀書,尤其是傳承了誦讀英文的習慣,女兒正在讀初三,已經達到高中畢業的英文水平。
雖然如今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年輕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了不一樣的方法,但對於孩子品德品質的教育不會變。何青說,「我也告訴過我的兒子,我的爺爺是什麼樣的人,有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在她看來,當下社會的一些價值評判標準已經發生了偏離,因此家風教育十分重要,「作為家長,我也會像爺爺一樣去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樹立正確的是非觀。」#SplitPageHere#
何開三與父親
載體在變 家風延續
當紙質書信已然被電話、視頻連線取代,家書承載的耕讀傳家的文化價值就將隨之消亡嗎?
「現在的家書早已不可能回到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的時代了。」何開四直言,「家書形式和載體在變,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依然會通過其它形式傳遞下來。父母,就是子女最好的家書。」
即使寫下30餘萬字家書的何白李,在他一生對子女的教育中也更多注重身教而非言傳。他鼓勵子孫們注重體育鍛鍊,先從自己做起。1981年,何白李在給孩子們的信中寫道,「我每天堅持『三步一跑』(三餐飯後散步、早晨慢跑),覺得效果很好。過去從學校回家有久都走不攏的厭倦,現在街上走著挺有精神,充滿活力,有舒適感……」
倡導勤儉,也是先從自己做起。早在何白李擔任瀘州一中副校長時,勤儉之風讓他放棄了更寬敞的教師宿舍。彼時,學校宿舍有兩種。一種是稍微寬敞的有眷宿舍,一種是相對窄小的無眷宿舍。何白李一家六口人,原本可以分配有眷宿舍,卻把自己的房子讓給了另外一位老師。孩子們住不下怎麼辦?從高中開始直接入住學生寢室。何家四子在父親的教育下,紛紛考上了大學。雖然光耀了門楣,學費生活費卻同樣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但是何白李不允許一個兒子申請高校助學金,「因為他要求我們絕不輕易向國家伸手。」何開四說。要解決這個難題怎麼辦?何白李一是要求四個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儘量節儉,另一個"妙招"便是讓先行大學畢業的大哥二哥分別幫扶三弟四弟。到了孫子輩,6個孩子上了大學,也養成勤工儉學的習慣,而非動輒伸手向家裡要錢。
父親的克勤克儉之風,讓何開一的人生受益匪淺。他在單位擔任基建處負責人,父親的影響讓他在職期間十分廉潔,經受住了各種誘惑。
「家書、家訓,它的載體並非一定就得是書信。」何開四說,「世界上有兩種書。一種是文字寫好的書,另一本書是沒有文字的書,那就是人和社會。當紙質家書不復存在,父母的言行舉止便是孩子最直觀的家書。不管書寫形式如何改變,家風永遠會一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