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永流傳:「父母就是最好的一本家書」

2020-12-25 騰訊網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一紙家書,可以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當電話、簡訊已然取代了書信問候,自古以來家書承載的文化內涵又是否將從此消失?

何白李毛筆家書

近日,早已仙逝的瀘州教育工作者何白李家書和家庭小報在塵封30餘年後曝光。這位瀘州師範學校掌校時間最長的校長,在古稀之年堅持以家書方式教化、引導後人,時間長達13年,書寫30餘萬字,對子孫的愛護之心躍然紙上,其也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子孫後代。「父親教導我們要勤儉、熱愛勞動……這些教誨讓我終生受益。」何白李四子、四川著名辭賦家何開四表示。而在紙質書信早已不復存在的當下,他認為家書還會存在於家庭的每個角落,「因為父母就是最好的一本家書。」

時代在變,書寫形式在變,唯有家風永流傳。#SplitPageHere#

左起何開四、何開一、何白李夫人、何開二、何白李、何開三,前排第一個是何白李早年去世的兒子

一本家書 受益終生

1980年,70歲高齡的何白李開始每月一次,給遠在異地的4個孩子毛筆手書家信。3年後,為便於四子家庭相互了解情況,又自辦家庭小報,一直堅持到1993年。

家書、家報裡有父子、爺孫血濃於水的親情,何白李凝於筆端的道德修養與人格風範,更深深地影響著何氏後代的人生。

「我至今記得父親給我們立的8字家訓:和睦、勤儉、奮發、追求」,已經75歲高齡的何開四回憶。和睦,是何白李對子孫家庭的首要期盼。在孩子們還沒有離開瀘州時,他也一直以身作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嚴重短缺。中秋節能夠吃一個月餅,就是很奢侈的一件事了。」何開四說。一個月餅,何白李會切成六塊,四個孩子從最小的開始自取一塊,最後大人拿。在這裡,父母與孩子人格完全平等,讓何家四子一直勇於和父母自由交流,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心態。有一年,何白李到北京大學看望何開四,父子兩人在宿舍下起了圍棋,親密平等的氛圍,讓同學不由感嘆「形同兄弟,我好生羨慕!」

定居在湖北荊門的何開一,如今已經80歲了。作為家中長子,何白李對他從小要求嚴格,但是對和睦的追求仍然體現在諸多細節中。1959年,何開一考上四川石油學院(今西南石油大學前身),離開瀘州到了南充,「父親給我們寫信,抬頭都叫同志,當時我們同學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父親給兒子寫信也叫同志,其實表達的就是他不會在我們面前以長者自居。」

何白李強調勤儉,更讓四個孩子終生受益。勤儉,勤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勤天下無難事,一儉天下無棄材。上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後的何開四被分到了北大荒。這裡的勞動強度匪夷所思。「彎腰割麥子,一壟長達幾公裡要割到底;耕地動輒十幾個小時,扛小麥一袋差不多有兩百斤……」很多人受不了,何開四咬牙堅持了下來,「因為我一直記得父親的叮囑:人不勞動就要變壞。」他笑稱,雖然父親一直是教書匠,他和幾兄弟也算是城鎮戶口,「但是小時候只要放寒暑假就會被父親趕回農村親戚家勞動。」在勞動中,人的意志得以磨鍊。上世紀80年代,何開四志願要求去老山前線採訪和體驗生活。到前線,便意味著生死一線相隔,碰到敵情要和戰士一樣蹲在貓兒洞。彼時何開四已經40多歲,能吃苦、能扛壓,讓同行的年輕人刮目相看。

同樣,何開一也得益於父親對勤儉的教育。「我現在80歲了,身體依然很好,沒有三高。就是因為從小勤奮鍛鍊、勞動,養成了好身體。」大學畢業後,何開一離開四川到了外地工作,後來成了家,何白李的勤儉品質也依然教育、影響著後代。何開一的夫人陳靜回憶,父親每一次來信,她都會看。因為信中不僅有父親對子孫的關愛,更有行事做人的教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自己去參加一個會,會後就餐,看到滿桌的糧食菜餚被浪費了大半,老人家特別痛心,覺得不能這麼浪費糧食、浪費財產,在信中描述『真是恨不得把桌子都掀了』,所以即使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我們一家都沒有鋪張浪費的習慣。」#SplitPageHere#

何白李毛筆家書

潤物無聲 代代傳承

看著爺爺家書長大的何家孫輩,同樣在爺爺的鴻雁傳書中獲益匪淺。何白李鼓勵孩子們早起、學英語要大聲誦讀、要重視體育鍛鍊、要熱愛詩歌,影響著他們的一生。

何開一的女兒何青,如今在上海一家製造企業工作,是孫子輩中最大的。從小在湖北長大,很少有機會回四川,家書成為聯繫她和爺爺的情感紐帶。「在我的印象裡,爺爺就是那種有自己的情操和道德堅守的老一輩知識分子。」何青回憶,小的時候,每一次收到爺爺寄來的自創家庭小報,「如果看到上面有關於自己的動態被爺爺刊錄了,就會非常激動。為了勉勵大家學習,爺爺還專門給孫子孫女們設立了獎學金,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大家來說都是一份非常好的激勵。為了在和其他幾個孫輩比拼學習時不丟臉,我們自己都會非常努力。」

在何青上初中時的一個暑假,她和弟弟回到瀘州老家,見識到爺爺對鍛鍊身體的重視。「爺爺要求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跑步。跑到江邊去,太陽又大,非常曬,一個暑假結束,黑了不少。」後來,何青到了成都上大學。那段時間,何白李也被四兒子何開四接到成都居住,何青終於有了長時間和爺爺相處的機會,「我發現當時爺爺年紀有點大了,但因為他長期堅持鍛鍊,精神比一般老人要好得多。」在何白李重視體育運動的觀念影響下,何家孫輩有的很小就可橫渡長江,有的是職業田徑運動員,有的則是單位羽毛球隊主力,以充沛精力應對工作挑戰。

同樣,何開二的女兒何如,從小在安徽馬鞍山長大,真正呆在爺爺身邊的日子只有那短短的一個暑假,但她始終記得在四川瀘州親愛的爺爺,那個擁有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慈祥的老人。「爺爺對我們後代非常關愛,每一封家書,字裡行間都浸透了爺爺的心血和對後輩深沉的愛。從被聘為家庭小報的特約通訊員、頒發文安獎學金,到對英文家信語法上的指正、從事體育運動的鼓勵,再到讀書、讀人、讀詩、讀外語的諄諄教導,爺爺的家書陪伴了我整個學生時代,閱讀家書已成為最美好和最難以忘懷的記憶。」何如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封信中,爺爺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八十年代的青少年,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好的思想,有好的身體,有靈活的腦筋,有一雙什麼都會作的手,而且敢想敢做,走出前人所不曾走過的路,為國家強盛、人類幸福貢獻自己所能貢獻的力量。一個有志氣的人正當如此。「這些話我至今銘感於心,作為鞭策自己前進的動力。」何如說,從初中到大學,自己就多次獲得田徑運動獎牌,離不開爺爺的鞭策鼓勵。

何開四的兒子何文西,從小在爺爺身邊長大,何白李的言傳身教,讓他至今印象深刻。「我每天早上起來,都聽見爺爺在吟誦唐詩宋詞或英文,從無間斷,這對我的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熱愛讀書成為我終身的習慣,這種習慣不是強加的,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習慣。」何文西說,他在爺爺影響下喜歡上了讀書,青少年時期,《三國演義》《悲慘世界》《懺悔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名著對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工作後又廣泛地涉獵歷史、政治等書籍,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孫女孫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從小受到的家風教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何文西說,她的女兒也特別愛讀書,尤其是傳承了誦讀英文的習慣,女兒正在讀初三,已經達到高中畢業的英文水平。

雖然如今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年輕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了不一樣的方法,但對於孩子品德品質的教育不會變。何青說,「我也告訴過我的兒子,我的爺爺是什麼樣的人,有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在她看來,當下社會的一些價值評判標準已經發生了偏離,因此家風教育十分重要,「作為家長,我也會像爺爺一樣去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樹立正確的是非觀。」#SplitPageHere#

何開三與父親

載體在變 家風延續

當紙質書信已然被電話、視頻連線取代,家書承載的耕讀傳家的文化價值就將隨之消亡嗎?

「現在的家書早已不可能回到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的時代了。」何開四直言,「家書形式和載體在變,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依然會通過其它形式傳遞下來。父母,就是子女最好的家書。」

即使寫下30餘萬字家書的何白李,在他一生對子女的教育中也更多注重身教而非言傳。他鼓勵子孫們注重體育鍛鍊,先從自己做起。1981年,何白李在給孩子們的信中寫道,「我每天堅持『三步一跑』(三餐飯後散步、早晨慢跑),覺得效果很好。過去從學校回家有久都走不攏的厭倦,現在街上走著挺有精神,充滿活力,有舒適感……」

倡導勤儉,也是先從自己做起。早在何白李擔任瀘州一中副校長時,勤儉之風讓他放棄了更寬敞的教師宿舍。彼時,學校宿舍有兩種。一種是稍微寬敞的有眷宿舍,一種是相對窄小的無眷宿舍。何白李一家六口人,原本可以分配有眷宿舍,卻把自己的房子讓給了另外一位老師。孩子們住不下怎麼辦?從高中開始直接入住學生寢室。何家四子在父親的教育下,紛紛考上了大學。雖然光耀了門楣,學費生活費卻同樣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但是何白李不允許一個兒子申請高校助學金,「因為他要求我們絕不輕易向國家伸手。」何開四說。要解決這個難題怎麼辦?何白李一是要求四個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儘量節儉,另一個"妙招"便是讓先行大學畢業的大哥二哥分別幫扶三弟四弟。到了孫子輩,6個孩子上了大學,也養成勤工儉學的習慣,而非動輒伸手向家裡要錢。

父親的克勤克儉之風,讓何開一的人生受益匪淺。他在單位擔任基建處負責人,父親的影響讓他在職期間十分廉潔,經受住了各種誘惑。

「家書、家訓,它的載體並非一定就得是書信。」何開四說,「世界上有兩種書。一種是文字寫好的書,另一本書是沒有文字的書,那就是人和社會。當紙質家書不復存在,父母的言行舉止便是孩子最直觀的家書。不管書寫形式如何改變,家風永遠會一直延續。」

相關焦點

  • 「親情家書」有聲版丨家風,是最好的起跑線;家書,是最好的家風
    是搶先學習的知識,是不同的家庭環境,還是父母自身的教養?杭州有這樣一個家庭,他們全家對起跑線的共識是:家風,才是孩子最初和最好的起跑線!而家書,正是這條長跑路上最好的溝通和紐帶!這是多麼與眾不同的教育觀念啊?於是,我們採訪到了這位從事教育工作的媽媽——周李萍女士。周女士:「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家經常說,孩子的起跑線是什麼?
  • 重讀抗戰家書,愛國是永遠的家風
    在抗戰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家書是傳遞思念、喜報平安主要方式。近日,手捧《重讀抗戰家書》細細品讀,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如同一個個家國興亡、時代變遷的歷史切片,透過這些切片,我們可以回望過去,銘記先烈,感悟家風。
  • 傳承好家風 | 家風,修身處世的底氣——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家風是從小播撒在人心中的種子,能夠影響人的一生,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聲的力量。曾國藩家族兩百年來「長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個子孫後代中,無一敗家子,靠的就是其獨創的家教理論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風。他的家書流傳至今,裡面記載的一言一行仍能賦予我們行走在人世間的正氣和底氣。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曾國藩並非天資聰慧,他參加了七次考試才中秀才。
  • 32組家書講述家風傳承故事,曾國藩這句話已成世間流傳的名言警句
    「見字如面——2020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昨天開幕,32組家書訴說著名人世家的精神傳承,展現著凡人家庭的諄諄教誨,詮釋歷久彌新的家風力量。展覽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介紹,此次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涵蓋「敬老慈幼、親愛家人」「誠信節儉、讀書自強」「視野寬廣、樂觀向上」「志存高遠、敬業愛國」四個主題。
  • 國學大會家書傳承家風家教,500封家書獲百萬點擊
    10-22 18:56:1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一封家書,不僅寄託著濃厚的家庭情感,還承載著家風傳承,而家風家教又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 桂東:誦讀家書家風家訓 助力文明新風尚
    ……」這是桂東縣一位紀檢監察幹部的妻子在該縣「紀檢監察幹部(家屬)『講述我的家書家風家訓故事』」誦讀比賽中精彩的一幕。據悉,2月6日晚,桂東縣紀委監委舉辦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重整行裝再出發——桂東縣紀檢監察幹部(家屬)『講述我的家書家風家訓故事』」誦讀比賽,此次比賽以「寫家書傳家風承家訓」為主題,旨在弘揚「尚廉」「助廉」的家庭美德,樹立紀檢監察幹部忠誠、乾淨、擔當的新形象,進一步倡導良好家規,傳遞家風正能量,以良好家風帶動黨風正風,營造風清氣正、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
  • 家風家訓|有好家風才有好家教——書單推薦
    家書對於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即便家人之間相隔千萬裡,一條消息一個視頻都能一解思念之情,但在沒有QQ,微信,也沒有電郵的年代,寫信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選擇,而家書更是家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傳承家風家教的途徑之一。推薦5本家書,見字如面,感受信中的情感力量,一筆一划中都是賦予了濃濃深情。
  • 廉潔家書⑧ | 諄諄教誨,傳遞清廉家風!
    廉潔家書⑧ | 諄諄教誨,傳遞清廉家風!每天坐在家裡寫呀算呀,密密麻麻一長串的數字。媽媽時常抱怨說:「又沒有多少錢,做事那麼賣力,好像總有做不完的事。就不能隨隨便便對付一下嗎?」您聽後非常生氣,說:「不要瞎說,公家的事情就是要認真負責,要對得起村裡的每一個人。工作千萬不能出錯,要把村裡每家每戶的帳算好,不能開玩笑。」您專注的神情至今我記憶猶新。
  • 「家風永相傳」雲端主題演講比賽家長組二等獎——祝曉雲
    家風永相傳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是難捨的親情,是心靈的港灣,是充滿愛與責任的驛站,好的家風是立家之本,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好的家風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優良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
  • 孩子沒有規矩,不聽話,父母須知《家風》很重要
    今天我們來談談家風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風貌,也是一個家庭的生根之本,更是一個家族的處世原則。從古代達官貴族流傳下來的家訓和家譜,到普通人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家風、家規、家教的形式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經典家風、家訓、家書」 雲誦讀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 「經典家風、家訓、家書」 雲誦讀(三)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傳承家風 河南「給親人的叮嚀」活動徵集到微家書7499封
    我們一起教育好孩子,努力讓他成為一個堂堂正正、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一人不廉,全家不圓,希望你我共同把廉潔作為一面鏡子」「願你在今後的人生中慎終如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踏實工作,清白做人」……這幾天,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在微信朋友圈中流傳。這些家書,是在我省開展的「給親人的叮嚀」微家書活動中徵集到的。
  • 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遇事不責備
    01一直認為,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是遇事不責備。深以為然。看過太多的例子,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輕則罵,動則打。從來不去想著如何去跟他們去溝通,只要他們做的事讓自己不高興,產生了不滿。當下有很多的人,總把自己最好的情緒給了陌生人,對待自己的家人苛責,事事計較。無非就是仗著家人對自己的包容,所以才會如此的肆無忌憚。
  • 世代傳承,中國人的家風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有家就有家風。很多人對於家風的定義都不太一樣。有人認為家風就是「家訓」,有人認為家風就是一種有形或者無形的「規矩」,還有的人認為家風更類似於一種美好的家庭狀態——一家人其樂融融,和諧、幸福、安康。
  • 好家風 我傳承_新聞中心_洛陽網
    這《四留銘》就是康家的家訓。  常言說富不過三代,說的是守成之難。而康家卻連富十二代,歷時400多年,當時流傳著一句話「馬跑千裡不食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從這句話裡可以想像當時康家的富裕程度,不僅富而且長久,秘訣在哪裡?那就是他們的家訓——「留餘」留餘是康家致富保富的精髓所在。
  • 揚州《家風》雜誌面世 首篇文章談朱自清家風
    《家風》雜誌由市紀委聯合揚州晚報編輯出版,通過介紹名門家風、名人風範、家訓格言、家書經典等,以沉鬱厚重的家風案例、生動感人的家風故事、發人深省的家風訓示,給大家提供一份家風建設的好教材、活教材。據了解,這是全國首份《家風》雜誌,將立足揚州、面向江蘇、輻射全國。
  • 好家風伴成長,迎新詩會母女同讀《一封家書》
    不過,在浙江工業大學師生禮堂,一群身穿古裝孩子,卻用詩歌暖化了臺下爸爸媽媽的心,因為他們讀的都是「家」——杭州市朝暉實驗小學的「2018年朝實禮讚暨好家風伴我成長」迎新詩會,在此舉行,1300餘位師生、家長與各界嘉賓齊聚一堂。臺上,孩子們都「穿越」成了古代小詩人,搖頭晃腦地吟誦古詩;臺下,小觀眾們也不甘示弱,跟著上句接下句。一時間,禮堂裡都是奶聲奶氣的讀書聲。
  • 【家風潤萬家】新時代《父母規》,你能做好幾條?
    宜章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全國最美教師、郴州市婦聯家庭教育講師團團長譚蘭霞為該局全體領導班子成員、各科室(中心)副科以上幹部和全體在職黨員講授了一堂生動有趣、發人深醒的「家風家教」課。譚蘭霞與大家互動 公益課堂以《傳承好家風 成就好人生》為主題,通過PPT演示提綱、問題兒童的反面視頻入題、現場提問互動的方式生動講述了什麼是家風,家風的重要性與如何傳承好家風、成就好人生三個主題,精準詮釋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性。
  • 家書抵萬金---四川日報電子版
    在電話、視頻逐漸替代紙質書信的當下,這批時間跨度長、內容豐、瀰漫著時代氣息的家書,更顯珍貴。□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編者按  「天下之本在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蘊藏於家書中的,正是家庭、家教、家風的力量。
  • 大學生給父母的一封家書:對你的掛念,見字如晤
    漢文1703朱佩瑤向記者說到,家書是一種更加浪漫的交流方式,是每天微信電話視頻無法取代的。在寫信過程中,那些平時被她忽視的平淡點滴動容在心中,即使在溝通極為方便的今天,也許一封家書,承載著更多深沉重要的意義。寫下的字裡行間,對家人何止一句掛念,「這封信跋山涉水到了您手邊,而我的思念之情卻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