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在抗戰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家書是傳遞思念、喜報平安主要方式。近日,手捧《重讀抗戰家書》細細品讀,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如同一個個家國興亡、時代變遷的歷史切片,透過這些切片,我們可以回望過去,銘記先烈,感悟家風。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在抗戰年代,通訊技術還不發達,家書是傳遞思念、喜報平安主要方式。近日,手捧《重讀抗戰家書》細細品讀,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如同一個個家國興亡、時代變遷的歷史切片,透過這些切片,我們可以回望過去,銘記先烈,感悟家風。
《重讀抗戰家書》一書收錄了左權、吉鴻昌、張自忠、趙一曼等32位抗戰先輩的家書及其背後的故事,每封家書包括抗戰英烈照片及簡介、家書照片及謄清稿、家書解讀三個方面的內容,有厚重的歷史感,有鮮明的思想性,圖文並茂,鮮活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戰心靈史。
在抗戰英烈的家書中,他們不僅是徵戰沙場、誓死報國的將軍、英雄,他們也是父母眼中外出打拼的兒女,夫妻心裡割捨不下的伴侶,子女夢中慈善的父母。與親人書寫家書時,他們讓自己最柔軟的一面盡情釋放,心中的擔憂、牽掛、無奈、願景全部都一湧而出。信中浸潤著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思念、真心的交談,使得每一個字都打動人心。因為他們知道,在殘酷的敵我鬥爭面前,每一封家書都可能是遺書。
誰不想享受安定的生活,誰不想徜徉於親情的海洋,誰不想感受愛情的溫存,但在國家危難面前,在民族存亡面前,他們毅然選擇了風雨兼程,舍小家,為大家,不惜「捐軀赴國難」。他們寫這些家書時,或在馬背上,或在戰壕裡,或在囚牢中,很多都寫得匆忙,信也常是寥寥數語,但信中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情,卻感人肺腑。
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如今,再次誦讀這些抗戰家書,了解抗戰英烈們的英雄事跡,是一次難得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經歷。若把國比作一個家,那這一封封抗戰家書就生動具體的闡釋了愛國的家風。不管時間怎麼變換,時代如何更迭,對每一個國民來說,愛國都應該是永遠傳承的家風。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使命。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不用像蔡炳炎、吉鴻昌、左權、趙一曼等抗戰先烈那樣,在戰火硝煙、亂世紛飛中與侵略者戰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和平年代的愛國就沒有犧牲。
今年,新冠疫情肆虐中華大地,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脅。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危難關頭,最美逆行者出現在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白衣執甲,護佑中華。在這期間,不少醫護人員也給家人寫了家書,甚至有的家書,成為了遺言。歷史何其相似,歷史仿在重演。這些抗疫家書記錄了歷史,記錄著新時代的英雄,未來也會如同抗戰家書一樣被保存,被流傳,被銘記。若干年後,當我們的後輩,重溫這些抗疫家書時,也會為抗疫戰士們的愛國義舉感動、落淚。
受傷了,回家;人累了,回家;心倦了,回家。回家是一種本能,不需要更多理由。不管我們在外面過得多麼狼狽,受了多少委屈,回家總會得到慰藉。家從不嫌棄我們,從不拋棄我們,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永遠是遊子最深的牽掛。但如果我們的家園受到了破壞,家人受到了威脅,我們能坐視不理嗎?我們能視若無睹嗎?家如是,國亦然。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第一批援助湖北救援隊隊長雷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他哭著說,「一輩子國家能有幾次需要你,國家需要你站出來時,你不站出來就是懦夫」。國家有難,人民有難,雷波的選擇是挺身而出,這樣的舉動,一如當年的抗戰英烈。他用行動為我們寫就了一封關於擔當愛國的抗疫家書,周星馳贊他是自己心中的蓋世英雄,對此,無數網友打心裡一萬個贊同。
不管是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還是和平安寧的現代社會,愛國都是永遠的家風。我們生於斯,長與斯,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承載著我們本能的情感。傳承愛國家風,需要身體力行,而且有時還會伴隨著生離死別的考驗,但每當這個時候,總有那麼一批人勇敢地站出來。因為,在他們心中,愛國不需要理由,不愛國才需要理由。